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羊角藤

印度羊角藤

印度羊角藤,巴戟天屬藤本、攀援或纏繞,有時呈披散灌木狀;葉紙質或革質,倒卵形、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花序3-11傘狀排列於枝頂;果序近球形或扁球形;種子棕色。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印度羊角藤 印度羊角藤

藤本、攀援或纏繞,有時呈披散灌木狀;嫩枝無毛,綠色,老枝具細棱,藍黑色,多少木質化。葉紙質或革質,倒卵形、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6-9厘米,寬2-3.5厘米,頂端漸尖或具小短尖,基部漸狹或楔形,全緣,上面常具蠟質,光亮,乾時淡棕色至棕黑色,無毛,下面淡棕黃色或禾稈色;中脈通常兩面無毛,罕被粒狀細毛,側脈每邊4-5條,斜升,無毛或有時下面具粒狀疏細毛;葉柄長4-6毫米,常被不明顯粒狀疏毛;托葉筒狀,乾膜質,長4-6毫米,頂截平。

花序3-11傘狀排列於枝頂;花序梗長4-11毫米,被微毛;頭狀花序直徑6-10毫米,具花6-12朵;花4-5基數,無花梗;各花萼下部彼此合生,上部環狀,頂端平,無齒;花冠白色,稍呈鍾狀,長約4毫米,檐部4-5裂,裂片長圓形,頂部向內鉤狀彎折,外面無毛,內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髯毛,管部寬,長與徑均約2毫米,無毛;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著生於裂片側基部,花葯長約1.2毫米,花絲長約1.5毫米;花柱通常不存在,柱頭圓錐狀,常二裂,著生於子房頂或子房頂凹洞內,子房下部與花萼合生,2-4室,每室胚珠1顆,著生於隔膜下部。

果序梗長5-13毫米;聚花核果由3-7花發育而成,成熟時紅色,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7-12毫米;核果具分核2-4;分核近三棱形,外側彎拱,具種子1顆;種子角質,棕色,與分核同形。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生長環境

攀援于海拔300-1200米的山地林下、溪旁、路旁等疏陰或密陰的灌木上。

分布範圍

印度羊角藤 印度羊角藤

產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香港、海南、廣西等省區。模式標本采自廣東豐順。

主要價值

根、根皮(羊角藤)味道辛、微甘,溫。祛風濕,補腎,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痛,腎虛腰痛,胃痛。 全株有毒。清熱,瀉火,解毒。 葉:外用於創傷出血,蛇咬傷。

巴戟天屬植物

藤本,藤狀灌木,直立灌木或小喬木。約102種,分布於世界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有26種、1亞種、6變種,分布於西南、華南、東南和華中等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