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是中國擬按國際相關慣例在北京採用的一種美術展會形式。首屆於2003年9月舉辦,2005年9月舉辦的第二屆北京雙年展,2008年7月,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在北京奧運會期間舉辦,2010年要舉辦第四屆。

基本信息

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名稱: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beijing Biennial)
宗旨:舉辦北京雙年展的目的是要將北京發展成能代表開發中國家美術水平、代表東方美術特色的一個世界美術中心。
主辦單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
展出地點:中國美術館、世紀壇藝術館、炎黃藝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等9個大型展覽館。

簡介

雙年展”是國際間流行的一種美術作品的展覽制度與模式。一般以隔年舉辦為特徵,以容納、反映世界美術當前狀況及動向的較活躍的作品為特色。
1895年,義大利水城威尼斯舉辦了首屆國際美術雙年展。此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雙年展成為國際通行的一種藝術展覽模式,以其跨國界的廣泛效應和兩年一屆的持續影響力,成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視窗和展示世界各國文化實力與藝術特色的平台,成為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的國際文化形象與國際文化地位的象徵和標誌。
2003年,我們參照國際藝術雙年展的慣例,經中國國務院批准立項,創辦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北京雙年展(全稱: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簡稱:北京雙年展)。北京雙年展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大型國際美術展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為後援單位。2003年首屆、2005年第二屆和2008年的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的相繼成功舉辦,標誌著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泱泱大國中國,已進入當代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前沿,憑藉自己的文化實力與藝術特色,正在世界藝壇上崛起。
2010年,北京雙年展將步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將邀請全世界藝術家們一起關注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聯手營造美好的地球家園。屆時,北京雙年展將再一次把全世界人們的心連在一起,為了我們美好的地球村而努力。

前三屆北京雙年展回顧

北京雙年展已成功舉辦了三屆,讓我們再次回望前三屆北京雙年展,重溫那些記憶中的激動和溫馨。
2003年9月,首屆北京雙年展共展出45個國家的329位藝術家的677件作品,成為“北京金秋最美的風景”。
2005年9月舉辦的第二屆北京雙年展,參展範圍擴大為69個國家,632位藝術家,778件作品。北京雙年展一躍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國際當代繪畫和雕塑藝術雙年展。
2008年7月,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在北京奧運會期間舉辦,參展國家增至81個,國內外藝術家有701人,作品747件。其規模之大,作品來源之廣,在中國美術展覽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其他國家舉辦的國際藝術雙年展中也是罕見的。
三屆展覽累計參展國近百個,參展藝術家近兩千人,展出作品兩千餘件,國內外來稿數以萬計。參展藝術家中,既有代表各國當代藝術成就,享有世界聲譽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構成了一部世界當代繪畫、雕塑史;又有眾多頗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新秀,他們也構成了對未來的世界藝壇的前瞻。
北京雙年展主展場中國美術館和中華世紀壇,觀眾日流量超過兩萬,三屆累計參觀人數超過百萬。國家有關方面領導以及幾十個國家駐華使節、文化官員和藝術家出席了開幕式或參觀了展覽。
三屆北京雙年展期間都舉行了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各國理論家和藝術家代表在研討會上暢所欲言,為北京雙年展增添了濃厚活躍的學術氣氛。
北京雙年展無愧於“中國空前的國際藝術盛會”之美譽。

第三屆

主題

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作品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作品

為踐行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人文奧運”理念,使體育盛會與藝術盛會能夠交相輝映,組委會在2006年初經與北京奧組委等有關單位溝通,確定第三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主題為“色彩與奧林匹克”。展覽在2008年奧運期間舉辦,是首批確認的北京奧運會重大文化活動。主場館中國美術館的展期為2008年7月8日至8月12日,分場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的展期為2008年7月8日至8月24日。

作品篩選和展覽組成

2007年12月至2008年 3月,經過對83個國家的近萬件投稿作品進行評選,最終入選81個國家701位藝術家的747件作品,構成建國以來參加國最多的一次國際美術大展,是對全球當代繪畫雕塑藝術面貌的全景式展現。除主題展外,另有英國、挪威、墨西哥、蒙古國、國際當代版畫5個特展。國際當代版畫特展的作品,是從西班牙義大利舉辦的以“火”為主題的“2008·第五屆國際版畫雙年展”中遴選出來的部分精品。

關於獎勵

2008年將按照往屆慣例設最佳作品獎(3個)、優秀作品獎(6個)、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3個)三種獎項,頒獎儀式將於7月8日晚上在北京飯店舉行,屆時將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國際策劃委員等為獲獎作品頒獎。

特殊使命

在國家和人民遭遇重大危難的緊要關頭,用藝術創作來記錄這段艱苦卓絕的歷程,反映時代重大主題,是中國藝術家莊嚴的歷史使命。北京雙年展緊急特邀了11件反映抗震救災題材的作品補充到展品圖錄中。

理論探討

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田世信:《唐女》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田世信:《唐女》

