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邊緣

大陸邊緣

大陸邊緣是指大陸與大洋盆地的邊界地。包括大陸架﹑大陸坡﹑陸隆以及海溝等海底地貌-構造單元﹐平行於大陸-大洋邊界延伸千餘至萬餘公里﹐寬幾十至幾百公里。它現代分布於各大洋周圍﹐在地質歷史時期中分布在古大陸與已經消失的古大洋之間的邊界地帶。大陸邊緣可分為被動大陸邊緣和活動大陸邊緣。

【被動大陸邊緣】

由於大洋岩石圈的擴張而造成的由拉伸斷裂所控制的寬闊的大陸邊緣,又稱穩定大陸邊緣。其鄰接的大陸和洋盆屬同一板塊,由大陸架﹑大陸坡和陸隆所構成。無海溝發育。它在大西洋周圍最先被詳細研究,故又稱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地貌上它以具有較寬的大陸架為特徵﹐大陸架寬30~300公里﹐與大陸坡之間坡度轉折點在極區深達600米,在赤道不超過100﹐大陸坡坡度為0.2°~0.04°,其下為坡度略小於0.01°的寬80~500公里的陸隆。大陸架實際上是非常厚的巨大沉積體的表面,它們形成於穩定持續的沉降構造環境中,而且極少經受變形。大陸坡的坡腳沉積層厚達5公里,這是由於大陸坡的基底沉降,沉積物填入所形成的。大陸坡上分布有很多海底峽谷,它們把大陸坡的沉積物輸至陸隆和深海盆地。陸隆主要由濁流和等深流的沉積楔所構成。被動型大陸邊緣是最初大陸裂谷的所在地,因此有一系列階梯狀正斷層和地塹地壘等伸展構造發育在沉積物和基底中。這種大陸邊緣常常切斷鄰近的大陸上的較老的構造。主要分布在大西洋西側﹑印度洋西北側﹑澳大利亞周圍﹑南極洲周圍,白令海阿拉斯加大陸邊緣﹑鄂霍茨克海的西伯利亞大陸邊緣﹑日本海的西伯利亞和朝鮮大陸邊緣﹑東海南海的中國大陸邊緣。

【活動大陸邊緣】

也稱太平洋型大陸邊緣主動大陸邊緣、匯聚大陸邊緣等。其陸架狹窄,陸坡較陡,陸隆被深邃的海溝所取代。地形複雜,高差懸殊。與被動大陸邊緣位於漂移著的大陸的後緣相反,活動大陸邊緣是漂移大陸的前緣,屬於板塊俯衝邊界,地震、火山活動頻繁,構造運動強烈。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緣、印度洋東北緣等地。它在太平洋周圍表現最為顯著,故又稱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比較狹窄,一般寬僅幾十

大陸邊緣大陸邊緣
公里。海溝的兩坡很陡,坡度達5°~10°,其中堆積著濁積物﹑矽質沉積﹑火山碎屑和滑塌堆積。由於大洋板塊在海底處的俯衝作用,海溝及其附近的沉積物受到“鏟刮”,而強烈變形,形成疊瓦狀逆掩斷層和混雜堆積。海溝和與其伴生的島弧或山弧所構成的溝弧系也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衝的產物。主動型大陸邊緣集中了地球的最主要的地震活動,地震震源帶勾畫出了板塊俯衝的三維空間產狀(見貝尼奧夫帶)。活動大陸邊緣與相鄰陸地上的構造帶相平行,可進一步分為:①安第斯型大陸邊緣,由海溝火山島弧的大陸架和大陸坡構成;②島弧型大陸邊緣,由海溝與火山島弧的大陸架和陸坡構成;③科迪勒拉型大陸邊緣,後期具有平行海岸的轉換斷層。 俯衝作用既形成海溝,也形成與海溝共軛的火山弧(如包括與火山岩同源的侵入岩,也叫岩漿弧),統稱弧溝系。火山弧可以是島弧,有邊緣海與大陸隔開,構成海溝-島弧-弧後盆地;也可以是陸弧(陸緣弧),呈陸緣山系形式,缺失邊緣海,也稱安第斯型大陸邊緣。邊緣海弧後盆地為大洋中脊以外次一級的洋殼生長和擴張帶,弧後盆地陸側可視為次一級的被動大陸邊緣,如南海、日本海靠大陸一側。因此,活動大陸邊緣不僅有擠壓構造,也包含引張構造和被動大陸邊緣的要素。 活動大陸邊緣是地球上構造運動最活躍的地帶,有最強烈的地震、火山活動和區域變質作用,也是地球上地形高差最大的地帶,熱流值變化最急劇的地帶,和最顯著的負重力異常帶。通常認為,板塊俯衝作用是造成這些特徵和導致海溝、山系、弧後盆地發育的統一的深部根源(圖2)。 近年來的研究進一步表明,活動大陸邊緣和俯衝帶形式繁多,十分複雜。俯衝帶有陡有緩,深淺不一;俯衝速度有快有慢;大洋板塊可以俯衝於大陸地殼之下,也可以俯衝於過渡型地殼之下;上覆板塊前緣有的因大洋沉積物的刮削添加而增生,有的則遭受俯衝作用的磨蝕而破壞;在那裡,有的表現為擠壓抬升,有的表現為引張陷落。日本的上田誠也將俯衝方式劃分為智利型(高應力型)和馬里亞納型(低應力型)。前者俯衝帶平緩,上覆板塊與俯衝板塊之間耦合緊密,大地震常見,弧後區以擠壓應力占優勢;後者俯衝帶陡傾,板塊之間耦合不緊,大地震少見,有活躍的弧後擴張作用。另一些學者則提出了增生型和非增生型,壓性和張性匯聚邊緣的概念。這些類型的劃分,反映了人們已經認識到俯衝帶具有多種結構和形成機制。但對於這種複雜性的本質、弧後擴張的機理以及岩漿活動的起源等問題,仍在繼續探討中。

