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北華大學

吉林北華大學

吉林北華大學(Beihua University),簡稱北華,坐落在中國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省屬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試點高校,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高校。1999年經教育部批准,原吉林師範學院(1906年清政府創辦,省立院校,中國第一批師範院校)、吉林醫學院(1928年孫宗堯創辦,省立院校)、吉林林學院(1952年吉林省創建,省立院校)、吉林電氣化高等專科學校(1920年創建,中國冶金部直屬院校)合併組建成北華大學。截至2015年10月,學校有東、南、北三個校區,占地面積269萬平方米(含實驗實習基地),建築面積8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87億元,館藏圖書307.8萬冊。學校有各類全日制在校生25296人,成人教育在籍學生16814人。學校設有80個本科專業,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北華大學北華大學
吉林師範學院
吉林師範學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在吉林崇文書院創建的吉林省初級師範學堂。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吉林師範學校獲得新生。
1952年8月遷到江南(今吉林二中校址)。
1966年7月,吉林師專與四平師專合併,仍稱吉林師範學院。
1978年12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吉林師範學校恢復為吉林師範學院。
吉林醫學院
吉林醫學院的前身是1928年孫宗堯創辦的吉林私立助產學校。
1947年12月被國民黨吉林教育廳接收,改名為“吉林省立助產學校”。
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省人民政府將原吉林省立助產學校和華英高級助產職業學校合併接收。
1949年6月改名為“吉林省衛生幹部學校”。9月,校址遷到崇文胡同,即現北華大學附屬醫院所在地。
1958年升格為吉林醫學院。
1959年6月,又調整為吉林省吉林醫學專科學校。
1973年11月恢復為吉林醫學院。
吉林林學院
吉林林學院的前身在吉林林業學校,始建於1952年,校址在長春市何家屯。
1953年10月,學校遷往吉林市江南。
1958年3月,改名為吉林省林學院。
1960年5月,更名為吉林林學院。
1964年3月,吉林林學院改建為吉林林業工程學院。
1972年吉林省林業技工學校、吉林省林業幹部學校和吉林省林業學校三校合一,成立吉林省林業學校,校址在吉林市江南泰山路32號。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教育部批准,在吉林省林業學校的基礎上,恢復和改建吉林林學院。
吉林電氣化高等專科學校
吉林電氣化高等專科學校的前身是吉林省最早的工業學校——吉林省立職業學校,始建成於1920年9月,原址在吉林市德勝門外,北山腳下。
1935年,校名改為吉林省立吉林工科兩級中學。
1946年吉林解放後,劃歸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領導,改名吉林工業專門學校,選定江北人造石油工廠住宅區作為新校址(現北華大學北校區)。
1952年秋,學校改由重工業部領導,改名為吉林工業技術學校。
1958年學校創辦了吉林電氣化學院
1959年6月,經冶金部批准,升格為吉林冶金電氣化專科學校。
1984年10月,改名為吉林電氣化專科學校,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

四校合一

1999年經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師範學院、吉林醫學院、吉林林學院、吉林電氣化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吉林省省屬規模最大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北華大學。

學校概述

(圖)吉林北華大學吉林北華大學
學校現有東、南、北三個校區,占地面積126.3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3.0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84億元,館藏圖書256.27萬冊。有各類全日制在校生22100人,其中本科生18803人。

院系專業

擁有27個學院(政法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體育學院、文學院、外語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數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與生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軟體學院、交通建築工程學院、林學院、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醫學檢驗學院、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成人與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另有3個部(中心)(大學外語教研部、教育技術中心、工程訓練中心);63個本科專業,涵蓋10個學科門類(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

學科建設

38個碩士學位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點(醫學),涵蓋了9個學科門類、21個一級學科;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森林培育);6個省重點學科(森林培育、臨床檢驗診斷學、專門史、內科學、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課程與教學論);1個省重點實驗室(森林與生態環境實驗室);1個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亞歷史與文化研究院);1個省博士後科研創業基地;1個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醫學檢驗與測試基礎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示範實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學校是中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是吉林省唯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