2008年7月9日,在北京飯店舉辦的國際研討會,將深入探討“奧林匹克精神與美術的理想”。
在與會代表和記者共同欣賞完展覽代表作品的幻燈演示後,會議進行了簡短的答記者問。與會者主要從以下幾點對此次雙年展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
一 此次展覽仍以架上繪畫和雕塑為主。馮遠認為,從現實的需要來看,它代表了世界上人口百分之五十的審美趨向,也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的主要審美思考,架上繪畫和雕塑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另外,也是想在學術上體現與“架上繪畫消亡”論調的不同認識。對於國際上約定俗成的雙年展理念來講,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是唯一堅持強調以架上繪畫和雕塑為主要表現方式的雙年展,這也是區別國際上其他雙年展的重要標誌。文明的藝術本來是多樣性的,我們要更為理性的接受當代藝術。藝術不同的表現形式不應成為其唯一的創新途徑,最為追求美的經典藝術仍可以對當代進行充分探討。架上繪畫和雕塑與歐美中多以裝置呈現的雙年展,取得了一種東西方現代藝術發展的平衡。當然,也不排除此次展覽當中會出現近似於攝影的架上作品和趨向於裝置的雕塑作品。
二 關於此次展覽的主題,其中“色彩”主要代表造型藝術,而“奧林匹克”實際上是某種精神的代表。北京從2003年到2005年,中間隔過2007年後於2008年配合奧運會舉辦第三屆國際美術雙年展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色彩”與“奧林匹克”正是當代藝術與奧運精神的一個契合點。
三 申請參加雙年展的國家已由第一屆的45個,第二屆的69個,增加到現在的81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正在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的美術大展。此次展覽設有五個特展,這些特展是相當於各個國家的國家館,主要是集中體現該國的藝術面貌和水平。選擇這幾個國家的原因主要由於該國在藝術上的顯著特點和在藝術史上的特殊貢獻和地位。

新聞發布會

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新聞發布會,於2008年7月7日下午3時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參加會議的有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北京市政府相關代表王明明,來自中國美協的吳長江陶勤,以及策展委員會成員代表王鏞、溫琴佐·桑福、古斯塔夫松·羅格等。另外,共八十餘家中外媒體參加了此次發布會。

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開幕式將於7月8日上午10點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入選作品內容題材

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作品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作品

入選作品中,有反映首屆奧委會成員及顧拜旦薩馬蘭奇羅格等對國際奧林匹克運動作出貢獻的人士;有表現中國奧運第一人及奧運會金牌獲得者的;有反映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有靈感來源於北京奧運會開幕時間的;有將參加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的“人龍舞”;有以“馬照跑”為題頌揚“一國兩制”的;有表現奧運會主場館的;有反映不同種族的人分享永恆的幸福時光的;有表達對北京奧運會這一體育盛事自發的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時空的慶祝;有表現運動員艱苦訓練場面的,寓意人們在生活中也需要克服困難,以求得社會肯定;有描繪等待上場的運動員聚精會神的表情;有通過運動瞬間展現物質世界、精神世界與意志世界的貫穿與穿梭;有表現奧運聖火點燃了懷著和平及綠色希望的人們的能量,把他們團結起來;有表達運動員們在競賽中的合作精神與樂觀精神遠比獎牌意義重大。

這些奧運題材作品包含了不同的競技項目,有游泳、跳水、體操、網球、足球、賽跑、腳踏車、賽馬、射擊、跳躍、投擲等等,風格技巧有古典、現實、寫意、具象、抽象、表現、象徵、超現實、拼貼等,作品並非是對主題的簡單圖解和概念詮釋,也並不局限於刻畫體育運動,而是在這一大主題的啟發下,表現人類對和平的嚮往、對美的渴望、對青春的歌詠、對力量的讚嘆,是從生命存在的深層意義上發揚光大奧林匹克精神。

評論

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作品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作品

