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濕

冒濕,濕阻又名冒濕、傷濕。

濕阻又名冒濕、傷濕。濕阻病名首見於《中醫內科學》(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
《時病論·秋傷於濕大法》:“冒濕之病,得之於早晨霧露,雲瘴山嵐,或天陰淫雨,晴後濕蒸。”
濕阻指因環境潮濕,濕邪侵及肺衛所致。以頭身困重、酸楚,納呆、脘痞等為主要表現的外感疾病。
本病初起在肌表,若表證不去,濕邪可從熱化而為濕熱入里之證。

[診斷依據]

1.男女老幼均可發病,但以脾胃虛弱者易患。常發生於梅雨潮濕的季節,或久雨初晴之時。發病緩慢,病勢纏綿。
2.初起頭暈蒙如裹,周身不適,四肢懈怠,脈濡緩。繼而可出現身體困重,或周身酸楚不適。微熱少汗,脘腹痞脹,納呆,便溏,口渴不欲飲水。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緩。
3.可無明顯體徵,實驗室檢查亦可無異常發現。

[鑑別診斷]

1.感冒:四時皆有,起病急,病程短,有惡寒發熱頭痛等症。
2.三痹:病前1~4周可有咽部紅腫疼痛。持續低熱,關節酸痛,血沉加速,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增高。
3.濕溫[瘟]:病程長,病情重,發熱不解,肥達反應及傷寒桿菌培養陽性。
4.疰夏:發生於暑季,常每年夏季反覆發作,病程可遷延數月。

[辨證論治]

1.濕郁衛表證:頭身困重,脘痞腹脹,納呆,不欲飲水,疲乏思睡,微有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苔白膩,脈緩。祛濕解表
2.氣分濕熱證:身熱不揚,肢體沉重疼痛,脘腹痞脹,納呆欲嘔,口膩不渴,或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清化濕濁。
3.脾虛濕困證: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肢體困重,脘腹痞悶喜揉按,納呆,厭食油膩,大便溏薄或瀉泄,舌質淡胖,脈濡緩。健脾滲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