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45中學

合肥市第45中學是隸屬於合肥市廬陽區的一所初級中學,建於1937年大別山區的立煌縣,取名張家畈國小,校長衛立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46年元月遷到合肥,取名安徽省實驗國小。1949年元月,合肥解放,學校改名為合肥市立第一國小。1956年,學校改名為合肥市淮河路第一國小。1974年正式改名為合肥市第45中學,全校有20個班,1300多名學生,87名教職工。 現在的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學位於合肥市六安路65號,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6650平方米,各種教學用房一應俱全,設備一流。現有54個教學班,3000名在校生,在崗教師148人,其中,高級教師20多人,省、市、區級“教壇新星”和骨幹教師40多名。 該校以“為了促進每一個孩子和諧發展”為辦學宗旨,堅持以人為本,以師德立校,以教科研興校,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治校,求真務實,與時俱進,追求卓越,永不停息。學校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以教育信息化作為開啟新世紀創新教育的鑰匙,省市區政府支持和學校自籌資金相結合,建成高配置微機室2個,多媒體室3個;10mb寬頻光纖進校,建成全國先進水平的全數學校園網,遠程教學正在規劃中;在全市率先實現教學、教研、辦公、會務信息化和網路化。 合肥四十五中堅持用現代教育思想轉變觀念,創新課堂教學校式,採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最佳化課堂教學過程,積極推進新程改革實驗,開拓素質教育的新局面,教育教學質量多年處於合肥市領先水平,先後被授予合肥市“文明單位”、“甲級管理學校”,安徽省“電教一類達標學校”和“安徽省教育裝備先進集體”,目前正在向安徽省特色示範國中邁進。 合肥四十五中前身是淮河路第一國小,再向前追溯,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安徽省府遷到大別山區的立煌縣(含金寨縣),當時合肥地區較有名望的國小也隨遷到立煌縣與張家畈、鄭家灣等國小合辦取名張家畈國小,校長是衛立賢。當時辦學各方麵條件都很差,但是由於校長辦學熱心,學校尚能維持下去,深受民眾歡迎,博得省府官員的讚賞。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了,1946年元月張家畈遷到合肥,取名安徽省實驗國小,校址在現今新建的省新華書店,校長仍是衛立賢,全校有12個班,學生六百多人,教職工24人,其中教師18人。當年9月份,租用當時合肥基督教辦的三育女子中學的校舍(現南門國小),遷址主要原因是這裡辦學條件好一些。1947年夏天又遷到自建的新校址(現在的市委宿舍)。1947年秋季開學,因慶祝蔣介石六十壽辰,學校為表示對蔣的忠誠,改校名為合肥獻立中正國小,一直到1949年元月合肥解放,校長始終是衛立賢。學校實行雙軌制,每個年級兩個班,共12個班,每班學生50多人,學校人數保持在六、七百人,有教師18位。當時學校師資水平和設備都是合肥首屈一指的,校風好,教學質量高,學生進校要考核,考進並不容易,在合肥很有名氣,人們只要提起該校,都讚不絕口。 1949年元月,合肥解放,學校改名為合肥市立第一國小,校長仍是衛立賢。不久,政府任命郭明治為校長,教師略有變動。1951年學校又改名為合肥實驗國小,校長是丁佑涵,學校屬省教育廳、市教育局雙重領導,省教育廳把省里一些優秀教師調到這裡,省教育廳又直接撥款和調來很多物資給學校,使學校條件越來越好。學校還附設幼稚園,也是市里最好的名園。老師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省市教育部門又常派人到學校蹲點作具體指導,經常舉行觀摩教學,因此,本市和外地觀摩學習者絡繹不絕,《安徽日報》和各種教育雜誌多次報導學校的教學經驗。學校湧現了許多著名的優秀教師,如被團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大隊輔導員稱號的有劉秀英、田萬樓,出席全國優秀教師會議的代表金文琦老師等,這是學校較興旺時期,為學校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54年,省教育廳把該校作為合肥師範學生實習基地,改校名為合肥師範附小,後又改為一附小,校長戴哲人。 1956年,學校改為合肥市淮河路第一國小,校長是王耘,一直到1957年,這兩年由於反右鬥爭,當時學校高年級老師不是被錯劃為右派,就是被錯打成反、壞分子,教學受到一定影響。1958年春,崇如珍任校長,這期間,合肥師範把最優秀的畢業生陸續分配到學校。1961年春,楊宜重任校長,一直到1968年,這階段,由於市委的重視,省教育廳和市教育局經常派人深入該校作具體指導,又增添不少優秀的年輕教師執教,學校頓時活躍起來,面貌煥然一新,教學成績突出,體育成績也很優秀,每年全市小學生田徑運動會保持第一,其他如唱歌、美術、航模等在全市比賽中也總是保持在前幾名,學校聲望越來越高,有33個班,學生人數達一千六百多人,學校本部容納不下,在安徽工學院(現合肥工業大學北區)和安徽日報社分別辦了分校,又在市委宿舍辦了兩個班,教職員工有50多人。由於學校各項工作出色,幾乎年年被評為省、市先進單位。1959年還被評為全國先進單位,並光榮出席全國群英會,領取的獎狀上是鄧小平同志的題字"先進單位"。1961年,《安徽日報》在頭版詳細介紹了該校如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經驗。年輕的周兆初老師被評為全國優秀大隊輔導員。不少年輕教師也都成熟起來,經常承擔公開教學任務,反映良好,教學雜誌也經常登載他們的經驗。這是淮一小發展最盛的時期,它的影響至今留在人們的腦海里。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該校受到一定影響,但複課是全市最早的一所學校。70年春郎明蒼任革委會主任,一直到1982年。 1968年開始,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當時中學不招生,國小附設國中部(名為國小戴帽子),1971年秋,送走第一屆國中畢業生,1974年才正式改名為合肥市第45中學。 這期間,學校體育活動非常活躍,尤其是足球、桌球更加突出。1971年夏天,該校就接受外賓的參觀訪問,成為合肥市第一個開放學校,中國對外英文刊物,登載了外賓到該校參觀訪問,給予好評和讚揚的一些報導。該校的男女桌球隊也多次獲得市、區中國小比賽冠軍,後來中學恢復報考制度,由於該校一貫重視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當時在國小師資的基礎上,只接受少量分配到該校的大專生,困難確實很大,然而校領導迎難而上,抓教學有方,又加上老師發奮工作,每年國中畢業生考高中的成績都較好,學校校風一貫良好,頗受家長的信任和讚賞,校譽越來越好,當時,全校有二十個班(包括國小兩個班),學生一千三百多人,教職工87人。 1982年開始,郎明蒼校長調任西市區教育局副局長兼黨總支書記,呂道奎任校長,後來,呂道奎任黨支部書記,王汝灼任校長。94年後,呂道奎任校長,王汝灼任黨支部書記。這一時期成為學校發展最盛時期,由於學校有一個堅強的、團結的、戰鬥的領導班子,又有一批又紅又專的教師隊伍,學校管理水平高,教學指導有方,教師無私奉獻,樂業敬業。學校連續多年在全市中考中取得佳績。考取省重點合肥一中的人數幾乎年年第一。司大銳、喬大濟、王靖、周密考取中國科大少年班;王健、劉志成被新加坡利華高中錄取出國深造;該校"校園之星"張子宇在初三時就獲全國高中數學競賽一等獎,參加全國數學奧林匹克訓練營集訓;91屆三(六)班洪翌飛、朱衛華、許霆、葛瑞芳四位同學同時考上合肥一中,又同時考上清華大學,當年清華大學在合肥僅招四人,引起轟動。值得一提的是,八五屆孟學軍,九O屆王芳,九二屆張曼君,九七屆張子宇,02屆潘心宇,05屆劉嘉男,06屆趙茜熹,08屆曹天陽成為當年合肥市中考狀元,同時,在文藝演出、棋類、桌球賽、讀書競賽等方面也取得驕人成績,形成四十五中人獨特的精神:不乾則已,要乾就幹得最好。八六年一幢含25個教室,15個辦公室的教學大樓建成投入使用,九七年設施一流,功能齊備,總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的實驗樓落成,內有理、化、生實驗室,階梯教室,生物標本室,多媒體教室,圖書館等,成為學生開展活動,進行實驗教學的陣地。這期間湧現了一個無私奉獻的教師群體,其中呂道奎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陳曉霞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安徽省勞動模範。 1998年11月,黃先銀任黨支部書記,2000年1月,沈家春任校長,新班子上任後,一方面繼承和發揚四十五中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加大教科研力度,開展創新教育,在2001年中考中,被合肥一中錄取107人,合肥六中錄取63人,名列合肥市第一,在新世紀裡開了一個好頭。現在學校共有54個班,學生總數3000多人。現任校長為李春梅。 展望新世紀,四十五中人決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四十五中奉獻精神和創新理念結合在一起,採用“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模式,銳意進取,爭創安徽省特色學校,為四十五中的發展史揭開新的一頁。