2008·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是與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同時舉行的,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國際雙年展,它並非為配合奧林匹克運動會而舉辦,但畢竟在我國北京舉辦如此宏大的世界體育盛事,中國美術界和世界美術界友好人士當然不會無動於衷,何況當前包括美術界在內的文化界人士密切關注的人類崇高理想的重建、人道主義光輝與友愛精神的發揚,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是奧林匹克運動會所追求、所期盼的。因此,北京國際雙年展組委會決定把本應在2007年舉辦的第三屆展覽改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舉辦,並確定主題為“色彩與奧林匹克”。“色彩”在這裡是藝術和美的代名詞,它與“奧林匹克”一詞並置,具有雙重含義:它有相對的獨立性,表明這是在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舉辦的美術雙年展;色彩即藝術作品的題材與主題也可以與奧林匹克相吻合,表現運動的內容與彰顯奧林匹克精神。當這一主題發布後,得到了世界各國美術界的認同與支持,數以千計的應徵作品的稿件從四面八方紛紛寄到組委會。中國美術家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積極性。經過雙年展策劃委員們的嚴格挑選,參加本屆雙年展的繪畫、雕塑和裝置性作品共747件,其中中國藝術家的作品239件。
參展的中國藝術家的年齡跨度很大,從30年代出生到80後的新生代。老中青三代人的藝術觀念顯然不盡相同,但在追求人類和平、文明,維護世界人類文化生態的平衡與和諧發展這一點上,大家有共同的理念。藝術家們根據自己的藝術經歷和生活感受,選擇了各自不同的題材來表現這一主題。應該說,參展作品的題材相當廣泛:歷史和當代人物、世界和中國文化古蹟、自然風景和花卉、鳥禽、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抽象性的作品。不用說,與奧林匹克相關的題材,占有相當的比重,尤其是第29屆北京奧運會的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給予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靈感和啟發,不少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處於不同生活狀況的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家在關注作品傳達人文精神的同時,力求藝術語言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尤其是一些中青年作者,在創新的道路上邁開了新的步伐。這表明,藝術家們越來越自覺地認識到,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對藝術創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們關係到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它們不僅是藝術家們想像力和創造性的表現,而且能形象地反映出藝術家們所處時代和所屬社會群體的思維狀態。參展藝術家在作品中所顯示出來的進取銳氣和開拓精衶,說明我們社會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所取得的進步。尤其使我們高興的是,我們藝術家在“色彩與奧林匹克”這一大主題的表達中,用生動的形象語言,反映各國人民的國際主義思想。藝術和體育競技一樣,是世界性的語言,中國藝術家們用自己的心智與技巧,在2008·第29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與來自其他各國的同道們進行真誠的交流,並反映中國藝術家們的信念:當今世界,人們的藝術表達方法是多元的,在這多元的格局中,繪畫、雕塑等傳統的表現形式,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它們要經受時代新思維的洗禮,要傳載新的美學理念,要接收新科技手段提供的新資源,它的表現語言要追求創新,以滿足人們新的審美需求。但美術的本質-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反映人性和人類創造智慧的光輝,不會發生變化;美術創作要與社會大眾進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為社會大眾所享用,這一目標也不會發生變化。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肩負著時代的使命,為包括中國藝術家在內的世界各國藝術家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並以此為當代世界藝術進程,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四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即將隆重開幕

展現藝術家感知的當下生態情境激發社會對理想生態環境的追尋
——第四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即將隆重開幕
北京雙年展是國家立項,由中國文聯、北京市政府和中國美協共同主辦,以展示世界當代美術主流生態為宗旨的國際大展。2003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三屆。
生態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需要我們共同應對,用藝術形式呼籲人們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和建設人類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是當代藝術家需要擔當的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第四屆北京雙年展組委會經過一年多的緊張籌備,通過與一百多個國家的藝術機構進行詳細確認,以“生態與家園”為主題、文化部為後援的本屆北京雙年展,將有84個國家的5百餘件繪畫、雕塑、裝置、影像以及綜合類作品,於2010年9月20日在中國美術館亮相,集中展示世界美術家對地球生態問題的藝術思考,多角度形象展示各自不同藝術風貌和共同關愛地球家園的熱忱,力圖較全面立體展現全球當下藝術生態。喀麥隆(Cameroon)、哥斯大黎加(Costarica)、多米尼加(Dominique)、盧森堡(Luxemburg)、薩爾瓦多(Salvador)等國均是首次參展。
除展覽規模繼續擴大外,與往屆相比,本屆北京雙年展裝置作品數量明顯增加,另外“新面孔”的參展藝術家也很多,多數國外作者都是初次來華展示自己的作品,很多國內作者是憑藉自己優秀新穎的主題創作初次入選。與往屆一樣,大展組委會將繼續設立最佳作品獎3名、優秀作品獎6名和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3名,展前由特邀的國際評審團從主題性、藝術性、地域性等角度整體考量票選出獲獎作品,獲獎名單將在展覽開幕當天公布。展覽期間,將於9月21日在北京飯店召開學術研討會,理性探索“藝術與當代生態環境的關係”。
主題展之外,另有智利特展和奧地利特展,將集中展示這兩個國家風格鮮明的當代藝術。值得一提的是,智利特展的12位參展藝術家,多位都是2.27智利特大地震的親歷者和倖存者,他們用攝影、裝置等形式記錄了地震引發的海嘯以及日常所見的生態危機,相信可以使觀者感同身受。居住並工作於奧地利的許多藝術家及其巨大的藝術潛力成為舉辦本次奧地利特展的基礎,這是一次能夠洞察奧地利最新一代藝術家的嘗試,他們的作品具有一種新興藝術的潛力,為我們了解未來的藝術發展趨勢提供一個角度。
成功舉辦過三屆的北京雙年展,已初步摸索出獨特的辦展機制,在過於彰顯所謂當代性,導致後現代藝術風潮越來越偏離大眾欣賞水準,作品內容日漸空洞的當下,理性、充實且不失探索精神的北京雙年展,將繼續展現不同於世界上其他雙年展的別樣藝術景觀與生態。

