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琉璃廠

北京琉璃廠

琉璃廠大街位於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起於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裡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這裡經營古玩字畫的店鋪很多。大多數外國人來京旅遊都要到這裡。

基本信息

發展簡史

聞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廠文化街,位於現在北京的和平門外,西至宣武區的南北柳巷,東至宣武區的延壽寺街,全長約800米。後來,到了元朝這裡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清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裡變為城區,琉璃廠便不宜於在城裡燒窯,而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清初順治年間,在京城實行“滿漢分城居住”。而琉璃廠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當時的漢族官員多數都住在附近,後來全國各地的會館也都建在附近,官員、趕考的舉子也常聚集於此逛書市,使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廟書市都逐漸轉移到琉璃廠。各地的書商也紛紛在這裡設攤、建室、出售大量藏書。繁華的市井,便利的條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等等,也隨之發展起來。
清初,在原琉璃廠廠址上修建了師範學堂,這就是現在的師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廠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園,成為了琉璃廠集市的中心,也是後來廠甸最為熱鬧的地方之一。1927年,又建了和平門,修了新華街。從此,琉璃廠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東琉璃廠和西琉璃廠。

老字號

琉璃廠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而琉璃廠最著名的老店則是榮寶齋,有人說:琉璃廠因榮寶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這種說法有它的道理。榮寶齋的前身是“松竹齋”,光緒年間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更名為“榮寶齋”。著名書法家陸潤庠題寫了“榮寶齋”三個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國年間老一輩書畫家如于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等也是這裡的常客。不知您仔細看過《開國大典》這部電影和那幅《開國大典》的照片,裡面那位蓄著長鬍子的著名老者沈鈞儒先生使用的鎮尺,就購於榮寶齋。
清末民初時,榮寶齋、大千畫廊等琉璃廠老店紛紛爭懸名家書畫於窗前。引來人們駐足觀賞,成為琉璃廠的一道風景。當時,也是數榮寶齋名畫最多而最為熱鬧。榮寶齋最著名的又要數木版水印和複製品。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術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術為一體,使水印品的藝術更臻完善,曾得到魯迅先生的讚許。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榮寶齋的一些傳統工藝更是大放異彩。榮寶齋的複製印刷品技術,已達到“登峰造極,酷似原作”,足以以假亂真的地步。榮寶齋複製的名作如《文苑圖》、《清明上河圖》等,曾先後在許多國家展出,引起無數名家驚嘆,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在世時,幾乎辯認不出哪幅是他的原作,哪幅是複製品。

古街新秀

改革開放以來,在北京市和宣武區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倡導下,琉璃廠經歷多次翻建和修繕,使這條著名的文化老街又煥發出新的青春。如今的琉璃廠文化街,成為廣集天下圖書、字畫、古玩、文房四寶的所在,成為國內外遊客光顧老北京文化的必游之地。
如今被世人譽為“九市精華萃一衢”的琉璃廠文化街,這裡沒有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更沒有燈紅酒綠的舞廳酒吧。然而,有著二百餘年歷史,歷經滄桑的琉璃廠文化街,自有它獨特的風格。整條街一眼望去,蜿蜒曲折,古樸典雅,藝術地再現了昔日文化街市的魅人風姿。
圖書充棟,寶玩填街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區:英國有倫敦的弗業街;法國有巴黎的塞納河畔;日本則有“書海”之街神田町;在中國,那就是北京的琉璃廠了。琉璃廠,以古玩、字畫、古籍、手工藝製品、文房四寶等文化產品的銷售而成為享譽國內外的重要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原型

