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音樂

漢族音樂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漢族音樂漢族音樂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先秦音樂

先秦樂器,以磬和鍾最有特色。磬用石磨製而成,鍾用青銅鑄造而成,有鈕鍾、甬鍾、鉦等形式。磬有特磬(單磬)與編磬(組磬),鍾亦有特鍾(單鍾),各懸於木架上,用木槌擊之發聲。又有琴、瑟,傳說為伏羲氏發明,以桐木作體,繩絲為弦,瑟弦數25,琴弦數10或5。秦人損瑟弦之半,造為秦箏,流傳至今。又有築,是用竹尺敲擊發音的弦樂器。青銅樂器還有商代銅鼓(湖北崇陽出土)、鐸、鐃、鈴為擊樂器。又有塤,用陶土燒制而成,吹奏樂器還有排簫、笙、笛等。
樂律的制定,傳說在黃帝之世,傳說不可盡信。但至公元前7世紀,漢族已制定樂律,其計算樂律的“三分損益法”載於《管子·地員篇》。音樂家們還認為,三分損益制定樂津,實行應依弦長而非依管長。古樂以五聲音階為主,周代出現七聲音階(加變官、變徵相當於47),戰國時已有鏇宮的理論,調式運用也很普遍。
先秦樂曲有四類:(1)大型古典樂舞曲,如《大韶》、《大武》等;(2)小舞曲,如《羽舞》、《皇舞》、《旄舞》、《乾舞》、《人舞》等;(3)器樂曲,如笙曲《南陔》、琴曲《高山》、《流水》等;(4)歌謠曲,如《詩經》、《楚辭》,每首詩當時都有曲譜,可合弦而歌之。

漢唐音樂

從漢朝到唐朝,漢族與兄弟民族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漢族歌舞音樂發展臻於極盛。漢代出現國家設立的音樂機構——樂府,由它收集整理的樂府詩,都有曲調可歌。
漢代北方民歌有《徒歌》(清唱)、《但歌》(有幫腔)、《相和歌》(有管弦伴奏及打節拍的樂器)。《相和歌》的最高形式為歌舞大曲,稱為《相和大曲》,由多節歌舞及插曲《艷》、《趨》、《亂》組成。北魏至隋唐,南方和北方漢族民間音樂統稱為《清商樂》或《清樂》,含民歌和舞曲,是燕樂(宴會音樂)的組成部分。又有宮廷雅樂(禮儀音樂),還有吸收兄弟民族音樂創作的鼓吹曲,如《戰城南》;橫吹曲,如《紫騮馬歌》等。這一時期著名琴曲有《廣陵散》和參與胡笳而寫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唐代民歌稱為“曲子”,見於敦煌資料,如《菩薩蠻》、《劍器詞》等,都有音樂曲調,以後發展為文學形式詞牌。唐代多段大型歌舞曲稱為“大曲”,綜合器樂、聲樂和舞蹈,長達幾十段,如《綠腰》,大曲中接近漢族《清樂》系統較為幽雅的部分,稱為《法曲》。
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法曲》。唐玄宗時,依表演方式,分音樂為《立部伎》。其室外表演為八部:(1)《安樂》、(2)《太平樂》、(3)《破陣樂》、(4)《慶善樂》、(5)《大定樂》、(6)《上元樂》、(7)《聖壽樂》、(8)《光聖樂》;室內表演為六部:(1)《樂》,包括《景雲樂》、《慶善樂》、《破陣樂》、《承天樂》,(2)《長壽樂》、(3)《天授樂》、(4)《鳥歌萬壽樂》、(5)《龍池樂》、(6)《小破陣樂》。此期歌舞音樂的發展達到了高峰。
漢唐時期新創或引進的樂器有:漢琵琶(阮鹹)、箜篌、角、笳、羌笛和六孔尺八(都是現在簫的前身)、篳篥、方響、鑼、達卜(單面鼓)、節鼓、軌箏、奚琴、齊鼓、羯鼓、檐鼓、都曇鼓、毛員彭、簽臘鼓、雞婁鼓、王鼓、連鼓、桴鼓、太平管、跋膝管、七星管等,這一時期各類樂器總數達300多種。
樂律方面,南北朝的古琴曲中,已正式套用純律音階。隋朝立八聲音階。隋唐燕樂用28調。
隋代音樂家萬寶常提出84調的理論,並在隋
唐宮廷雅樂中套用。這一時期,出現“犯調”和“移調”的作曲方法,提出主音樂的表達性能,還出現以減字譜記琴樂譜的方法,又在敦煌發現用工尺譜記唐樂譜,便於樂譜的保存和傳授。