美協簡介

中國美術家協會(簡稱中國美協,由中共中央書記處領導,中共中央宣傳部代管)是中國各民族美術家組成的人民團體,是全國政協的發起單位之一,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團體會員。中國美協會址設在北京,在全國各省(除台灣外)、直轄市、自治區成立分會,稱中國美術家協會(省市區)分會。1990年後,各分會改成為中國美協的團體會員,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分會改為以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冠名的美術家協會,如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省分會改為廣東省美術家協會。
中國美協吸納在美術創作、美術評論、美術史研究、美術教育美術出版、藝術設計、美術組織等方面成就卓著者為會員,集中了全國各地有成就、有影響的美術專家、學者,是綜合美術各門類的、全國美術唯一的國家級美術組織。
中國美協負責組織、指導全國美術家進行美術創作和理論研究,承擔國家重大美術展覽的組織、實施、評選、評獎,舉辦大型的全國性美術展覽和各種學術展覽,出版學術刊物,開展學術研討,提倡美術教育,努力做好聯絡、協調、服務工作,構建和諧向上的美術家之家,促進中國美術的繁榮和發展。
中國美協積極開展廣泛的國際美術交流,舉辦並參加各種類型的國際美術展覽,接待世界各國的美術家訪華並組織中國美術家出國訪問,與各國美術界進行形式多樣的交流,增進同世界各國美術家的友誼和合作。
中國美協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選舉產生理事會;理事會選舉主席、副主席,組成主席團;主席團聘任秘書長、副秘書長,負責處理日常會務工作。
中國美協前稱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簡稱全國美協),1949年7月21日在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宣布成立,徐悲鴻當選為第一任主席,江豐、葉淺予為副主席,蔡若虹、劉開渠、吳作人、李樺、古元、王朝聞、倪貽德、力群、朱丹、野夫為常委,全國委員41人,修補委員10人。
1953年10月4日全國美協全委擴大會閉幕,通過工作報告和章程決議同時改稱中國美術家協會(簡稱中國美協)。選舉理事62人,常務理事25人,推選齊白石為主席,江豐、葉淺予、吳作人、蔡若虹為副主席,華君武為秘書長。
1960年7月30日中國美協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何香凝為主席,蔡若虹、劉開渠、葉淺予、吳作人、潘天壽、傅抱石為副主席。理事112人,常務理事23人,華君武為秘書長。
1979年11月3日中國美協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代表385人,通過新的協會章程,選舉理事172人,常務理事47人,選舉江豐為主席,王朝聞、葉淺予、華君武、劉開渠、關山月、李少言、李可染、吳作人、黃新波、蔡若虹為副主席。常務書記為華君武、劉迅、張仃。1983年3月三屆常務理事會在北京召開,推選吳作人代主席,秦征、劉迅任常務書記。
1985年5月6日中國美協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在濟南市召開,選舉理事221名,常務理事56名,吳作人當選主席,王朝聞、葉淺予、古元、關山月、劉開渠、華君武、李少言、李可染、周思聰、秦征、黃永玉、蔡若虹當選副主席;1990年10月增補王琦為副主席(常務)。中國美協本屆分黨組於1997年11月25日成立,劉大為任書記,李中貴任副書記,王春立金毓清任成員。
1998年9月11日中國美協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會議代表292人,推選理事121人,聘請王琦、王朝聞、關山月、華君武、李少言、吳冠中、羅工柳、秦征、黃永玉、蔡若虹為顧問,選舉靳尚誼為主席,劉大為(常務)、劉文西、劉勃舒、肖峰、李煥民、林墉、楊力舟、哈孜•艾買提、常沙娜、程允賢、詹建俊為副主席;李中貴任秘書長,王春立、金毓清、戴志祺任副秘書長。
2003年12月1日中國美協第六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五洲大酒店召開,會議代表372人,推選理事147人,聘請王琦、王朝聞、華君武、劉文西、劉勃舒、李煥民、吳冠中、肖峰、羅工柳、哈孜•艾買提、秦征、常沙娜、黃永玉、程允賢、詹建俊為顧問,選舉靳尚誼為主席,劉大為(常務)、王明旨、王明明、韋爾申、馮遠、尼瑪澤仁、許江、吳長江、楊力舟、楊曉陽、林墉、曾成鋼、潘公凱為副主席,劉大為任秘書長,戴志祺、李榮海、陶勤任副秘書長。
2004年2月3日六屆三次主席團會後增補理事41人
2005年7月26日召開中國美術家協會六屆二次理事會後增補施大畏、羅中立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2008年12月11日,中國美協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代表421人,推選理事210人,聘請王琦、王明旨、尼瑪澤仁、華君武、劉文西、劉勃舒、李煥民、吳冠中、楊力舟、肖峰、林墉、哈孜•艾買提、秦征、黃永玉、常沙娜、詹建俊為顧問,選舉劉大為為主席,吳長江(常務)、王明明、韋爾申、馮遠、許江、許欽松、楊曉陽、何家英、范迪安、羅中立、施大畏、黃格勝、曾成鋼、潘公凱為副主席,劉健任秘書長,李榮海、張旭光、陶勤為副秘書長。
1949年成立以來,中國美協總計發展會員10028人。

