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

北冰洋

北冰洋(Arctic Ocean)又稱北極海,是世界最小最淺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極圈為中心,位於地球最北端,被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環抱著,有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太平洋相通;通過格陵蘭海和許多海峽與大西洋相連。

北冰洋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個,面積僅為1475萬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10%。它的深度為1097米,最深為5527米。古希臘曾把它叫做“正對大熊星座的海洋”。1845年,英國倫敦地理學會命名,經漢文翻譯為北冰洋。洋名Arctic源於希臘語,意指正對著大熊星座的海洋。2012年8月25日,北冰洋海冰面積達觀測史以來最小。

基本信息

地理信息

北冰洋,洋名Arctic源於希臘語,意即正對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國地理學家B.瓦倫紐斯首先把它劃成獨立的海洋,稱大北洋;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命名為北冰洋。改為北冰洋一則是因為它在四大洋中位置最北,再則是因為該地區氣候嚴寒,洋面上常年覆有冰層,所以人們稱它為北冰洋。  

面積:1475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太平洋面積的1/14。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洋。

北冰洋 北冰洋

位置:大致以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為三洲所環抱。北冰洋跨經度360°,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洋。

範圍:在亞洲與北美洲之間有白令海峽通太平洋,在歐洲與北美洲之間以冰島-法羅海檻和威維亞·湯姆遜海嶺與大西洋分界,有丹麥海峽及北美洲東北部的史密斯海峽與大西洋相通。

深度:平均深度約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處達5527米,是北冰洋最深點。

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北的地區稱北極地方或北極地區,包括北冰洋沿岸亞、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及北冰洋中許多島嶼。北冰洋周圍的國家和地區有俄羅斯、挪威、冰島、格陵蘭(丹)、加拿大和美國。北極地區有幾十個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紐特人分布最廣。

北冰洋是以北極點為中心的周圍地區,是一片遼闊的水域。位於北極圈內的北冰洋,整個面積為131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的一個,只有太平洋面積的1\14。因此,北冰洋又被稱為北極海。北冰洋海水的總容積為1690萬立方千米,平均深度為1296米,利特克海溝為5449米。北冰洋占北極地區面積的60%以上,其中2\3以上的海面全年覆蓋著厚一米半到四米的巨大冰塊。

北冰洋 北冰洋

由於洋流的運動,北冰洋表面的海冰總在不停地漂移、裂解與融化,北極地區的冰雪總量只接近於南極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蘭島的大陸性冰蓋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島嶼及周邊陸地的永久性冰雪量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屬永久性海冰。  

面積1478.8萬平方千米,是太平洋的1/14,大西洋的1/7,印度洋的1/6,占世界海洋面積的4.1%。北冰洋平均水深1225米,為太平洋的1/3;最大水深5527米,不及太平洋的1/2。其2/3以上的面積屬於大陸的水下邊緣,即在北冰洋的周圍具有非常寬闊的大陸架。

北冰洋 北冰洋

北冰洋海岸線十分曲折,形成了許多淺而寬的邊緣海及海灣。海岸類型中有侵蝕海岸、峽灣式海岸、三角洲型海岸及瀉湖式海岸。在亞洲大陸沿岸的邊緣海有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以及楚科奇海。北美洲沿岸有波弗特海、格陵蘭海。北冰洋島嶼眾多,僅次於太平洋而居各大洋之第二位。島嶼總面積約為380萬平方千米,均屬大陸島,多分布在大陸架上。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河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及馬更些河和育空河。在北冰洋周圍之各邊緣海,有數不清的冰山,高度雖然比不上南極的冰山,但外形奇異。冰山順著海流向南漂去,有的從北極海域一直漂到北大西洋。由於漂流路線不固定,所以給航行在北大西洋上的船隻帶來很大的危害。北冰洋有常年不化的冰蓋。

在北極點附近,每年近半年是極夜(10-次年3月),這時高空有光彩奪目的極光出現,一般帶狀、弧狀、幕狀或放射狀,北緯70°附近常見。其餘半年是極晝。

由於氣候嚴寒、冰層覆蓋,對北冰洋調查的規模都較小,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陸續在冰上建立漂浮科學站,開展一些較為系統的考察。1937年蘇聯用冰上飛機在北極登入並在北冰洋建立了北極1號漂浮科學站。40年代,美國、加拿大等國從空中進行過20次極冰登入,並建成8個海洋站和1個科學考察站。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1958)期間,除飛行活動外,還增加了許多連續觀測的漂浮站,並用核動力潛艇考察了冰蓋下面的情況。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海洋地質學家通過長期研究認為: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勞亞古陸的破裂和解體有著很大關係。洋底的擴張過程,起自於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實現的。它是以地球北極為中心,通過亞歐板塊和北美板塊的洋底擴張運動,而產生了北冰洋海盆。北冰洋底所發現的“北冰洋中脊”,即為產生冰洋底地殼的中心線。在本洋底還同時發現了與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

