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疫病

南瓜疫病

主要危害南瓜果實。染病果實患部呈水漬狀病變,發病與健康部位交界處出現一圈白色霉層,此即為本病病徵(病菌孢囊梗與孢子囊)。剖開病果,可見患部皮下果肉亦呈褐色病變,嚴重時致果實倒囊腐爛。

信息

中文學名:南瓜疫病
..

病原中文名:辣椒疫霉
病原拉丁學名: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
病原分類地位:鞭毛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莖,葉,果

為害症狀

南瓜莖、葉、果均可染病。莖蔓部染病,病部凹陷,呈水浸狀,變細、變軟,致病部以上枯死,病部產生白色霉層。葉片染病初生圓形暗色水漬狀斑,軟腐、下垂,乾燥時呈灰褐色,易脆裂。果實染病初生大小1厘米左右凹陷水漬狀暗色至暗綠色斑,後迅速擴展,並在病部生出白色霉狀
物,菌絲層排列緊密,難於切取,經2~3天或幾天后果實軟腐,在成熟果實表面上有的產生蠟質物,生產上果實底部蟲傷處最易染病。影響商品價值。

病原形態特徵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在CA培養基上菌落呈放射狀或均勻絮狀,氣生菌絲中等或繁茂,菌絲寬3~10微米;孢囊梗呈不規則或傘狀分枝,細長,粗1.5~3.5微米;孢子囊卵形至腎臟形或梨形至近球形、橢圓形至不規則形,形態變異大,大小40~81×29~52微米,長寬比值1.4~2.7,乳突1個明顯,個別3個,高2.7~5.4微米,孢子囊基部鈍圓形或漸尖,脫落後具長柄,柄長17~61微米,萌發成菌絲或間接萌發釋放遊動孢子,每個含14~36個孢子;遊動孢子腎臟形,大小10~15×8~10微米,鞭毛長;休止孢子球形,8~10微米,間接萌發能形成卵形小孢子囊,大小8~13×6~8微米,有的形成厚垣孢子,球形至不規則形,頂生或間生,18~28微米;藏卵器球形,大小22~32微米,平滑,柄棍棒狀,偶圓錐形;雄器球形至圓筒形,無色,圍生,大小10~20×9~14微米;卵孢子無色,球形,平滑,直徑21~30微米。病菌對澱粉利用能力極強。生長最適溫度24~28℃,最高36.5℃,最低7℃。

傳播途徑

北方寒冷地區該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和土壤中越冬,種子上不能越冬,菌絲因耐寒性差也不能成為初侵染源;在南方溫暖地區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殘體或土壤及種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殘體帶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

發病條件

條件適宜時,越冬後的病菌經雨水飛濺或灌溉水傳到莖基部或近地面果實上,引起發病。重複侵染主要來自病部產生的孢子囊,借雨水傳播為害。田間25~30℃,相對濕度高於85%發病重。一般雨季或大雨後天氣突然轉晴,氣溫急劇上升,病害易流行。土壤濕度95%以上,持續4~6小時,病菌即完成侵染,2~3天就可完成一代,易積水的菜地,定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友誼1號抗疫病、枯萎病品種或飯瓜(番瓜)等早熟品種,及多倫大矮瓜、大瓜、矮瓜等抗逆性強的品種。
(2)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施用促豐寶複合液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抗病力。
(3)加強田間管理。蹲苗後進入枝葉及果實旺盛生長期或進入高溫雨季,氣溫高於32℃,尤其要注意暴雨後及時排除積水,雨季應控制澆水、嚴防田間濕度過高或濕氣滯留。
(4)藥劑防治。黃瓜進入生長中後期以田間噴霧為主,防止再侵染;田間發現中心病株後,須抓準時機,噴灑與澆灌並舉。及時噴灑和澆灌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粉、60%琥·乙膦鋁(DT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600~800倍液、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30%綠得保膠懸劑400~500倍液、18%甲霜胺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此外,於夏季高溫雨季澆水前每667平米撤96%以上的硫酸銅3kg,後澆水,防效明顯。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