師資力量

至2007年9月末,師資隊伍總量達到1559人,其中教授212人,副教授539人;省教學名師2人,省首席教授1人,省主講教授1人,省中青年骨幹教師5人;省高級專家1人;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6人;省級拔尖創新人才1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0人;校教學名師11人,校學科帶頭人65人,校中青年骨幹教師97人。

發展戰略

北華大學北華大學
學校依託自身辦學條件和教育資源優勢,加強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務,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區域行業經濟與社會發展中不斷提高貢獻率。近三年,教師承擔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省、市科研課題234項,企事業委託項目25項,校管項目392項。已通過國家、省、市(廳局)鑑定的科研成果71項,其中結論為國際先進的2項,國內領先的14項,國內先進的24項;獲得省、市(廳局)科研成果獎130項,國家專利9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1977篇。教師承擔各類教學研究項目440項(國家34項、省102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593篇;出版教材、著作149部。在近兩屆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成果評獎中,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30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6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總數和獲省級一等獎以上成果數居省屬高校之首。

學校實施開放發展戰略,拓展辦學空間,先後與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國家的27所院校或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合校七年來,聘請外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170餘人次,派出中青年骨幹教師、科研與管理骨幹赴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訪學、科研合作、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60餘人次。學校還與韓國開展2+2、3+2模式和與美國開展1+2+1、MBAl+1模式的合作辦學,與姊妹校進行學生對等交流。學校先後兩批接受來自巴基斯坦、索馬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84名留學生進入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學習。2006年8月教育部批准學校成為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院校。 2007年學校與韓國江原大學校共建孔子學院。學校主動適應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在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融匯交流中得到了新的發展。
學校萃取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精華,傳承原四校半個世紀辦學積澱的底蘊,特別是經過組建以來的建設發展,辦學條件和校園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專業結構日趨合理,辦學層次日益齊全,教師隊伍結構比較合理,設備、設施條件初具規模,國際教育和學術交流深入開展。當前,全校師生正遵循“崇德尚學、自強力行”的校訓,為把北華大學建設成為一所多學科協調發展,教學質量高,科研實力強,具有明顯優勢和特色,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而不懈努力。