北冰洋 北冰洋

兩條海嶺棗羅蒙諾索夫海峽和門捷列夫海峽(即老大洋中脊),說明北冰洋的海底擴張運動,曾進行過不只一次。2000萬年前,北冰洋最多只算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湖水通過一條狹窄的通路流入大西洋。然後在1820萬年前,由於地球板塊的運動,狹窄的通道漸漸變成較寬的海峽,大西洋的海水開始流進北極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這是瑞典科學家分析了2004年從北冰洋海底採集的沉澱物後,得出的上述結論。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馬丁·傑克遜等人前不久發表報告說,他們從北冰洋中部靠近北極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採集了428米厚的沉澱物,其中一段5.6米厚的沉澱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段沉澱物形成於1820萬年前至1750萬年前,分成顏色不同的三段,其最下層是黑色沉澱物,其中含有很多沒有分解的有機物,這說明當時北冰洋底無法獲得足夠的氧來進行降解。 傑克遜說,從1820萬年前開始,連線北冰洋和大西洋的費爾姆海峽(夾在格陵蘭島與斯瓦爾巴特群島之間)開始變寬,“我們猜想(當時)淡水從北極水面流出,而較重的海水則從下面流入”,這些缺氧的海水導致了黑色沉澱物的形成。

隨著費爾姆海峽的擴張,海水開始從水面湧入北冰洋,它們吸收了氧氣後才沉入水底,這樣水底開始出現氧氣和海洋生物,對應的沉澱物也變成了灰色。最後,北冰洋的淡水全換成了海水,在海底開始出現氧化鐵、氧化錳以及海洋生物化石。

瑞典科學家說,他們還無法確定北冰洋形成的準確時間,不過這一過程可能經歷了約75萬年。

地理位置

北冰洋 北冰洋
北冰洋 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北極周圍,大致以北極為中心,被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所環抱。儘管它是世界上最小、最淺和最冷的大洋,但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就海上運輸來說,北冰洋航線是蘇聯歐洲部分與遠東地區聯繫的捷徑,從摩爾曼斯克到東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之間的航距為10400千米,走此航線比繞道蘇伊士運河要近13700多千米,比繞經好望角的航線要縮短2萬多千米。北冰洋在航運上的最大缺點是通航期短暫,除巴倫支海南部全年不凍外,蘇聯、美國和加拿大北部沿海一年僅有50%或1\3的時間能夠通航。即使在短暫的通航期內,也必需靠破冰船開道,而且運載能力有限,船舶噸位一船為4000-5000噸。通過北冰洋上空的空中航線,1957年首航成功,它是東亞、北美、西歐和北歐間最短的空中通道,從日本的東京經阿拉斯加和北極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航空線,比原來的航程縮短2700千米。另外,巨大的冰蓋、冰島、冰山和浮冰雖不利於船隻的行馳,但對潛艇的活動十分有利,如由於凍的遮蔽可以使潛艇擺脫飛機和偵察衛星的監視;浮凍的漂流有礙於監聽設備的追蹤;由於冰與冰之間的擠壓和冰與水之間的沖刷而產生的噪音,使艦艇的聲納裝置受到干擾等。蘇美兩國越來越多的核潛艇在北冰洋的冰下游弋,一則說明這裡的戰略地位重要,二則也利用了這裡的有利條件。總之,北冰洋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重要性更加突出,許多國家都加緊了在這個地區的活動,特別是美蘇兩國都在北冰洋沿岸地區建立了許多針對對方的、包括核武器在內的軍事基地。

北冰洋被陸地包圍,近於半封閉。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和巴芬灣同大西洋連線,並以狹窄的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

北冰洋 北冰洋

根據自然地理特點,北冰洋分為北極海區和北歐海區兩部分。北冰洋主體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極群島各海峽屬北極海區;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和白海屬北歐海區。北極圈以北的地區稱北極地方或北極地區,包括北冰洋沿岸亞、

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及北 北冰洋中許多島嶼。

北冰洋陸棚發達,最寬達1200千米以上。峰頂一般距水面1000-200米,個別峰頂距水面僅900多米,有劇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動,它把北極海區分成加拿大海盆、馬卡羅夫海盆(門捷列夫海嶺將該海盆分隔為加拿大和馬卡羅夫兩個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間。北冰洋中部還有許多海丘和窪地。格陵蘭島和斯瓦爾巴群島之間有一帶東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極海區與北歐海區的分界。北歐海區東北部為大陸架,西南部為深水區,以格陵蘭海最深,達5500多米。  

變化原因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而凸出,南半球向內凹,北極高出球面19米,南極低於球面26米,南北極相差45米,從赤道方向看地球近似一個“梨”的形狀。高出球面的北極是海水覆蓋的北冰洋,而低於球面的南極卻是陸地。南極洲的最高峰是文森峰,海拔4,897米。證明北冰洋海平面高於南極近5000米。地球自轉,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形成潮汐。地球表面的水在引力方向凸出的高。地球北極的水比南極凸出的高,說明在地球北極方向存在引力。在地月系、太陽系中,通過地球自轉和公轉,北極的水凸出依舊,說明地球北極方向的引力與地月系和太陽系無關。地球除繞太陽公轉外,還繞銀河系的銀心公轉,公轉周期為2.5億年(?)。地球的地軸與銀道面的夾角為27°24′(?)。由於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在黃道面上,其夾角是66°34′,地球赤道面與黃道面的夾角為23°26′),地球繞太陽公轉,在夏至時,地球的北半球距太陽近,受到太陽的引力大。在冬至時,南半球受到的太陽引力大,導致地球的外球轉動。同理,由於地軸傾斜在銀道面上繞銀心公轉,在銀道面的夏至位置時,地球的北極受到的銀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北極水凸出的比南極高。在銀道面的冬至位置時,地球的南極受到的銀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南極水凸出的比北極高。當地球在銀道面二分日(春分和秋分)的位置時,地球赤道位置的水受銀心、太陽和月球的共同引力作用,水凸出的更高。地球水的這種變化,就形成全球性海陸變遷,其周期由地球繞銀心公轉周期決定。在南北極的全球性海陸變遷周期為2.5億年(?),在其他地區的全球性海陸變遷周期為1.25億年(?)。全球性海陸變遷的海進海退方向為南北方向。受陸地的影響,海進海退方向會發生改變。全球性海陸變遷的海水深度,依據現在的地球南極和北極海水平面與球面差,可達5000米。目前,太陽到銀心的距離是大約距離,太陽繞銀心公轉周期也是大約的。因此,全球性海陸變遷的周期也是大約的。地軸與銀道面的夾角27°24′是從天球上計算出來的,天球是以地球為中心的人為球,在銀河系,銀心是中心,太陽繞銀心公轉,地球也隨太陽繞銀心公轉。所以,地軸與銀道面的夾角27°24′是參考數字。  