宋代音樂

宋代戲曲音樂主要有雜劇音樂和南戲音樂。雜音樂吸收了歌舞大曲、北方說唱音樂、民間小唱等音樂因素形成。南戲音樂則以當時南方民間流行的小曲、歌謠為主,吸收流行詞調和歌舞大曲的音樂形成。此外,還有民間“路歧人”表演的說唱音樂《陶真》(農村)、《崖詞》(都市)。
宋代樂器,笙和琴有較大發展。有竽笙、和笙、鳳笙及葫蘆琴、渤海琴、嵇琴(奚琴)、七弦軌箏、雙韻等。其它引進或新制的樂器還有:五孔尺八、叉手笛、鷓鴣、扈聖、倍四、銀字中管、中管倍五等吹樂器。拉弦樂器馬尾胡琴也在11世紀由西北傳入。
用三分損益法算得18律,合理解決了轉調問題,是這一時期樂律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

元、明、清音樂與戲劇

元、明、清三朝,漢族音樂以戲曲音樂為主。元代戲曲稱為“元曲”,有雜劇與散曲之分。元曲音樂,來源於唐宋詞曲、大曲、諸宮調中名曲及北方民間流行樂曲。其中,單個樂曲稱小令,若干同一宮調七聲音階北曲的單體樂曲依一定的邏輯連成組曲,前有引子,後有尾聲,稱為套數。南方戲曲獨稱為“南戲”,戲曲由五聲音階的南曲構成。元代中期以後,雜劇戲曲南移,南北戲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戲曲套數。
明代人稱南戲為《傳奇》。明以後,雜劇形漸衰落,《傳奇》音樂獨主劇壇,兼收雜劇音樂,改名崑曲。《傳奇》音樂有《海鹽腔》、《弋陽腔》、《餘姚腔》、《崑山腔》等四大聲腔。其名聲顯著在明朝,其形成之始則在宋、元兩朝。
北方有《秦腔》,起於陝西,以棗樹梆子為板,因稱為《椰子腔》,音樂高亢激越。又有《西秦腔》,起於甘肅,音樂蒼涼深沉,後演變為《西皮調》。《西秦腔》與陝西民間音樂結合,分別形成《西路梆子》和《東路梆子》。《東路梆子》傳到山西,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山西梆子》,在河南形成《河南梆子》,在河北形成《河北梆子》。又有《弦索調》,是用三弦或琵琶伴奏的一種歌唱的曲調,明初起於中州。傳到江南,發展為太倉、蘇州、嘉定三派。
清初,有《二簧腔》,起於江西,傳到安徽、湖北、廣西。又稱為《湖廣調》,或說因湖北黃岡、黃陂得名“二黃”,《西皮調》與《二簧腔》結合,形成《皮黃腔》,是徽劇與漢劇的戲曲音樂基礎。1870年,《皮黃腔》進入北京,形成《京劇》。此後,以崑腔、高腔、梆子、皮黃、弦索等五大聲腔系統為基礎,結合各地民間音樂、逐漸形成一些劇種音樂。如《崑劇》、《徽劇》、《漢劇》、《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粵劇》、《川劇》、《閩劇》、《滇劇》、《湘劇》、《贛劇》等劇種。
說唱音樂以南方的《彈詞》和北方的《鼓詞》最引人注目。彈詞用彈弦樂器琵琶、三弦伴奏,以《蘇州彈詞》為代表。清中葉,蘇州彈詞依曲調風格不同而分為陳調、俞調、馬調。著名藝人有陶貞懷丘心如陳瑞生、梁德繩、王周士、陳遇乾、俞秀生、馬如飛、陸士珍、姚似璋、趙湘舟、王石泉等。《鼓詞》由演員,另有三弦、琵琶、四胡等弦樂器伴奏。《鼓詞》又稱為《大鼓》,以冀中《西河大鼓》、《滄州木板大鼓》最早。著名藝人有郝老鳳、王小玉、馬三峰等。

