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宮

成都青羊宮

在有著“錦官城”、“蓉城”之稱的四川成都西南郊的青羊宮,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成都青羊宮

道教的發源地

巴蜀之地是道教的發源地。東漢時期,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出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不久棄官隱居,先後在北邙山和龍虎山學道修煉,後來到今天大邑的鶴鳴山,創立道派。東漢永壽二年( 156 年)張陵羽化飛升後,其子張衡、衡子張魯先後繼承傳教事業,三人分別被稱為“天師”、“嗣師”和“系師”。到張魯時候,道教在巴蜀地區取得了很大發展,創立了 24 個教區,即所謂“二十四治”。此後,巴蜀地區一直是道教發展傳播的重要地區,其民風民俗在很多方面都“浸染道風”。
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和傳統,使數量眾多的道教神話、仙話在巴蜀境內流傳千年,為世代民眾所津津樂道;還使相當數量的仙山福地星羅棋布於巴山蜀水之間,讓天下信徒心懷嚮往。青羊宮及其傳說就是其中引人入勝的篇章。
相傳青羊宮始建於周。東漢楊雄《蜀王本紀》記載,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 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千日之後,尹喜依約前往成都,果然在青羊肆看見一孩童,這便是老子的化身,他在這裡繼續為尹喜講演道法。唐代樂朋龜的《西川青羊宮碑銘》則記載:“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於蜀。”
唐朝 君主尊崇道教,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朝初年青羊宮名為玄中觀。天寶十五年( 756 年),唐玄宗因避安史之亂幸蜀,居住玄中觀內。中和元年( 881 年),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唐僖宗避難成都,也居住於該觀內。僖宗回京以後,下詔將玄中觀改名為青羊宮,並賞賜庫錢兩百萬,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五代至宋,青羊宮曾被改名為上清宮、青羊觀,後又復名,明代曾有較大規模重修,被稱為青羊萬壽宮,一直以來都是道教重要的活動場所。
道經記載,老子誕辰是 農曆二月十五日 ,唐代以來,青羊宮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隆重的法事活動。到南宋時,青羊宮廟會已成為與杭州昭慶寺廟會、南京夫子廟廟會、西安城隍廟廟會齊名的著名廟會。又因為 農曆二月十五日 是傳統民俗中的“花朝”(即百花生日),隨著時間的流逝,青羊宮道教廟會逐漸與民間花會相融相合,成為當地盛大的民間節日,這一風俗在成都至今仍有保留。五代以後,青羊宮一帶還是成都重要的遊覽勝地,江水依依,梅林飄香,遊人如織,陸游有詩云:“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正是對宋時青羊宮一帶醉人風光的生動描繪。