海溝與海盆

利特克海溝 深5449米 ,位於斯匹茨卑爾根群島以北。

弗拉馬海溝 深5335米 ,位於利特克海溝的東北。

南森海盆 深5449米

馬卡羅夫海盆 深4123米

加拿大海盆 深3879米,位於門捷列夫海嶺以東。

海底地形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積最小、海岸最曲折、島嶼眾多的一個洋。總面積1230萬平方千米,占海洋總面積3.6%,體積1700萬立方千米,占海洋總體積的1.24%。

北冰洋的水平輪廓近乎一半封閉性的地中海,海岸十分曲折破碎。島嶼的數量和面積僅次於太平洋居第二位,有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217.56萬平方千米),加拿大的北極群島(13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群島。

北冰洋 北冰洋

北冰洋是深度最淺、大陸架面積寬廣的一個大洋,平均水深1205米(一說1117米),最大深度為5527米(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北,低於北緯82°23′、東經19°31′的利特克海溝),水深不足200米的面積約440萬Km²,約占總面積的35.8%;水深超過3000米的面積僅占15%(其中4,000米以上的只占2.17%)。

北冰洋海底地貌突出特點就是大陸架非常寬廣,特別是亞歐大陸北部最寬,一般400-500千米,最寬處近1700千米(水深50-150米),阿拉斯加以北大陸架較窄,僅20-30千米。這些大陸架大部原為陸地的一部分,第四紀冰期以後才下沉成淺海的。北冰洋海底地貌的另一特點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嶺、海盆、海槽和海溝交錯分布。

北冰洋中部有一橫貫的海底山嶺——羅蒙諾索夫海嶺,自新西伯利亞群島經北極到埃爾斯米爾島,全長1800千米,寬60-200千米,高出洋底3000米,嶺脊距海面約1000米左右。洋底山地坡度大、陡峭,有火山噴發,系構造斷裂褶皺山,山脈由沉積岩和變質岩組成。海嶺把整個北冰洋分為兩部分,面向北美洲為加拿大海盆,面向亞歐大陸的為南森海盆,兩部分在海流、海水運動方向和水溫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在加拿大海盆以西有一條門捷列夫海嶺,長1500千米,相對高度小,坡度平緩。在南森海盆外側有一北冰洋中央海嶺,又稱南森海嶺、加克利海嶺或奧托·斯密特海嶺,由幾條平行海嶺組成,自拉普帖夫海經格陵蘭島北端到冰島接大西洋海嶺。總之,對北冰洋海底地貌的了解還很不夠,但已知大部為冰覆蓋的北冰洋不是陸地,不是群島,也不是一個完整的深海盆。  

自然環境

北冰洋地區大陸與島嶼的海岸線曲折,沿亞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較寬的大陸架。

北冰洋陸棚發達,最寬達1200千米以上。中央橫亘羅蒙諾索夫海嶺,從亞洲新西伯利亞群島橫穿北極直抵北美洲格陵蘭島北岸,峰頂一般距水面1000-2000米。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間。在北冰洋中部還有許多海丘和窪地。

北極熊 北極熊

北冰洋氣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凍。北極海區最冷月平均氣溫可達-20到-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僅75-200毫米,格陵蘭海可達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風。北歐海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水溫、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冰情較輕;暖季多海霧,有些月份每天有霧,甚至連續幾晝夜。北極海區,從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溫約為-1至-1.7℃,在濱海地帶水溫全年變動很大,從-1.5-8℃;而北歐海區,水面溫度全年在2-12℃之間。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處,有來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間溫水層,水溫為0-1℃。 北冰洋是世界上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之一,由於位於地球的最北部,每年都會有獨特的極晝與極夜現象出現。每年10月到來年3月,冬半年為“長夜”;4月至9月,夏半年為“長晝”。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就是一年。每逢長夜來臨,大自然只有美麗的月光和五彩繽紛的極光,給人們帶來光明和安慰。在那無邊的冰原上,陣陣五顏六色的極光,像突然升起的節日煙火,一下照亮半邊天;他時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條,時而像掛在天際的花幕,時而如探照燈一樣直射蒼穹。但極光的美,無法掩飾北冰洋惡劣的氣候。這兒千里冰封,終年雪飄,天氣嚴寒,冰山林立,這裡的海冰,約有300萬年的歷史。

