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猿人化石遺址

沂源猿人化石遺址

沂源猿人化石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土門鎮九會村東北1000米處,騎子鞍山根。1981年9月18日,沂源縣文物普查人員發現猿人頭蓋骨化石一塊,後由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呂遵諤與山東大學、省博物館、縣圖書館等單位組成發掘隊發掘,又獲猿人頭骨1塊,眉骨2塊,牙齒8顆,肱骨、股骨、肋骨各1段及伴生動物骨骼化石十餘種。沂源猿人化石遺址經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及北京大學等有關教授、專家鑑定,確係舊石器時代的猿人遺骸,並且屬於兩個猿人以上的個體出土的古人類化石點。經國家有關單位命名為“沂源猿人”。沂源猿人頭蓋骨化石目前在山東省博物館保存。

基本信息

簡介

沂源猿人化石遺址沂源猿人化石遺址

沂源猿人遺址位於山東省沂源縣土門鎮騎子鞍山東山根、下崖洞南60米處,為舊石器時代古遺址。1981年9月18日,猿人頭蓋骨化石首先被發現,被命名為“沂源猿人”

“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東人,也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最早的古人類 。此發現是我國古人類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成果,這樣珍貴的發掘成果,在山東省是第一次。也填補了我國猿人地理分布的一個空白,對研究第四紀哺乳動物的分布、古地理、古氣候和東夷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山東唯一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沂源猿人遺址”,現已成為研究人類學起源的重要科學基地。

2006年05月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現經過

沂源猿人化石遺址沂源猿人化石遺址
1965年,在山東省沂源縣土門鎮黃崖村北的千人洞發現了屬舊石器晚期(經鑑定為距今2-3萬年)的古人類遺蹟,包括部分打制石器和伴生動物化石,還發現了燒土和灰燼的痕跡。在當時,這是山東最早的一處古人類遺蹟。

1981年8月,在山東省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沂源縣組成了文物普查小組,成員是縣圖書館的4位工作人員,圖書館副館長張文明任組長,重點調查古人類遺存。

1981年9月18日,小組成員在土門鎮騎子鞍山下公路附近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了疑似古猿人頭蓋骨化石和其他伴生動物化石。化石輾轉送到北京,經過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舊石器考古專家呂遵諤鑑定,依據化石上所呈現出的“人字縫”、石化程度和伴生動物化石判斷,極有可能是古猿人的頭蓋骨化石。

1981年10月27日,呂遵諤在清理零碎骨頭化石時,又發現了兩塊古猿人額骨化石殘片和幾顆齒化石。

1982年5月,山東省文化局和北京大學考古系舊石器時代考古教研室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進駐沂源縣土門鎮騎子鞍山。在此後的一個多月的考古挖掘中,共發現一塊古猿人頭蓋骨化石殘片,2塊古猿人額骨眶上部化石殘塊,外加6顆古猿人齒化石,1塊古猿人肱骨化石殘塊和1塊古猿人肋肌化石殘塊。同時還發現了大量不同種類的伴生動物化石,包括棕熊三門馬李氏野豬和腫骨鹿,動物化石包括齒、頜骨和肢骨殘塊。

年代鑑定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舊石器考古專家呂遵諤確定,由於伴生動物腫骨鹿已在20萬年前滅絕,所以這批人類骨骼化石年代至少應在20萬年以前。再根據其他伴生動物化石並且參照北京猿人化石的年代,最後呂遵諤斷言:“沂源猿人是比北京猿人稍晚一點,即四五十萬年以前的直立人。可以肯定地說,沂源猿人是在山東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也可以說是最早的山東人。

意義

至今為止,沂源猿人化石是在山東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古人類化石,也是整個黃河中下游平原最早的古人類化石。在全中國,按古人類化石年代排序,屬第五位;以其地理分布來說,屬第九個地區。

千人洞遺址

千人洞遺址千人洞遺址
沂源猿人經過幾十萬年的進化,製造石器的技術不斷提高,與自然作鬥爭的本領不斷增長,自身體質也不斷增強。不知度過了多少陰晴雨雪,不知送走了多少日月星辰,到距今兩三萬年的時候,沂源猿人的步履走進了舊石器時代晚期。1965年,中科院古人類及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戴爾儉教授和山東省博物館白雲哲教授等,在沂源縣黃崖洞村西北山上一處穿山洞——“千人洞”中,發現了一處原始社會人類遺址,採集到一批石核、石片、刮削器等打制石英石器和野生豬、馬、牛、羊、驢的骨骼、牙齒化石,計38件,其中5件屬國家一級文物品類,系距今一兩萬年前的文化遺物,略早於著名的山頂洞人。這是當時山東乃至整個華東地區首次發現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在考古文獻上被稱為“山東一號洞穴”。1983年,沂源縣政府即在洞口立“千人洞遺址”碑,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3月起,在山東藝術學院指導下,由黃崖村投資,在寬闊高大的千人洞洞壁上雕成23尊佛像,其中有5尊的高度在10米以上,最大的釋迦牟尼像有15米高;還創作了120平方米的3組淺浮雕壁畫。千人洞由此成為洞穴雕刻藝術集錦之地,昔日古人類的安居之所,如今又融進了濃濃的現代藝術之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