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芪乳鴿湯

參芪乳鴿湯

參芪乳鴿湯是一道十分流行的養生補湯,便宜量足,有助於消化。菜系及功效:脾調養,氣血雙補,補虛養身,產後調理等。適宜秋冬進補。

配方

西洋參5克,黃芪15克,乳鴿1隻。

製法

1.乳鴿剃淨,去內臟;
2.黨參黃芪、紅棗(去核)洗淨,放入煲內,加清水適量;
3.大火煲滾後,放入乳鴿煲滾;
4.改慢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

健脾益氣,昇陽攝血。

用法

佐餐服食。

西洋參

【異名】西洋人參(《本草從新》),洋參(《藥性考》),西參(《增訂偽藥條辨》),花旗參廣東人參(《中國藥植志》)。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根。
【植物形態】西洋參
多年生草木,全體無毛。根肉質,紡錘形,有時呈分歧狀。根莖短。莖圓柱形,長約25厘米,有縱條紋,或略具棱。掌狀5出複葉,通常3~4枚,輪生於莖端;葉柄長5~7厘米;小葉片膜質,廣卵形至倒卵形,長4~9厘米,寬2.5~5厘米,先端突尖,邊緣具粗鋸齒,基部楔形,最下兩小葉最小;小葉柄長約1.5厘米,最下二小葉柄較短或近於無柄。總花梗由莖端葉柄中央抽出,較葉柄稍長或近於等長;傘形花序,花多數,花梗細短,基部有卵形小苞片1枚;萼綠色,鍾狀,先端5齒裂,裂片鈍頭,萼筒基部有三角形小苞片1枚;花瓣5,綠白色,矩圓形;雄蕊5,花絲基部稍寬,花葯卵形至矩圓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離呈叉狀,下部合生;花盤肉質環狀。漿果扁圓形,成對狀,熟時鮮紅色,果柄伸長。花期7月。果熟期9月。
參芪乳鴿湯原產北美,我國亦有栽培。
【採集】選取生長3~6年的根,於秋季挖采,除去分枝、須尾,曬乾。噴水濕潤,撞去外皮,再用硫黃熏之,曬乾後,其色白起粉者,稱為"粉光西洋參"。挖起後即連皮曬乾或烘乾者,為"原皮西洋參"。
【藥材】乾燥根略呈圓柱形而帶紡錘狀,長2~6厘米,粗0.5~1厘米,外表現細橫紋及不規則的縱皺,頂端的細紋較密而呈環狀。折斷面平坦,淡黃色,有暗色形成層環,並散有多數紅棕色樹脂管及細管。由於加工不同,一般分為粉光西洋參及原皮西洋參二類,每類又因野生和栽培而有不同:
粉光西洋參
野生者形較小,或有分歧,色白而光,外表橫紋細密。體輕。氣香而濃,味微甜帶苦。栽培者,皮色白,細紋不及野生者緊密。體重質堅而味淡。
原皮西洋參
野生者形粗如大拇指,或較小。外表土黃色,橫紋色黑而細密。內部黃白色。體質輕鬆。氣香味濃,品質優良。栽培者,形與野生者相似,但外皮淡黃,皮細,橫紋不黑而較疏。體質結實而沉重。味較淡。以上二種均以條勻、質硬、體輕、表面橫紋緊密、氣清香、味濃者為佳。一般又以野生者為上品,栽培者次之。
主產美國、加拿大法國
【化學成分】根莖含人參皂甙Ro、Rb1、Rb2、Rc、Rd、Re、Rg1以及假人參皂甙F1(pseudoginsenosideF11),尚含精氨酸、天冬氨酸等18種胺基酸;又含揮髮油樹脂等。
【藥理作用】動物實驗,對大腦有鎮靜作用,對生命中樞則有中度的興奮作用。
【炮製】原藥用清水噴潮,覆蓋濕布,夏秋潤2天,冬春潤3天,取出切片,晾乾。
【性味】甘微苦,涼。
《本草從新》:"苦微甘,寒。"
《本草再新》:"味甘辛,性涼,無毒。"
【歸經】《本草再新》:"入心、肺、腎三經。"
【功用主治】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治肺虛久嗽,失血,咽乾口渴,虛熱煩倦。
《本草從新》:"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藥性考》:"補陰退熱。姜制益氣,扶正氣。"
《本草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氣虛呵喘,失血,勞傷,固精安神,生產諸虛。"
④《本草求原》:"清肺腎,涼心脾以降火,消暑,解酒。"
《醫學衷中參西錄》:"能補助氣分,並能補益血分。"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另煎和服),0.8~2錢。
【宜忌】中陽衰微,胃有寒濕者忌服。
《本草從新》:"髒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鬱火服之,火不透發,反生寒熱。"
《綱目拾遺》:"忌鐵器及火炒。"
【選方】治腸紅:西洋參蒸桂圓服之。(《類聚要方》)