冬季,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一多半的海面,被冰霸占。但即使在這樣寒氣逼人的天地里,海藻依然生機盎然,海豹、海象時常出沒於冰水之間;強悍的北極熊是捕魚能手,狡猾的北極狐常尾隨在後面,企圖不勞而獲分享剩骨殘肉。成群的魚、雪魚,長的又肥又壯;善於用冰雪造屋的愛斯基摩人,過著豪邁的遊獵生活。在北極地區土著人、因紐特人世世代生活和居住在這裡,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他們過著一種沒有文字、沒有貨幣、卻是自由自在、自給自足的生活。隨著時代的推移,因紐特人已經開始接受現代文明,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北冰洋洋流系統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爾根暖流、北角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等組成。北冰洋洋流進入大西洋,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蘭島南下的稱東格陵蘭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島南下的稱拉布拉多寒流。

冰蓋與冰川

北極冰川 北極冰川

北冰洋水文最大特點是有常年不化的冰蓋,冰蓋面積占總面積的2/3左右。其餘海面上分布有自東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僅巴倫支海地區受北角暖流影響常年不封凍。北冰洋大部分島嶼上遍布冰川和冰蓋,北冰洋沿岸地區則多為永凍土帶,永凍層厚達數百米。

極光

極光 極光

在北極點附近,每年近半年是無晝的黑夜(10月-次年3月),這時高空有光彩奪目的極光出現,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或放射狀,北緯70°附近常見。其餘半年是無夜的白晝。

水文特性

北冰洋 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北極圈內,終年獲得的太陽輻射熱很少;在其上空,由於冬季是一穩定的高壓區,雲量很少;再加上洋面廣布著冰蓋,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使其成為世界最冷的大洋。氣溫終年很低,並多暴風雪。寒季(11月至次年4月)平均氣溫在零下30°到零下40℃之間,最低達-52℃;暖季(7-8月)平均氣溫不足6℃。平均年降水量僅75-200毫米,以降雪為主。故北冰洋水文的最大特點是:水溫低,大部分海域海水在0℃以下,因而有大面積的常年不化的冰蓋和浮冰。

在寒冷季節,北冰洋一片雪白,冰蓋面積以3月為最大,可達1140萬平方公里,占北冰洋總面積的87%;在7-9月暖季,岸邊冰雪大部融冰,周圍“冰山”、浮冰到處漂浮,但北冰洋中心部分仍為冰蓋所覆。九月份冰蓋面積最小,約700萬平方千米,占北冰洋總面積53.4%,但不是連片的冰蓋,而是由面積一至幾十平方公里的大小冰塊組成的冰叢,厚2.5米到4~5米,表面平坦或波狀起伏,較堅固。北冰洋除冰蓋外,還有由極地群島上陸棚冰入海而形成的冰島或冰山。冰島流速慢、表面平、面積大(可達600-700km²),厚度達30-35米;冰山分布在冰島周圍邊緣,面積小。

北冰洋由於海底地形的關係,具有獨特的環流系統,大致以羅蒙諾索夫海嶺為界,以東為順時針環流,以西為逆時針環流,在拉普帖夫海也有一小的逆時針環流。從海流的性質來看,以寒流為主,暖流僅在巴倫支海有斯匹次卑爾根暖流、北角暖流,格陵蘭島西南端有西格陵蘭暖流和白令海暖流,影響範圍很小。流入北冰洋的水除北大西洋暖流外,還有亞、歐、北美三大洲的一些河流,這些水流使北冰洋水量增多,水面升高,並以洋流的形式向格陵蘭海和白令海流出,形成東格陵蘭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島寒流,與大西洋和太平洋進行著水量平衡的交換。在流入水量中90.1%來自大西洋,太平洋僅占8.1%,在流出水量中,大西洋占98.27%,太平洋僅占1.35%。北冰洋由於氣溫低、蒸發弱,周圍大陸上有大量河水流入,故海水鹽度較小,平均鹽度為30-32‰,是四大洋中鹽度最低的大洋。西部北歐海區(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稍高,為34.5-35‰,濱海地區為33‰;東部北極海區較低,平均28-32‰,濱海地區海域最低,僅為25‰。

海洋資源

北冰洋雖是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氣候嚴寒,還有漫長的極夜,不利於動植物的生長,但它並不是人們想像的寸草不生,生物絕跡的不毛之地。當然比起其它幾大洋來,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是

北冰洋 北冰洋

比較貧乏的。海島上的植物主要是苔蘚和地衣,南部的一些島嶼上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動物以生活在海島、浮冰和冰山上的白熊最著名,被譽為北極的象徵,其它還有海象、海豹、雪兔、北極狐、馴鹿和鯨魚等。由於氣溫和水溫很低,浮游生物少, 故魚類的種類和數量也較少,只有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因處在寒暖流交匯處,魚類較多,盛產鯡魚、鱈魚,是世界著名漁場之一。