近現代音樂與戲劇

近代以來,漢族音樂的走向,表現為三個方面:(1)隨著封建統治被推翻,被清王族所繼承的、代表封建統治階級正統意識、政治上僵化腐朽、藝術上乾癟空虛的宮廷雅樂迅速被人們遺忘。(2)民間地方戲、器樂曲和曲藝如繁花盛開,得到空前發展。(3)西方音樂的基本樂理、西方歌曲及演唱形式、西洋樂器、新的記譜法等傳入中國,從音樂
教育家們利用外國曲調填寫新詞,到創作學堂樂歌及民眾歌曲,從編排兒童歌劇舞劇到創作大型歌劇,漢族音樂逐步採用現代西方音樂的某些形式。
代表民族音樂正確方向的偉大變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運動中以及革命根據地發生的。變革的一方面表現為利用傳統的民歌、小調、戲曲、器樂曲和曲藝的形式來表達新的革命內容;另一方面表現為創作新的歌曲、歌劇時充分吸收民間傳統的曲調,使這些新作歌曲歌劇具有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而最根本的是,從革命時代的主題出發,譜寫了民族音樂的最強音。
近代以來,引進西方音樂理論和樂器,創作新的樂曲,是漢族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最早的新樂曲是在新辦的學堂里教唱的新歌曲,稱為學堂樂歌。學堂樂歌的產生,起初是一些留學生用日本或歐美流行的某一曲調填詞編成的新歌,後來也有用民間小調填詞,或創作新曲的。著名的學堂樂歌如《中國男兒》、《何日醒》、《蘇武牧羊》、《木蘭辭》等。早期的音樂家教育家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之後,音樂家們努力探索創立民族音樂的道路,並運用西方音樂理論創作新的樂曲,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有王光祈、青主、豐子愷等,著名的新樂曲有歌曲《國民革命歌》(肖友梅曲)等,還有鋼琴獨奏曲《新霓裳羽衣舞》(肖友梅曲),以及大型聲樂套曲《長恨歌》(黃自曲)。
在革命根據地和工農革命運動中,民眾所唱的革命歌曲較多的用民歌、小調的曲調填詞。如《八月桂花遍地開》、《春耕歌》、《打破舊世界》、《婚姻自由歌》、《工農革命歌》、《劉志丹》、《送郎當紅軍》、《十送紅軍》、《吃牛肉歌》、《紅軍紀律歌》、《打開米脂城》、《紀念列寧》、《五三運動》、《十把扇子》等。著名革命家瞿秋白除了翻譯介紹《國際歌》之外,還親自譜寫了《赤潮歌》,彭湃同志也曾用當地民歌、童謠寫了許多革命歌曲,如《工農齊奮起》、《田仔罵田公》等,在民眾中傳唱。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漢族首當其衝。一批傑出的音樂家精英曾經寫出大量歌頌人民力量、呼籲抗日救亡的民眾歌曲,如聶耳的《大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打磚歌》、《碼頭工人歌》、《賣報歌》、《畢業歌》、《新女性》等,任光的《漁光曲》、《打回老家去》等、黃自的《抗敵歌》、《旗正飄飄》、《熱血歌》、《九一八》等、閻述詩的《五月的鮮花》,冼星海的《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以及組歌《黃河大合唱》、麥新的《大刀進行曲》等、劉雪庵的《長城謠》、孫慎的《救亡進行曲》等,張寒暉的《松花江上》等,孟波的《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等,張曙的《壯丁上前線》、《丈夫去當兵》等,呂驥的《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等,向隅的《紅纓槍》等,賀綠汀的《游擊隊歌》等,鄭律成(朝鮮族)的《八路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延安頌》等,何士德的《新四軍軍歌》等。
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又有一批音樂家創作了許多革命民眾歌曲,如《團結就是力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跌倒算什麼》、《茶館小調》、《古怪歌》、《翻身道情》、《南泥灣》、《民主建國進行曲》、《解放區的天》、《咱們工人有力量》等,還有民間歌手創作的新民歌,如李有源的《東方紅》等。
創作富於漢民族音樂特點,用西洋樂器演奏樂曲,是近代漢族音樂的內容之一。著名的如鋼琴曲《牧童短篇》(賀綠汀)、《花鼓》(瞿維)、《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丁善德)、《鋼琴弦樂五重奏》(馬思聰)等,管弦樂曲《民族解放交響樂》、《中國狂想曲》(冼星海)、《晚會》(賀綠汀)、《陝北組曲》(馬可)等。
編演新歌劇是近代漢族音樂發展的又一方面。最初
是編兒童歌舞劇,如黎錦暉《小小畫家》,以後有獨幕歌劇如《揚子江暴風雨》(田漢編劇、聶耳作曲),還有如向隅等寫的《農村曲》、冼星海的《軍民進行曲》、任光的《洪波曲》、王洛賓的《沙漠之歌》、鄭志聲的《鄭成功》等。解放區的大型歌劇,如《白毛女》(馬可、張魯、瞿維等作曲)、《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王秀鸞》(小流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等作曲)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