黃 芪

Radix Astragali
(英)MilkvetchRoot
【別名】綿黃芪
【來源】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2~18對;小葉片廣橢圓形或橢圓形,下面被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鍾狀,密被短柔毛,具5萼齒;花冠黃色,旗瓣長圓狀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爪;雄蕊10,二體;子房有長柄。莢果膜質,半卵圓形,無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主產內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現廣為栽培。
【採制】春、秋季採挖,除去泥土、鬚根及根頭,曬至六七成乾,理直扎捆後曬乾。
【性狀】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略扭曲,長30~90cm,直徑0.7~3.5cm。表面淡棕黃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栓皮易剝落而露出黃白色皮部,有的可見網狀纖維束。質堅韌,斷面強纖維性。氣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學成分】 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 羥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用於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官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癒合。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後感寒,身上發赤、黑、黃斑)。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濁。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先後伴隨)。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藥共研細。每服二錢,一天兩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便秘。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乾,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黃芪黃連,等分為末,加麵糊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黃芪人參,等分為末。另用蘿蔔四、五片,加蜜二兩,稍稍灸過後,蘸藥末吃下,以鹽水送服。
8、吐血。用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姜蜜水送下。
9、咳膿咳血,咽乾(這是虛熱,不可吃涼藥)。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
10、肺癰。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用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加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塗瘡上。一天三次。
12、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用黃芪、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陰汗濕癢。用黃芪酒炒後研細,切熟豬心蘸著吃,有效。

鴿

【異名】鵓鴿(《食療本草》),飛奴(《開元天寶遺事》)。
【來源】為鳩鴿科動物原鴿、家鴿或岩鴿的肉或全體。
【動物形態】①原鴿,又名:野鴿(《本草圖經》)。
體長約30厘米。頭較小而圓。嘴近黑色,先端略膨大,基部色較淡或帶褐色,具蠟膜。虹膜檸檬黃色。頭、頸、胸和上背為石板灰色,在頸部、上背、前胸有金屬綠和紫色的閃光;背的其餘部分和兩翼覆羽呈暗灰色,下背的羽色略淡,翼上各有一道黑色橫斑;初級和次級飛羽的先端均為寬的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石板灰色;尾色相同而末端有寬的黑色橫斑;下體自胸以下為鮮灰色,尾下覆羽色較深。腳短健;銅黃色以至紅色不等,爪黑色。雌者體色較暗;幼鳥背部灰黑,羽端多少為白色,下體亦較暗。
棲於高大建築物上或在高山岩壁上。喜群飛,晨晚飛至耕作地上覓食,食物主要為各種植物的種子及果實等。分布我國北部。
家鴿
由原鴿馴養而來。種類很多,有扇尾、球胸、瘤鼻、眼鏡及傳書鴿等品種。毛色複雜,以青灰色較普遍,亦有純白、茶褐、黑白混雜等。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飼養。
岩鴿
雌雄體色相似,很象普通馴養的鴿子,但有兩道白色橫斑,一在腰部,另一在近尾端處。幼鳥體色較深,胸部金屬閃光較少。分布我國北部。
以上動物的卵(鴿卵)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成分】鴿肉含水分75.10%,粗蛋白質22.14%,粗脂肪1.00%,灰分1.00%。
【性味】鹹,平。
孟詵:"暖。"
《嘉祐本草》:"味鹹,平,無毒。"
《醫林纂要》:"甘鹹,平。"
【歸經】入肝、腎經。
《本草求真》:"入肺、腎。"
《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用主治】滋腎益氣,去風解毒。治虛羸,消渴,久瘧,婦女血虛經閉,惡瘡疥癬。
參芪乳鴿湯①孟詵:"調精益氣,治惡瘡疥癬,風瘡白癜,癧瘍風,炒熱酒服。"
《嘉祐本草》:"主解諸藥毒及人馬久患疥。"
《本經逢原》:"久患虛羸者,食之有益。"
《本草再新》:"治肝風肝火,滋腎益陰。"
《四川中藥志》:"治婦女乾血勞,月經閉止,截瘧,療腸風下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
【選方】①治消渴飲水不知足:白花鴿一隻,切作小臠,以土蘇煎,含之咽汁。(《食醫心鏡》)
②治久瘧:鴿肉蒸食。
③治婦女乾血勞和月經閉止:鴿肉魔芋夜明砂鱉甲龜板。共燉雞服。
④治腸風下血:地榆、臭椿皮、糖果根、一點血、虎耳草、豬瘦肉。以藥打粉,和瘦肉剁細,做成圓子,放入鴿子腹內蒸熟,服三次。(②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⑤治麻疹、猩紅熱、神昏:鴿子一個。剖腹貼患兒胸前,繃帶包紮。(《吉林中草藥》)
【名家論述】《本草經疏》:"鴿,《本經》雖雲調精益氣,其用止長於去風解毒。然而未必益人,故孟詵雲,食多減藥力。今世勞怯人多畜養及煮食之,殊未當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