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述詩

閻述詩先生(名紹璩,字述詩),中國現代愛國音樂家,特級數學教師。1905年2月23日(夏曆)出生在瀋陽的一個教師之家。著名愛國歌曲《五月的鮮花》的曲作者。1963年11月23日逝世於北京。

他的父親閻宅仁老先生,是二三十年代瀋陽教育界著名的數學三傑之一,而且還喜歡音樂。他的父母是基督教徒。閻述詩少年時期就耳濡目染教會音樂,以後便在禮拜儀式上用大風琴為唱聖詩伴奏。在家裡經常用一架小風琴練習彈、唱四部合唱的聖詩。
1923年,在北平匯文中學(現北京匯文中學)及燕京大學讀書期間,他對中外音樂進行了廣泛接觸。他用歐美曾經流行的譜,十分工整地抄寫了歐美著名歌曲,如亨德爾的《彌塞亞》、《夏天最後一朵玫瑰》及中國傳統音樂《高山流水》、《漁翁樂》、《梅花三弄》、《西宮怨》等,並彙編成《藏譜集》。放暑假他從北京回家時,總要帶回些樂譜、唱片,並且買了一台落地式手搖唱機,每天欣賞世界名曲。在這一年裡,他的第一部作品四部合唱《陰》於1923年誕生了。
1925年,他在北京創作了四部合唱《愁》、《水濱》。1926年夏從北京燕京大學肄業回到瀋陽,在文化中學教數學。在此期間,他在李蔚衡、劉進之、高春甫、韋夢令等人的贊助下,組成了諧和歌詠團(後改稱“諧和音樂團”),成員都是愛好音樂的教師和學生。他們利用教堂排練、演出中外合唱曲,如《哈里路亞》、《旗正飄飄》及由閻述詩本人收集改編的歌曲,更多的是演唱閻述詩用古典詩詞和他自己作詞作曲的歌曲。閻述詩是這個業餘音樂團體的組織者、創編者、排練者、指揮者。他在教課之餘刻印樂譜,為排練提供方便。自1925年夏到1926年底,他創作的歌曲有《落花》、《春水》、《餞春》、《淚》、《水仙》、《唐古歌》、《秋怨》、《感舊》、《桃花溪》、《蘇武廟》等。
1927年,演出了他自己創作的第一部歌劇《高山流水》(取材於《今古奇觀》第十九卷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部歌劇,把希望東北人民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統治壓迫,寓意在樵夫的知音高尚情操中。閻述詩自演劇中的鐘子期,這種邊唱邊表演,別開生面的演出,獲得很大的成功。對此,《盛京日報》連續六天發表評論文章。他們的演出給瀋陽文化生活帶來了新鮮氣息。同時,他又創辦了音樂刊物《遏雲》,共出版兩期,刊登了由他收集、整理、加工改編和創作的獨唱曲和合唱曲。他自編自寫,自行設計刊頭、描圖,自籌資金印刷。這個刊物受到音樂愛好者的熱烈歡迎。這一年,他創作了《秋獵》、《梅花》、《秋夜》等歌曲。
1928年創作了三幕歌劇《夢裡桃源》,此劇還為某國小修建校舍進行募捐演出。這個劇是描寫一個青年痛恨當時黑暗社會,嚮往一個平等自由、沒有剝削、沒有戰亂的極樂世界。豐富的構思,夢幻的場景,華麗的服裝,激情的語言,使這部歌劇極富浪漫色彩。閻述詩演劇中主角青年寄萍。《夢裡桃源》的演出轟動了瀋陽。第二年(1929年),又一次在瀋陽青年會公演,場內座無虛席,連地板上也坐滿了觀眾。當全劇即將結束,大合唱“桃源在人間”的歌聲響起時,滿場飛舞彩帶和鮮花,把人們帶進了一個美好的世界。觀眾非常興奮,大人和孩子的歡呼聲響徹大廳。這一年四月,將《遏雲》改刊名為《白雪》,共出三十期。他還創作了《春怨》、《木蘭還鄉》、《新晴》、《暮春》、《微風》、《闌乾》、《愁雲》、《畢業歌》等歌曲。
1929年春,舉辦第五次國際音樂聯歡會演出(自諧和音樂團成立後,每年都舉行一次這樣的演出)。諧和音樂團的節目得到報界的關注,報紙介紹說:“多由團中天才作曲家閻述詩、劉仲宜自製曲譜。”他們的節目應北平廣播電台邀請,由瀋陽廣播電台轉到北平廣播電台播放。這一年,還創作了三幕歌劇《瘋人淚》。作者在這部歌劇里,以悲憤的心情,藉助“瘋人”的話,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的罪惡社會,表現出反抗的聲音。《瘋人淚》上演後,報紙評論說這部歌劇針砭社會,諷刺社會,比《夢裡桃源》更為尖銳。這一年他又創作了合唱曲《秋深》、《秋聲》、《狂風》、《感懷》等歌和小歌舞。
