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套古代蘆笙組舞

十二套古代蘆笙組舞

由十二套完整的蘆笙舞曲組成,以蘆笙吹奏為主,間以歌舞,系統地敘述了苗族先民為追求和平幸福生活所經歷的戰鬥、遷徙過程,流傳於昆明市安寧縣苗族村寨。

介紹

流傳於昆明市安寧縣苗族村寨的“十二套古代蘆笙組舞”,由十二套完整的蘆笙舞曲組成,十二套古代蘆笙組舞以蘆笙吹奏為主,間以歌舞,系統地敘述了苗族先民為追求和平幸福生活所經歷的戰鬥、遷徙過程。
苗族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許多歷史事件就記錄在他們世代相傳的口頭文學和歌舞藝術之中。十二套古代蘆笙組舞概括表現了苗族歷史上盛世、戰爭、流亡三個時期。第一套《探路曲》主要反映苗族先民在古時為尋求美好的生活,爬山涉水,千里迢迢不辭勞苦,頑強地與大自然拼博的艱難歷程。舞蹈形象地表現出探路行走時的艱難。第二套《祝願舞曲》反映的是苗族人民經過艱苦的旅程、尋找到優越的自然環境,安居樂業,人們沉浸在歡樂喜悅的生活之中。第三套《出征曲》,當人們還沉浸在喜悅之中,突然遭到外族侵襲。音樂急轉直下,展示出出征的場面。第四套《群舞曲》,反映苗族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建立自己的家園人們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再現盛世時期的歡樂景象。第五套《邀請舞曲》主要揭示苗族首領一度貪圖享受,尋歡作樂,麻痹大意,致使再次遭受外來侵襲。第六套《團圓舞曲》反映前線戰事告急,哨兵一次次傳來東、西、南、北的戰況。第七套《敬酒舞曲》,反映苗家被包圍後,開始盟誓飲雞血酒,下戰鬥令,動員抗擊和撤離。第八套《盼雞鳴曲》,形勢對苗家十分不利,集會商量更換有才能的人為首領。第九套《破陣曲》,反映苗族人民出征作戰的情境。第十套《雞鳴舞曲》,主要反映戰敗以後,苗家重新確定了新首領,帶領大家進行長途跋涉向南遷徒。第十一套《天明曲》,主要反映苗族人民經過長途跋涉,擺脫了迫兵,渴望得到光明。第十二套《結親舞曲》,反映苗族人民經過大遷徒,初步得到安定,人們又相互殺豬、殺雞,宰羊進行結親、繁衍後代。

簡介

十二套組舞就象一本歷史教科書,在民族生活中起著團結和教育後代的作用;在藝術上保留古老的民族風格特點,是大多數蘆笙舞之源。因年代久遠,現在還能夠完全掌握這十二套組舞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位老藝人。這是一份值得人們珍視的苗族民間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