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達

古達是貴州的一個鄉鎮名,全稱是古達苗族彝族鄉,位於貴州省赫章縣東南部,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37公里,與畢節、納雍兩縣相接壤。現轄25個行政村,120個村民組。2003年末總戶數5579,總人口22284人。其中少數民族5300人,占總人口的24%,有苗、彝、白、布依、蒙古等少數民族。

概述:

“古達”全名古達苗族彝族鄉,簡稱古達鄉。位於東經104°57′02″,北緯27°4′48″。地處貴州赫章縣東南部,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37公里,與畢節納雍兩縣相接壤。古達為彝語“格奪”(意為關隘)的音譯。古為烏撒部東北軍事要塞,古達安氏土目鎮守。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屬德化里,1924年置威寧東一區公署,1942年置古達鄉公所,1954年建古達鄉人民政府,1958年建古達人民公社,1959年併入野馬川人民公社設古達管理區,1961年置古達區公所。1992年撤區,以古達、響河、石板河苗族鄉、安啷苗族鄉並建古達苗族彝族鄉,轄25個行政村,120個村民組。全鄉幅員面積129.13平方公里,2003年末總戶數5579,總人口22284人。其中少數民族5300人,占總人口的24%,有、布依、蒙古等少數民族。
古達鄉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區,境內蜂巒重疊,溝壑縱橫。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2350米,最低海拔1230米,為赫章縣最低處。屬烏江水系六衝河流域,亞熱帶溫暖夏濕春乾氣候,年平均氣溫13.5℃,降雨量900mm,年日照數1494.5小時,相對溫度70%,無霜期245天。主要資源情況為:

土地資源:

耕地4萬畝(其中水田1100畝),林地9萬畝,荒山2.2萬畝,有林地占國土總面積的47%。

植物資源:

林果、牧草中藥材等資源較豐富。用材林主要有華山松和各種闊葉林;珍稀樹種有銀杏紅豆杉、獅梨等;經濟林主要有核桃、板栗、桃、梨和生漆等。大宗中藥材有毛桃、鬧牛花、淫羊藿金銀花

水能資源:

主河流2條,其中剎界河常年流量達60立方米/秒。水力發電理論蘊藏量為8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1300千瓦。剎界河河道寬敞平坦,乘船可西上七星關,東下總溪河,是赫章縣內唯一的水上運輸點。

礦產資源:

金屬礦主要有非金屬礦有花崗石大理石螢石、高鈣石灰石等。

基礎設施:

改造後的赫納公路溝通四方,程控電話和移動聯通小靈通等都已開通。鄉機關許多單位傳真、電腦等辦公設備一應俱全,並連線上網。電力併入國家電網,集鎮供水充足。25個村全部建有辦公室,四個辦事處中心學校得到重建。改址後的初級中學(正在建設之中)寬敞明亮。“搬遷工程”、“路燈工程”、“排污工程”使小集鎮功能日趨完善。

農特產品:

古達鄉內土特產品繁多,主要有生漆大蒜芸豆及核桃、枇杷、梨、柑桔等水果,在全縣及周邊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鄉內特有的黑馬羊,更具有毛純行美,膘肥體壯,溫順不好鬥、出肉率高和飼料轉化率高等優點,遠銷省外,深得客商好評,“古達黑山羊”已是山羊市場上的一個叫得響的品牌。

生態產業情況:

退耕還林14719.8畝,建成核桃板栗等乾果基地3000畝。桃子李子石榴等基地2000畝。營造生態林2萬餘畝。

旅遊資源:

1、 山水:沿河漂流,有“小山峽”、“大小狼箭”、“十里桃花”、“黑白洞”、“響水洞”、“陰河洞”、“天生橋”景點和原始雨林、發電站景區等;走古驛道,有萬畝草場、小石林和“三鍋莊”、“元寶洞”、“九股水”、“百米飛瀑”等景點。
2、 歷史文物:新田村搽耳岩有彝文“孤耳岩碑”和漢文“其巨如矢”石碑,記載了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間彝漢人民集資修建通往水城的驛道的史實;1972年2月,在永樂村半坡出土古炮——碗口炮一門,上有銘文:永樂衛局提調鎮撫趙旺監督總旗夏兩隆作頭張孝先銅匠錢四兒成造碗口筒一十四斤四兩重,洪武十一年造。該炮現陳列於中國軍事博物館。
3、 風土人情:古達鄉各民族能歌善舞,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韻味和風情習俗。其中尤以彝族《鈴鐺舞》、《撒麻舞》、《七月火把節》,苗族的《蘆笙舞》、“趕花場”、“二、八月”和漢族的節日對歌等,最為吸引遊人。

古達教育:

中學:古達初級中學
國小:古達一小 古達二小 響水國小 安啷國小 石板國小等
幼稚園:古達幼稚園 芳玉幼稚園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