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砂

夜明砂

夜明砂,中藥名。為蝙蝠科動物蝙蝠VespertiliosuperasThomas、大管鼻蝠MurinaleucogasterMilne-Edwards、普通伏翼PipstrellusabramusTemminck、大耳蝠PlecotusauritusLinnaeus、華南大棕蝠Eptesicusandersoni(Dobson)、蹄蝠科動物大馬蹄蝠HipposiderosarmigerHodgson及菊頭蝠科動物馬鐵菊頭蝠RhinolophusferrumequinumSchreber等的糞便。蝙蝠分布於東北、華北及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大管鼻蝠分布於吉林、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地;普通伏翼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大耳蝠分布於吉林、黑龍江、河北、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華南大棕蝠分布於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大馬蹄蝠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馬鐵菊頭蝠分布於吉林、山西、陝西、山西、陝西、山東、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積之功效。用於青盲,雀目,目赤腫痛,白晴溢血,內外翳障,小兒疳積,瘰癧,瘧疾。

基本信息

概述

夜明砂夜明砂
夜明砂出自《日華子本草》。
1、蝙蝠,是一種營飛翔生活的小型獸類。較小,體長4.5-8.0cm。眼小,鼻部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寬。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後至軀體兩側後肢及尾間,有一層薄的翼膜,其上無毛。尾發達。全身呈黑褐色。
2、大管鼻蝠,體形小。鼻孔呈長管狀。耳尖鈍圓,耳屏尖長呈直形。翼膜寬從趾基起。第5掌骨較第4掌骨稍長。全身毛細長而柔軟,毛基深褐色。體背毛灰棕色,並有灰白色細軟長毛。翼膜為淺灰褐色。
3、普通伏翼,體形小。頭骨小而寬。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轉可達眼與鼻孔之間。耳屏小而圓鈍,內緣凹,外緣突出。足纖小。翼膜從趾基起,距緣膜發達且呈圓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間膜。背面暗棕色,頭部色較深。腹面較淺,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4、大耳蝠,體長5-8cm。耳極大,為其最著之特徵。耳殼近乎卵圓形,前後緣均基突出。耳屏甚長,幾為耳長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後肢及足均纖細。尾與體等長。全身背面淺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
夜明砂夜明砂
5、華南棕蝠,體形較大。前臂長5.4-5.7cm。耳較寬,近於三角形。尾端有3節椎骨而突出於股間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淺而與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體前表面絕無灰黃色霜斑。下體餘部淡黃灰色。
6、大馬蹄蝠,體形較大,重41-66g,體長9.2-10.5cm。前臂長8.9-9.7cm。有複雜的鼻葉,由4部分組成;最下方為大而寬的馬蹄形葉(前葉),前葉兩外側各有4個副小葉;前葉之後為橫棍形的鞍狀葉;其後頂葉,頂葉顯著窄於前葉且分裂成4個小塊。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無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葉。額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僅有1節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節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長,第5掌骨短。有距,距約為脛骨長度之半。尾甚長,其長度超過體長之半,股間膜後緣呈鈍角向後突出。毛被細而稠密。上體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下體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間膜黑褐色。
7馬鐵菊頭蝠、,前臂長5.5-6.0cm,顱2.3-2.5cm。吻部有複雜的葉狀突起即鼻葉。鼻葉兩側及下方有一較寬的馬蹄形肉葉;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狀葉,正面呈提琴狀;其側面中央略凹,後面有一連線葉襯插著,呈寬圓形,與一頂葉相連。耳大略寬闊,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細密而柔軟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淺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為灰棕色。

藥品簡述

夜明砂夜明砂
藥名:夜明砂
漢語拼音:yemingsha
英文名:BatDung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VespertiliosuperansThomas
2、MurinaleucogasterMilne-Edwards
3、PipistrellusabramusTemminck
4、PlecotusauritusLinnaeus
5、Eptesicusandersoni(Dobson)
6、HipposiderosarmigerHodgson
7、PhinolophusferrumequinumSchreber
功效分類:清肝明目藥;散瘀消積藥。
科屬分類:蝙蝠科。
別名: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屎
性味:味辛;性寒。
歸經:肝經
功能:清肝明目;散瘀消積
主治:青盲;雀目;目赤腫痛;白晴溢血;內外翳障;小兒疳積;瘰癧;瘧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布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外用:適量,研末調塗。
生態環境:
1、棲息於屋檐、房梁、石縫、岩洞或樹洞中。白天休息,黃昏或清晨活動覓食,以雙翅目紫蟲為食。
3、棲息於屋檐或古老房屋中。
4、棲息于山洞、樹洞或房屋頂樓內,獨居。食昆蟲。
5、棲息于山洞、岩洞、樹洞中。多為小群棲居。
6、群棲於洞穴或廢舊的坑道內。每群上百隻甚至數百隻。多在洞頂以後足爪鉤住縫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勢停息。哺乳其母體腹部長出兩條皮膜帶(育兒帶)緊緊捆住幼仔陰謀詭計止滑脫,此為本種動物最特殊的保持適應性特徵。
7、群棲于山洞之中,以昆蟲為食。
資源分布:
1、分布於東北、華北及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分布於吉林、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全國各地均有分布。4.分布於吉林、黑龍江、河北、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5、分布於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6、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分布於吉林、山西、陝西、山西、陝西、山東、四川、雲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蝙蝠科動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華南大棕蝠、蹄蝠科動物大馬蹄蝠及菊頭蝠科動物馬鐵菊頭蝠等的糞便。
採收儲藏:全年均可采,以夏季為宜。從山洞中鏟取,除去泥土,揀去雜質,曬乾。
炮製方法:揀淨雜質,簸去泥砂,或漂洗後曬乾。《綱目》:凡採得以水淘去灰上惡氣,取細砂曬乾焙用。