校區建設

北校區

吉林電氣化高等專科學校的前身是吉林省最早的職業學校——吉林省立職業學校,始建成於1920年9月,原址在吉林市德勝門外,北山腳下。1935年,校名改為吉林省立吉林工科兩級中學。1946年吉林解放後,劃歸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領導,改名吉林工業專門學校,選定江北人造石油工廠住宅區作為新校址(現北華大學北校區)。1952年秋,學校改由重工業部領導,改名為吉林工業技術學校。1958年學校創辦了吉林電氣化學院,1959年6月,經冶金部批准,升格為吉林冶金電氣化專科學校。1984年10月,改名為吉林電氣化專科學校,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至1999年,吉林電氣化高等專科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有79年歷史的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電專的校友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為國家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現在作為北華大學北校區,位於吉林市龍潭區新山街1號。
電氣信息工程學院位於北華大學北校區,是以培養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為主的工科學院。現有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6個本科專業,《電力電子及電力傳動》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09人,專科生 152 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121人,專任教師86人,教授9人,副高職稱30人。教師中博士3人;省拔尖人才2人。學院設有三個系、一個部,7個實驗室,2箇中心,5個實習基地。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科研實力。學院教師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四等獎1項;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省級科研項目2項;出版專著、規劃教材30餘部。在國家重要期刊、核心期刊等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EI收錄15篇,ISTP收錄4篇。目前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9項。科研成果轉化多項,其中《高效大功率整流電源》已套用於上海鑫冶、湖北大冶、山東東營、吉林吉化等20多個省市的大型企業中,近三年產值近千萬元,贏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學院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成果豐碩,先後獲得大學生電子競賽國家一等獎、二等獎、“挑戰杯”競賽吉林賽區特等獎、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全國冠軍等各項獎勵100餘項,自動化技術創新基地被確定為吉林省示範性大學生創新基地。
學院面向全國招生,畢業生廣受社會用人單位歡迎。
北華大學北華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位於北華大學北校區,是一所培養以機械為主,機電結合的複合型、寬口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工科學院。現有機械設計理論專業碩士點和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工業設計、工業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4個本科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設計與製造、模具設計與製造和數控技術4個高職專業。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40餘名。
學院現有教職工61人,專兼職教師50名。其中教授、副高職稱22人、中級職稱10人;博士、在讀博士9人;碩士、在讀碩士26人;現有機械工程、工業設計兩個系,1個實驗中心,1個技術研究所,6個實習基地。2003年以來共獲專利10項;承擔國家863項目子項目2項、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1項、省部級資助項目5項;先後承擔教研課題17項,省部級9項;獲得教學成果獎18項,國家級3項,省級7項。三年來共獲得科研經費590萬元,與周邊企業合作完成科研或產業化項目12項。學院骨幹教師已經形成了特種機器人技術研究與套用、機械CAD/CAM、機械傳動及其自動控制、數位化製造技術等穩定的研究方向,每年都能得到充足的科研經費,並培養一定數量的碩士研究生。學院教師非常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利用和教學軟體的開發工作,為保證本科生的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他們本著“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重視實踐、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辦學思路,注重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理念、採用“導師制”等辦法、始終堅持“寬口徑、複合型、實用型”的人材培養模式,注重特色教育,把人才培養的質量放在第一位,並作為主要的工作目標。因此,該院的學生受到了較系統和全面的訓練,具備了很強的實踐能力和開發創新能力,在國家和省級各項競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如: 2002年獲吉林省大學生電子競賽三等獎;2003年獲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2003年獲吉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2004年獲第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書大賽銅獎;2004年獲吉林省大學生創業計畫書大賽銀獎;2004年獲首屆中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東北賽區一等獎;2004年獲吉林省大學生電子競賽二等獎等。另外,該院大學生參加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達30%以上;中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達80%以上。考研率每年在10%以上,而錄取率則占報考人數的50%以上。
該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 ,在2002年3月成立了北華大學機電集成技術研究所,這是一個以實用機器人技術及機電一體化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研究機構,以姜生元博士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教師是該所的骨幹力量,另外該所還在校內首創了招收優秀本科生作為研究所科研助理的培養制度,每年培養科研助理15人左右,明確了學生的學習方向,刺激了本科生的學習熱情,所培養的學生不但為研究所完成了很多科研項目,這些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大幅度地得到了提高,深受社會用人單位的好評。該研究所在從事基礎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同時,積極創造與相關企業進行深層次技術合作的機會,在科研活動中注重高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和技術推廣。研究所主要從事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工業自動化、機電系統動力學仿真與模擬虛擬樣機技術)、生產線數控改造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生產製造、技術諮詢等業務。研究所先後承擔了國家863重大專項子課題“海底管道內爬行器及其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項目“機械自適應型管道機器人虛擬樣機技術研究”、吉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三軸差動管道機器人技術研究”、吉林省科技廳項目“經濟型多功能管道機器人”、“纜索維護機器人”等縱向高層次科研項目8項。研究所在北華大學校管科研基金的資助下,努力開展具有市場開發前景、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預研項目。在管道機器人、纜索維護機器人等方面積累了不少成果,並發表了學術論文20餘篇。所長姜生元博士獲得了2004年吉林省傑出青年研究基金的資助,在吉林省內具有較高的學術譽。
機械工程學院秉承北華校訓,崇德尚學鍛造學院培養特色,自強力行打造人才培養亮點,爭取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高級人才。

南校區

南校區位於豐滿區。校區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現有法學院、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學院、化學與生物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成人與繼續教育學院、老年大學、師範分院、北華之聲廣播台、後勤集團等十幾個單位、部門的七千餘名師生在南校區學習與工作。

