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2年

公元702年

公元702年是周武則天長安二年壬寅,在這一年中唐王朝可謂是大事件不斷,設定北庭大都護府、設立“庭州府”、吐蕃求和,同樣武科舉制度始於這一年。

人物簡介
(圖)公元702年張九齡像

張九齡(公元678~740年)唐玄宗時大臣、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進士,任左拾遺,遷左不闕。生率年不詳,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自洪江都督徙桂州,兼嶺南道按察攝御史中丞。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張不循資格用人。有“賢相”之稱。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遭貶。薨,年六十八。

大事件

北庭古城

(圖)北廷都護府故城遺址北廷都護府故城遺址

《漢書》《後漢書》記載,早在兩漢時期,漢王朝就在車師後王庭築有“金滿城”。當時的金滿城,與車師前王庭的“高昌壁”,一南一北,是雄踞天山南北麓的兩座重鎮,同為“西域之門戶”。

在唐代,金滿城已經發展成為了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交通和文化中心。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設定庭州於“可汗浮圖城”(當城突厥民族對金滿城的稱3謂),下轄金滿、輪台、蒲類三縣,是中央政權在天山北路州治的開始。武則天稱帝後,為了加強統治和管理,又於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設定北庭大都護府,統轄昆陵、蒙池兩個都護府、二十三個都督府和金滿輪台蒲類西海口縣,掌握天山北路東起伊吾西至碎葉的軍政大權。北庭古城由此得名,北庭大都護府是唐代十三個大都護府之一,是西北地區重要的軍政機構。北庭大都護府設在庭州城,所轄昆陵、蒙池兩個都護府,轄地東起巴里坤湖,西至裏海的廣大地區。

駐軍屯田

烏魯木齊在準噶爾蒙古語,是“優美的牧場”之意。它位於天山北麓草原地帶,東臨天山東段最高峰——博格達峰,南依連綿千里的天山林帶,西、北緊靠準噶爾盆地,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城市。

烏魯木齊尚未建成之前,是一片優美的牧場,漢代西域都護府開始派兵在此屯田,隋代始有“互市”活動。公元702年,唐朝在此駐軍屯田,修築城堡,漸漸成絲綢之路北道必經之地。清朝初年,舊城毀於戰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築建新城,命名“迪化”。1884年新疆建行省,迪化作省會。1945年建市,1953年改用烏魯木齊原稱。現在,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北庭西大寺

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在北庭故地設立“庭州府”,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改“庭州府”為“北庭大都護府”。該時期在其轄區內大興土木,廣建佛寺,先後建有“應運太寧寺”、“高台寺”、“龍興寺”與“西大寺”等,佛教一時興盛。

初設武舉

(圖)武舉制武舉制

長安二年(七0二)正月,初設武舉。武舉系文武兩種科舉之一,但不及文舉為朝廷所重。武舉考試通常有射箭(包括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射長垛)、馬槍、翹關、負重等項,還要檢閱身材、言語,各分“上”、“次上”和“次”三等。以後玄宗開元十二年制舉“將帥科”,十五年制舉“武足安邊科”,都是武舉的發展。

突厥默啜寇鹽、夏、忻、並諸州

長安二年(七0二),突厥默啜全面騷擾武周邊境,有時進入內地,武周仍御而不擊。正月,突厥寇鹽州(今寧夏鹽池以北)、夏州(今陝西橫山以西)。三月,破石嶺(關名,在山西定襄境),寇并州(太原)。七月,寇代州(今山西代縣一帶)。九月,寇忻州(今山西忻縣)。其地皆今陝北、晉北一帶,時或深入,擄掠人畜財物。武周先以雍州長史薛季昶充山東防禦軍大使,節制河北滄、瀛、幽、易、恆、定諸州軍;另以幽州刺史張仁願專知幽、平、媯(懷來)、檀(密雲)防禦,兼與季昶相應,共拒突厥。然突厥知河北有備,竟不入境。鏇以相王旦為并州牧,充安北道行軍元帥,以魏元忠為之副,及其整備有緒,突厥退,王亦不行。

蘇安恆再請武后退位

久視元年(七0一)八月,蘇安恆已投匭上書請求太后禪位太子,太后召見賜食而遣之。長安二年(七0二)五月六日安恆復上疏言之,其尊李唐、責武周,義正辭嚴,較去年投書遠過。如云:“天下者、神堯(高祖),文武(太宗)之天下也。陛下雖居正統,實因唐氏舊基。當今太子追回(言廬陵王已自房州召回),年德俱盛(中宗本年已四十六歲),陛下貪其寶位而忘母子深思,將何聖顏(有何臉面)以見唐家宗廟,將何誥命(憑啥理由)以謁大帝(高宗)墳陵?陛下何故日夜積憂,不知鐘鳴漏盡(死期將至)!”又說:“物極則反,器滿則傾。”“天意人事,還歸李家”等等,太后不從,亦不之罪。