1930年,閻述詩在完成教學工作之餘,除組織諧和音樂團的活動外,又創作了歌劇《孤島鐘聲》和《憶江邊》。這兩部歌劇都是控訴社會的黑暗和嚮往光明的未來的。
1931—1934年,日本侵略者占領瀋陽。時局的變化,使各種活動遭到限制和破壞,具有愛國思想和民族正義感的閻述詩沒有沉默。1933年,日本侵略者策劃成立了偽政權“滿洲國”。當國聯“李頓卿調查團”到瀋陽時,他曾同友好人士聯名上書調查團,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同時,又參加了由一個秘密抗日組織發起的為支援東北義勇軍的一分錢捐獻活動。他在同澤女子中學作班主任時,創作了歌曲《又一次落去了太陽》,並翻譯改編了一些外國歌曲,如《馬莎睡在冰冷的地方》。把這些歌曲教給學生,向她們灌輸愛國主義思想,激發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教育學生不要忘記苦難中死去的同胞,要永遠懷念自己的祖國。1934年,該班的一名女生,在演習歡迎日本天皇弟弟秩父宮訪沈儀式時,因俯首不夠深,被監視的日本人打傷。面對這一罪行,憤激的閻述詩當場痛斥了日寇的奴役政策,遭到日本人的仇視。這一年秋天,為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閻述詩不顧生命危險,寫下了最後一部歌劇《風雨之夜》。當在東關禮拜堂公演時,場外伏有敵特監視閻述詩,幸虧友人報信,在散場時化妝脫險。自此,潛離瀋陽到了北平,在流亡到北平的東北大學法學院任教,並教過音樂。閻述詩在同澤女子中學任教時,還創作了《校歌》、《班歌》、《人在碧雲深處》(古詞)、《無題》,同時為幼兒創作了《幼兒進行曲》、《鐘聲》、《,星星》、《烏鴉》、《努力向前》、《月亮》等。
1935年,舉世聞名的一二·九運動爆發。12月16日,學生為反對當天偽政權的建立,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示威遊行。閻述詩曾在北平宣外菜市口,目睹了這一愛國運動被殘酷鎮壓的情景。當一位學生拿著一首《五月的鮮花》歌詞請他譜曲時,儘管他不知道詞作者是誰,但那悲壯昂奮的歌詞和他當時的感情產生了共鳴。這樣,歌曲《五月的鮮花》誕生了。(注)
1936年,東北大學遷至西安。閻述詩隨東北中學赴湖北雞公山任教。他教三角課,課餘組織合唱隊,教唱《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並創作了歌曲《風雨替花愁》(古詞)、《東北中學校歌》。
1937年夏回北平度假,正值盧溝橋事變發生。閻述詩想潛往後方參加抗戰,但遇阻未能成行。因不願為敵偽工作,開始研究攝影,並自籌一個家庭照相館(海鷗照相館)。他自己拍攝、洗印,其藝術照相馳名北平。此間,他大量收集世界著名音樂唱片,並編目立卡,熟悉了幾乎所有的著名古典音樂作品,包括交響樂、歌劇、協奏曲、奏鳴曲,又閱讀了大音樂家的傳記。這樣的生活一直延續到抗戰勝利。
抗戰勝利後,閻述詩應中正大學之聘來瀋陽任教。此時,諧和音樂團也恢復了活動。瀋陽解放前夕,閻述詩又前往北平。1948—1952年間,在北京第三中學等校任教,又開設了沙鷗照相館。
1952年,關閉了照相館受聘北京二十六中學任數學教師,直到1963年11月病逝前,他一直在北京二十六中學任教。其間,曾兩度被抽調到北京廣播函授學校。他的教學堪稱為科學和藝術的結合:端莊謙和的教學態度,通俗生動、富有節奏感的語言,藝術品般的板書,科學的思維方法,注重啟示的教學方法,自製精美絕倫的立體教具,嚴格準確的時間觀,以及對青年教師的楷模作用——這一切都得到廣大師生的高度讚賞。為此,1959年他參加了周總理邀請的國慶十周年紀念會,1960年又出席了全國群英會。1962年應吳晗市長的邀請,參加了國慶觀禮。