策劃團隊

總策劃4人

靳尚誼
1934年生於河南焦作。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57年以優異的成績完成油畫專業研究生學習。1983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1987年至2001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國家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
油畫作品以肖像和歷史題材為主。以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念與歐洲古典油畫技巧相結合,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十二月會議》、《塔吉克新娘》、《青年歌手》、《瞿秋白》、《醫生肖像》、《畫家》等作品成為中國當代油畫的代表作。許多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博物館收藏,出版多種個人畫集。
劉大為
1945年生於山東諸城。1968年畢業於內蒙師大美術系,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班,受教於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吳作人、黃胄等國畫名家。1998—2006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2005年當選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IAA)主席,2006年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2008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中國畫代表作有《晚風》、《漠上》、《馬背上的民族》、《陽光下》、《帕米爾婚禮》、《草原上的歌》、《巴扎歸來》等。繪畫功底紮實,生活氣息濃郁,立意嚴謹深刻,創作刻意求新,工寫皆精,風格鮮明。作品以反映北方少數民族生活風情及重大歷史題材為主,尤擅畫馬著稱。大量作品在中國、美國、日本、法國、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展出,獲獎三十多次,出版多種個人畫集。
馮遠
1952年生於上海。1980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班。歷任中國美術學院教務長、教授、副院長,文化部藝術司司長,中國美術館館長,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擅長中國畫人物畫,作品多以歷史題材為主題,主要作品有《楚辭詩意》、《創世紀》、《逍遙遊》等,《秦隸築城圖》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二等獎。作品曾入選第五、七、八、九屆全國美展和其他國內外重要展覽,獲獎十餘項次。發表論文和出版專著、教材約八十餘萬字,出版畫集、作品集多種。曾赴多國舉辦個人畫展及考察、講學,作品為國內外多家美術館收藏。獲得國家津貼和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吳長江
1954年生於天津。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並留校任教,任版畫系副主任、主任、院黨委副書記,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作品入選第六、九、十屆全國美展,首屆、二屆北京雙年展,作品曾獲第八屆全國版畫展優秀作品獎、挪威國際版畫展評審會獎、第十屆全國版畫展銅獎、第十三屆全國版畫展銅獎、1997年“時代風采”——全國寫生畫展佳作獎、“魯迅版畫獎”、2001年中國文聯採風成果獎等。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大英博物館、德國路德維希博物館、挪威國際現代版畫博物館、美國波特蘭博物館、日本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日本日立市鄉土博物館、牛津大學阿斯莫林博物館、德國海德堡市選帝侯博物館等多家單位收藏。
出版作品集有《吳長江素描》、《人體素描技法》、《吳長江青藏高原畫集》、《吳長江的世界——西藏人的生活素描集》、《素描手冊——歐洲古典素描的啟示》(著作)、《青藏高原行—吳長江素描集》等多種。

