瀠窪蓄洪工程

瀠窪蓄洪工程

瀠窪蓄洪工程是淮河上中游交界處的分蓄超過淮河河道安全泄量超額洪水的蓄洪工程,位於安徽省阜南縣淮河北岸。蓄洪區西起洪河口,東至南照集,南臨淮河,北靠瀠河分洪道,四面環水。蓄洪區面積180km2,計畫蓄洪水位27.66m,蓄洪量7.5億m3。1951年11月開工,1952年汛前完成圍堤工程,1953年7月完成其他主體工程。

概況

淮河淮河

瀠窪蓄洪工程,淮河上中游交界處的分蓄超過淮河河道安全泄量超額洪水的蓄洪工程,位於安徽省阜南縣淮河北岸。蓄洪區西起洪河口,東至南照集,南臨淮河,北靠瀠河分洪道,四面環水(見下圖1)。蓄洪區面積180km2,計畫蓄洪水位27.66m,蓄洪量7.5億m3。1951年11月開工,1952年汛前完成圍堤工程,1953年7月完成其他主體工程。

防洪作用與任務

圖1圖1

濛窪蓄洪工程與沿淮其他行蓄洪區是共同保障淮北平原防洪屏障淮北大堤安全的防洪工程。在歷史上由於黃河多次奪淮,淮河河道嚴重淤積,加之洪水出路不暢,洪水災害不斷發生,淮河中遊河段是洪水災害最為頻繁的河段。淮北平原共有耕地66.67萬hm2,人口約500餘萬,是重要的農產區和煤炭能源基地。淮河中遊河道的安全泄洪能力與上游頻繁而巨大的洪水來量很不適應。上游來量常在5000m3/s以上,最大達17600m3/s,而河道僅能安全通過約5000m3/s。因此,1951年治淮委員會在《關於治淮方略的初步報告》中提出修建瀠窪蓄洪工程。

介紹

工程主要有蓄洪區圍堤及區內工程、王家壩進洪閘、曹台孜退水閘組成。

圍堤及區內工程

①堤防。南面瀕臨淮河幹流,堤長51km,北面瀕臨瀠河分洪道,堤長44km,堤頂寬8m,內外邊坡1:3,堤頂高程31.28m~30.1m。
②避洪安全措施。區內有耕地1.2萬hm2,人口14.8萬。沿蓄洪堤及蓄洪區內建有莊台127座,總面積217.9萬m2,共有定居人口約12.52萬人;保莊圩1處,面積1.5km2,有定居人口約1.58萬人;蓄洪區內有居民約0.7萬人,因莊台居住不下,搬遷到莊台下居住,分洪時需臨時轉移。
③排灌工程。蓄洪區內建成上堵口排灌站,裝機12台,總容量2960kW,排撈流量34.5m3/s,灌溉流量12.5m3/s,1992年又建成老觀巷排灌站,裝機4台,各1250kW。

王家壩進洪閘

1953年7月建成,閘底高程24.16m,淨寬104m,共13孔,孔口尺寸8mX4.5m,用弧形鋼閘門控制,閘前設計水位28.3m~28.66m,最大進洪流量1626m3/s。

曹台子退水閘

1975年建成,有2個深孔和26個淺孔,閘底高程深孔為19m,淺孔為20m,孔口尺寸5mX8.5m,用雙曲門控制,最大泄流量2000m3/s。當淮河水位低於蓄洪區內水位時,開啟曹台子退水閘退水。

運用程式與效果

當淮河王家壩水位達29.0m(1998年以前為28.3m~28.66m)時,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下達命令,開啟王家壩閘分洪。自建成以來,瀠窪蓄洪區先後10年17次運用,對降低下遊河道水位,減輕淮北大堤等堤防防洪壓力,發揮了很大作用。如1968年,淮河上游王家壩站洪峰流量17600m3/s,經瀠窪等蓄洪區調蓄後,潤河集站洪峰流量只有7780m3/s,大大削減了洪峰流量,從而保證了淮北大堤的安全。1991年、2003年等濛窪蓄洪區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存在問題與展望

①蓄洪區運用過於頻繁,平均約4年一遇,蓄洪後1.2萬hm2耕地盡遭淹沒,民眾的生產很不安定;
②蓄洪區圍堤標準低,質量差,1954年和1968年淮河幹流發生超標準洪水,圍堤漫溢決口幾十處,堵復質量不好,堤身存在的許多隱患未得到徹底處理;
③管理困難,由於瀠窪蓄洪區生產落後,居民生活困難,同時由於人口不斷增加,莊台上房屋密集,環境惡劣,許多人到堤上和莊台下面的平地建房居住,一旦蓄洪運用,需臨時遷移安置,增加蓄洪區管理運用的困難。隨著淮河幹流行洪通道的擴大和堤防的加固,瀠窪蓄洪區的蓄洪機遇將會減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