夏季在西伯利亞沿岸一帶鳥類很多,形成獨特的“鳥市”。值得注意的是,北冰洋海域的礦產資源相當豐富,是地球上一個還沒有開發的資源寶庫,特別是巴倫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島嶼以及海峽等地,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估計石油儲量超過100億噸。斯匹次卑爾根的煤儲量約80多億噸,煤層厚、質量優、埋藏淺,蘇聯和挪威已聯合進行開採,年產煤100多萬噸;格陵蘭的馬莫里克山的鐵礦,儲量20多億噸,系優質礦。此外,北冰洋地區還蘊藏著豐富的鉻鐵礦、銅、鉛、鋅、鉬、釩、鈾、釷、冰晶石等礦產資源,但大多尚未開採利用。 礦物 大陸架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沿岸地區及沿海島嶼有煤、鐵、磷酸鹽、泥炭和有色金屬。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爾巴群島與格陵蘭島上的煤田,科拉半島上的磷酸鹽,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礦等。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相當豐富,以靠近陸地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則越少。鄰近大西洋邊緣地區有範圍遼闊的漁區,遍布繁茂的藻類(綠藻、褐藻和紅藻)。海洋里有白熊、海象、海豹、鯨、鯡、鱈等。苔原中多皮毛貴重的雪兔、北極狐。此外還有馴鹿、極地犬等。

沿岸港口

(逆時針方向,自冰島開始,加粗為重要港口)

冰島:伊薩菲厄澤、博爾加內斯、雷克雅未克、凱夫拉維克、塞爾福斯、阿克雷里、瑟伊藻克羅屈爾

挪威:博德、納爾維克、特羅姆瑟、阿爾塔、瓦德瑟、朗伊爾城

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坎達拉克沙、北德文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納霍德卡、迪克森、佩韋克

美國(阿拉斯加州):巴羅、卡克托維克

加拿大:雷索盧特、北極灣城、伊卡盧伊特、劍橋灣鎮

面臨危機

據測算,2005年9月21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積約為530.95萬平方千米,為自有衛星監測以來的最小面積。研究表明,北極地區的溫度正大幅上升,溫度升高速度為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

北冰洋 北冰洋

日本有關機構的觀測和分析發現,受西伯利亞近海生成的低氣壓等因素影響,北冰洋海冰面積縮減到自1978年開始實施衛星觀測以來的最小值。專家預測說,今後海冰面積還將進一步大幅度縮小,這一狀況可能持續到9月中旬。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等新公布的分析結果顯示,北冰洋海冰面積從7月就開始持續縮減。進入8月以後,受西伯利亞近海生成並停滯的低氣壓影響,其他地區的暖空氣被輸送到北極,加速了海冰面積的縮減進程。8月15日,北冰洋全域的海冰面積縮減至530.7萬平方千米,為觀測史上的最小值。

專家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北冰洋沿岸剛剛形成的脆弱且易融化的冰越過北緯80度線擴散到北冰洋內部,促使北冰洋海冰面積加速縮減;北冰洋向大西洋放出的海冰增加;導致北冰洋內部的海冰面積縮小。

2012年8月2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宣布,北冰洋海冰面積截至24日已降到421萬平方千米,創有觀測史以來的最低值。此前的最低紀錄是2007年9月的425萬平方千米。

宇宙航空研究機構是根據日本水循環變動觀測衛星“水滴”號拍攝的圖像得出上述結論的。北冰洋海冰每到9月中旬會降至全年最小面積,研究人員曾認為2012年也會在9月刷新最小紀錄,但這一日子已大幅提前。不久之後,北冰洋海冰很可能跌破40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

2011年9月,研究人員觀測到北冰洋海冰面積創第二小紀錄,只有約450萬平方千米,不過由於當年冬季非常寒冷,此後海冰面積又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2012年8月以來,北冰洋海冰面積急劇減少,通常這一時期減少速度應該放緩,相當於每天消失10萬平方千米。  

英國著名海洋專家、劍橋大學教授彼得·維德漢姆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時聲稱,到2015年夏北極海冰將完全融化,這將對北極熊等生物的天然棲息地造成毀滅性破壞   。

維德漢姆教授表示,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快速地萎縮,最短只需要4年時間就可完全消失。儘管每年冬天海冰還將會重新出現,但是在夏季沒有海凍的日子裡,北極熊等動物將失去天然的捕獵場所,這將嚴重威脅它們的生存,最終可能導致物種的滅絕。

俄羅斯北部、加拿大以及格陵蘭島的冰量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出現反覆,已達到最小值,大約400萬平方公里。相關機構採用了多種信託網模型對被海冰覆蓋區域的萎縮速度進行跟蹤監測,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預測數據顯示,全球海冰萎縮速度還將加劇利得財富,但認為到2030年這些海冰仍然存在。

不過,美國海軍研究院專家馬斯勞維斯基的推算結果是,北極海凍的消失速度比聯合國預測的速度更快。這一理論引起了許多爭議,但是維德漢姆認為這種計算更具說服力。維德漢姆表示,“儘管他的模型最極端,但這也是最好的模型。它能夠顯示冰量的減少速度,這一速度非常快,我們可能很快就看到冰量降到零。2015年,這是我得出的一個非常嚴重的預測結果。”

到了冬季,海冰仍然又會出現。但維德漢姆擔心,在夏季無冰期間,人類在北極的船運業務以及石油勘探行為將會大大增加,這將對當地物種造成嚴重威脅。冬季時,北極熊會在陸地上冬眠,但到了春季它們就會轉移到冰上進行捕獵。維德漢姆表示,“每個人都意識到了這一嚴重的問題,就是北極熊生存問題。它們要么被滅絕,要么回到陸地上捕獵。陸地棲息以及雜交繁殖也可能導致北極熊物種的消失。”

