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崗鎮

半崗鎮隸屬於中國安徽阜陽市潁上縣,位於潁上南部,淮河北岸。西接潤河鎮和關屯鄉,東臨垂崗鄉,北靠第三湖和八里河鎮,南隔淮河與霍丘縣相望。面積71平方公里,耕地44250畝,轄30個村民委員會,238個村民小組,102個自然莊,全鎮農業人口44314人,非農業人口4026人,主要民族有漢族和回族。

基本信息

簡介

半崗鎮傳統廟會半崗鎮傳統廟會
半崗鎮位於潁上縣南部,淮河北岸。西接潤河鎮和關屯鄉,東臨垂崗鄉,北靠第三湖和八里河鎮,南隔淮河與霍丘縣相望。面積71平方公里,耕地44250畝,轄12個村民委員會,238個村民小組,102個自然莊,全鎮農業人口44314人,非農業人口4026人,主要民族有漢族和回族。全鎮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8.5米,最低18.3米,南部沿淮河北岸自西向東,有小漁場、邱家湖廟西窪和戴家湖,為淮河中遊行蓄洪區的一部分。青年河長10公里,自西向東流入八里河,是全鎮最大的排灌水道。

地理氣候

半崗鎮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無霜期為221天,年平均日照數為221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40毫米,多集中在7-9月份,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半崗鎮南部系沙淤土質,土壤肥沃,適於種植小麥、大豆、花生等。行蓄洪區內,有19500畝天然草場,為發展我鎮畜牧養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北部崗地平坦,是潁上縣水稻主產區之一,獲得了“中國綠色食品牌”證書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基礎設施

完善了水利配套工程,建立了大小電力排灌站49座,總裝機1386千瓦,實現旱能能排、確保了農業穩定增收。文教、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全鎮現有普通中學3所,職業中學1所,幼稚園1所。

領導信息

書記:方國標
鎮長:王祖彬
人大主席:高軍修

組織結構

1、黨政辦
2、經濟發展辦
3、社會事務辦
4、農村經濟與統計服務站
5、農業綜合服務站
6、鄉鎮事務服務站
7、土地與村鎮服務站
8、文化與廣播服務站
9、鄉鎮財政所
10、計畫生育服務站
半崗鎮人民政府地址:安徽省潁上縣半崗鎮崗店村

教育

清涼寺職業中學
屬半崗最古老的一所學校,始建於隋唐年代,公元一九一九年全縣僅五所學校,該校屬於其中之一(縣立三高),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民黨一所大學“一〇師”曾遷於此,當時學員皆全副武裝在此上課。解放後改為中學,一九九零年改為農村職業中學,一九九四年被命名為高級示範職業中學。學校占地面積33300平方米,現有教職工30人,其中本科3人,專科14人,中學一級教師10人;開設教學班10個,在校學生近700人。該校從八十年代起,辦學成績逐年上升,培養了一大批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各類人才,在淮河兩岸享有較高的聲譽,多年來被評為縣、鎮級先進單位,該校還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校以質量求生存,以育人為宗旨,全體師生正齊心協力,奮勇拼搏,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努力把學校辦成一所適應新世紀發展需要的現代化新型學校。
臨淮中學
該校位於半崗鎮政府辦公樓對面,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現代化的教學管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國家棟樑人才。占地面積36097平方米,生均占地33.28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921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3.10平方米;學校設有圖書室、閱覽室,藏書10504冊,生均12.2冊。學校開設14個教學班,共有在校學生943人,教職工43人,專任教師35人,其中本科生5人,大專生28人。學校有教學樓、綜合試驗樓、男女宿舍、學生食堂等,設施完善。
半崗中心國小
占地面積13340米,生均15.3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788平方米,生均3.2平方米。學校有資料室、儀器室、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多功能教室。有圖書13000冊,生均14.89冊,開設個教學班17個,在校學生869人,有教職工44人,其中大學本科1人,大專5人,中師畢業36人。
希望國小
該校建有教學樓一幢,建築面積1820平方米,18個班,含有會議電教室、綜合治理辦公室、黨建室、儀器室、圖書室、資料室。該校在校學生838人,教職工34人,其中大專畢業生3人,中師畢業生33人;高級教師4人,一級教師11人,二級教師22人。學校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生均27.45平方米;建築面積2910平方米,生均3.47平方米;圖書8834冊,人均10.5冊。