琉璃廠文化街最早是遼代城郊的一個窮僻小村。元代定都北京後,開始在這裡設窯燒制皇宮用的琉璃瓦,因此而得名。自清朝中葉起,琉璃廠逐漸地熱鬧起來,每逢科舉會試,文人雅士常常聚集在這裡。於是,商人小販開始在這裡開鋪設攤,當時以書鋪為最,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等次之。舊時還沒有今日圖書館之說,所以文人所需的圖書資料,只得來琉璃廠尋找。外地來京應試的文人舉子也常來這裡購買自己所需要的書籍,於是琉璃廠儼然已成為京都的文化中心。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上開館修訂“四庫全書”以來,琉璃廠文化街更顯得繁榮。當時,已經初具規模的“廠甸”市場,加之康熙年間開始形成的“廟市”,使整個琉璃廠文化街熱鬧非凡。關於當時的盛況,清人勞之辨在《琉璃廠行》一詩中繪曰:“正陽門外鬧元宵,金犢花聰意氣驕。十里香塵迷錦幛,三更煙火走虹橋。繁華更數琉璃廠,五色雲中黃赤鑲”。這種景象歷久不衰,到民國期間更是名人雅士消遣“尋寶”之地。魯迅先生在京居住期間就曾四百餘次光顧琉璃廠。
宣武門外多文人墨客居住,遂發展成文化集市,此後琉璃廠作為古書文物的交易場所,日益繁榮延續至今,建國後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
改革開放後,琉璃廠文化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對這條街進行了翻修。這次翻建屬第一期工程,地處南新華街中段東西各五百米(即東、西琉璃廠),改建面積為三萬四千平方米,安置了五十四個老字號商店。其中有中外馳名的“榮寶齋”;我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有國家特許,全國獨家經營超年代古舊文物的“悅雅堂”;經營歷代和現代知名書畫家作品及緙絲刺繡、團扇摺扇的“寶古齋”、“墨緣閣”、“虹光閣”;經營金石錦瓷、景泰藍製品及竹木牙雕等器物的“韻古齋”、“萃珍齋”;藏有歷代碑刻拓本、拓片、不同時期的紙墨筆硯和名人篆刻的各種印章的“慶雲堂”、“觀復齋”等等,都在這裡占有著重要的營業位置。
典藏傳統文化的大“文化圈”

支柱產業

如今,文化產業已被作為首都北京的支柱產業來進行戰略部署,在這種背景下,琉璃廠的位置顯得尤其重要。幾百年的歷史積澱,使“琉璃廠”已經形成了一個“文化圈”的大概念,從而涵蓋了更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除了極具收藏價值的中國古董、馳名中外的手工藝製品、中國書畫、古籍圖書,以及木板水印、篆刻、裝裱、內畫等中國絕技名坊等等物化的傳統文化產品,已為世人所熟知外,還以它為依託形成了名人名居、會館、廟宇相對集中的文化區域概念,並且由保留至今的大小、長短不一的胡同、斜街編織成一個京城目前最大的舊城四合院群落。這是北京傳統文化的反映,是可以作為資源利用的。
同時,由於這塊風水寶地是仕人、舉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園藝人聚居的地方,使得這裡有著層次最為豐富的人文資源:典故、故事、人際等人文景觀。所有這些,構成了中國人精神世界裡“民族靈魂”的一部分。這是今天重新規劃、設計和構想琉璃廠文化產業園區的基礎,也是與其它短史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較少,而想像空間相對較大的重要區別。因此,琉璃廠是一個典藏傳統文化的大“文化圈”。
琉璃廠肆創意新,海王村里競繁華
近年來,創意文化產業的理念引入了琉璃廠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規劃。但該園區的創意,必須以其固有的傳統文化底蘊為依託,既能利用它為現代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服務,又要受其限制,不能顛覆它的原味。在目前的規劃中,琉璃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以琉璃廠文化街為核心延伸拓展而出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該園區凝鍊有宣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充分體現出文化產業、商業、旅遊業的融合。
今年6月26日,受宣武區政府的委託,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所做的《北京大柵欄煤市街以西及東琉璃廠地區保護、整治、復興規劃》,通過了北京市規劃委組織的專家論證會。在這一城市規劃設計中琉璃廠文化區東區的四至範圍是:東起胭脂胡同延壽街規劃路西側、西至南新華街東側、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側、北至前門西河沿街南側。規劃總占地約37公頃。在先行改造的起步區位於虎坊橋路口東北角,總占地約6.88公頃,規劃有三個功能區域:
一是以五道廟為中心交匯的五條街巷(堂子街、五道街、韓家胡同、鐵樹斜街和櫻桃斜街)區域。五道廟及周邊經過保護更新擴建為京劇藝術博物館和梨園文化廣場。
二是在第1功能區的東側,珠市口西大街沿線將東、西琉璃廠的藝術產業延續到此,利用地區緊靠兩條城市主要幹道的優良交通條件,開展藝術相關產業活動,如古董、金石、字畫等交易或拍賣活動及其它配套功能。
三是在第2功能區以北以傳統四合院居住功能為主。在遠期可根據市場經濟需求,進行四合院酒吧、茶館等娛樂休閒場所開發,或以東方文化產業園區為引力點,吸引當代著名藝術家來此居住,營造整個園區藝術文化氛圍。
這裡只是起步區相關功能的構想,它還要和琉璃廠文化產業園區的整體概念相吻合,成為總體規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發展構想

