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

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

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是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 學校創建於1923年,1941年開辦高中班,1945年停辦高中,1970年恢復高中,1984年升格為市屬完中;2015年,與石港中學、姜灶中學、二甲中學三所三星級學校高中部整合,定名為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增掛“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第一分校”校牌。 截至2015年9月,學校擁有50多個教學班,在校學生數2000多人;校園占地面積256畝,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共有專任教師近300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創建初期

1923年11月21日,由清末舉人孫儆籌資3125塊銀圓,改造擴建金沙鎮河南(現金沙國小附近)的商業職業學校,成立南通縣立金沙初級中學。

1931年,位於南通市文峰塔附近的“南通縣立鄉村師範”併入南通縣立金沙初級中學。

1932年,在鎮東花行橋東側建設新校舍,翌年遷新校舍上課。

抗戰時期

1939春—1944秋,由於日寇入侵金沙,學校大部西遷四安溫橋三官殿複課,更名為南通縣立初級中學。

學校面貌 學校面貌

1941年,學校增設高中班。

1942年,學校建立了第一個學生黨支部,部分向東輾轉於嚴家灶、三餘一線堅持辦學。

學校西遷後,部分師生在四甲壩開辦,名為南通縣中二分院,1943年因日寇清鄉掃蕩頻繁停辦,部分遷新河。

學校西遷後,部分師生在平潮西鄉大李港天后宮開辦,名為南通縣中三分院。

1944年,南通縣中三分院更名為“平潮中學”。

1940年8月—1945年6月,日偽政權在原校址開辦四維中學。

抗戰勝利,根據蘇中四專署指示,幾路師生回到金沙,於1945年8月在原校址成立蘇中第四行政區南通中學。

解放戰爭

1945年10月底,蘇皖邊區政府成立,學校更名為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南通中學。

1946年8月,學校隨行政區劃調整更名為蘇皖邊區第九行政區南通中學。

解放戰爭時期,學校堅持在騎岸鎮、張家沙、陸家園、三餘鎮東北、如東、東台沿海等廣大鄉村和南通等地開展游擊教學。

1948年3月,南通縣翻身學校併入蘇皖邊區第九行政區南通中學。

1947年—1949年1月,國民黨當局在原校址辦南通縣中學分校。

1949年,金沙解放後學校回遷;4月,學校更名為蘇北金沙初級中學。

建國以後

1952年8月,學校更名為南通縣金沙初級中學。

1953年,在停辦的“南通縣初級師範”(金沙鎮北頭總橋)設“金沙初級中學分校”。

學校面貌 學校面貌

1956年,金沙初級中學分校改名“南通縣中學”。

1969年下半年,學校增設高中部;8月,位於金沙鎮十六總橋附近的“金沙鎮民辦國中”併入學校。

1977年8月,學校更名為南通縣金沙中學。

1980年,學校增招職業班。

1984年,學校升格為縣屬完中。

1979年8月,以金沙中學師資於1978年8月創辦的“金沙鎮中學”從金沙中學分離出去,後更名為“金郊國中”。

1985年8月,附設職業班從學校分離出去,在鎮北頭總橋東開設“南通縣職業中學”,即今“通州職業高級中學”。

1993年,通州撤縣建市後更名為通州市金沙中學。

1998年,市政府決定易地新建金沙中學於人民東路東首北側,2000年9月整體遷新校舍上課。

2006年6月,通州市教師進修學校(藝術中學)撤銷,該校從事普教的老師及部分辦學資源併入。

2009年,通州撤市建區後更名為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8月,金南國中併入學校;12月,學校順利通過了省三星級普通高中的驗收。

2015年8月,區政府實施高中資源整合,石港中學、姜灶中學、劉橋中學高中部併入,遷至南通市通州區育才路1號,增掛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第一分校牌子。

2016年6月,學校晉升為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截至2015年9月,學校占地面積256畝,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

截至2016年7月,學校共有5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720人。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7月,學校共有專任教師275人,均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碩士學位或研究生學歷22人,在讀研究生12人;專任教師中,正高級教師3 人、特級教師5人、中學高級教師80人、中學一級教師148人。

學校面貌 學校面貌

江蘇省中學特級教師:凌宗偉、陳穎

通州區骨幹教師:徐健、李健、周漢平、朱利君、趙鋒、張建梅、陳玲鈺、馬衛華、馬衛華、胡紅梅、湯春紅、劉陳飛、尹輝、陳艷霞、張葉、顧黃兵、王秀娟、蔡國鋒、代宗山、黃躍美、陸春梅、何劍鋒、季玉娟、陳建國、潘曉杭、劉建慧、周玉霞、葛淑芬、錢益鋒、朱春鋒、葛翔、陳俊、周宇容、張曉宇