醫療設施

半崗鎮中心衛生院
本院地處沿淮行蓄洪區,潁城南20公里處,東鄰垂崗,西接關屯,承擔著全鎮及周邊地區近十萬人的醫療預防及保健任務。本院建於50年代中期,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其中醫療用地3000平方米,醫療用房65間,為廣大患者提供良好的就醫環境。現有主治醫師5人,醫師25人,擁有先進醫療設備,全院堅持“患者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為廣大民眾解決實際困難,既讓患者的疾病得到有效地治療,又為患者節約了不必要的檢查費用。另外,本院在傳染病防治方面具有獨特專長,對各類病進行有效地監控,特別是在出血熱防治方面具有先進經驗,本院已將疫情報告與全國聯網,使本鎮傳染病發病率大幅度下降,保障了廣大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

經濟發展

前景廣闊的杞柳工藝編織業

杞柳工藝編織杞柳工藝編織

半崗鎮地處沿淮,盛產杞柳,為杞柳編織工藝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條件。1997年以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在邱家湖、戴家湖、第三湖大面積播種了杞柳6000多畝。以永達柳編廠、勝達柳編廠為龍頭的柳編企業,在四個鄉鎮設立10個生產分廠,18個生產基地,帶動周邊四個鄉鎮,28個行政村的農戶從事柳編生產,走出一條公司加基地,基地帶農戶,種植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道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歐美、東南亞、港澳、台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及國內各大中城市,對工藝編織產品需求量越來越大。該公司跟據市場需求,由原來家用型的30多個品種,發展到目前的裝飾型和複合型等160多個品種,國外、港商經常來涵來人洽談業務,產品供不應求。柳編業成為半崗鎮經濟新的增長點,它既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又為鄉鎮企業的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該項目是一個短、平、快、穩,無任何風險的好項目,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是一個立竿見影的富民工程。

效益顯著的黃牛大市場

潁上縣半崗鎮黃牛大市場始建於1989年。占地20畝,有經紀人、行員68名,趕耕隊伍40人;大小車輛12台;存欄房5間,草料房2間;有冷庫、製革廠,獸醫站、小賣部、浴池、飯店,旅社等一系列服務設施。近兩年來,黃牛大市場發展步伐加快,成為半崗鎮第三產業的支柱,受到省、市、縣領導的多次讚揚和當地乾群的一致好評,1995至1997年被阜陽市評為“文明集貿市場”。
半崗黃牛大市場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工商部門的領導下,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他們大力宣傳飼養黃牛和進行黃牛系列開發的可觀經濟收入。1997年投入1.5萬元在崗店、廟台、關屯等小集市設立四個黃牛冷配點,還投入50多萬元建立一座100噸冷庫,設立四個屠宰點和一座皮革加工廠,對黃牛進行系列開發和精加工,實行黃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他們從外地引進優良黃牛,優惠給黃牛飼養大戶飼養,關屯的高大善、黃連溝的張明遠等黃牛飼養大戶飼養量都在30頭以上。
他們還經常派技術人員深入到黃牛飼養戶家中,進行諮詢服務。目前,半崗鎮12170農戶,平均戶均養黃牛達2頭。全鎮黃牛存欄量達1.5萬頭,僅黃牛一項,農民戶均收入達560元左右。隨著農村農業產業化結構的調整,他們還投資成立了三里、雙台等四大黃牛養殖基地,帶動千家萬戶飼養黃牛,還為黃牛飼養大戶代宰、代銷牛肉,鼓勵農戶參股入股進行黃牛精加工,這個大市場還在廣洲、上海、南京、鄭州等大中城市,設立牛肉皮銷售點,走出了一條市場連基地,基地加農戶的產業路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服務。