用藥禁忌

1、目疾無瘀滯者慎服。
2、虛寒者及孕婦慎服。

中藥化學成分

夜明砂含尿素(urea),尿酸(uricacid),膽甾醇(cholesterol)及少量維生素(vitamin)A等。

臨床套用

夜明砂夜明砂
用於肝熱目赤、白睛溢血、雀目、內外障翳及小兒疳積等症。肝開竅於目。夜明砂為肝經血分藥,具有清肝熱、散瘀血的功效,在臨床上主要用於目疾,尤以治肝熱目赤、白睛溢血(即眼球膜下出血)的效果較好,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可用本品單味炒微焦,研細,每天一錢,分二次用開水調服;也可配合桑白皮、黃芩赤芍丹皮、鮮生地、白茅根等藥煎汁服用。
據文獻記載,前人用本品治雀目及內外障翳,常將本品研末,納入豬肝內,煮食飲汁。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疳積及跌扑損傷、瘀血作痛等症,亦取它散血、消積的功效。

常用配方

1、治青盲:柏葉一兩(微炙),夜明砂一兩(以糯米炒令黃)。上藥,搗羅為末,用牛膽汁拌和,丸如梧桐子大。每夜臨臥時,以竹葉湯下二十丸,至五更初,以粥飲下二十丸。(《聖惠方》明目柏葉丸)
2、治小兒雀目:夜明砂炒研,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海米飲下五丸。(《綱目》)
3、治內外障翳:夜明砂末,化入豬膽內,煮食飲汁。(《仁齋直指方》)
4、治辦眼成內障:夜明砂(洗淨)、當歸蟬蛻木賊(去節)各一兩。為末,黑羊肝四兩,水煎爛,和丸梧子大。食後熟水下五十丸。(《綱目》)
5、治瘰癧延纏:夜明砂三錢,白蛤殼五錢(火煅)。共研細末,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晚服二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6、潰腫排膿:夜明砂一兩,桂半兩,乳香一分。為末,入乾砂糖半兩,井水調敷。(《仁齋直指方》)
7、治一切疳毒:夜明砂五錢,入瓦瓶內,以精豬肉三兩,薄切,入瓶內,水煮熟,以肉與兒食,飲其汁,取下腹中胎毒;次用生薑四兩,和皮切炒,同黃連末一兩,糊丸黍米大,米飲服,日三次。(《全幼心鑒》)
8、治腹中積聚,寒熱:夜明砂三錢,阿魏四錢,花椒五錢,紅曲六錢。俱研細末,每服二錢,清晨白湯調下。(《方脈正宗》)
9、治瘧發作無時,經久不瘥:蝙蝠糞五十粒,硃砂半兩,麝香一分。上藥,都細研,以軟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末發時,以暖水下十丸,(《聖惠方》)
10、治腋下胡臭:夜明砂末,豉汁調。(《綱目》)

文獻論述

1、《綱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陰肝經血分藥也,能活血消積,故所治目翳盲障,瘧疾疳驚,淋帶,瘰癧,癰腫,皆厥陰之病也。
2、《本草經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陰經藥,《本經》所主諸證,總屬是經所發,取其辛能散內外結滯,寒能除血熱氣壅故也。然主療雖多,性有專屬,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3、《本經》: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氣血,破寒熱積聚,除驚悸。
4、《別錄》:去面黑。
5、《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6、《日華子本草》:炒股治瘰癧。
7、《本草衍義》:合疳藥。
8、《綱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瘧。

入藥部位

糞便。

性味

味辛,性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清肝明目,散瘀消積。

主治

用於青盲,雀目,目赤腫痛,白晴溢血,內外翳障,小兒疳積,瘰癧,瘧疾。

相關配伍

1、治夜盲症:夜明砂10g,雞肝1具。將夜明砂用紗布包好,與雞肝同煮,肝熟,飲湯食肝,連服1月。
2、治角膜雲翳:夜明砂、白菊花、決明子、谷精草各10g。水煎服,每日2次。(1-2方出自《中國動物藥》)
3、治小兒雀目:夜明砂炒研,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以米飲下五丸。(《綱目》)
4、治內外翳障:夜明砂為末,化入豬膽內,煮食飲汁。(《直指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布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外用:適量,研末調塗。

