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廠文化街

琉璃廠文化街

琉璃廠文化街在宣武區和平門外,遼時為“海王村”。元明時曾設琉璃窯廠,因有“琉璃廠'之稱。清初古董商開始在此經營,乾隆時(1736-1795)已成為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的集散地。建國後這裡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馳名中外的榮寶齋及中國書店和文物商店的許多門市部如文奎堂、邃雅齋、寶古齋、慶雲堂等先後在此設立。

基本信息

簡介

琉璃廠文化街琉璃廠文化街

被世人譽為“九市精華萃一衢”的琉璃廠文化街,坐落在北京和平門外南新華街,東西走向長約一公里。這裡沒有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更沒有燈紅酒綠的舞廳酒吧。然而,有著二百餘年歷史,歷經滄桑的琉璃廠文化街,自有它獨特的風格。

基本介紹

琉璃廠文化街琉璃廠文化街

馳名中外的榮寶齋及中國書店和文物商店的許多門市部如文奎堂、邃雅齋、寶古齋、慶雲堂等先後在此設立。過去,書家、名士如何紹基、陸潤庫、康有為、華世奎、翁同、梁啓超、沈尹默等都曾為書鋪、文物店題寫牌匾,後又有當代書家為革文閣、悅雅堂、恰肪齋、振寰閣、韞玉齋等商店題匾。名人書寫的牌匾給人以文苑意境的清雅古樸之感。

1982年琉璃廠文化街整修重建。街道兩旁,鋪麵店堂青磚灰瓦,磚雕彩繪古色古香,更具有濃厚的古代街市色彩。古董 榮寶齋.

當代書法大家徐國華先生當代書法大家徐國華先生

琉璃廠文化街與新華街交界處為“廠甸”,是二百年來京城最盛大的春節廟會所在地。清人馬炯章的《廠甸記》中說“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雲,車載手挽,絡繹於道。”據有關資料記載,1963年的春節,廠甸的遊客就達400萬人次。文革後廠甸中斷。自2002年起,每年農曆春節初一至初六,又恢復了“廠甸民俗文化廟會”。主要展示北京文化、宣南文化、重溫百姓樂事,展現時代風采,再現古都神韻。廟會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購物餐飲為一體,以開放式的“趕大集”為特色,由文藝演出、花會遊行、工藝展示、餐飲服務、觀光購物、娛樂遊藝等形式組成,成為京城春節期間最為熱鬧、火爆的去處。

現今

琉璃廠文化街琉璃廠文化街

如今這裡經營古玩字畫的店鋪依舊很多。沿街商店近100家,有以榮寶齋和寶古齋為代表的古今字畫,以韻古齋和萃珍齋為代表的金石陶瓷,以來薰閣和一得齋為代表的文房四寶,以振環閣和震雲閣為代表的珠寶雜項,以樂海軒和古藝齋為代表的音響樂器,以觀復齋和慶雲堂為代表的歷代碑帖,以汲古齋和韞玉齋為代表的仿古文物,以瑞成齋和邃雅齋為代表的文物錦盒和古書裝修,還有文盛齋的紗燈、宮燈和錦昌店的地毯、壁毯等。

歷史

琉璃廠文化街琉璃廠文化街

琉璃廠文化街所在地,在遼代正處於遼南京城的東牆外,屬都城的近郊燕下鄉海王村所轄。燕下鄉的區域,在當時都城東城牆往東至廣渠門一帶,東北至東單,西北達西四羊肉胡同一帶。海王村是燕下鄉中的一個村落。雖然海王村只是都城郊區的一個村落,但是卻是遼金時代一處非常繁華的地區。這裡人口稠密,經濟繁榮。寺院眾多,知名的寺院有,接待寺、歸義寺、竹林寺、報國寺、昊天寺、善果寺、白馬寺、聖恩寺、延壽寺、憫忠寺等。由於這些寺院建在了這裡,每日到這裡上香禮拜的人絡繹不絕。

最古老的店鋪

琉璃廠文化街琉璃廠文化街

琉璃廠文化街,有一座頗為壯觀的樓房,樓房雕樑畫棟,古香古色在整條琉璃廠街里分外顯眼,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榮寶齋了。有人說,琉璃廠因榮寶齋而更具盛名。這足以說明榮寶齋舉足輕重的地位。榮寶齋的前身是“松竹齋”,創建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更名為“榮寶齋”。狀元陸潤庠為店題寫了“榮寶齋”的店名。

榮寶齋的經營範圍非常廣,從筆墨紙硯,到扇面冊頁;從書畫篆刻,到裝裱畫卷,幾乎是無所不包。從普通百姓,到文化名人,都是榮寶齋的熱心顧客。據說電影《開國大典》和那幅《開國大典》的照片,裡面著名學者沈鈞儒先生使用的鎮尺,就是購於榮寶齋。

乘車路線

可以乘坐14、 15、66路公車直達琉璃廠,或乘捷運2號線到“和平門”站D口出站,向南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琉璃廠,2011年底,西城區投資新建了美觀實用的過街天橋,為琉璃廠文化街平添了一道風景,將東琉璃廠和西琉璃廠在空中連線起來,過街天橋特別設定了上下電梯,方便過往行人安全通行。

交通

乘7、14、15、45、66路琉璃廠站下;或乘102、105、603、603支虎坊橋下車向南;乘捷運2號線和平門站下車向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