美國研究人員說,北冰洋海域今年融冰季節過後,冰塊覆蓋面積第三次跌至500萬平方公里以下。如果不能有效遏制這一態勢,這一海域2030年9月可能徹底“無冰”。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上周在一份年度報告裡說,北冰洋海域今年春季和夏季“融冰季節”過後,冰塊覆蓋面積縮至476萬平方公里,是有記錄以來第三次跌至500萬平方公里以下,而先前兩次均發生在過去4年間。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在另一份報告裡說,北冰洋海域8月平均冰塊覆蓋面積為600萬平方公里,比1979年至2000年期間平均值減少22%。

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統計,北冰洋海域2007年9月冰塊覆蓋面積為413萬平方公里,是1979年以來最低值。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負責人馬克·塞雷茲15日說,儘管新近統計的冰塊覆蓋面積不是史上最低值,但冰塊消融加快的趨勢令人擔憂,“我們仍在往下沖,沒有任何好轉跡象”。塞雷茲說,由於春夏季節冰塊融化量增多、而秋冬季節冰塊生成量減少,北冰洋海域冰塊覆蓋面積每10年減少大約11%。“我們認為到2030年左右,如果你9月1日去北冰洋,可能看不到任何冰,而只能看到一片藍色海洋。”他說。  

資源紛爭

礦藏、天然氣、魚及夏季航道也會出現在北極海。美國、俄國、加拿大、丹麥、挪威均在北極海的不少部分聲稱擁有領土,各國屢就北極控制權發生爭議。但沒有國家可證明其大陸架伸延到北極,國際法規定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北冰洋勘探小組周四乘小型潛艇,將裝有俄羅斯國旗的容器,放到北冰洋底宣示主權。

2007年8月11日加拿大宣稱將會在北極興建兩座軍事設施,以宣示加國在北極的主權。次日,丹麥派遣一支由科學家組成的探險隊前往北極冰層,展開歷時1個月的考察任務,以尋找有關丹麥擁有北極地區主權的證據。

環境議題

北冰洋的冰正在漸漸減少,多年來在北極上空的臭氧層也有季節性的破洞。北冰洋凍的減少會使地球的反照率下降,可能在全球暖化上有正回授的效應。研究發現北冰洋在2040年時會完全沒有浮冰,是人類歷史中頭一次出現這樣的情形。

北冰洋溫度的提高會造成大量的融冰水進入北冰洋,也許會破壞全球的溫鹽環流,可能會造成全球氣候的嚴重影響。

若北冰洋浮冰減少及海平面上升到一定程度,在水域上的氣旋(例如2012北極大氣旋)效應會變大,海水也可能會破壞河岸上的植物(例如馬更些河的三角洲),風暴潮也會更強烈。

其他的環境議題和北冰洋的放射性污染有關,例如俄羅斯卡拉海的放射性廢料及冷戰時在新地島的核試驗等。此外,2012年夏天時殼牌石油計畫在楚科奇海和博福特探戡原油,環境組織為了保護附近居民及野生動物,以及北冰洋的溢油事件提出訴訟。  

開發事例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北極考察團在北極點附近成功下潛兩艘微型潛艇,並將一面鈦金屬國旗插在北極點下的海床上,以此來證明俄羅斯對該海域的主權擁有。

俄羅斯杜馬副主席、北極考察團團長奇林加羅夫通過無線電設備通知考察船,他駕駛的“和平-1”潛艇在下潛到4261米時成功地抵達海床,他說“整個下潛過程非常平緩,我們周圍是

北冰洋 北冰洋

一片模糊的淡黃色的景色,我們沒有在海床上發現有生命物質存在。”

俄潛艇下潛後,潛水員將一面1米高的鈦金屬國旗插在北極點下的海床上,並將一個載有信息的膠囊狀容器放置在海床上,向後代證明俄羅斯探測和開發北極的能力。此外潛水員還在海床上採集了一些土壤樣本和海底環境樣本,並將海底環境攝製成錄像帶。

據悉,這些材料將被帶回俄國內做進一步研究,俄科學家希望這些材料能夠證明北極點下的海床和俄羅斯海洋架是連在一起的。對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此次俄羅斯潛艇選擇在北極點下潛不僅要展示俄羅斯開發和探測北極的能力,還要證明北極附近海域就是俄羅斯的領土範圍。”

潛艇返回比下潛更困難

此次任務的最大挑戰還是潛艇的返回過程,俄聖彼得堡一位北極考察專家說“潛艇所攜帶的氧氣供應有限,如果在返回過程中潛艇被冰層卡住,或無法找到他們下潛的通道就會遇到危險。”據悉,潛艇將在海底停留大約1個小時,然後迅速返回。

俄科考隊行蹤受美間諜飛機密切監視

2日,俄羅斯潛水員成功在北極點下潛並在海底插上一面鈦金屬國旗後,美國海岸警衛隊表示,6日美國將派遣一艘考察船前往北冰洋執行任務。

據悉,美國現有4艘極地科考船,此次將被派遣的是“Healy”號科考船,美國官員表示,北冰洋上出現了新的航道,科研機構也在這裡發現了豐富的資源,因此“美國必須更加積極地探索北極,以保護我們在這裡的利益。”

