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對流層

位置
60年代中期以來興起的全球大地構造學說——板塊構造的組成部分。該學說將全球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由洋底岩石圈構成外,其它板塊均包括部分海洋和大陸地殼。如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東和東南部、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由於大洋中脊軸部或裂谷帶多為各大板塊之間的邊界,這裡淺源地震火山活動頻繁。
形成
根據海底擴張學說,地幔岩漿在大洋中脊處上升並固結,生成大洋地殼,較老的地殼被推向兩側,使洋盆面積不斷擴張。據推算,寬達1.5萬公里的太平洋僅需1.5億年左右即可形成。當移動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擊時,其前緣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深海溝。因地幔岩漿的上升作用不僅發生於海洋,也在大陸深處進行,導致大陸發生破裂,形成地溝,處於兩側地殼向外擴張和產生新洋殼的前夕,可視為胚胎型大洋。進而發展,即會產生海水灌入,並不斷向兩側擴張推移,這就是洋殼形成的幼年期,如紅海和亞丁灣。新洋殼的不斷生成必須伴有老洋殼的破壞與消亡,
列子
如地中海則代表大洋發展的終結期,這個在中生代即存在的海盆,由於非洲和歐亞板塊的相對運動,曾一度被封閉,成為內陸大沙漠,後因直布羅陀海峽被衝破,大西洋水復灌入地中海,但其面積遠小於古地中海。太平洋則因洋盆邊緣收縮速率大于海隆的擴張速率,也使其處於整體收縮過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