教風校風

校風 以人為本 陪心育德 情知結合 和諧發展 教風 敬業愛生 樂業奉獻 務實求真 傳承創新 學風 遵規守紀 勤奮學習 合作交流 實踐創新

校訓

志存高遠 自律自強

校歌

春風化雨 桃李芬芳

作詞:徐俊松(國家一級編劇、安徽省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作曲:段繼抒(國家一級作曲、安徽省作曲家協會主席)

你的笑容溫暖了我的目光

你的摯愛美麗了我的理想

勵志篤學 自律自強 自律自強

明德啟智 快樂成長 快樂成長

啊 四十五中 可愛的校園

啊 四十五中 知識的殿堂

每一雙翅膀都能展翼高翔

每一朵花蕾都沐浴

燦爛的陽光

你的期待放飛了我的夢想

你的精神閃耀了我的榮光

賢師善教 新風傳揚 新風傳揚

和諧創新 發憤圖強 發憤圖強

啊 四十五中 成才的搖籃

啊 四十五中 桃李滿園香

每一句承諾都堅定報國心愿

每一次攀登都鑄就新的輝煌

輝煌 輝煌 輝煌

校徽

校徽由“45”變形而來,

包含四層含義:

1、黨的領導。圖示中的“4”是由黨旗中的鐮刀變形而來,寓意著青少年在黨的領導下健康成長。

2、和諧校園。圖示中的“5”是“S”的變形,代表“student”,“4”是“T”的變形,代表“teacher”,師生共跳和諧之舞

3、素質教育。橢圓形圖示象徵著棋子、球類運動項目,體現我校棋類特色教育和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特點;“鴿子”翅膀和橢圓又構成了運行的行星,象徵著科技,體現了我校計算機教育、科技創新特色。

、舞動青春,像一個正在伏案學習的學生,充滿朝氣、活力。(設計者:美術教師王琪)

地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