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經濟開發區

博山經濟開發區

博山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是山東省最早批准設立的48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之一,轄區面積120平方公里,轄11個社區、52個行政村,人口8萬餘人,是博山新區工業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信息

簡介

博山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是山東省最早批准設立的48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之一,轄區面積120平方公里,轄11個社區、52個行政村,人口8萬餘人,是博山新區工業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轄區內公路網路密集,國道、省道、園區道路縱橫交錯,205國道和博—萊、濱—博高速貫穿境內,與京滬、京福、濟青高速公路南連北接,是魯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近年來,博山經濟開發區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轉方式調結構”這條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瞄準省內外一流經濟開發區,集約最佳化產業布局,全面拓展發展空間,按照全區“一核二區三片”的城鄉產業布局,結合區位發展優勢,將轄區劃分為新型工業區、文化生活居住區和生態旅遊開發區三大主題功能區,工業化、城市化、生態化進程不斷加快,轄區經濟發展、政治文明、社會和諧、人民幸福。

領導班子

司志榮 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開發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孫榮斌 開發區黨委委員、域城鎮黨委書記、域城鎮人大主席
李緒濤 開發區黨委副書記、域城鎮黨委副書記、域城鎮鎮長
崔 贇 黨委副書記
高 波 黨委副書記
李忠奎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劉持慶 管委會副主任、石門景區黨委書記、主任
李海洋 黨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嶺西景區黨委書記、主任
吳 星 黨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陳立剛 域城鎮人大副主席(正局級)
趙新疆 社會事務局局長
周 波 經濟發展局局長
徐 波 機電工業開發辦公室主任
孫承強 黨委委員、黨政辦副主任(主持工作)
趙汝剛 黨委委員
劉 飛 黨委委員
張 輝 財政分局局長

工業化

博山經濟開發區作為新區工業區主要組成部分,是全區重要的工業基地,轄區企業1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5家,具有機電、泵業、新材料及化纖紡織等產業優勢。有魯商置業、金晶科技二家國內上市公司,佶締納士、銀仕來、金晶集團、華成集團、龍泉管道、魯橋新材料等骨幹企業在全國同行業中居龍頭地位,擁有院士工作站1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4家,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8個,山東省著名商標和山東名牌24個。開發區著眼於長遠發展、集約發展、科學發展,圍繞新區工業區規劃藍圖,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推進工業向集聚區集中,規劃建設了機電產業園、泵業產業園和新材料產業園,逐步形成了機電、泵業、新材料三大產業集群,通過集約化經營,全力打造博山新區工業區的經濟發展新優勢。

城市化

博山經濟開發區按照撤併自然村、遷移山區村、連片居住的思路,循序漸進地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圍繞城市承載功能的提升,先後實施了轄區西過境路、張博附線、海洲路、魯橋路、北山路等主幹道建設,完善了供電、供熱、供氣等基礎設施。按照全區建設魯中休閒居住城的目標,堅持“規劃一個、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積極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規劃建設了萬傑社區、汪溪湖綜合服務區、顏山社區、九龍峪社區等一批集居住、商業、休閒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新型社區。

◆萬傑社區
萬傑社區(岜山村)常住人口2653人,以岜山集團為依託,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先後建起了淄博萬傑腫瘤醫院、萬傑醫學院、萬傑纖維、萬傑織造、萬傑製藥等高科技企業,形成了以化纖紡織、醫療醫藥、鋼鐵能源為主導產業的現代企業集團。近年來,萬傑社區不斷健全基礎服務設施,先後建起了水電汽暖配套的村民住宅樓、商品樓、高層住宅樓、四星級賓館、老年人公寓、醫學院、全寄宿制學校、體育館等40多處社會公益設施,派出所、消防站及5家金融機構先後在社區落戶,郵電、通訊、交通、旅遊等社會服務功能日益健全,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較大提高,為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小康城奠定了基礎。

◆汪溪湖綜合服務區
汪溪湖綜合服務區總規劃面積100.28公頃,以開發區汪溪村為中心,輻射周邊11個村,總人口1.6萬人,是博山新區工業區的核心功能服務區。規劃建設技術服務平台、行政服務平台、金融商貿服務平台、人才培訓服務平台、醫療康復服務平台、社區居住服務平台六大功能區,為新區工業區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服務。汪溪湖綜合服務區建成後可容納約2.5萬人,將成為西鄰張博附線,東向丘陵青山,南北分布工業園區,山水房林景融為一體,集居住、商貿、金融、辦公、文化、教育、醫療等綜合服務功能於一體,一座圍繞工業化展開的現代化、生態化的博山新區工業區新城。

◆大孟房社區
大孟房社區位於中心路與過境路交匯處東南方向,東至鳳凰山路,南至鳳凰山西路、西至西過境路、北至中心路,緊鄰原山國家森林公園與姚家嶼自然風景區。該社區整合了大李村、孟家頂村、房家莊村區三村,占地面積700餘畝,計畫總投資12.6億元,建築總規劃面積90萬平方米,規劃建有核心景觀水系、主題園林、城市廣場、大型地下車庫,依地勢和景觀分布建設,將建設成為集高層、小高層、多層多住宅業態、複合酒店、商務辦公、大型商業、社區商業、綜合配套服務為一體的大型綜合社區和博山西部新城。目前,三村已完成全部千餘戶居民拆遷,一期工程66座樓盤已經完成,首批孟家頂村300餘戶將於2012年底之前完成回遷。

◆九龍峪社區
九龍峪社區位於博山城區西南端,與姚家峪、九龍峪景區緊密相連,是將規模較小、相對集中的閆家樓、伊家樓、昃家莊三村進行整合建成的。該社區規劃占地總面積535畝,總投資10億元,規劃建設總面積45萬平方米,突出了“森林城市,生態社區”的設計理念。九龍峪社區將建設成為集山水人文展示、居住商務、休閒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新型城市社區,著力打造高檔山地居住區示範工程。