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俄科考隊的行蹤受到一架美國間諜飛機的密切監視。

下潛全過程

1日,俄北極考察團抵達北極點後就開始為潛艇下潛做準備,工作人員連夜在北極點附近挖出一個長25米寬10米的下潛通道。

2日,俄羅斯潛艇並沒有按照計畫時間下潛,而是比原時間推遲了一個半小時左右。

2日中午12點08分(台北時間16點08分),俄考察團團長奇林加羅夫親自掛帥,“和平-1”開始下潛。在“和平-1”潛艇下潛到300米深時,“和平-2”開始下潛。

下午4點08分,“和平-1”潛艇在下潛到4261米時觸底。27分鐘後,“和平-2”潛艇在下潛到4302米時觸底 。

北冰洋擁有聯繫亞、歐、北美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線。隨著北極圈海域冰川不斷融化,新的海洋航道逐漸拓寬,也使得進行大規模能源開發成為可能。據統計,北極地區的石油儲量超過1億噸,未探明天然氣儲量占全球儲量的1/3。北冰洋沿岸國家頻頻動作。丹麥公布了其北極戰略,宣布將在2014年12月之前向聯合國提交延伸大陸架200海里申請。23日,加拿大總理哈珀再次前往北極地區進行視察,主要目的就是要向國際社會顯示其維護主權的決心。

“北極熊”軍演正在進行

加拿大軍艦即將起航前往北極地區 加拿大軍艦即將起航前往北極地區

由於20日加拿大一架民航包機在北極地區的雷索盧特灣墜毀,哈珀縮短了訪問行程。他在行前表示,加北部地區“是國家身份的根本部分,是政府議程的基石”。加拿大政府將把重點放在那裡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開發上,如港口建設、導航設施以及海空難救援設施的配備等。加政府已決定投資1.5億加元(1加元約合1.02美元)建設一條從內陸通往北冰洋海岸的道路。

與此同時,名為“北極熊”的軍事演習正在加北極地區舉行,共有1100人參與,為歷次之最。加空軍則不僅出動運輸機、偵察機和CF-18大黃蜂戰鬥機,而且首次在北極地區亮出了無人機。加國防部長麥凱表示,“北極熊”行動有兩大目的,一是展示加拿大政府對北極地區的主權,二是表現相關合作意願。

愛德華王子島大學政治學教授麥肯南表示,除了在漢斯島與丹麥存在爭端外,並沒有其他國家與加拿大爭奪該地區的主權。而漢斯島與丹麥的爭議,也是可以通過外交渠道得到解決的,因此在那裡舉行軍演不過是做給國內看的政治秀。

領土要求

在北極歸屬問題上,俄羅斯“下手”最早。2008年8月,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通過了俄2020年前關於北極的國家政策。俄安全會議成員聚首西伯利亞西部靠近北冰洋的涅涅茨自治區,就北極問題召開專門會議。

俄羅斯看重北極主要有兩個考量。一是如總統梅德韋傑夫所指出的,北極是俄羅斯在21世紀關鍵的戰略資源基地。二是隨著北冰洋洋面的解凍,一條新的海上運輸線路將隨之形成。據預測,2012年通過這條航線的貨運量可能會超過500萬噸,今後若干年這一貨運量還有望增長10倍。通過北方海上航線運輸貨物比通過蘇伊士運河要節省2440海里路程和10天運輸時間,每艘船平均可節省大約800噸燃料。

俄還計畫在2015年前加強公路建設,使從聖彼得堡經彼得羅扎沃茨克、摩爾曼斯克、佩琴加直至與挪威交界處的公路符合國際標準,最終同歐洲的公路網連成一體。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俄羅斯“費奧多羅夫院士”號科考船已完成北極海底繪圖,證實“西伯利亞大陸架與北極海底山脊相連”。俄羅斯有望在數月內向聯合國遞交報告,宣稱北極有超過98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屬俄羅斯所有。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問題專家姜毅對本報記者表示,兩年前,俄羅斯曾試圖證明羅蒙諾索夫海嶺是西伯利亞大陸架的自然延伸,但未獲聯合國批准,而這一次獲聯合國批准的可能性也很小。一方面,對俄羅斯提交的北極海底地圖的準確性尚存疑問;另一方面,儘管聯合國尚未出台類似於《南極公約》的法律規定,但很多成員國已達成共識: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不支持任何國家或利益集團對其進行劃分和占有。

打出“海上航行自由”牌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兩艘核動力潛艇“康乃狄克”號與“新罕布夏”號在北冰洋完成了冰上演練,美國軍方稱此次演練的目的是提高海軍在北極地區的行動和作戰能力。

美國一直關注其北極利益,歐巴馬政府在2010年國家安全戰略中稱美國是“在北極地區有著廣泛和重要利益的北極國家”。美國軍方聲稱,通過飛彈防禦和預警、戰略威懾、海空部署等確保在北極地區的國家利益,而海上航行自由是優先考慮的問題。美國國防部稱,當前美國在北極地區的軍事部署能夠滿足到2030年的防務需求。