閻述詩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給予他的崇高榮譽,他的心和黨更加貼近了。1959年他提出入黨要求,1960年和1961年兩次遞交入黨申請書。這期間,他不僅收集音樂珍品,而且深入領略不同演奏家的風格,給同學們講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悲愴交響曲》,用小提琴演奏《小夜曲》,用鋼琴演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中的片斷。然而,他從來沒透露過,自己便是著名愛國歌曲《五月的鮮花》的曲作者。
1963年夏,一直拖延沒去治療的疾病惡化了。在醫院的病榻上,他仍在關心學校的工作,逝世前一周,在床前用筆寫一字條:“遵遺囑,勿與病人談。”在悄然無聲的病室中,閻述詩靜靜臥在病床上,聆聽蕭邦著名的《葬禮進行曲》。1963年11月23日,在寂靜的深夜裡,閻述詩伴隨著音樂,默默地離去了,終年五十八歲。安葬在北京八寶山人民公墓,墓銘:“三十年辛苦育英才堪為師表,《五月》歌聲鼓斗志永留人間。”
閻述詩歌曲創作的藝術特點
從中國古代音樂史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歌曲創作方式有兩種:一是在已有的樂曲和固有的曲牌上填詞,一是根據詩詞制曲。這不僅在中國是如此,在歐洲巴羅克時期,蒙泰韋爾迪對歌曲的表現手法也認為:第一種表現手法是音樂支配歌詞,第二種表現手法則是歌詞支配音樂。正是由於在歌曲的創作模式上,中國和歐洲有其共性,加之閻述詩在音樂實踐的最初階段里,同時接受中國和歐洲傳統音樂的影響,所以閻述詩歌曲的最基本的特點是,採用歌詞支配音樂的表現手法。
歌詞這一支配主體,在閻述詩的歌曲中多以五律、七律詩體出現。無論是選取的還是他自己寫的,從風貌上可以看到有詠懷、詠物、懷古,即事、即景詩等。
描寫大自然,是他歌詞中的主要內容。歌詞中所呈現的自然景物並不是純然的客體,其中熔鑄了閻述詩本人的強烈感情,因此它們不僅是描寫的對象,同時也是他“自我表現”的對象。由於閻述詩把自我融化到自然中去,在他描寫自然的歌詞中就閃現出強烈的生命力,和細膩的感情以及奮力的抗爭精神。
在藝術上,歌詞的特色是較濃的浪漫主義。在歌詞中,他借大自然中的景和物去狀寫生活,依照自己的主觀想像去追求理想和未來,在表現手法上,運用豐富的想像和別具一格的構思,以及形象的誇張等浪漫主義手法,表現出閻述詩的激情和嚮往。此外,文言與白話的並用,舊體詩與自由體詩的結合,以及為表現感情所需要的複句、疊句、排句、等句型,都構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這些風格是在五四精神和中外優秀詩人的影響下,經過閻述詩本人的特有創作氣質形成的。
鏇律這一被支配的客體,在閻述詩的歌曲中融會了中西的鏇律手法,呈現出中國傳統的線性鏇律思維。使用,即音的流動和節奏組合,為裝飾、渲染、深化歌詞,泛出高低起伏、急緩相宜的由點連成線的鏇律軌跡。在這些軌跡中可以看到“少中有多”、“靜中有動”的思維特點。
在閻述詩的歌曲創作中,“基礎音型”(音與節奏的組合)的使用較為精煉,一首歌曲中,往往以一個基礎音型為核心延伸出連綿的鏇律。他所使用的手法:1. 基礎音型不拘一格地在鏇律中經常出現,如《長相思》、《秋思》。這樣的“基礎音型”通常是較有特性的,作者把音型中的節奏和音的流向視為最能表達歌詞意境,也最符合自我心理審美要求,所以是他經常慣用的。2. 基礎音型的稍加變化,如《暮春》、《感懷》。這種變化是在原音型的基礎上,只音符和節奏略有變動,其他形態不變。3. 基礎音型的變形展開,如《餞春》、《春興》。這種變化較大,音的流向較遠,節奏暫時脫離原形卻很快又復原。這些都是受歌詞支配而變化的,但還可以看到基礎音型的蹤跡。
閻述詩的歌曲使用了中西結合的七聲音階。中國的五聲是他歌曲的骨幹,而“三音列”則組成了他的基礎音型。由於傳統的三音列不時出現,並由此為核心構成鏇律,形成了以少量的音符繁衍出眾多音符的“少中有多”的思維特點。
