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描

十八描

十八描,中國畫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的各種描法。明代鄒德中《繪事指蒙》載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為:一、高古遊絲描(極細的尖筆線條,顧愷之用之);二、琴弦描(略粗些);三、鐵線描(又粗些);四、行雲流水描;五、馬蝗描(馬和之用之,近似蘭葉描);六、釘頭鼠尾;七、混描;八、撅頭丁(撅,一作橛,禿筆線描,馬遠、夏圭用之);九、曹衣描(有兩說,一指曹仲達用之,一指曹不興用之);十、折蘆描(尖筆細長,梁楷用之);十一、橄欖描(顏輝用之);十二、棗核描(尖的大筆);十三、柳葉描(吳道子用之);十四、竹葉描;十五、戰筆水紋描(粗大減筆);十六、減筆(馬遠、梁楷用之);十七、柴筆描(另一種粗大減筆);十八、蚯蚓描。亦見於明代汪砢玉《珊瑚網》,其中釘頭鼠尾作釘頭鼠尾描,撅頭丁作撅頭描,其餘同。上述各種描法,都是根據歷代各派人物畫的衣褶表現程式,按其筆跡形狀而起的名稱。《芥子園畫譜》有示範稿本。古今服飾不同,現代衣褶描法已有所發展,加各種化學纖維衣料的衣褶,為古代所無。

簡介

亦見於明代汪砢玉《珊瑚網》,其中釘頭鼠尾作釘頭鼠尾描,撅頭丁作撅頭描,其餘同。清王瀛將其付諸圖畫,並註明每種描法的要點。現在我們看見的總結十八描技法的圖畫即是出自他手。

解析

十八描可分為:

一、高古遊絲描:最古老的工筆線描之一,常見於顧愷之的畫作。線條提按變化不大,細而均勻,多為圓轉曲線。頓筆為小圓頭狀。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遊絲描粗些,多為直線。有寫意味道,線用顫筆中鋒,線中有停停頓頓的變化,大多為直線的感覺。

三、鐵線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筆方硬,是最常見的描法之一。轉折處方硬有力,直線硬折,似鐵絲弄彎的形態。用筆中鋒,頓筆也是圓頭。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種寫意畫法。先用濃墨皴衣紋,墨未乾時,間以濃墨,講“濃破淡”的墨法變化。

五、曹衣描:即為曹衣出水描的簡稱。來自於西域的畫家曹仲達,其畫佛像衣紋下垂、繁密,貼身如出水狀,故稱“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羅藝術的影響,用筆細而下垂,成圓弧狀,講求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

六、釘頭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線描方法。葉頓頭大,而頓時由於大的轉筆,行筆方折多,轉筆時線條加粗如同蘭葉描,收筆尖而細。

七、橛頭釘描:禿筆線描,是一種寫意筆法,馬遠、夏圭多用之。頓頭大而方,側鋒入筆,有“斧劈皴”之筆意。線條粗而有力。

八、馬蝗描:馬和之用之。近似蘭葉描,頓頭大,行筆曲折柔軟,但很有力。

九、折蘆描:用筆粗,而轉折多為直角,折筆時頓頭方而大,線多為直線,是一種寫意畫的線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圖》用之。

十、 橄欖描:頓頭大如同橄欖,元代顏輝等人多用,行筆稍細,但粗細變化亦大。

十一、棗核描:頓頭如同棗核狀,線條行筆中亦有棗核狀的用筆變化。

十二、柳葉描:用筆兩頭細,中間行筆粗。十八描中無蘭葉描。柳葉描和竹葉描類似,都是虛入虛出的筆法。吳道子用之。

十三、竹葉描:與柳葉描類似,也是中間粗兩頭細。

十四、戰筆水紋描:如山水畫水紋之畫法。表現薄而褶多的衣紋。明代唐寅作仕女圖多用。

十五、減筆描:指的是馬遠、梁楷等作大寫意用的筆法。用筆粗,一氣呵成,一筆中有墨色變化。大多只畫個外輪廓,用筆簡練到極致。

十六、枯柴描:水墨畫筆法。用筆粗,水分少,類似皴法。用筆往往逆鋒橫臥。

十七、蚯蚓描:粗細均勻,曲折多而柔軟。用篆書筆法,圓轉有力。

十八、行雲流水描:表現軟而彎轉的衣紋。

上述各種描法,都是根據歷代各派人物畫的衣褶表現程式,按其筆跡形狀而起的名稱。《芥子園畫譜》有示範稿本。

總結分類

十八描總結為三大類:

一是遊絲描類。它行筆慢,多以中鋒出之,壓力均勻,線性始終如一,變化較少。鐵線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屬於這一類。它的代表作者是顧愷之