學校文化

校訓

北華大學校訓北華大學校訓
崇德尚學,自強力行。
崇德:崇尚有德的人。語出《·武成》:“崇德報功”。
尚學:尊重知識,追求真理。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語出《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禮記·學記》:“知困,然後自強也”。
力行:努力從事,盡力去做。語出《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史記·儒林列傳》:“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崇德尚學,自強力行”,比較貼切地概括了該校的發展歷程與價值追求,有較強的感召力和滲透力。

校徽

北華大學校徽由北華大學藝術學院侯林副教授設計,以學位帽為主要元素,配以江水、雙環符號和北華大學中英文對照設計而成。學位帽是代表高校的最佳視覺形象,是學識的象徵,雙環符號代表科研,二者結合很好地體現了“教學立校、科研強校”的辦學理念。四條江水寓意著原四所高校,於1999年9月合併,它們共同匯入松花江,猶如豐滿大壩泄洪齊發,又如原四所高校團結一心,擰成一股繩,實現實質融合,同舟共濟、激流勇進。學位帽下的發射構成既是陽光又似太陽,同時又是科技的象徵,12個鋸齒象徵著一年中的12個月。標誌整體形式為圓形,它是團結、向心力、凝聚力的象徵,同時也象徵地球,寓意學校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蘭色寓意浩瀚、深遠和純淨,象徵著天空和海洋,也是北國江城的最佳體現。[
北華大學校訓釋義:
崇德:崇尚有德的人。語出《書·武成》“崇德報功”。
尚學:尊重知識,追求真理。尚:推崇;尊重。學:學問;知識;學說;學術。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語出:《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禮記·學記》“知困,然後自強也”。
力行:努力從事,盡力去做。語出《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史記·儒林列傳》“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崇德尚學,自強力行”,比較貼切地概括了該校的發展歷程與價值追求,有較強的感召力和滲透力。
從哲學視角看,它反映了該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認知自我的態度方法,體現了尊重知識、追求真理的學術取向,自強不息、身體力行的幹事精神和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相統一的哲學概括。
從歷史視角看,它反映了原四校的歷史沉澱、凝聚和發展,符合學校的自我定位。既是原四校校訓及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又是學校組建以來所積澱成果的總結和升華。
從文化視角看,它反映了北華人在傳承、整理和發展科學文化活動中形成的關於自身的價值追求、行為方式和行為準則的文化成果,既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又體現了對知識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對科學的崇尚,是北華人自強不息,不怕困難,追求卓越,勇於奉獻,在困境中崛起精神的真實寫照。
本校訓形式簡單,內涵豐富,好讀易記,易於在師生中傳誦。