委員22人

(按姓氏筆劃為序)
丁寧
1960年生於浙江寧波。1988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93-1994年在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美術史論系從事博士後研究,1998年為美國哈佛大學美術系高級訪問學者。1989年至2000年執教於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任教授、系主任。同年調任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副主任。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秘書長。
主要著作有《接受之維》、《美術心理學》、《綿延之維——走向藝術史哲學》、《藝術的深度》、《西方美術史十五講》和《圖像繽紛――視覺藝術的文化維度》、《美術鑑賞》和《感動心靈的西方美術》等,譯著有《傳統與欲望——從大衛到德拉克羅瓦》、《畢沙羅傳——光榮的深處》、《注視被忽視的事物——靜物畫四論》、《媒體文化》、《視覺的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和《博物館懷疑論》等。曾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五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研究類)一等獎,希臘奧納西斯基金會最高研究基金獎,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以及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等。
水天中
1935年生於甘肅蘭州。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炎黃藝術館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油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漢畫學會秘書長。
著有《中國現代繪畫論評》、《中國現代藝術品評叢書》、《穿越四季》、《20世紀中國美術文選》(與郎紹君合編)、《歷史•藝術與人》、《20世紀中國油畫》(第一卷)等。曾主持和參與評審中國油畫年展、美術批評家年度提名展、中國山水畫和油畫風景展、20世紀中國油畫展、“世紀之門”現代美術展等展覽。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學術年會、全國美術理論學術研討會、林風眠藝術研討會、新時期美術創作理論研討會等多次學術研討會。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
王仲
1944年生於重慶。現任中國美協《美術》雜誌編委,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術館藝術委員會委員,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過程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文藝理論總評審委員會委員,俄羅斯聖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榮譽教授。
擅版畫、中國畫,長期從事文藝理論研究和評論。版畫代表作有《昨夜大雪》、《烈日下的中國農民》、《馬踏飛燕變奏曲》等。黑白木刻作品曾參加全國美展並獲獎,收入中國當代美術全集,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三人作品聯展。美術理論文章《畫家的天職是畫好畫》、《呼喚藝術的健康與陽光》、《重振人類追求真善美統一的偉大審美理想》等在美術界、文藝界引起反響並展開討論。曾主持、策劃召開“世紀回眸•全國美術理論會議”等全國大型美術理論會議。
王明明
1952年5月生於北京,祖籍山東蓬萊。1978年考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未入學,同年調入北京畫院從事專業創作。現為北京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北京市美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審會主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
自幼酷愛繪畫,兒童時代作品曾到三十幾個國家展出,曾獲世界兒童畫比賽特等獎、一等獎。七十年代求教於吳作人、李苦禪、蔣兆和、劉凌滄、盧沉、周思聰、姚有多等諸名家,打下堅實的繪畫基礎。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大型畫展,還曾在新加坡、日本、香港、台灣、加拿大等地舉辦個展及講學,出版多種個人畫集。
王鏞
1945年生於北京。1967年北京大學東語系本科畢業。1981年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印度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1983至2005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外美術交流史研究。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著作有《印度美術》、《20世紀印度美術》、《印度美術史話》、《羅丹》、《移植與變異——東西方藝術交流》、《中外美術交流史》(主編)、《印度細密畫》、《凡•高》等,譯著有查爾斯•法布里《印度雕刻》、羅伊•C.克雷文《印度藝術簡史》等。
孫克
1938年生於天津。195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78年應當年研究生考試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師資班學習,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1982年起任北京畫院《中國畫》雜誌編輯、主任,1988年評為副編審,1986年起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史兼職教師,1993年被聘為《美術》雜誌社副主編、編委。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美術》雜誌社編委,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美術史客座教授,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等。
擅長繪畫、美術史論、美術評論,兼事書法。自1980年以來在全國主要專業報刊發表文論數以百計,近百萬字,出版有《孫克美術文論集》,收入文論80餘篇,40萬字。並有《黃秋園藝術評論文集》、《巨匠集黃賓虹》等編著。
劉健
1954年生於安徽合肥,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留校任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教務長,歷任副院長、學位委員會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視覺藝術學院院長、傳媒動畫學院院長。兼任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浙江研究生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教育部藝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高等院校教授職稱評審委員會藝術學院組組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享受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
作品曾入選六屆、八屆、九屆、十屆全國美展,作品獲首屆中國畫人物畫展銀獎、八屆全國美展浙江展區金獎、第五屆全國書籍裝禎藝術展銀獎。
劉曦林
1942年生,山東臨邑人。1958年至1963年就讀于山東藝專(今山東藝術學院),1978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研究生,1981年起,於中國美術館從事美術理論研究兼事書畫創作。歷任中國美術館研究部副主任、主任,現為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雜誌編委。
著有《藝海春秋-蔣兆和傳》、《詩畫論》、《20世紀中國著名畫家蹤影》(與水天中合作)、《中國畫與現代中國》、《郭味蕖傳》、《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集•劉曦林卷》等。主編有《1949-1989中國美術年鑑》、《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花鳥卷》、《20世紀中國美術-中國美術館藏品選》等。書法擅長行草書,繪畫以花卉見長。
張旭光
1955年10月出生於河北安新,字散雲。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副主任、硬筆書法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國美術館藝術委員會委員。
自1988年先後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作品展,在中央電視台舉辦講座,赴日交流講學;作品多次入選國展、中青展、名家精品展等重大展覽,收入《中國著名書法家精品集》、《中國當代美術全集•書法卷》等多部大型書法集;在曲阜、岳陽樓等多處勒石刻碑;被中南海、中國美術館、軍事博物館和日本、韓國以及歐美國家收藏;出版專著有《楷書》、《行書》教材,《現代書法字型檔•張旭光卷》、《張旭光書法集》、《張旭光系列藝術文叢》(四卷本)、《張旭光詩詞書法》、《行書技法》、《行書臨摹•創作》光碟,並有多篇文章發表。先後擔任中國書法蘭亭獎、八屆國展、首屆青年展等重大評審活動評審會副主任,負責組織和評審工作。
鄒文
1987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並留校,1996年獲美術學博士學位。曾任《裝飾》編輯、副社長,《雕塑》雜誌副主編。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秘書長。
1996年策劃並發起“誠信藝助”活動,1998年參與主持“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20周年”之“中日美術聯展”。2001年執行策劃“亨利•摩爾的啟示”國際研討會。發起組織或執行策劃的大型展事還有“1997香港回歸慶典•中國當代藝術設計大展”、“雕塑主題展”、“中國西部風雕塑巡迴展”、“和平•繁榮”雕塑巡迴展、2008奧運景觀雕塑方案徵集大賽等。專著有《工藝創造學》、《第三類美術批評》、《公共藝術概論》、《美術闊論》等。發表論文近100萬字;完成裝幀設計1000餘種。
邵大箴
