廣州市防洪工程

廣州市防洪工程

廣州市防洪工程(flood protection project of Guangzhou City) 是指的是為保護廣州市抵禦一定頻率的洪澇災害而興建的防洪工程。

基本信息

廣州市防洪工程 廣州市防洪工程

廣州市城市防洪總體規劃,在珠江流域防洪規劃總體布局中,已作安排(見圖)。北江大堤(含蘆苞、西南兩座水閘)是防禦北江和西江洪水,保護廣州市防洪安全的堤防工程。為防禦北江洪水,於1999年在北江建成飛來峽水利樞紐。該水利樞紐結合潖江天然分洪,可使廣州防禦北江洪水的防洪標準,由原先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對防禦西江洪水,將結合紅水河、黔江梯級開發,擬在西江紅水河建龍灘水電站和在黔江建大藤峽水利樞紐。飛來峽、龍灘、大藤峽3個水庫聯合調洪,與北江大堤結合,廣州市可抵禦1915年型特大洪水。

廣州市區內河網縱橫,現有防洪(潮)堤防(岸牆)總長478km。規劃對其中防洪(潮)標準約為10年一遇的城區沿江兩岸257km的防洪(潮)堤,按200年一遇防洪(潮)標準結合城市美化整修加固。對白雲區現狀防洪(潮)標準為10年一遇~15年一遇、長為221km的堤岸,規劃按20年一遇~50年一遇標準整修加固。堤岸修建工程於1996年起動工,計畫至2010年全部竣工。

市區建成了雨污合流為主體的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統,但治澇工程設施不配套,排澇標準僅達2年一遇~5年一遇,澇患時有發生。規劃治澇標準採用20年一遇年最大24h暴雨不受淹。老城區近期採用10年一遇年最大24h暴雨不受淹標準。農作區採用20年一遇年最大24h暴雨1d排至農作物耐淹水深。

工程概況

烏涌發源於白雲區南木村,流經天河區,黃埔區,在黃埔港附近匯入珠江,全長24.13km,流域面積56.74km2.在廣深鐵路以北,烏涌分左,右兩支,左支流域面積16.4km2,右支流域面積38.36km2.

烏涌右支自廣汕路至廣深高速公路南北向穿過廣州科學城,未整治過的烏涌過水斷面窄小不規則,阻水嚴重,汛期常發生河水漫溢現象.隨著科學城建設的擴大,雨水排入烏涌的水量將不斷增加,現在的烏涌已不能滿足防洪排澇的要求.為了改善科學城的防洪排澇基礎設施,烏涌的河道整治勢在必行.

烏涌科學城段已完成整治任務(包括施工圖設計)總計7.0km,本次招標範圍是接二期的末段至下游0.85km(下簡稱三期),起始樁號接上期為1+500.

水文和氣象

科學城範圍內為烏涌的上,中游區,地形以坡度較緩的丘陵區為主,廣深鐵路以南為平原區,屬沖積穀地,高程在15m(珠基)以下.

科學城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在1200~2000mm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98mm,降雨量年分布不均,汛期(4~9月)降雨量約占後降雨總量的80%;其中4~6月為主汛期,7~9月為颱風雨期,10月至翌年3月為枯水期.

洪水由降雨產生,時程分布與降雨過程基本一致.

工程地質條件

場地土層自上而下可劃分為五大層,即:①人工填土(Qml)及耕植土(Qpd),②沖積砂土及粘性土(Qal),③坡積土(Qdl),④殘積土層及⑤下伏羅崗花崗岩.

場地屬條帶狀,總體而言地形起伏不大,地貌單一,據區域資料表明無地質構造通過場區,未見有不良地質現象,地下水無不良影響,場區的地震設防烈度為7度,場地類別為Ⅲ類.

本場區填土具弱透水性,地下水對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有弱腐蝕性,對鋼結構有弱腐蝕性.

工程規模及主要建設內容

(1)防洪標準

本工程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洪水.

(2)工程建設內容

本次烏涌的整治範圍是從上期整治工程的末端開始,沿規劃中心線至下游850m的範圍,設計坡度為0.5‰,建設內容包括:整治河涌850米,兩岸綠化景觀建設及橡膠壩一座,為一個標段.

施工條件

(1)對外交通

本工程位於廣州市科學城內,臨近世界大觀,而且科學城內公路主幹道已形成,對外交通便利.

(2)建築材料

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為塊石,砂,水泥等.塊石,砂,水泥等由承包人自行採購.

(3)水電供應

施工期用水,用電量不大,生產用水可就近從河涌中取用,生活用水及施工用電由承包人自行解決.

資金來源及落實情況

工程建設資金來源為廣州市本級水利建設基金及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配套資金。

全球著名防洪工程

防洪工程(flood control works),是指為控制、防禦洪水以減免洪災損失所修建的工程,主要有堤、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和水庫等,它們在對抗洪魔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