在北極相關問題上,美國與加拿大之間既有戰略合作,也有戰略爭奪。美國國防部稱,美加兩國國防部將“以互補方式”來確保在北極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加拿大堅稱對連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擁有主權,有關國家使用該航道時必須徵求其同意;美國則認為這是一片潛在的開放水域,其軍艦自動擁有通行權。

大北極不應有“小圈子”

最新一期俄羅斯《國際生活》雜誌發表了一篇標題為《圍繞北極的冷戰》的文章。文章透露,北冰洋沿岸一些國家打算在儘可能小的圈子裡瓜分北極,而不希望付諸大範圍的討論。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挪威、丹麥、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希望通過“內部協商,外部排他”來處理北極領土和權益問題,並進行北極治理。北極理事會第七屆外長會議公布的《努克宣言》公開聲稱,只有承認北極理事會成員國對北極的主權和管轄權,其他國家才能成為該理事會的觀察員。

同時,有關國家就通過合作管理北極地區也取得一些進展。與會國家外長簽署了北極理事會成立15年以來首個正式協定《北極搜救協定》,協定就各成員國承擔的北極地區搜救區域和責任進行了規劃。

北冰洋美景 北冰洋美景

美國國會研究人員撰寫的一份關於“北極地區變化”的報告稱,到21世紀30年代末,北極將出現無冰之夏,各國對於資源及航道等的爭奪將更趨激烈。瑞典國防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認為,北極地區的未來將呈現一些國家各自宣誓主權,國際社會則努力實現多邊合作的特徵。   整個北極地區是一片浮洋覆蓋的海洋——北冰洋(占總面積的60%),其周圍是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凍土區。總面積為2100萬平方千米,約占地球總面積的 1/25。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除了北極熊和因紐特人,北極也許僅僅只是一幅冰天雪地的混沌畫面。然而,隨著北極冰川的快速消融,原本一度被人所遺忘的北極地區又開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更重要的是,北極冰蓋的最終消融,將產生新航線,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航線海盜猖獗,安全係數低,而且擁塞現象嚴重,航運成本十分高;北極航線則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與蘇伊士運河相比,其通行船舶也不受噸位限制。

海洋學相關知識(二)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太平洋型岸線
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太平洋兩岸分布
卷碎波
卷吸
化學形態
印度洋中脊
勞埃德船級社
大陸架坡折
衛星遙感觀測
大陸增生
衛星海洋學
大西洋赤道潛流
大西洋型岸線
大西洋型大陸邊緣
南美洲板塊
南海沿岸流
南海暖流
大浪
大洋生物
分潮日
大洋深淵水層生物
大洋深層生物
動力海洋學
南極繞極水團
大洋對流層
南極海隆
大洋化作用
大洋中層生物
大洋上層生物
大波平均
大氣輸送
大氣輸入
大氣海鹽
南極洲板塊
大型底棲生物
大型動物
多金屬結殼
多級閃急蒸餾
多級分離器
多種型大洋
多瓶采水器
多點系泊
多波束測深儀
南極底層水
都卜勒海流計
南方濤動
外濱
外源有機物
外來種群
復食性
複合潮
複合濱線
聲遙感
聲學海洋學
單食性
增生楔
增水
單錨腿
增密
單點系泊
堆積冰
單周期
基線研究
半遠洋沉積
埃克曼輸送
埃克曼螺旋
埃克曼深度
埃克曼抽吸
動力方法
垂盪
半潛式鑽井裝置
垂向穩定度
坡度流
均勻層
分潮
地質海洋學
分點潮
地理障礙
地方種群
地方種
地幔隆起
半鹹水種
午後效應
地基承載能力
土工試驗
固著生物
固定冰
副輪
北美洲板塊
回步
回歸潮
回聲測距
嗜溫細菌
嗜冷細菌
喜陰浮游生物
喜壓細菌
哈迪浮游生物記錄器
哈浮游生物記錄器
北極水
北方兩洋分布
北太浮游生物網
後濱
同質性
同潮圖
同域分布
同化數
同化效率
北大西洋深層水
葉狀幼體
副熱帶模態水
副標準海水
可捕係數
古鹽度
古生產力
剩餘鹼度
古深度
古海流
分潮時
古地磁地層學
古地中海
化學清除
前濱
化學成岩作用
化學形態模型
化學形態分析
雙高潮
雙擴散
雙周期
雙低潮
叉臂系泊系統
參比物質
參比元素
原存營養鹽
厭氧生活
厭氧帶
厄特沃什效應
大洋拉斑玄武岩
埃克曼層
前進波
化學風化作用
初級生產力
半潮面
可更新資源
化能營養
印度洋板塊
垂直分布
動力定位
加壓艙
天文潮
增殖
減壓艙
大陸邊緣
變溫動物
基床
初級生產量
地縫合線
大眼幼體
大潮
地幔柱
化能自養生物
半日潮
大型浮游生物
多樣性
多態現象
化學海洋學
大陸隆
大陸階地
台灣暖流
古溫度
古海洋學
大西洋中脊
南極繞極流
大洋板塊
大洋區
半島
堡礁
堆積作用
地轉流
地幔對流
圍海工程
圍堰
品系
周轉率
周叢生物
南海縣
大陸漂移
發光細菌
發光生物
反滲透
聲吶
區域海洋學
大陸架
大陸坡
大洋環流
司馬熾
反射波
印度洋
北冰洋
勞亞古陸

世界分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