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猿人骨化石遺蹟

南猿人骨化石遺蹟

南猿人骨化石遺蹟擁有大量古代人類居住過的洞穴遺蹟,其演變歷史可以追溯到3300萬年前,是人類進化和起源的有利證據。從中發現的化石可作為確認早期原始人類的多個標本,也是1800萬-100萬年前動物馴化的證據。該遺址曾在199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簡介

(圖)頭骨頭骨

斯泰克方丹山谷的許多洞穴里藏有大量有關現代人類在過去三百五十萬年里演變的科學信息,人類的生活、與人類共同生活的動物以及那些被人類作為食物的動物。這裡還保存了許多史前人類的特徵。斯泰克方丹遺址包括一個特別大並且在科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遺址群,有助於了解人類祖先的早期情況。這裡蘊藏著豐富的科學信息,有著巨大的潛力

斯泰克方丹化石遺址位於距約翰內斯堡(南非東北部城市)大約50公里的一座山頭上,距離山頂不足10來米。化石洞主體下面是一片遼闊的地下洞群。這些洞群以渾然天成的地下湖泊和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而享譽四海。

斯泰克方丹化石洞是由地下水位之下的白雲石溶解於水後沉積而成的,它被認為是非洲原始人類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該化石洞占地面積大約5摩根(南非地積單位,合2.116英畝)。由於地下水位的下降,遊人們在通往地下湖泊的大廳里即可慢慢品味這大自然的傑作。

1896年一個義大利承包人在此開採石灰石,才使得斯泰克方丹石洞見諸於世。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共同認為第一批人類就誕生在非洲的這一地區,然後從這裡擴展到全世界。1936年8月17日羅伯特博士首次發現了非洲南方古猿的成人頭蓋骨(距今260-300萬年)。此後,他又與約翰博士共同發現了許多類人猿骨骼以及已滅絕的鋸齒貓、猴子和羚羊的化石。1947年,他們發現了著名的“普萊斯夫人頭蓋骨”。1956年在形成時期較晚的石洞裡,石制工具第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起源

(圖)南猿人骨化石遺蹟南猿人骨化石遺蹟

從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初,人們在世界各地相繼發現了三種古人類化石。這三種化石分別是非洲南猿化石、粗壯南猿化石和鮑氏南猿化石。

1952年,南非的解剖學家雷蒙德·達特在非洲南部發現了一具奇怪的化石。據分析,化石的主人當時大約有6歲,腦容量達500毫升左右,身上同時具備人和猿的特徵。達特將化石的主人命名為“南非南猿”。他人為非洲南猿當時已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唯有它才是人類的直接祖先。但是,令達特深感遺憾的是,他只找到了非洲南猿幼年個體的化石。

許多年以後,蘇格蘭生物學家羅伯特·布魯姆在南非斯特克方丹的石灰岩山洞中,找到了非洲南猿成年個體的頭骨,並進一步證明了非洲南猿確實能夠直立行走。

正是這個羅伯特·布魯姆,1938年在發現非洲南猿的斯特克方丹,又發現了另一種古猿的頭骨化石。這種古猿化石的形態與非洲南猿不大一樣,復原以後,它的形態要比非洲南猿粗壯得多。所以,布魯姆將它命名為“粗壯南猿”。

根據放射性同位素的測定,非洲南猿大約生活在距今300~200萬年以前,粗壯南原則生活在距今200~150萬年以前。

背景

化石化石

關於人類的起源,世界各地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說法。《聖經·舊約》里記載,上帝花了五天時間創造了大地萬物,到第六天-他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於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人的鼻孔後,就成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亞當。不久又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亞當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它為女人。”這是早期人們已知人類起源的最權威考據。

19世紀出現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人們轉而相信人是由猴子變來的。達爾文《物種起源》中提出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理論,經過一番激烈的學術和宗教的爭論之後,漸漸被科學界接受。在以後的年月里,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達爾文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的人類起源說。

文化遺產

(圖)化石化石

按照形成年代的順序,洞中的這些化石被加以分類整理;同一時期的化石,又按出土順序加以排列。斯泰克方丹石洞為我們架起了一座一瞥原始人類生活的橋樑。在這片土地上,目前已發現了數以百計的300-26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及成千上萬的其他動物的體骨和牙齒化石,這一數量在非洲出土的南猿化石中首屈一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前來考古研究。

樹木在二、三百萬年的“年輕”地層里可以形成化石的堪稱奇蹟,但在斯泰克方丹卻發現了300多個樹木化石的斷片。將其與現代植物比較研究之後,可以斷定260萬年前斯泰克方丹曾經生長著一個長廊林,邊緣地帶則是一片遼闊的稀樹大草原。

1890-1900年間斯泰克方丹和科羅姆德拉伊地區一直被用來開採石灰石,一些能進入的化石洞裡的鐘乳石和石筍要么被搶劫一空,要么隨著採石的爆破聲煙消玉殞(灰飛煙滅)。如今因為第二次荷裔南非人戰爭和開採石洞的難度及相應的費用越來越高,斯泰克方丹和科羅姆德拉伊的化石洞才得以喘息。

科羅姆德拉伊化石洞高40米,長125米,寬50米,它不像大多數對世人開放的石洞那樣--也許只有這裡會讓你體驗到真正“體面”的洞中旅行。遊人穿過洞口時無須彎腰,沿著砌好的樓梯可以進入位於地下22米的電梯,而從電梯中走出來時,遊人們已經到達地下40米處了。科羅姆德拉伊化石洞目前仍處在活躍狀態,裡面的許多形成物正以每一百年1毫米-1厘米的速度生長。科學家們估計該洞已有22億年的歷史,洞中75%的形成物歷經滄桑而至今完好無損(其餘25%遭人為破壞)。該化石洞中的平均溫度為16攝氏度,空氣濕度終年保持在80-98%之間。

南猿人骨化石遺蹟是人類遠古文化的寶庫,為了避免遊人妨礙和破壞化石洞形成物的生長,該地的自然保護組織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遊人必須由訓練有素的導遊帶領方可進入石洞。

其他

(圖)南猿人骨化石遺蹟南猿人骨化石遺蹟

地理位置:南猿人骨化石遺蹟,最初是在南非中北部卡拉哈里沙漠西部邊緣地帶的塔翁發現,後又在南非的斯泰克方丹、克羅姆德拉伊、馬卡潘和斯瓦特克朗斯及東非、肯亞等地陸續發現。

起始時間:生活於40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的一段時間。

歷史意義:這些化石是石灰礦工人1924年於塔翁附近一處採礦場進行爆破時發現的(塔翁位於南非中北部卡拉哈里沙漠西部邊緣地帶),然後被送到了達特的家中。達特在其中發現了裹著一個小孩(已知相當於一個6歲或更年幼的小孩)的化石頭骨、面骨下頜骨的石灰石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