1934年生於江蘇鎮江。1955年在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藝術學系學習,1960年畢業。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研究》、《世界美術》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著有《現代派美術淺議》、《傳統美術與現代派》、《西方現代美術思潮》、《歐洲繪畫史》(與奚靜之合著)、《霧裡看花——當代中國美術問題》、《西方現代雕塑十講》、《藝術格調》等。譯著有《論古代美術》(德.溫克爾曼著)等。1999年獲俄羅斯聯邦政府文化部頒發的“普希金獎狀”。2001年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二等獎,2002年因主編與參加撰寫《圖式與精神》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2007年獲中國文聯藝術基金會藝術成就獎。
李榮海
1950年生於山東曹縣。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副主席,研究館員(教授)。歷任菏澤市文化局副局長,曹州書畫院院長,菏澤市文聯主席,中國文聯藝術開發部常務副主任(副局)。曹州書畫院、曹州碑廊創始人,山東省“十佳”文藝工作者,山東省第九屆人大代表。
出版專著《李榮海書法楹聯集》,《李榮海書法作品集》,《李榮海寫意花鳥畫集》,《李榮海花鳥畫作品選》等,草書巨幅《千字文》被中南海收藏陳列,多幅書畫、國畫作品被人民大會堂等國家機關收藏,2005年赴日進行書法藝術展覽交流,2008年花鳥畫作品在義大利展出。
范迪安
1955年生。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現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從事美術研究、藝術評論與展覽策劃,著有《當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主編《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世界美術院校教育》、《當代藝術與本土文化》等叢書。策劃“水墨本色”、“第25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中國館、德國柏林漢堡火車站“生活在此時——中國當代藝術展”、克羅埃西亞“金色的收穫——中國當代藝術展”等展覽。擔任“都市營造——2002上海雙年展”主策展人,“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中法文化年“20世紀中國繪畫展”、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中國當代藝術展”中方策展人。
袁運甫
1933年生於江蘇南通。1949年至1952年在杭州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學習,1953年轉學中央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在藝術教育方面,主張“大美術”的教育思想,曾獲得北京高校藝術專業教學成果一等獎,2007年獲得中國文聯造型藝術成就獎。出版專著《有容乃大——論公共藝術、裝飾藝術、美術與美術教育》、《悟藝集》。2009年由上海市高教委委託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設項目出版—《大師藝術教育經典•袁運甫集》。近年來完成了大量的中國畫創作,完成了國家一系列公共藝術創作任務,如北京國際機場的壁畫《萬里長城》,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的壁畫《泰山攬勝》,故宮的超大型編鐘禮器《中華和鍾》的總體美術設計及中華世紀壇的《中華千秋頌》壁畫、《日月光華》大型金柱群、《宇宙星空》光導纖維的總體美術設計、桂林中華文化園大型環境壁畫《華夏之光》等。
翁劍青
1957年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1994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獲“平山郁夫獎”。1999至2000年赴日本訪問研究傳播學及公共藝術現狀。200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1995年起執教於北京大學藝術學系,現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大學客座教授。
長期從事繪畫、綜合材料的藝術創作和視覺設計,多次參與國內外藝術展覽及策劃。學術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與美術批評。主要著述有《形式與意蘊》、《城市公共藝術論》、《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廣告文案與創意》、《改革20年焦點論爭》(與他人合作)等,發表有關當代藝術和設計的研究論文20餘篇,另有諸多美術作品發表、獲獎。2003年獲北京大學第九屆社會與人文科學優秀成果獎。
陶勤
1963年生於四川成都。1979年至1983年就讀於四川大學外文系日本語言文學專業,1986年至1987年留學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專攻東方美術史,兼修西方美術史,獲研究生結業證書。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多次參與策劃並組織實施在日本等國舉辦的“現代中國美術展”。
論文有《宋元繪畫對日本的影響》、《談新時期的中外美術交流》《關於當代日本畫》、《體驗跨文化的美妙》、《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考察》、《第26屆聖保羅雙年展考察印象》等,譯著有《西洋繪畫名品集——16至20世紀》、《關於夏爾丹與弗拉戈納爾的風俗畫》、《雲崗石窟第二卷》、《亞洲的共同課題——現實主義》、《日本“洋畫”的展開與未來》、《中國當代年畫的特徵》、《埃爾米塔什博物館》、《畫家瑪格利特》、《今日的日中美術》、《歐洲中世紀美術捲圖版說明》等。
盛楊
1931年生於江蘇南京。1956年至1961年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
1959年任中國軍事博物館正門群雕《國防軍與民兵》創作組副組長。1976年受國務院之命任毛主席紀念堂雕塑組組長。1979年與劉開渠率領中國雕塑家代表團赴義大利、法國訪問考察。1984年在北京首創中國的雕塑公園——石景山雕塑公園。1999年參加北京盧溝橋的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的工作,主創《搶救傷員》、《支援前線》等四座雕塑。主要雕塑作品還有《民兵》、《教育家徐特立》、《屈原》、《作家巴金》、《革命元老吳玉章》、《愛國將領馮玉祥》、《科學家嚴濟慈》等。著有《雕林漫步》和主編《20世紀中國城市雕塑》等。
詹建俊 
1931年生於遼寧蓋平縣。1948年入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後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完成本科及研究生的學習。1955年入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1957年起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現為該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油畫學會主席。
長期從事油畫專業的創作、教學及主持學術工作,領導、主持全國油畫藝術的展覽、評選及研討活動。代表作有《狼牙山五壯士》、《回望》、《高原的歌》、《潮》等。《起家》獲世界青年國際美術競賽銅質獎章,《潮》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出版有《詹建俊畫集》、《詹建俊詞典》、《第三代中國油畫家研究詹建俊》等,多件作品為海內外收藏。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薛永年
1941年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本科與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現為該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美術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術》、《美術研究》、《美術史論壇》(韓國)編委。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著有《書畫史論叢稿》、《橫看成嶺側成峰》、《江山代有人才出》、《揚州八怪與揚州商業》、《華喦研究》、《王履》,編有《中國繪畫的歷史與審美鑑賞》等,合著有《中國書畫》、《中國美術簡史》等。獲國家圖書一等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二等獎、北京市文聯文藝評論一等獎,獲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享受政府津貼,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曾應邀到美國、日本、韓國、台灣等地訪問講學。
魏小明
1977年考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86年獲奧地利維也納美術學院獎學金赴歐留學,1987年獲該院碩士學位。1992年起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起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現為該院雕塑系教授,兼任中國城市環境藝術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委員。
1986年至1992在歐洲各國舉辦個人畫展,並從事大量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1993年至2006年設計並完成多項雕塑,策劃並組織多次國際雕塑研討會。2006年作為學術主持人帶領清華美院雕塑系師生赴瑞典參加國際木雕創作營,2005年擔任中國-丹麥文化交流藝術展策劃委員,2002年作為策劃及組委會藝術總監組織完成“中國北京——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展”等。出版個人畫冊《抒頌生命的讚歌》。曾獲奧地利國家文化科研部部長授予“傑出藝術貢獻獎”,全國第四屆書籍裝幀展銀獎,“張光宇藝術基金”創作獎,置於上海外灘的青銅雕塑“夸父逐日”榮獲法國軒尼詩“95創意與成就青年獎”。
溫琴佐•桑福
國際藝術策展人,從事了11年主編出版藝術畫冊的工作,共出版了300多冊藝術圖錄。
在都靈和羅馬建立了義大利文化中心,任該中心主席。參與了很多重要的國際藝術活動,並從1988年起開始參與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和威尼斯電影節的策劃。
2001—2002年發起並組織策劃展覽“畢卡索白與黑”,巡展於中國4個城市。
古斯塔夫•羅格
國際策展人。曾就學於赫爾辛基經貿學院、並獲赫爾辛基工業大學碩士、AboAkademi大學美術史碩士。曾為工程師(1973-76)、阿爾及利亞駐芬蘭使館商務秘書(1976-82)MarttiKansanenOY/1982-2005項目負責人(1982-2005)等職。2001年開始策展活動,曾參與第一、二屆北京雙年展,並任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國際策劃委員,另外策劃2006年芬蘭當代美術館、2007年TonyCragg個展及多個國際著名藝術家等展覽。為芬蘭當代美術館、芬蘭藝術公司、芬蘭美術學院及基金會等機構成員。
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