使用注意

目疾無瘀滯者及孕婦慎服。
1、《本草經集注》:“惡白蘞、白薇。”
2、《得配本草》:“產婦禁用。”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以夏季為宜。從山洞中鏟取,除去泥土,揀去雜質,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灰屑。

形態特徵

1、蝙蝠又名:東方蝙蝠,是一種營飛翔生活的小型獸類。較小,體長4.5-8.0cm。眼小,鼻部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寬。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後至軀體兩側後肢及尾間,有一層薄的翼膜,其上無毛。尾發達。全身呈黑褐色。
2、大管鼻蝠,體形小。鼻孔呈長管狀。耳尖鈍圓,耳屏尖長呈直形。翼膜寬從趾基起。第5掌骨較第4掌骨稍長。全身毛細長而柔軟,毛基深褐色。體背毛灰棕色,並有灰白色細軟長毛。翼膜為淺灰褐色。
3、普通伏翼又名:家蝙蝠,體形小。頭骨小而寬。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轉可達眼與鼻孔之間。耳屏小而圓鈍,內緣凹,外緣突出。足纖小。翼膜從趾基起,距緣膜發達且呈圓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間膜。背面暗棕色,頭部色較深。腹面較淺,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4、大耳蝠又名:兔蝠,體長5-8cm。耳極大,為其最顯著之特徵。耳殼近乎卵圓形,前後緣均甚突出。耳屏甚長,幾為耳長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後肢及足均纖細。尾與體等長。全身背面淺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
5、華南大棕蝠又名:安氏蝠。體形較大。前臂長5.4-5.7cm。耳較寬,近於三角形。尾端有3節椎骨而突出於股間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淺而與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體背表面絕無灰黃色霜斑。下體餘部淡黃灰色。
6、大馬蹄蝠又名大蹄蝠,體形較大,重41-66g,體長9.2-10.5cm。前臂長8.9-9.7cm。有複雜的鼻葉,由4部分組成;最下方為大而寬的馬蹄形葉(前葉),前葉兩外側各有4個副小葉;前葉之後為橫棍形的鞍狀葉;其後為頂葉,頂葉顯著窄於前葉且分裂成4個小塊。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無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葉。額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僅有1節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節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長,第5掌骨短。有距,距約為脛骨長度之半。尾甚長,其長度超過體長之半,股間膜後緣呈鈍角向後突出。毛被細而稠密。上體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下體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間膜黑褐色。
7、馬鐵菊頭蝠又名:大菊頭蝠,前臂長5.5-6.0cm,顱長2.3-2.5cm。吻部有複雜的葉狀突起即鼻葉。鼻葉兩側及下方有一較寬的馬蹄形肉葉;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狀葉,正面呈提琴狀;其側面中央略凹,後面有一連線葉襯托著,呈寬圓形,與一頂葉相連。耳大略寬闊,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細密而柔軟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淺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為灰棕色。

生長環境

1、蝙蝠棲息於屋檐、房梁、石縫、岩洞或樹洞中。白天休息,黃昏或清晨活動覓食,以雙翅目昆蟲為食。分布於東北、華北及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大管鼻蝠分布於吉林、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普通伏翼棲息於屋檐或古老房屋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4、大耳蝠棲息于山洞、樹洞或房屋頂樓內,獨居。食昆蟲。分布於吉林、黑龍江、河北、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5、華南大棕蝠棲息于山洞、岩洞、樹洞中。多為小群棲居。分布於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6、大馬蹄蝠群棲於洞穴或廢舊的坑道內。每群上百隻甚至數百隻。多在洞頂以後足爪鉤住縫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勢停息。哺乳期母體腹部長出兩條皮膜帶(育兒帶)緊緊捆住幼仔,防止滑脫,此為本種動物最特殊的保護適應性特徵。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馬鐵菊頭蝠群棲于山洞之中,以昆蟲為食。分布於吉林、山西、陝西、山西、陝西、山東、四川、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本品為長橢圓形顆粒,兩端微尖,長5-7mm,直徑約2mm。表面略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顆粒狀或粉末狀。放大鏡下觀察,可見棕色或黃棕色有光澤的昆蟲頭、眼及破碎的翅膀。氣微或無,味微苦而微辛。

藥理作用

提高視力。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夜盲症,白內障,瘧疾發作,癰疽腫毒和角膜損傷瘢痕等。

相關論述

1、《本經》:“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血氣,破寒熱積聚,除驚悸。”
2、《別錄》:“去面黑䵟。”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本品為長橢圓形顆粒,兩端微尖,長5-7mm,直徑約2mm。表面略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顆粒狀或粉末狀。放大鏡下觀察,可見棕色或黃棕色有光澤的昆蟲頭、眼及破碎的翅膜。氣微或無,味微苦而微辛。
藥物套用鑑別
1、夜明砂與密蒙花,二藥均能明目。但夜明砂清肝經實熱而明目,密蒙花清肝經虛熱而明目。另夜明砂有散瘀血,消疳積的作用。而密蒙花有消目中赤脈,去翳的作用。
2、夜明砂和元參,二藥均能治瘰癧。但夜明砂偏於平肝清熱,活血散結。元參偏於滋陰降火,解毒散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