南通市學科帶頭人:李達、徐衛東、孫鋼、呂虹霞、季勇、陸忠華、羌達勛、薛軍、趙建兵、劉新軍、管維萍、孫利華、祝維男

通州區教壇新秀:吳新、邱晶晶、鄧國玉、趙丁梅、謝舒、嚴國傑、毛雪梅、湯麗華、顧玲麗、張慎楨、錢旭東、徐小飛、陳欣玉、曹雷玉、俞鈺培

通州區教學能手:李玉娟、葛楊紅

硬體設施

截至2015年9月,學校擁有科學館、藝術館、體育館、體育活動中心、圖書館、標準田徑場等多個場館,並建有校園網路、教學輔助系統和教育管理系統。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高考成績

2013年高考,學校共390人參加高考,本科達線人數152人,占考生人數的38.9%。

2015年高考,學校高三年級346人參加高考,本二達線人數142人,本科達線率41.04%;本二達資格線人數212人,上線率61.27%。

2017年高考,學校本科上線人數432人,本科上線率接近90%。

•學科競賽

2015年,在全國中學生生物聯賽中獲得省二等獎2人、三等獎7人、市一等獎11人、二等獎14人;在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中獲得省二等獎2人、市一等獎13人、市二等獎15人;在二十九屆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省一等獎1人、省二等獎6人、市一等獎4人;在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3名同學獲南通市一等獎,7名同學獲南通市二等獎,16名同學獲南通市三等獎;有4名學生獲第29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江蘇省二等獎。

2017年,學校26位同學在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省一、二、三等獎,另有120餘位同學獲南通市一、二等獎;1名學生獲江蘇省第十六屆中學生作文現場大賽一等獎;4名學生獲江蘇省中小學生詩歌競賽中獲一二等獎。

•素質教育

學校面貌 學校面貌

2015年,學校獲得江蘇省金鑰匙科技競賽團體賽一等獎,在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現場推進展示中,5名學生獲獎;在二十七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全國中小學生“金鑰匙科技競賽”中,獲得省二等獎1人、區一等獎1人、二等獎1人、三等獎5人;在區“中學生與生活”作文大賽中,學生獲得 一等獎3人、二等獎7人;在全國第十一屆生肖個性化郵票設計大賽中獲得中學組一等獎1人、二等獎4人、三等獎1人;在第十五屆江蘇省青少年電子技師認定活動中,學校1名同學獲得了江蘇省二等獎、7位同學獲得了江蘇省三等獎、4位同學獲得了江蘇省參與獎。

2016年,學生在南通市教育機器人競賽南通市獲二等獎2人、三等獎1人; 在第十六屆江蘇省青少年電子技師認定活動中,3位同學獲得了江蘇省二等獎,6位同學獲得了江蘇省三等獎,3位同學獲得了江蘇省參與獎。

2017年12月,1名學生獲省中學生作文大賽(高中組)一等獎。

教師成績

2015年,教師徐鋒軍、蔣詠梅獲得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現場推進展示一等獎;陳曉燕獲得江蘇省高中英語優課評比一等獎,張汝獲得南通市高中音樂優課評比一等獎;在高中語文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中朱燁斐、陳艷霞 獲得一等獎,陳金霞、季昊獲得二等獎,趙丁梅獲得中國小班主任基本功比賽一等獎,吳潔華獲得區藝術節論文二等獎,陳曉燕獲得江蘇省高中音樂優課評比一等獎。

2016年8月,劉新軍、季勇兩位老師被表彰為“通州區2011-2015年度教育科研先進個人”。 10月,在中國長三角校長第十一屆高峰論壇上,李達校長提交的論文《核心素養培育: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價值內涵》獲一等獎。

2017年,鄧國玉、祝維男、陳俊、李紅、劉靜等老師獲南通市高中教師優課評比、基本功大賽中獲一等獎;顧玲麗、黃躍美、嚴均城等老師獲南通市優課評比二等獎;顧玲麗、曹忠等老師獲區高中優課評比一等獎;徐勇、吳益立、潘志華三位老師獲通州區班主任基本功比賽一等獎。

獲得榮譽

江蘇人民防控知識教育先進單位南通市藝術特色學校(2010年4月)
江蘇省科學教育特色學校南通市先進基層黨組織(2011年7月)
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依法治校(2011年12月)
全國青少年讀書育人特色學校(2010年7月)全國青少年科普創新示範學校
全國示範校園文學社(2011年10月)江蘇省綠色學校(2012年3月)
南通市青少年科學教育特色學校(2011年)江蘇省模範職工之家(2012年12月)
江蘇省健康促進學校銀獎全國自主教育先進單位(2015年5月)
2008-2009年度江蘇省體育工作先進學校南通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2015年9月)
2010年度江蘇省平安校園江蘇省和諧校園
江蘇省科技教育先進學校(2015年)南通市第五批依法治校示範校(2015年)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校徽