青羊宮的建築結構

中國古代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易遭火災,青羊宮也不例外,在明末曾大半毀於兵火。青羊宮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紫金台、降生台和說法台等,多為明清建築。
青羊宮山門本為明代原物,曾保存有明代正德十年立皇恩九龍碑、青龍、白虎像、土地神像、北斗七星樁、龍鳳樁、大石獅、龍王井等珍貴文物,後來在城市建設中遭到拆除。現在的山門為重檐歇山頂,山門內有靈祖殿。山門上方高懸 “青羊宮” 金字橫匾,為乾隆年間華陽縣令安洪德親筆所書,筆法圓潤端莊。
青羊宮的第二重大殿是混元殿,重建於光緒年間,為面闊五開間的單檐硬山式建築。 26 根石柱和 2 根木柱上有精美鏤空雕刻,圖案有鹿、鳳凰望月、雙獅戲球等,生動靈活。殿內正中供奉手持混元乾坤圈的混元祖師——老子,後殿供奉慈航真人。明代以後,隨三教合一思想和觀世音信仰的廣泛流傳,“慈航信仰”在中國民間出現,一些道觀中供奉慈航真人,即元通自在天尊,也就是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
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有八卦亭,是青羊宮代表建築之一。據說本是一座草亭,現存亭體修建於同治、光緒年間。八卦亭建於重台之上,石基分為三層,依次為方形、八角形和圓形,以契合於道教天圓地方、陰陽相生、八卦相合的義理。八角形的亭體木石結構,由內外 16 根石柱支撐,亭高 20 米 ,寬約 17 米 ,共兩層,屋面覆蓋黃綠紫三色琉璃瓦,屋頂裝飾著琉璃葫蘆寶鼎。兩重檐角高翹,翹角上裝飾有嘲鳳等仙人走獸。亭的四周有龜紋隔門和雲花鏤窗,南向正門是十二屬相太極圖的浮雕, 8 根外柱為浮雕鏤空滾龍抱柱,氣勢奪人,是不多見的石雕藝術珍品。在朝向三清殿的那根石柱的盤龍圖案中,隱藏著一個拳頭印,歷來傳說紛紛,為這座造型優美輕盈的建築平添了幾分神秘氣質。
主殿三清殿(又名無極殿)始建於唐,重建於清康熙八年 (1669 年 ) ,是面闊五開間的單檐硬山式建築。外檐柱上有六合童兒、雙獅戲球等木雕,還懸掛有很多楹聯,其中一副為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所書:“福地臥青牛石室煙霞萬古,洞天翔白鶴蓬壺歲月千秋”。殿內供奉道教的三位主神:原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所謂“三號雖殊,本同一也”,左右牆壁塑有道教十二金仙。在三清像的左右兩側,有明朝時鑄造,重約 3000 多公斤的“幽冥鍾”,直徑達 1.5 米 的大鼓,還有一對重約 1 噸的生鐵香蠟筒以及明正德十二年( 1517 年)鑄造的生鐵化錢爐。每逢吉日,香菸繚繞,鼓音鐘鳴直達霄漢,使人聞之氣定神閒,一時間超脫於塵世的牽絆。青羊宮中那對鼎鼎大名的銅羊也放置在三清殿內,由黃銅鑄成,長 90 厘米 、高 60 厘米 ,俗稱青羊。其中的單角銅羊傳說是南宋賈似道半閒堂中的熏爐,身體各部位代表十二生肖,清雍正元年( 1723 年)由大學士張鵬翮(別號信陽子)從北京買來送與青羊宮,底座有銘文記載這一事由。另一雙角銅羊是清道光九年( 1829 年)成都張柯氏延請雲南匠師陳文炳、顧體仁鑄造後送給青羊宮的。成都民眾相信這兩隻銅羊具有神力,觸摸可以祛邪治病,有“撫罷銅羊祝病消,三清古殿把香燒”的習俗。
三清殿之後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築物——斗姥殿,為懸山式全木建築,殿內供奉斗姥 元君。斗姥是道教主要女神之一,據說有三目四首八臂,掌管人間生死福罪。她生有九子,各為星宿,分別是天皇、紫微、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斗姥殿中還供奉有西王母、地母以及南斗六星、南極星君和北斗七星。
走過斗姥殿便是青羊宮建築群最後一組重要建築後苑三台,三台建於土坡之上,為中軸線對稱格局。左為“降生台”, 相傳老 君分身降化於此,原塑一白髮嬰兒;右為“說法台”,相傳老子於此處為尹喜說法,塑有老子對關令尹喜說法之像;中為紫金台,又名“唐王殿”,內塑李淵夫婦和李世民之像。
除數量眾多的珍貴明清建築和文物外,青羊宮還保存有堪稱國寶的《道藏輯要》經版。這套經版於光緒三十二年 (1906 年 ) 刻制於二仙庵,歷時十餘年方完成, 1961 年後移於青羊宮。全套經版共 1.4 萬多塊,全部用梨木雙面雕刻,版面厚重,字跡工整,是保存完整的道教典籍經版。 1984 年成都市道教協會與巴蜀書社聯合重印了《道藏輯要》,是國內外研究道教的珍貴史料。
時光如梭,斗轉星移,青羊宮幾經滄桑卻依然屹立。那位鬚髮蒼白的老人,騎著青牛慢慢悠悠地來來回回,恍惚之間,青羊肆中香菸裊裊,祝者涌涌,回頭一望,卻已千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