潁上縣騰達農工貿易有限責任有限公司

本公司位於半崗鎮政府東400米處,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廠房20間,廠長:秦新明。95年開始做稻穀生意,起初規模較小,用板車下鄉收購後運往夏集米廠。隨著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規模也不斷擴大,由原來的簡單收購到成立稻穀收購門市部,大量收購 ,成批調運,僅一年多時間就獲利5萬元,後又辦起了大米加工廠,並不斷地擴大規模。96年購進日產15噸的米機,98年購進日產30噸的米機,2002年又更新日產為120噸的組合米機,幾年共獲利80多萬元。秦新明富了不忘鄉鄰,在他的影響、帶動、支持下,全鎮先後建起了9個精米加工廠,形成了半崗鎮 精米加工生產線,增加了農民收入,解決了當地就業人員200多人,為半崗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受到民眾的稱讚,領導的好評。聯繫電8
農業、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增強,有力推動了全鎮的基礎設施建設。
近幾年,我鎮交通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潁半路、潁關路、強康路、蔡強路、崗廟路均鋪了柏油或硬基路面,全長達50公里,實現村村通路,風雨無阻。南部淮河港灣水深,興建了“安徽省潁上縣半崗輪渡有限公司”,上通南照、淮濱,下通正陽關、蚌埠,南通霍邱、六安等縣市,使阜陽、潁上到六安、霍邱等地縮短了近百公里。水陸交通的便利,促進產品流通,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1995年2月,我鎮實現戶戶有電用,村村通廣播,同時開通了程控電話,興建了移動、聯通兩大差轉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現代化的網路服務。

名勝古蹟——清涼寺

清涼寺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淮河中游邱家湖西北岸的半崗鎮,北距潁上城17公里,南距淮河4公里。
據歷史碑文記載,此寺為唐初玄儼法師所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曾大修於北宋,重建於明朝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6年),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3年)僧人茂林再次重修。此寺建築布局嚴謹、氣派宏大,坐北向南分三幢。主要有大雄法殿、兩廡、方丈、東西神堂、廚庫、藏經閣等。
據記載鼎盛時有僧侶近200人,土地500餘畝,每當佛事時,天南海北的僧侶和信徒雲集與此,多達千人,連續數日香菸瀰漫,禱聲不絕,佛教聖地,名不虛傳。

關於朱元璋避難清涼寺和歪歪井的傳說

相傳十三世紀60年代,朱元璋尚為元末義軍首領之一時,在一次與元軍交戰中受挫,單人獨騎,在元軍追擊下落荒而逃,人困馬乏,來到清涼寺右方五里處湖坡下見一水井,清泉澄澈,但因井深,無法飲得,望而興嘆曰:“天若佑我,井若能歪,得飲甘泉,當報上蒼。”言未畢,即見井身漸漸歪邪,泉水上溢接地,朱元璋大喜過望,驚嘆曰:“真天助我也”。人馬痛飲後,精神陡振,遂躍馬揚鞭,繼續向東前奔。嗣後,此井雖經600餘年中多次天地翻覆,江河橫溢,竟未予淹滅,現井身歪邪如初。清泉四季豐滿,使人驚嘆不已。
再言朱元璋在元軍窮追之下,慌不擇路,忽見高崗之上的清涼寺,即進內乞望藏身,竟巧遇自己當年在皇覺寺出家時有師承之教的清涼寺主持心海法師,施禮畢將實情相告,法師慰言:“施主不必驚慌氣餒,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我佛慈悲為懷,容老納設法相救”。當即予削髮換著僧衣,雜於眾僧間,到大雄寶殿誦經念佛。元兵追至,搜遍廟宇未獲而去。朱元璋便在眾僧掩護之下逃過此劫難。至晚,法師禮請朱元璋在東院廊房安宿,朱元璋謙恭堅辭不肯曰:“想我朱元璋,父母餓殍,幼為丐童,本已皈依佛門,靜修極樂,但見躂虜暴虐,蒼生塗炭,山河垂淚,炎黃蒙羞,故而還俗從軍,聯合四方義士,立志掃滅胡塵,再造天朝。不想遭此慘敗,皆因時不濟我。今壯志未酬,寢食難安,今夜,我要在菩薩面前禮懺,以求解脫之法。”大師知難勉強,只好任其自便。朱元璋便在大殿後門屏風處打坐靜思。只覺夏夜燥熱,蚊蟲紛咬,難免心緒煩亂,遂斥之曰:“此乃佛門淨地,豈容爾等斯鬧,還不快快離去!”言未畢,蚊蟲紛紛飛出殿外,再不復來,繼之涼風習習,燥熱頓除,朱元璋感嘆曰:“真清涼寺也”。自此,每逢夏夜,大殿內始終清風陣陣,蚊蠅絕跡,後人多試之,果然不虛,神傳至今。

安徽潁上縣的鄉鎮

潁上縣地處黃淮平原南端,淮河、潁河在潁上交匯。全縣面積1859平方公里,有151萬人口、160萬畝耕地,轄31個鄉鎮、24個居委會,有27個民族,漢族占99.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