校歌

《北華之歌》------作詞:易茗;作曲:雷蕾
松花江水一路波浪,長白山野萬千氣象。
帶著我們的愛與夢想,在這裡集合起青春力量。
崇德尚學,自強力行,北華之歌同聲傳唱。
有所作為,有所擔當,一片沃土桃李芬芳。
難忘百年風雲歲月,同心共舉來日輝煌。
接過前輩留下的寶藏,讓這裡發出耀眼光芒!
崇德尚學,自強力行,北華之歌放飛理想。
展望未來,勇敢開創,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
崇德尚學,自強力行,北華之巔,放飛理想。
展望未來,勇敢開創,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
北華大學標誌設計創意說明:
北華大學北華大學
本標誌以學位帽為主要元素,配以江水、雙環符號和北華大學中英文對照設計而成。學位帽是代表高校的最佳視覺形象,是學識的象徵,雙環符號代表科研,二者結合很好地體現了“教學立校、科研強校”的辦學理念。四條江水寓意著原四所高校,於1999年9月合併,它們共同匯入松花江,猶如豐滿大壩泄洪齊發,又如原四所高校團結一心,擰成一股繩,實現實質融合,同舟共濟、激流勇進。學位帽下的發射構成既是陽光又似太陽,同時又是科技的象徵,12個鋸齒象徵著一年中的12個月。標誌整體形式為圓形,它是團結、向心力、凝聚力的象徵,同時也象徵地球,寓意學校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蘭色寓意浩瀚、深遠和純淨,象徵著天空和海洋,也是北國江城的最佳體現。整個標誌融思想性、可識性、藝術性、獨創性為一體,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學院名稱 專業設定
北華大學法學院 法學、社會學
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
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國小教育、學前教育、心理學
北華大學信息技術與傳媒學院
教育技術學、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技術
北華大學體育學院
體育教育、運動人體科學和運動訓練
北華大學文學院 中文、傳播、對外漢語
北華大學外語學院
英語日語、朝鮮語
北華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 俄語
北華大學音樂學院
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學
北華大學美術學院
美術學、繪畫、雕塑、藝術設計
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歷史學
北華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數學與套用數學、統計學、信息與技術科學
北華大學物理學院 物理學、材料物理
北華大學化學與生物學院
化學、生物科學
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機電一體化、模具設計與製造、數控技術、機械設計與製造
北華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北華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軟體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
北華大學汽車與建築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管理、汽車服務工程、車輛工程
北華大學林學院
林學、園林、食品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木材科學與工程、包裝工程
北華大學醫學部(下設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口腔醫學院、醫學檢驗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 預防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口腔醫學、醫學檢驗、護理學和藥學
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市場行銷、物流管理、會計學、旅遊管理、行政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
北華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學院
-------
北華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 -------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10月,學校現有教職工2584人,其中專任教師1648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765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370人;共享4名兩院院士,153位校外高級專家作為兼職或客座教授,擁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學者4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6人;具有長白山學者、省高級專家、省拔尖創新人才、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等稱號高層次人才93人。

教學建設

北華大學北華大學
截至2015年10月,學校有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北華大學-吉林省蛟河林業實驗區管理局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農學)、北華大學-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方廣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醫學);1個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電氣工程與自動化);10個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醫學檢驗與測試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工程訓練中心、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臨床醫學技能實驗教學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森林植被與生態實驗教學中心等);2個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機電集成技術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自動化技術創新實踐基地);國家級精品課1門(森林植物學),省精品課程31門,省優秀課程60門;6個國家特色專業(臨床醫學、機械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園林、醫學檢驗、林學);13個省級“十二五”本科特色專業(臨床醫學、機械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園林、醫學檢驗、林學、英語、數學與套用數學、工商管理、藥學、護理學、歷史學、漢語言文學);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0個。
另外,學校是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學校、國家大學英語改革示範學校、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學校、國家語委語言文字套用培訓基地、全國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試點高校、吉林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吉林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10月,學校有1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10個學科門類;8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7個省重點學科。
級別 學科名稱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世界史、數學、機械工程、電氣工程、林業工程、風景園林、林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工商管理、美術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教育、翻譯、農業推廣、臨床醫學、林業工程、製藥工程、全科醫學、臨床病理學
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
森林培育
吉林省重點學科
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學、電氣工程、林學、臨床醫學、工商管理、風景園林學

對外交流

截至2015年10月,學校與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加拿大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1所院校或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是國家第二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2014年被評為全國來華留學生教育先進集體。2006年8月教育部批准學校成為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院校。2007年學校與韓國江原大學共建孔子學院。經孔子學院總部批准,學校成為首批接收孔子學院獎學金院校。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孫德彪
校長:李延忠
副校長:王乃龍、戚繼忠
黨委副書記:詹麗萍
黨委副書記:李才
紀委書記:徐國成

知名校友

張文海,曾任吉林省副省長,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是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陸平,解放後曾任國家鐵道部副部長,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後改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第六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邵守義,著名演講理論家和演講活動家、演講學教授。任吉林師範學院院長期間創辦《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事》。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程連昌,1986年榮獲航天工業部一等功獎勵。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作出重大貢獻,獲李鵬總理嘉獎。2001年榮獲世界生產力聯盟傑出和重大貢獻獎。2001年當選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並擔任中國籍院士聯誼會副主席。
此外,還有吉林市第一任市長沈越、著名古文字學家高亨、著名歷史學家藍文徵、革命烈士曹國安、愛國人士孫宗堯和苗渤然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