在談到琉璃廠文化產業的發展構想時,承擔琉璃廠文化產業園開發的京都文化投資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擬啟動並爭取資金、政策支持的子項目有五項:一是東方文化藝術產業中心,該中心地處琉璃廠園區,作為創造、鑑賞、交流、展示原創作品的空間;二是琉璃廠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基地,以廠甸大樓為基礎,打造琉璃廠文化創意產業成果轉化培育中心;三是琉璃廠創意文化藝術家村,藝術家村將充分利用現有四合院群落肌理,建設開發為具有中國文化風格標誌的藝術家村落;四是數字分色及水色、墨色合成複製中國歷代古書畫技術項目,在琉璃廠園區的該項目達到同業內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並已取得國家發明專利,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是現代技術創意在文化層次上的套用;五是北京鼓曲演藝中心,使用騰退出的安徽會館戲樓,該戲樓地處琉璃廠園區,為演藝鼓曲、說唱藝術提供了展示的場所。
總之,以現代的經營理念(包括現代金融理念)去提升琉璃廠文化,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經濟的結合,創造一個高品位的文化產業園區,一張中國首都北京的歷史名片和人文奧運必不可少的亮點,這是目前當務之急的歷史使命。
創意元素之書肆街
琉璃廠因書而起,沒有古舊書這一行,也就沒有琉璃廠。自清代康熙年間興起,延續二百多年的琉璃廠古舊書店街堪稱一座“開放的圖書館”,是文人雅士雅游之所。
清康熙後期,京師的春節集市移此。據《帝京歲時記勝》載:“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籤,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一些臨時性的書攤,因這裡的生意興旺,逐步發展為座商書肆。琉璃廠附近(宣武門外至前門一帶),各省的會館多建於此。會館裡住著來往的官員、應考的舉子和商人。這一帶漢官、文人的住宅也較多。這些人都離不開書,從而促進了琉璃廠書業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舊書業最興盛時,琉璃廠的舊書鋪竟超過了200家,學者、教授及大、中學生多來廠肆搜尋古舊書。抗日戰爭時期,廠肆書業倒閉或瀕於倒閉。
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撥出專款支持琉璃廠古舊書業的恢復。為保留古舊書的經營特色,妥善安排和充分發揮古舊書從業人員的經營特長,從1977年起,國家撥出巨款,仿照清代建築風格重建琉璃廠文化街,1984年10月第1期工程竣工,店鋪建築面積達3萬平方米。從此,這裡的古舊書店、新書店、文物商店日益繁榮興旺。
創意元素之古玩業
說古玩必談琉璃廠,說琉璃廠必談到古玩,古玩行業由來已久。明朝時,北京的古玩業逐步形成發展起來,古玩經營者每年逢燈市、廟市大都集中在東華門、燈市口撂攤售貨。清初,燈市、廟市移至外城琉璃廠,在燈市上出售字畫、書籍、古玩、民俗用具、兒童玩具及各種食物。乾隆時期琉璃廠東端火神廟同時舉行廟市,以古玩珠寶、玉石、字畫、書籍等攤點占主位。至此,古玩才真正進入商品市場,琉璃廠從此成為古玩、書籍的集散中心。隨著書肆的興旺,古玩店鋪也應運而生,古玩業成為琉璃廠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第二次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的88年裡,在琉璃廠先後開設有120餘家古玩鋪。
創意元素之廠甸廟會
提起琉璃廠,北京人自然不會忘記廠甸。說到廠甸,往往還要加上一個“逛”字,叫逛廠甸,就是舊曆正月初一到十五逛廠甸廟會。廠甸廟會是集老北京民俗文化、市井文化和宗教文化於一體,最具傳統性、民族性和季節性的代表。由於離市中心最近,是京城各階層男女老幼舊曆新年無不光顧的場所。這裡的廟會始於清乾隆年間,一到正元,海王村東側的呂祖閣香火極盛,燒香祈福、求籤問卜的善男信女和化緣求布施的道士雲集此處。藉助廟會,附近的琉璃廠東西街口、南新華街、大小沙土園以及土地祠的攤販越聚越多,到庚子年(1900年)後,更是攤棚林立、熱鬧非凡。民國七年(1918年)經市政當局整頓後,正式規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廠甸和海王村公園為中心,舉辦廟會集市。
創意元素之榮寶齋
在琉璃廠一百多家舊書店、古玩店和南紙店(逐步發展為字畫店)中,當首推榮寶齋。
榮寶齋是一家有300多年歷史的傳統文化老店。它的前身松竹齋始創於清康熙十一年(1671年),1894年松竹齋主人又開設榮寶齋,1900年松竹齋停業後,榮寶齋便繼承了松竹齋的所有業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為了保護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將榮寶齋改造為國有企業,使之逐步發展成為收藏經營古今名人字畫、裝裱藝術、文房四寶,出版木版水印畫以及與書畫有關的出版物的大型綜合性文化企業,蜚聲海內外,被譽為“中國傳統藝術的殿堂”,“民間博物館”,“書畫家之家”和“對外文化交流的視窗”。