二是柳葉描類,它行筆快,變化多,壓力多線上條的中斷。棗核描、橄欖描、行雲流水描均屬之。它的代表作者是吳道子

三是減筆描類,它的特點是行筆快,多用側鋒,與紙面壓擦力大,壓力多集中線上的一段,而又由線到面,線性變化大。竹葉描、枯柴描等皆屬之。梁楷最喜用此法。

代表人物

李公麟(1049-1106) 

宋代傑出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州舒城(今安徽省舒城縣)人。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進士。曾先後任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辭退,歸老龍眠山。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詩文書畫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雖然被列入了文人畫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後世文人畫家所擅長的山水花鳥題材之外,更擅長人物、鞍馬。在此方面,他繼承了顧愷之以來的傳統,而又有所創造,自立新意,在刻畫人物個性和情態上極具功力。他把過去僅作為粉本的白描畫法確立為一種畫種,使之獨立成科。有描寫文人詩酒生活的《蓮社圖》和《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分別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傳本《免胄圖》和《孝經圖》的真偽尚待研究。

他善畫人物,尤工畫馬,蘇軾稱讚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五馬圖》為其代表作。畫中五匹大馬,由五個人牽引,神采煥發,顧盼驚人。用筆簡練,馬的一舉一動,極其細緻生動地表現出駿馬運動和性情的特徵。他還發展了“白描”畫法,創造出“掃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采動人”。他的作品,保存下來的不多。除《五馬圖》外,尚有《臨韋偃牧放圖》、《免胄圖》、《維摩詰像》、《十六小馬圖》、《龍眠山莊圖》、《輞川圖》、《九歌圖》、《洛神賦圖》、《草堂圖》、《蓮社圖》、《明皇演樂圖》、《農節圖》、《西園雅集圖》、《明皇醉歸圖》、《維摩演教圖》、《汴橋會盟圖》、《白描羅漢圖》、《海會圖》、《百馬圖》等。李公麟畫了一幅六七個漢子圍在桌旁賭博的《賢已圖》,圖中人物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個人伏在桌上,眼盯盆內的骰子,張嘴急呼,這時骰子轉到“六”的位置上。

元符三年(1100)告老,居龍眠山,號龍眠居士。他好古博學,善鑑定。不僅能畫人物鞍馬、神仙佛道,也能畫山水花鳥。他對傳統繪畫作過大量的臨摹,同時重視寫生,敢於獨創。他的人物能從外貌上區別出身份、地域和性格特點。在畫法上,他以白描著稱。這種善用線描,多不設色的白描,造型準確,神態生動,這樣就把傳統的線描造型方法推進到一個新的水準。對其後代人物畫影響很大。他畫的山水,亦有創格。工行、楷書,有晉、宋書家之風。後人論其作畫“以立意在先,布置緣飾為次”。還長於考古。存世作品有《五馬圖》、《臨葦偃牧放圖》、《九歌》、《免胄圖》、《維摩詰像圖》等圖。《五馬圖》,紙本淺設色,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現為日本私人收藏。李公麟善於畫馬,“每欲畫,必觀群馬,以盡其態”。《五馬圖》就是李氏根據寫生創作的。每匹馬各有奚官一人牽引。人、馬均單線勾出比例準確,動作生動,清晰地表現出肌肉骨骼的結構,身體的重量感、軟硬質感,乃至光澤印象,可代表他畫白描的水準。尤見畫中馬匹、人物的生動神態,不愧為傳世傑作。畫後有曾紆跋。

中國畫術語一覽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指畫| 南北宗| 淺絳山水| 青綠山水| 幀畫| 頂相| 白描| 十八描| 雙鉤 | 鉤勒| 五筆七墨| 寫意| 工筆| 變相| 雜畫 | 界畫| 濕筆| 減筆| 博古[繪畫]| 墨分五色| 鉤斫| 皴法| 顫筆| 乾筆| 線畫法| 折枝| 鋪殿花| 衣冠像| 十三科| 畫分十門| 凹凸畫| 木簡畫| 無聲詩| 點簇| 積墨 | 落墨| 沒骨| 山水林石 | 小景| 七觀法 | 礬頭| 捉勒| 水法 | 繡像| 三遠 | 攢聚| 點苔| 渲染| 點垛| 宿墨 | 繪宗十二忌| 六要| 四難 | 七候 | 六氣| 六彩 | 單線平塗| 漬水| 鋪水| 吳裝 | 謹毛失貌| 解衣盤礴 | 三品 | 意到筆不到| 小品[繪畫]| 八格 | 曹衣| 三到| 書畫同源| 起結 | 九朽一罷| 不似之似| 敗牆張索 | 六長| 金錯刀| 三病| 留白 | 長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