在閻述詩的歌曲中,音流的動勢有其鮮明的特點,即音流無稜角、無突變,在略有幅度的平穩中蜿蜒流淌。究其原因,是受歌詞風格意境所制約的,更主要的是由閻述詩本人性格氣質所決定。在以五聲為骨幹的基礎上歌曲使用的手法是:1. 迴繞式進行。為染演歌詞意境,按照聲韻變化把歌詞在某一音的周圍做二、三度音階式的流動,形成微波。2. 變化音的使用。不拘形式地多次使用變化音,意在誇大裝飾歌詞的語氣而充分抒情。骨幹音下方小二度的變化音出現,構成又一種形式的“微波”。3. 緩急相間的節奏。此種方法多用在“基礎音型”的變化中,往往是相同的音流,節奏由緩漸急,形成動力感。從以上三種手法所表現出的音流動勢,總的感覺是靜的,但靜中有動,形成又一創作思維特點,如《春水》、《淚》、《水仙》。
閻述詩歌曲的曲式較為自由。他不拘泥於詞句式的約束,經常出現複句、疊句、排句,所以每句歌詞的小節數不等,也不為奇數和偶數所限。一段歌詞的鏇律無明顯的上下樂段之分,漸次地連綿婉轉直至結束。
綜觀閻述詩歌曲的鏇律,有優美、抒情、流暢的特點,尤有陰柔之美。他的鏇律頗受西歐古典歌曲的影響,但更明顯的卻是繼承中國古典音樂的傳統,他的線性鏇律思維,是中國歌曲創作在20世紀20年代成功的嘗試。
合唱曲是閻述詩音樂創作刻意追求的一部分。他的合唱曲的和聲語言,巨觀的看是從西歐傳入的功能體系和聲,音響觀念及和聲語言的邏輯具有強烈的功能性。然而從微觀來看,卻有別於西歐傳統的合唱曲。他把民族風格特點的鏇律,揉進功能和聲中的各個聲部,運用復調手法縱橫交錯,體現了形象性的合唱創作思維。
自然音響音樂化並富有立體感,這是他形象性合唱創作思維的特點之一。在合唱曲《陰》、《狂風》、《秋聲》中,利用級進式音型形成迴繞流動的鏇律,把自然中的形聲音樂化,繼而把這些音律錯落有致地分配在各個聲部上。由於男女聲不同音區、不同音色的藝術表現,使得全曲既有層次又有立體感,無論是“陰雲密布”、“狂風怒號”,還是“秋聲淒淒入洞庭”,都栩栩如生地展現於眼前。
各聲部的多線條流動在同一時空交相輝映,是他形象性合唱創作思維的另一特點。在《水濱》、《微風》、《感懷》等合唱曲中,為突出意境和形象,橫向看各聲部鏇律流動急緩相同,縱向看則運用復調手法構成節奏差,形成裝飾、襯托、對比等形態的有機織體。《水濱》是一首表現“春水溶溶,波也玲瓏,過橋攜筇人在鏡中”的優美歡快的三拍子合唱曲,女聲為鏇律,男聲兩個部時而以三拍舞曲的節奏出現,烘托全曲歡樂愉快的氣氛,時而又以卡農的手法交替出現富有特性的音型,使“笛聲淙淙錚錚”的意境更為動人。在《微風》、《感懷》中,男聲兩個聲部以短促的節奏和少量的音符,與女聲兩個聲部的婉轉鏇律形成鮮明的對比,分別深化了“微風”的“微”及“感懷”中的惆悵心理。上述這些表現手法,在他的合唱曲中使用的較為普遍,他通過不同的聲部對比,透過純淨和諧的音色組合,構成了完整的、井然有序的、富有立體感的藝術傑作。
總的來看,閻述詩的合唱曲,已大大超越了前人的支聲部音樂,從觀念上明晰了合唱所具備的要素及完美合唱的表現手法。閻述詩的形象性合唱創作思維,能在20世紀20年代剛剛萌起的合唱形式中確立其主導地位,這對奠定合唱藝術的基礎,和拓展合唱表現領域,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閻述詩的音樂創作是沿著歷史傳統走來而又融進了時代意識。在他的作品裡無處不顯現出他那流暢、質樸、優美的鏇律風格;立體多線條的合唱思維方式,在清新、連綿的音樂律動中,展現了他的性格,憂傷、追求,淡淡的卻又是深深的。在鮮明的音樂造型里閃爍著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光華。
[注]關於《五月的鮮花》的創作過程,據北京中學校友會會長王振乾回憶:1936年2月為慶祝東北大學成立學生會,同學們選光未然的劇本《阿銀姑娘》排演,因有詞無曲。由王明新同學(即王禹明)請閻述詩譜的《五月的鮮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