吃在景區

一:全聚德烤鴨店(和平門店)
地址: 宣武區前門西大街14號樓
“來就是為了吃個名氣”。剛出爐的烤鴨,“油亮亮”、“香噴噴”的,“一點也不膩”,醬也“香甜可口”。不過記得一定要叫“整隻的”,可以感受一下“傳說中廚師的108刀”。其他菜基本上都是和鴨子有關的,味道也可以。價格“較高”,而且要收10%的服務費。
二:老滸記民俗酒樓
地址: 宣武區琉璃廠南新華街58號(近師大一附中) 地圖
裝潢“古色古香”,一看就是“老北京的飯店”。吃的就是“家常小菜”,口味“大眾化”,炸醬麵是特色。量“很大”,價錢“不貴”。有時候有民族器樂演奏。缺點是餐桌擺得“太密”,人“多了點”,“擁擠、嘈雜”。

民風民俗

2009北京紅樓大觀園廟會
廟會特色:
廟會將分四個區域展示“宣南文化、奧運文化、紅樓文化、飲食文化”。除再現“元妃省親”古裝遊行的盛大場景,還首次展示傳統婚慶典禮“寶玉成婚”、壽筵大典“賈母賀壽”的熱鬧場景。紅樓迷不僅能看到紅樓文化藝術展、紅樓夢火花展、紅樓人物服飾展等展覽,還可購買紅樓剪紙等特色商品。
今年春節的第十四屆紅樓廟會中,由雙胞胎組成的元妃省親隊伍將成為春節文化活動的亮點。
另外,紅樓美食及老北京風味小吃也是今年紅樓廟會的一大亮點。吉祥果、如意糕、太君酥等紅樓特色小吃將讓你一飽口福。
活動內容:
元妃省親、“寶黛成婚”、“賈母賀壽”、十二釵才藝、木版年畫展、火花展、科普知識、紅樓美食、高空藝術表演、東北二人轉、河南盤鼓、內蒙民族歌舞、滄州雜技、 “黑祥子”人體雕塑 。
乘車路線:
公交線路:59、19、819、56、122、423大觀園站。
自駕車線路:南二環菜戶營橋下主路向北即到。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右內西街18號
廠甸廟會
廟會特色:
民俗學者們親切地稱廠甸廟會為北京的文化名片,原因是北京歷史上八大廟會之一,也是這八大廟會中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最負盛名的一個。廠甸廟會起於明嘉靖年間,一直延續不斷,如今已四百年有餘。歷史上,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並稱為中國四大廟會。廠甸特有的娛樂氣氛也很吸引人,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各種花會競相表演,更是北京天橋的老藝人為你表演絕活。以大糖葫蘆為代表的風味小吃更是不可錯過。
活動內容:在廟會活動區域內,安排了河間大鼓、非遺手工技藝展示區和書畫藝術展示等文化活動。
乘車路線:
捷運和平門站、6路、14路、15路、23路、25路、53路、66路、102路、105路、百利寶102、603路等。
聯繫方式:
電話:63042831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南新華街和平門路口
北京最大的道觀
白雲觀位於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外濱河路,是著名的道觀,也是北京現存規模最大的道觀建築,始建於唐朝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現存的建築為清代重建。
白雲觀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山門、靈宮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戒台與雲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有50多座殿堂,占地約2萬平方米。它吸取南北宮觀、園林特點建成,殿宇宏麗,景色幽雅,殿內全用道教圖案裝飾。其中四御殿為二層建築,上層名三清閣,內藏明朝正統年間刊刻的(道藏)一部。邱祖殿為主要殿堂,內有邱處機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著邱處機的遺骨。
白雲觀在清朝改建時細部裝飾彩畫仍用道教圖案,如靈芝、仙鶴、八卦、八仙等。觀內保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記、捐產碑記、畝產碑記、香火碑記等,記述了觀址建築變遷。這裡現在是中國道教協會會址。