學校校徽為“金”的篆體藝術文字,整體為紅色背景的圓形圖案,外圍為學校的英文名稱和建校時間。

精神文化

•校訓:以學愈愚

1923年,金沙士紳孫儆,仰慕薪火,首倡“強國必先教育”的時代強音,辟立校舍,澤被後學。清季狀元張謇親手撰寫“以學愈愚”,開明風氣,勖勉學子。因此,學校立下“以學愈愚”之校訓,以秉承先賢“強國”“治愚”之精髓。“以學愈愚”出自漢代劉向《說苑》卷三:“人皆知以食愈飢,莫知以學愈愚”。學習改變愚昧的稟性,求學的目的就是要做到恢復人情,修養心性,竭盡才能,親近賢人,不恥下問,增長自己的學問品性。

•校風:氣有浩然,學無止境

孟子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一個人有了浩然之氣,面對外界的誘惑、威脅都能處變不驚。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日積月累而成的,是孟子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學無止境”出自清代劉開的《問說》:“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校風,從養育正氣,永不自滿的角度彰顯了學校的人文精神,與校訓的本旨脈息想通。

•教風:明德正行,博學善導

“明德”即彰明倫理,完善品德。包含知禮明份,誠信仁愛,重義輕利,自強不息等道德準則。

“正行”即恪守正道、弘揚正氣,秉持正義,做有責任心的人,做誠實守信的人,做有益於他人、有益於團體、有益於國家的人。這是一種品質,一種操守,充盈著人對自身嚴格的規則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懷。

“博學”即學識廣博,知識豐富,才智卓越。

“善導”即善於引導,貴在啟發之謂也。“禮記”有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君子的教化是善於曉喻,讓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導,而不去強迫別人服從,對待學生嚴格,但並不抑制其個性的發展;加以啟發,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

•學風:思齊樂學,明辨躬行

孔子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又言:“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思齊,是人們學習、修身、進學的最好方式之一。身教重於言教,行勝於言。學校德育應該把做什麼樣的人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以人性、人品、人格為底線,培養人的善良、正直、誠信、同情、寬容、謙遜等品質,並由此生成學生的道德自律和人格自律。

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是學習的至高境界,是學習的健康心理,是學習智慧的靈魂。“樂學”的境界往往表現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悠然心會,深得吾心;表現為內心的敞亮,視界的澄明,思想的祛蔽,潛能的顯發。

明辨。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明辨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辨別真偽,分清是非,勘明正誤,才能擇善而學。人,只有擁有理性的判斷、良好的品德、正確的行為才能稱之為明辨。
躬行。出自《論語·述而》:“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宋代陸游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的是活動實踐對於掌握和領會知識的意義。

•校園精神:剛毅自強、追求卓越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校長李達
副校長羌達勛
薛軍
蔡國鋒
顧鋒傑

歷任領導

姓名職務姓名
孫儆(謹臣)校長1923.11-1927.7
季國慶(子差)校長1928-1931
邵爾章(雲閣)校長1931-1933
李槐(也三)校長1933-1935
吳浦雲代校長1935.2-1935.7
劉藝圃校長1935-1936
李志成(伯平)校長1936-1943
瞿光最校長1943年上半年
嚴玉麟校長1943.8-1944.7
顧貺予校長1945.81948.2
鄒強校長1948.3-1949.1
裴定黨支部書記1948.3-1949.1
吳鳴鏞校長1949.2-1949.7
朱建章校長1949.9-1949.10
趙仰霞校長1949.11-1952.8
張智學校長1952.9-1953.8
趙仰霞校長1953.9-1956.7
施雲飛校長1957-1958
蔣珉校長1958-1959
倪育才校長1960
王錦雲校長1960-1962
高鳳翔校長1962
葛軍校長1963-1964
金佩珉校長1964-1966.4
楊步墀校長1966-1967
黃祖范革委會主任1967.9-1972
吳錦倫革委會主任1972-1974
徐鴻棟革委會副主任主持工作1974-1975
陳啟忠革委會主任1975-1976
歐錦聖革委會主任1976.3-1977.1
吳周勛校長1977.2-1979.8
歐錦聖校長1979.9-1984.3
丁華余副校長主持工作1984.3-1988.7
王言贊校長1988.8-1990.8
張武岳校長1990.9-1994.8
郁大華校長1994.9-2001.8
陸益良校長2001.8-2007.1
凌宗偉校長2007.1-2008.1
徐新民校長2008.2-2008.8
凌宗偉書記2008.2-2008.8
季忠平校長2008.8-2013.8

知名校友

成就姓名
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陳達
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綜治辦主任陳冀平
財政部副部長張佑才
著名作家海笑、黎化
奧運冠軍賈桂華、趙劍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