【轉換型大陸邊緣】

有的學者還劃分出轉換型(或剪下型)大陸邊緣,其形成與沿轉換斷層的走向滑動有關。這種邊緣可以是被動的,其陸架狹窄,如幾內亞灣北緣;也可以是活動的,以淺源地震為標誌,常構成海脊與盆地間列的大陸邊緣地,如加利福尼亞沿岸。

【演化階段】

大陸邊緣的演化可分為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三個階段。幼年期相當於沉積甚薄的新生大陸邊緣。成年期為沉積巨厚、發育成熟的被動大陸邊緣。至老年期,在俯衝作用下形成海溝,沉積層遭受褶皺、逆掩和疊覆,顯示被動大陸邊緣轉化為活動大陸邊緣。隨著大洋關閉、大陸碰撞,老年期大陸邊緣將留存於陸內。許多學者將大陸邊緣類比於現代地槽,將板塊俯衝和碰撞當作造山作用的動力。這樣,大多數地槽褶皺山系可能由擠壓變形的古大陸邊緣沉積物構成。

【研究意義】

通過大陸邊緣的沉積作用、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構造擠

大陸邊緣大陸邊緣
壓等,大陸地殼逐漸增長。大陸邊緣是各種地質作用最活躍的場所,也是聯繫大陸地質和大洋地質的重要環節。大陸邊緣的研究,可以為大陸和洋盆的形成與演化提供大量信息,在海洋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占有突出地位。大陸邊緣(尤其是被動大陸邊緣)又是全球最重要的沉積物聚集區,沉積量占海洋沉積物總量一半以上,富含油氣等礦產資源。巨大的經濟價值也加快了大陸邊緣研究的步伐。

海洋學相關知識(二)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太平洋型岸線
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太平洋兩岸分布
卷碎波
卷吸
化學形態
印度洋中脊
勞埃德船級社
大陸架坡折
衛星遙感觀測
大陸增生
衛星海洋學
大西洋赤道潛流
大西洋型岸線
大西洋型大陸邊緣
南美洲板塊
南海沿岸流
南海暖流
大浪
大洋生物
分潮日
大洋深淵水層生物
大洋深層生物
動力海洋學
南極繞極水團
大洋對流層
南極海隆
大洋化作用
大洋中層生物
大洋上層生物
大波平均
大氣輸送
大氣輸入
大氣海鹽
南極洲板塊
大型底棲生物
大型動物
多金屬結殼
多級閃急蒸餾
多級分離器
多種型大洋
多瓶采水器
多點系泊
多波束測深儀
南極底層水
都卜勒海流計
南方濤動
外濱
外源有機物
外來種群
復食性
複合潮
複合濱線
聲遙感
聲學海洋學
單食性
增生楔
增水
單錨腿
增密
單點系泊
堆積冰
單周期
基線研究
半遠洋沉積
埃克曼輸送
埃克曼螺鏇
埃克曼深度
埃克曼抽吸
動力方法
垂盪
半潛式鑽井裝置
垂向穩定度
坡度流
均勻層
分潮
地質海洋學
分點潮
地理障礙
地方種群
地方種
地幔隆起
半鹹水種
午後效應
地基承載能力
土工試驗
固著生物
固定冰
副輪
北美洲板塊
回步
回歸潮
回聲測距
嗜溫細菌
嗜冷細菌
喜陰浮游生物
喜壓細菌
哈迪浮游生物記錄器
哈浮游生物記錄器
北極水
北方兩洋分布
北太浮游生物網
後濱
同質性
同潮圖
同域分布
同化數
同化效率
北大西洋深層水
葉狀幼體
副熱帶模態水
副標準海水
可捕係數
古鹽度
古生產力
剩餘鹼度
古深度
古海流
分潮時
古地磁地層學
古地中海
化學清除
前濱
化學成岩作用
化學形態模型
化學形態分析
雙高潮
雙擴散
雙周期
雙低潮
叉臂系泊系統
參比物質
參比元素
原存營養鹽
厭氧生活
厭氧帶
厄特沃什效應
大洋拉斑玄武岩
埃克曼層
前進波
化學風化作用
初級生產力
半潮面
可更新資源
化能營養
印度洋板塊
垂直分布
動力定位
加壓艙
天文潮
增殖
減壓艙
大陸邊緣
變溫動物
基床
初級生產量
地縫合線
大眼幼體
大潮
地幔柱
化能自養生物
半日潮
大型浮游生物
多樣性
多態現象
化學海洋學
大陸隆
大陸階地
台灣暖流
古溫度
古海洋學
大西洋中脊
南極繞極流
大洋板塊
大洋區
半島
堡礁
堆積作用
地轉流
地幔對流
圍海工程
圍堰
品系
周轉率
周叢生物
南海縣
大陸漂移
發光細菌
發光生物
反滲透
聲吶
區域海洋學
大陸架
大陸坡
大洋環流
司馬熾
反射波
印度洋
北冰洋
勞亞古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