購在景區

“六必居”醬菜
前門大柵欄東口糧食店街,臨街有一家店鋪,歷史悠久,聞名遐邇,這就是已有四百五十多年歷史的六必居醬園。 
“六必居”醬菜已有四百五十多年歷史。據史料記載,“六必居”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最初,這裡是一家酒店,為保證酒味醇香甘美,這家作坊曾制訂了六條操作規則:黍稻必齊、曲孽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居由此得名。 
相傳,鋪面門前懸掛的金字匾額系嘉靖年間十分得寵的武英殿大學士嚴嵩所書。嚴蒿雖然是一個奸佞之徒,但其書法卻頗見功底。加上他當時身為宰相權勢顯赫,那時候確實給“六必居”增色不少。後來,這家酒肆改行成為醬菜園,名聲更振。 
“六必”的嚴格精神和傳統,卻一代一代繼承沿襲下來。比如:它那裡製作醬菜,選菜講究產地、講究規格、講究時節。老秧瓜必要“七寸白”的成熟;黃瓜必要“頂花帶刺”二兩(舊秤)一條;芥菜頭必要“兩道門”的均勻個;糖蒜選料必要夏至前三天採收進廠,每頭四至五六瓣。這裡制醬,每年春節一過去時就把黃豆蒸熟發酵,製成“黃子”,然後曬乾碾碎人缸,直到“處暑”才能起缸。 
主要產品有甜醬八寶瓜、甜醬黑菜、甜醬八寶菜、甜醬甘露、甜醬姜芽等。現在,不少傳統名牌醬菜,還製成罐頭,遠銷國外。

魯迅與北京琉璃廠的故事

歷史悠久的北京琉璃廠,是一條古老的文化街。遼時,這裡是京城東郊的海王村所在地。元、明兩代,在此建琉璃窯,始易今名。清乾隆年間,《四庫全書》館在此開設後,北京的書店、字畫和文具等業在此逐漸集中,加之每年新春,窯廠前的空地廠甸自正月初一至十六有市,書店和其他商業至此爭相設攤,遊人接踵而至,一時成為北京的歲時盛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就與這裡結下了不解之緣。
魯迅先生自1912年5月至1926年8月,共在北京生活和戰鬥了十四年之久。當年,自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解散後,經蔡元培推薦,魯迅先生始在北京教育部任職。在擔任教育部部員,僉事等公職期間,還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講授《中國小說史略》等課,並緊張地從事創作、編譯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在此期間,他的住地也幾經搬遷,先後在紹興會館、八道彎十一號、磚塔胡同六十一號和富門口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居住過。然而,不管公務多么繁忙,居住環境如何變化,一有宅閒,他定要去琉璃廠一游的。
據《魯迅日記》記載,不包括已佚的1922年日記在內,在北京生活的十多年中,他到琉璃廠去過四百八十多次,其中1916年最為頻繁,多達八十次,僅是年7月就去過九次。1913年後,魯迅先生曾三次回紹興省親,每次啟程之前和返京之後,也必到琉璃廠一游。1916年12月3日,他第二次歸省,12月1日的日記便有下午往琉璃廠之記載。翌年1月7 日,他自紹興回京“夜抵北京正陽門,即僱人力車至邑館”,次日稍事休息,隔日午後便往琉璃廠一游,並在直隸宮書局和德古齋買了一部《金石苑》和墓誌二枚。魯迅先生在北京,還度過了十三個新春佳節,那時,廠甸年年有集市開放,他不僅逢節必到,而且去過四十一次。僅1913年春節,就一連去過七次。可見,魯迅先生對於琉璃廠的興趣是何等濃厚了。
魯迅先生為什麼要經常去琉璃廠呢?一是去清秘閣等地購買生活什物,二是到青雲閣等地理髮,飲茶,更多的則是去選購書籍,古錢和拓片。筆者統計了一下《魯迅日記》中的書帳,得知十四年中,他購買的三千八百多冊書籍和四千多枚造象、拓片、墓誌和殘碑,絕大多數都是從琉璃廠選購的。為了買到有珍藏價值的一本好書、一枚古錢或拓片,他不僅常常出入予有正書局、直隸書局、商務印書館、神州國光社、德古齋、震古齋和保古齋等名門書店,每屆新春廠甸開放之時,也“盤桓於火神廟及土地祠書攤”。火神廟在琉璃廠東,土地祠居琉璃廠西,兩地除遍設書攤之外,尚有出售玩具、古玩、風箏、大糖葫蘆,食品、字畫和雜貨的大量商攤。
1913年2月6日的日記就記載著午後即往琉璃廠,“諸店悉閉,僅有玩具攤不少,買數事而歸”。當然,魯迅先生最留意者仍莫過於舊書和古玩攤,儘管因“書價甚昂”,“偽造品”過多,常常是一無所得,有時卻仍遍覽十餘處而流連忘返,興致之濃可見一般。

