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馬尾杉

台灣馬尾杉

台灣馬尾杉,隸屬於石杉科、屬於石松木,中型附生蕨類。莖簇生,中國特有種,主要分布在台灣一帶。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中型附生類。莖簇生,成熟枝下垂,1至多回二叉分枝,長10-25厘米,主莖直徑1-2毫米,枝連葉寬約10厘米。葉螺鏇狀排列,但因基部扭曲而呈二列狀。營養葉斜展,不抱莖,線形,長0.8-1.1厘米,寬0.5-1.5毫米,基部楔形,下延,無柄,無光澤,先端漸尖,中脈明顯,革質,全緣。孢子囊穗比不育部分細瘦,非圓柱形,頂生。孢子葉線形,排列稀疏,長6-9毫米,寬約1毫米,基部楔形,先端尖,中脈明顯,全緣。孢子囊生在孢子葉腋,腎形,2瓣開裂,黃色。

分布習性

我國特有種,產台灣。附生於海拔1800-2500米的林下樹幹或岩石上。模式標本采自台灣大武山。

植物命名

秦仁昌(1982)發表Ph.taiwanensisChing時並未做正式的拉丁描述,因而是無效發表。之後,J.Holub(1985)將這一無效名字組合到廣義的石杉屬Huperzia中。1985年郭城孟在廣義的石松屬下發表了LycopodiumtaiwanenseKuo,以代替Ph.taiwanensisChing這一無效名字。J.Holub(1991)卻並不知道Ph.taiwanensisChing即等於L.tai-wanenseKuo,因此當他(1991)將後者組合到廣義的石杉屬中時,認為郭的這一名字為Huperziataiwanensis(Ching)Holub(1985)的晚出異名,進而提出H.formosanaHol-ub這一名字來代替L.taiwanenseKuo。難看出,J.Holub的這一名字純屬多餘,因為就像Ph.taiwanensisChing不合法一樣,H.taiwanensis(Ching)Holub也是一個不合法名字。
順便指出,歷史上已有過L.formosanumHerterexHayata(Ic.Pl.Formos.4:131.1914,nom.nud)這一名字(=Ph.salvinioides(Herter)Ching)。

植物特點

本種與Ph.pulcherrimus(Wall.exHook.etGrev.)LoveetLove接近,但體型較小,枝較細,葉片不抱莖。

參考文獻

台灣馬尾杉(植物分類學報)台灣石松(台灣植物志) Phlegmariurustaiwanensis(Kuo)L.B.Zhang,comb.nov.——Lycopodiumtai-wanenseKuoinTaiwania30:51.1985:B.Ollg.inOperaBot.92:166.1987,etIndexLycop.73.1989;J.L.TsaietW.C.ShiehinT.C.Huang,Fl.Taiwaned.2,1:43.1994.——L.pulcherrimumauct.nonWall.exHook.etGrev.:Hayata,Ic.Pl.For-mos.4:132.1914;Takeo,Ill.Form.Pl.Suppl.11.f.11,1928:DeVolinH.L.Li,Fl.Taiwan1:33.1975:ChinginActaBot.Yunnan.4(2):124.1982.——Urostachyspulcherrimus(Hayata)HerterexNessel,Baerlappge.72,Pl.11.f.9.1939.——Ph.taiwanensisChing,l.c.nom.inval.——H.taiwanensis(Ching)HolubinFoliaGeobot.Phytotax.20:77.1985;B.Ollg.l.c.21.nom.inval.——Huperziafor-mosanaHolubinFoliaGeobot.Phytotax.26:92.1991.nom.superf.

石杉科植物

小型或中型蕨類,附生或土生。莖直立或附生種類的莖柔軟下垂或略下垂;具原生中柱或星芒狀中柱;一至多回二叉分枝。葉為小型葉,僅具中脈,一型或二型,無葉舌,螺鏇狀排列。孢子囊通常為腎形,具小柄,2瓣開裂,生於全枝或枝上部葉腋,或在枝頂端形成細長線形的孢子囊穗。孢子葉較小,與營養葉同形或異形。孢子球狀四面形,具孔穴狀紋飾。地下生,圓柱狀或線形,長可達數厘米,單一或不分枝。精子器和頸卵器生於原葉體背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