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珊瑚礁

古珊瑚礁

古珊瑚礁, 是生物海岸的另一種為珊瑚礁海岸。古珊瑚礁和現代珊瑚礁可以形成儲油層,對開採石油有重要意義。古生物學家發現,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珊瑚礁也相當發育,而通過對這些古代珊瑚礁分布規律的研究發現,地球的赤道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其位置隨著時代的推移在有規律地向南轉移。

簡介

古珊瑚礁古珊瑚礁
古珊瑚礁:生物海岸的另一種為珊瑚礁海岸。珊瑚不是植物,而是一種叫珊瑚蟲的微小的腔腸動物。珊瑚蟲像個肉質小口袋,口袋頂部有口,口的周圍長滿有絨毛的觸手。珊瑚蟲到處漂游,四海為家,它一旦碰到海岸邊的岩石或礁石時就紮根生長。珊瑚蟲以群居為主。它們紛紛伸出觸手,從海水中捕捉食物。食物消化以後分泌出石灰質,形成骨骼與灰質外殼。當珊瑚蟲死亡之後,其骨骼遺骸積聚起來,其後代又在骸上繁殖,如此長期積累就形成珊瑚礁海岸。其形態在所有熱帶海岸中別具一格。

分布

中國造礁珊瑚的種類也不少,在中國,珊瑚在南海諸島、海南島、台灣島及澎湖列島沿岸、廣東和廣西沿岸均能見到。其中環礁主要分布在南海諸島,岸礁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台灣島及澎湖列島沿岸和廣東、廣西沿岸。台灣地區造礁珊瑚種類遠多於其它地區,這與該地區長期受太平洋黑潮暖流的影響有關。
岸礁橫向可以分為三個帶,自岸向海依次為:珊瑚礁海灘帶;礁平台(即潮間帶珊瑚礁坪);活珊瑚帶。珊瑚礁海灘帶則位於高潮位附近,由珊瑚砂礫組成。它原為礁平台的一部分,由於礁平台向海發展,它滯留在後才遭浪蝕所成。珊瑚礁平台位於潮間帶,表面平坦,且近低潮面。活珊瑚帶位於水下岸坡,也是現代珊瑚生長的地段。
珊瑚礁的功能較多,它不僅對海岸具有保護作用,而且還常貯存油氣資源。另外,在珊瑚礁區建立海洋動物園、自然保護區,即是人們的旅遊勝地,又是科研基地。

生長規律

一些科學家認為,珊瑚外壁表面的生長線的生長規律與季節性的溫度變化和營養物質供應情況的周期性變化有關,因而把這種生長線與時間概念聯繫了起來。現代珊瑚的生長線是每晝夜生長一圈,每28圈生長線構成一個生長帶,也就是相當於一個陰曆月(28天)的周期。通過對各個地質時期的四射珊瑚化石生長線的觀察和計算,古生物學家推算出了與天文方法的計算基本相符的時間數字。泥盆紀的四射珊瑚每年有400圈左右的生長線,石炭紀則為385圈至390圈,這表明地質時期從古到今一年中的天數在逐漸減少,而一天的時數卻在逐漸增加。這樣的結果證明了地球自轉的速度在有規律地變慢!小小的珊瑚,竟然還能作為記錄地質歷史過程中的時間的鐘呢!其它的古腔腸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