今天的琉璃廠

琉璃廠、大柵欄、天橋三處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地域,今年有望統一納入琉璃廠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攜手發展。昨天,記者在宣武區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獲悉,吸納了大柵欄、天橋後,琉璃廠集聚區將與宣武區“三帶、兩線、九點”發展空間布局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帶大致重合,面積有望由原來的0.88平方公里拓展至4.3平方公里,占到宣武區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大柵欄、琉璃廠年內疏通
昨天,宣武區區長王剛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柵欄西街與琉璃廠東街今年將貫通。區發改委負責人就此介紹說,處在兩條老街中間的楊梅竹斜街、櫻桃胡同,現已啟動綜合整治計畫,市區兩級財政為此將投入2億元。楊梅竹斜街附近的護國觀音寺,也正在加緊修繕。今後,寺廟將還原舊貌,並成為遊客休憩、觀賞的重要節點。
琉璃廠建廊橋還舊貌
琉璃廠東西街之間原有一座漢白玉石橋。這一歷史風貌將在今年重現。琉璃廠藝術廊橋項目,位於琉璃廠東西街及南新華街交匯處。廊橋東西跨度33米、橋寬4.5米,預計耗資2000萬元,預計年底竣工使用。建成後的廊橋,不僅可方便遊人穿越琉璃廠東西街,還將成為琉璃廠的新地標。
虎坊橋東北角建藝術品交易中心
虎坊橋路口東北角,將建設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區發改委負責人介紹說,目前那裡已整理出一塊6萬平方米的土地,地上建築面積可達7.5萬平方米,將與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相關的藝術銀行、經紀公司、鑑定估價體系等8個平台吸納其中,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藝術品交易中心。
打造國家傳統文化“大本營
宣武區上周被中國商業聯合會確定為“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展覽展示基地”,全國僅此一家。即將統一在琉璃廠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旗幟下的大柵欄、天橋、琉璃廠,今後將作為基地的常年展示點,籌辦“國字號”的傳統文化展覽、交易活動。
在展示內容上,三地各有側重。大柵欄主攻傳統商業文化、琉璃廠著重傳統藝術、天橋則面向傳統戲曲。今後,三地將吸納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統文化精英,成為國家傳統文化“大本營”。
宣武:廣安產業園建在菜市口
廣安產業園將建在二環內最大可用地上。
昨天,宣武區區長王剛表示,位於現有捷運4號線與待建捷運7號線交會處的菜市口地區,將規劃建設集聚高新技術、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高端產業的廣安產業園。用地規模約2平方公里,地上規劃建築面積約350萬平方米,是二環以內僅存的最大面積的可成片開發土地。
此外,宣武區將在南新華街與琉璃廠東、西街交會處建設琉璃廠藝術廊橋。(

圖文故事

北京琉璃廠是聞名中外的京城文化街,過去北京著名的廠甸就在此處。
實際上從歷史上遠在遼代,這裡並不是城裡,而是郊區,當時叫“海王村”。後來,到了元朝這裡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清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裡變為城區,琉璃廠便不宜於在城裡燒窯,而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清初順治年間,在京城實行“滿漢分城居住”。而琉璃廠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當時的漢族官員多數都住在附近,後來全國各地的會館也都建在附近,官員、趕考的舉子也常聚集於此逛書市,使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廟書市都逐漸轉移到琉璃廠。各地的書商也紛紛在這裡設攤、建室、出售大量藏書。繁華的市井,便利的條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等等,也隨之發展起來。
1927年,又建了和平門,修了新華街。從此,琉璃廠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東琉璃廠和西琉璃廠。
琉璃廠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如今的琉璃廠文化街,廣集天下圖書、字畫、古玩、文房四寶,許多外國人來中國必來琉璃廠探寶。
過去沒少陪外賓來琉璃廠,但後來的客戶好像對中國文化沒那么大的興趣,所以我也好幾年沒來這裡了。這次JEAN讓我幫她買葛劍雄著的《中國人口史》,我到處查找不得,抱著最後的希望來到琉璃廠。如果在這裡還找不到我就準備放棄了。
這是我頭一次來到位於新文化街上的中國書店,沒想到那是個極大的四合院。在迴廊中轉了半天才找到了書刊部。不愧是最大書店的店員,一位男店員對《中國人口史》極為熟悉(而好多書店的店員對此一無所知),他不但告訴我兩年前就買不到全套書了,而且幫助我在中國書店書庫中查找。最後我成功地買到了除第五冊之外的所有《中國人口史》,剩下的一冊就好辦了,我在網上買了一本電子書。歷時半年,我終於完成了任務。以後 JEAN再讓我買書,我第一步就到琉璃廠來找。