國家行為的2003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世界有關各國曾號召地方政府和社會實體資助在本國舉辦的雙年展實現品牌化。
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也得到了中國政府及有關組織機構的有力支持。
主辦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簡稱中國文聯,由文學藝術家協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全國產業部門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組成。成立於1949年7月。致力於繁榮和發展文藝,推動國際文學藝術交流。
主辦單位: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直接領導下的地方行政機關,是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負責組織管理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的各項行政事務。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
中國美術家協會(簡稱中國美協),成立於1949年7月,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美術學術團體,通過舉辦展覽,出版刊物、組織會員進行創作實踐、學術探討和理論研究工作以及開展國際美術交流等活動,努力發展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美術,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服務。
後援單位
後援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在國務院領導下管理全國文化藝術事業,主要職責包括:研究擬定文化藝術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並監督實施;研究擬定文化事業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指導文化體制改革;管理文學、藝術事業,指導藝術創作與生產,扶持代表性、示範性、實驗性文化藝術品種,推動各門類藝術的發展;歸口管理全國性重大文化活動;擬訂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指導、協調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指導國家重點文化設施建設;歸口管理文化市場,擬定文化市場的發展規劃;研究文化市場發展態勢,指導文化市場稽查工作等。

盤點有影響力的雙年展

雙年展,英文形式為Biennial,在義大利文里叫Biennale,是國際當代視覺藝術最高級別的展示活動,是推出世界各國新藝術成就的重要視窗,是各國各地重要的藝術節日,其重要性相當於體育界的奧林匹克,或電影界的奧斯卡、戛那 ,與這些國際藝術節日不同是,不是所有的雙年展都設立獎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