生態化

博山經濟開發區景色優美、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有石門、嶺西兩個景區,景區生態資源豐茂,萬傑國際大酒店、博山假日酒店等住宿、餐飲配套設施齊全,形成了集休閒、居住、旅遊、娛樂為一體的旅遊模式。

◆石門景區
石門景區位於博山經濟開發區西北部,現有2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600餘人。景區地形地貌以山地為主,山地丘陵面積約占景區面積的90%以上,溝峪叢生,植被覆蓋率高,以“山重而多奇,水豐而秀麗”為主要特色。景區主要知名景點包括石門、鎮門峪水庫、夾谷台、十八盤、小黃山、青龍灣、峪口水庫和下惡老洞等。開發區圍繞西部生態片建設,積極加快推進景區整體規劃建設,石門景區整體旅遊規劃開發項目,已由北京交通大學專家拿出規劃方案初稿。以都市農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重點發展生態觀賞、休閒採摘、體驗旅遊型農業,逐步形成澤蒜峪100畝有機金銀花、岳峪100畝脆皮核桃、西北峪100畝大櫻桃種植基地。

◆嶺西景區
嶺西景區位於博山經濟開發區西南部,是博山城鄉產業布局規劃中西部生態片區的核心。景區總面積1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50畝,山林225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景區內群山連綿、植被茂盛、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休閒、度假、避暑的好地方。景區內有博山區第二高峰——禹王山、牛角水庫及臥虎地自然生態保護區等旅遊景點。
嶺西景區轄8個村,常住人口2800餘人,種植櫻桃、花椒、桃等特色農產品而遠近聞名。2008年引進了有機茶葉、中草藥柴胡、黃芪和金銀花種植項目,現已逐步形成規模。嶺西景區開發以生態、採摘、民俗旅遊為重點,努力將其建成名符其實的“空中花園”。

◆姚家峪生態旅遊度假區
姚家峪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嶺西景區內部,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計畫總投資27億元,總建設開發面積330萬平方米,總開發建築面積70萬平方米,依託生態優勢,遵循“尊重自然、保護生態、以人為本、科學開發”的規劃理念,將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社會文化功能和美學價值相融合,建設六大功能區:淋漓湖養生度假谷、樵嶺前民俗旅遊小鎮、池子生態休閒旅遊體驗園、馬公祠旅遊配套服務區、嶺西藝術文化村、姚家峪健康養老主題社區。
姚家峪生態旅遊度假區全部建成後,將成為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高檔休閒旅遊度假區,成為“魯中休閒居住城”的重要標誌。

名勝古蹟

白石洞

又名過雨岩,位於開發區西域城村西,系原山山脈,方圓約10平方公里,海拔569米。山頂有玉皇閣、團圓殿、三觀殿等明清建築29間,建築布局分散,外觀樸素,色調淡雅,殿閣不起飛脊,多數不用琉璃瓦,遊廊矮小,廊檐伸手可及,其間散有大小石碑16塊,以乾隆八年(1743年)所立“求雨”碑最早。山間有洞7處,以神龍閣下的石洞最為有名,洞內有泉,清澈晶瑩,甘甜清涼,常年不涸,洞中石壁刻“長壽水”。白石洞附近林木茂盛,以楓、榆、柿、流蘇、國槐、毛棶、銀杏居多。團圓殿月門外西側的銀杏樹,乾圍3.65米、高30米、樹冠25米,樹齡在600年以上。

瑚山

又名虎山,位於開發區辛莊村、域城鎮桃園村以西。系青石山,屬原山山脈,海拔603米,方圓30餘平方公里。瑚山主峰有宋元時興建的“玉皇寶殿”、佛爺塔、山神堂、石鐘亭等建築。玉皇寶殿主體為石灰岩雕琢砌成,石門、石窗、石拱券的殿頂,呈現石結構建築美。佛爺塔相傳為16層,塔基24米,現今殘存塔座1層,塔基系巨石細琢而成。石鐘亭是由八根長3.2米,寬0.4米的石柱,精雕剔槽穿裝形瑚山山間多幽洞,植被資源豐富,野生植物有400種,其中木本植物近200種,以側柏、楓樹為主。

洪濟橋

俗稱蕉莊橋,在博山城西北8公里瑚山石鐘亭內大鐘(仿鑄)成支撐,再以不同規格的琢光石料疊砌做頂,整個建築通體以石為材。亭內原掛古鐘已失,現大鐘為2006年重鑄,口徑1米,高1米,重400公斤。瑚山建築群內尚存宋、元、明、清歷代碑碣20餘座,大都殘破。

蕉莊洪濟橋 北側的范陽河上,處瑚山之陽。據《洪濟橋碑記》載:該橋重建於清雍正四年(1725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全橋為石拱結構,三孔圓拱,通體大方塊石灰石構砌,兩邊石欄桿各30節,兩頭石獅對稱。橋長48.3米,寬9.8米,高4米,載重達百噸。橋兩端原為石鋪路面,長500米,寬9米。此路古為西長峪道(又名西萊蕪谷),為齊魯通途之一。明、清時期是魯中山區通往省城濟南之要道,故有“西大路”之稱,為博山區古老橋樑之一。現存道光《重修洪濟橋兼初修石路記》碑載:此橋古時為省通道,凡行旅經商由北而去濟南的必經之路。故是橋之興廢,有關甚巨。

中國開發區5

開發區是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規劃區內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旅遊度假區等實行國家特定優惠政策的各類開發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