琉璃廠位於北京和平門。按照書上的記載,這裡在明清的時候曾經開過一個燒制琉璃瓦的窯廠。僅就這點來說,我和朋友的猜測可一點兒也沒錯,但僅此而已。到了清朝中期的時候,這個窯廠就搬家了。窯走了,卻沒把名字帶走,於是也就有了後來馳名海內外的“琉璃廠”。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畫面,那是一群工匠忙碌的身影,就像我們在歷史書上經常會看到的那些場面一樣。畫面上的人是如此年輕,又如此生動,就像我們這座城市曾經的歷史。
當這一頁被輕輕鬆鬆地翻過之後,另一幕場景又在這裡上演了:滿懷對未來美好憧憬的學子們渴望在科舉中一試身手,或許這將成為他們大展宏圖的開始,但是命運卻總是不願意讓太多人輕而易舉地邁過那道門檻。當無情的金榜貼出來的時候,名落孫山的舉子們只好收拾收拾行李打道回府。回家之前,他們會把帶來的書籍、墨硯等拿到這條街上賣掉——這一幕大約開始於200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間。後來,在這裡賣書賣字畫的人士越發地多起來,成分也越來越複雜。坐吃山空的貴族子弟為了維持生計,也會把家裡的收藏拿出來賣掉,那是一些他們的祖輩曾經費盡心思才收集到,即使餓肚子也不肯賣給他人的寶貝——這是晚清歲月里發生的故事。
在年復一年的交易中,琉璃廠這個地方最終成為一個買賣傳統文化作品的中心。在一個重農而輕商的年代,這裡的交易卻進行得如火如荼,與外面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我猜這大概是因為這裡並不僅僅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商業場所,而更多地是被讀書人當作以文會友的地方吧。而在這條著名的街市里,更有一些伯樂識千里馬的故事在日後傳為佳話。比如陳師曾發現齊白石的故事。
1917年的中國,戰亂、饑荒,內憂、外患包圍著這個古老的國度。為了尋找一個寧靜之所,齊白石來到北京,在琉璃廠一家紙店賣畫為生。他就是在那時被陳師曾這位當時在北京書畫界數一數二的人物看中的。也是在那個時候,齊白石決定改變自己多年形成的畫法,而這個決心也是陳師曾幫他下的。這個決定讓齊白石受益匪淺,在《白石老人自傳》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說的就是他改變畫風之後的情景:“二尺長的紙,賣到二百五十銀幣……還聽說法國人在東京選了師曾和我兩人的畫加入巴黎藝術展覽會……我做了一首詩,作為紀念:‘曾點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眾爭夸;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國都知老畫家。’……從此以後,我賣畫生涯,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這都是師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
在今天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琉璃廠似乎只是一個文人雅聚的地方。其實不然。在老北京人過年的故事裡,少了琉璃廠就如同飯菜里少了鹽變得沒了味道。別看琉璃廠平常日子里少人走動,甚至可以說冷冷清清,但到了正月里,這裡總會變得熱鬧異常。因為大小的古玩店、書畫店都會臨街設攤,平日並不多見的古玩字畫此時一一亮相,自然會吸引許多人紛紛前來——即使什麼都不買,養養眼也是好的。
有時候我會想,為什麼旅遊者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去看看那些地方最有名的建築,比如到了埃及要去看金字塔,到了法國要去看羅浮宮……僅僅是為了它們的名氣嗎?是,但又不全是。在我看來,那多半是因為這些建築繫著一個城市的魂。我們常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話有道理,但並不完全確切。好的建築如同好的音樂,總能穿過歲月的塵煙,向前來拜會它的人們講述一個城市的歷史--那段歷史活鮮得如同發生在昨天。琉璃廠也是如此。掐指算來,從最初的窯廠到如今的‘文化一條街‘,琉璃廠應該已經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了。七八百年的歷史也許未必有多厚重,但它卻記錄著北京骨子裡那種特殊的文化氣質。這是一種在歷史書中找不到的氣質--而只有走過、看過,才會更真切地體會,那段歷史、那種氣質,活鮮得觸手可及。

