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音

叶音

叶音(讀「諧音」)也稱叶韻,葉句。“葉”也作“協”。指以改讀字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先秦的韻文,叶音這個稱呼由朱熹提出。

基本信息

歷史變遷

南北朝以後的人讀周秦兩漢韻文感到不押韻,就臨時改變其中一個或幾個押韻字的讀音,使韻腳和諧。這是由於不懂古今語音不同所致。例如,《詩·關睢》末章:“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清代阮元刻《十三經註疏》附《釋文》說:“樂之,音洛,又音岳。或雲協韻宜五教反。”這是因為詩里“樂”與“”(mao)押韻,“樂”念yao(即五教反)最和諧。遇到兩可的地方,很難處理。《詩經》里的《風·柏舟》、《黍離》、《十月之交》都用“天”、“人”兩個字押韻。

據元代熊朋來《經說》說,宋代吳改“天”字讀音為tn,鄭庠改“人”字讀音為rn。

相關爭論

詩·騶虞》每章最後都有一句可以不押韻的副歌“吁嗟乎騶虞”,朱熹讓第1章副歌的“虞”隨上文讀y(朱註:叶音牙)讓第2章副歌的“虞”隨上文讀wng(朱註:葉五紅反),根本沒有確定的標準。因此自從明代陳第提出所謂叶音恰好是古本音的說法以來,清代學者也極力反對叶音說。宋代之前,學者並沒有「古韻」的概念,當他們用自己的發音念先秦韻文時,發現並不協韻。有一些學者以為古書傳鈔有誤,便擅自改變用字(最有名的是唐玄宗﹞。而其他大部分學者認為,這些字不協韻的原因,是因為先秦的發音跟現在不同,所以必須改變讀音,例如朱熹在《詩經‧召南‧行露》二章與三章是這樣改變發音的;

第二章

誰謂雀無角(覺韻古岳切,朱葉盧谷反)

何以穿我屋(屋韻烏谷切)

誰謂女無家(麻韻古牙切,朱叶音谷)

何以速我獄

雖速我獄(燭韻魚欲切)

室家不足(燭韻即玉切)

朱熹認為這篇詩應該每個字都押韻,但是他用自己的發音念,「角」和「家」不押韻,所以他改變了這兩字的發音。

第三章

誰謂鼠無牙(麻韻五加切,葉五紅反)

何以穿我墉(鍾韻餘封切)

誰謂女無家(麻韻古牙切,葉各空反)

何以速我訟(用韻似用切,葉祥容反)

雖速我訟

亦女不從(鍾韻疾容切)

相同道理,朱熹又改變了「牙、家、訟」三字的發音,卻造成了「家」在此兩章的發音不同。相同句子中的字,卻有不同發音,這是相互矛盾的。叶音事實上是對上古漢語韻部的一種誤解,明清時期,尤其在顧炎武作《音學五書》,提出“古詩無叶音”之後,學界對上古韻有所了解,知道哪些字在上古漢語中可以押韻,叶音的方法就被淘汰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