北京琉璃廠現狀

如今小店店主頻繁換人
墨言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時,西琉璃廠除了幾家老字號之外,2/3還是居民,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就是琉璃廠新中國成立改造後最盛的時候,街道兩邊店鋪、地攤密布,遊人如織,每天到此的中外遊人少則幾萬多則有十幾萬,那時生意最好做。但就他們開店經營這幾年情況來看,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他親眼見到鄰居的鋪面一年內幾易其主,有的經營一年、有的半年,甚至有開張3個月就關門大吉的。這些小店像走馬燈似的換人,墨言說,租金行情看漲、入不敷出是主要原因。他介紹說,大部分西街小店面的租金在一個月2500元到4000元左右,加上每年三五百塊錢的稅,對小本經營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支出。而一般小店的月營業額也就在五六千元左右。加之琉璃廠遊人逐年減少,這么多小店經營慘澹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是靠租房子在這裡開店,恐怕經營很成問題。
墨言說,由於房子是自家所有,沒有額外支出,情況還比較樂觀。通過這個視窗,能向外國人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作畫充實退休生活,老有所為也是樂事一樁。記者採訪的一個下午,有幾批老外路過,太太劉麗君用英語大聲招呼,別說,還真成功以190元把一幅梅花賣給了一個加拿大人。老太太還會一些日語和俄語,看來,小店能經營下去,這外語優勢也是一大法寶啊。
每日開銷1萬元
琉璃廠上老字號林立,一些百年老店都輝煌過,可是燦爛的過去也難掩現在的落寞。一家老店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商店每天的營業額平均只有3000元,這隻夠付員工的工資和日常開銷。古董、字畫行業有句老話,開得起張關不起店,實際情況就是這樣。不然自己早就不想再在這裡堅持下去了。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率先在全國開設了私立博物館。當年,他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就開在琉璃廠文化街上,但是早在五六年前,馬未都的博物館就撤出了琉璃廠。馬未都稱自己是琉璃廠從中興走向沒落的見證人,“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琉璃廠的古董、書畫品質好價格便宜。當時有大量的中外顧客都往這裡跑,但生意好了以後,不少店家的自律性差了,有人見利忘義,假冒偽劣商品很快充斥了市場。作為古董、字畫等商品只有真實的才有價值和吸引力。琉璃廠所售部分商品由真到假直接造成了它由中興到低谷。”
位於琉璃廠的一些老書店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吸引著眾多的文壇名人,包括鄭振鐸、魯迅等等,甚至連有的書店牌匾都是郭沫若題寫的。這些經營中外古舊書刊、新印古籍以及傳統文化研究類圖書的古舊書店,在文化、學術界享有盛譽。而今,由於舊書業不甚景氣,古籍書店裡卻擺放著很多工藝品、文具在出售。而各類新版圖書在書架上所占比例並不比古籍圖書少,讓人看著感覺不倫不類。很多老字號的商品、服務項目失去了原有特色,在經營服務上也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顧客的流失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採訪中記者遇到一位退休的教育工作者,他對這種現狀深表痛心:“我是琉璃廠的老顧客了。從小我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琉璃廠看書,連琉璃廠各家的匾額是誰題的我都能背出來。當時的書又多又好還便宜,能‘淘’出不少好東西來,那會兒去琉璃廠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兒。可我現在幾乎不再去琉璃廠了。一是因為那裡的東西現在都太貴,有時能比別處貴出幾倍。另一個原因是,有些店裡對外國人熱情客氣,對國內的同胞卻愛答不理的。前兩年有回我去琉璃廠一家老字號的店裡,有塊雞血石放在玻璃櫃門中看不清楚,我就請售貨員拿出來想仔細瞧瞧,可她眼一翻說:‘你買嗎?不買就別拿。’我氣憤得從此再也不登這個門了。這兩點說明他們的服務意識沒擺正,不面向普通顧客,太急著賺大錢了,一切都讓‘孔方兄’給攪亂了。以前琉璃廠一枝獨秀,可現在競爭對手多了,各種舊貨市場、古玩市場、書屋書城等等到處都有,顧客不一定非去琉璃廠。如果逮著一個就狠宰一個,用假貨蒙人,人家回去一比就明白上當了,以後這市場非讓自己給丟了不可。”
關公畫堂負責人鄭女士介紹說,自從她的畫堂1998年進駐琉璃廠東街以來,見到很多商鋪的起起落落。“隔壁的經營者這幾年就更換了有七八家之多,有的是經營產品不符合這裡的定位,在以文化享譽中外的琉璃廠賣營養品、賣藥甚至開飯店,適銷不對路,被淘汰是可想而知的。”“文化上,上不去;價格上,又下不來;仿名家的假畫充斥琉璃廠市場,店大欺客的情況也有發生。但這些混亂局面最終只能坑了自己。琉璃廠的文化名聲,是經過幾百年歷史的沉積才建立起來的,可是毀譽非常容易。”鄭女士的畫堂面積100多平方米,每天的租金和各項開銷就達1萬多元,雖然經營得當,畫堂在呈逐年發展壯大之勢,但對於這條街上其他很多商家來說,租金絕對是個讓他們頭痛不已的大問題。

周邊介紹

同仁堂
XXOO教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