張昌宗封國公

張昌宗兄弟貴盛,勢傾朝野。長安二年(七0二)八月二十三日,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上表請封昌宗為王,太后制不許。二十七日,又請,乃賜爵鄴國公

停究揚州及豫、博叛案

光宅元年(六八四)徐敬業自楊州起兵討武,此叛案稱楊州案。垂拱四年(六八八)越王貞起兵豫州,其子琅邪王衝起兵博州討武,此案稱豫博案。案發以來,株連而死者不可數計,至今已十八、九年或十四、五年,朝野猶有借兩案相誣陷者。長安二年(七0二)八月,始頒敕曰:“自今有告言楊州及豫、博餘黨,一無所問;內外官司無得為理。”

吐蕃求和

(圖)吐蕃王朝吐蕃王朝

聖歷二年(六九九)吐蕃贊普器弩悉弄計誅論欽陵,逼欽陵弟贊婆,子弓仁率部降周后,國內才勇之士大減。久視元年(七00)唐休璟又大破麴莽布支於洪源谷,吐蕃軍力益衰。長安二年(七0二)九月十五日,其贊普遂遣大臣論彌薩來求和。十九日,則天后宴論彌薩於長安大明宮之麟德殿,奏百戲於殿庭。論彌薩曰:“臣生於邊荒,不識中國音樂,乞放臣親觀。”則天許之。觀後,論彌薩等皆相視喜笑,拜謝,曰:“臣等自來至聖朝,前後倍蒙優待,又得親觀奇樂,使不虛度一生。自顧卑賤,不知如何報答天恩,唯願太后萬歲。”時涼州都督唐休璟在朝,亦預宴,彌薩屢窺之。太后問其故,對曰:“洪源之戰,此將軍勇猛無敵,故欲識之。”太后大悅,擢休璟為右武威、金吾二衛大將軍。

吐蕃寇茂州

長安二年(七0二)九月,吐蕃贊普已遣使求和,十月十四日竟自將萬餘人寇茂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周都督陳大慈與之四戰,皆破之,斬首千餘級。按:《新唐書·本紀》及《資治通鑑》均系求和於九月,寇茂州於十月,《舊唐書·吐蕃傳》則以茂州之敗為吐蕃求和之因,於理當從。

雪來俊臣等所推冤獄

來俊臣等酷吏雖已誅死,但所推冤獄迄未平反,姚元崇、韋嗣立等亦曾言之,太后不能從。長安二年(七0二)十一月監察御史魏靖復上疏,言“陛下既知來俊臣之奸,處以極法,懇請詳細複查俊臣等所推大獄,伸其冤枉。”太后乃命監察御史蘇頲複查俊臣等舊案,由是雪免者甚眾。

張循憲薦張嘉貞

侍御史張循憲為河東採訪使,有疑事不能決,問侍吏曰:“此地有佳客可與議事者否?”吏言前平鄉縣尉(從九品下)張嘉貞有異才,循憲召見,問以事,嘉貞條分縷析,莫不井然。循憲因請嘉貞代為書奏,皆意所不及。循憲還朝,見太后,太后善其奏,循憲詳言皆嘉貞代為,且請以已之官授之。(侍御史,從六品下)太后曰:“朕豈無一官可以獎勵人才耶?”因召嘉貞入殿,與語大悅,即拜監察御史(正八品下)。擢循憲司勛郎中(從五品上),賞其知人薦賢也。嘉貞至開元時,官中書令,稱賢相。

逝世

徐有功

(圖)陳子昂陳子昂

有功(六三五至七0二)名弘敏,以字行,偃師人。舉明經,初官蒲州司法參軍,為政寬仁,不施敲朴,民亦自愛,任滿不辱一人。累遷司刑丞。武后時酷吏羅織周納,朝野不敢正言,獨有功常犯顏諫,重罪每得減死,武后亦優容之,天下稱為“仁人”。有功官止司僕少卿,然言唐代賢執法者,必以有功為典範。武宗時追謚忠正。

王方慶

方慶,鹹陽人。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參軍。則天初臨朝,拜廣州都督。證聖元年(六九五)召拜洛州長史,尋加銀青光祿大夫,封石泉縣男。萬歲登封元年(六九六),遷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聖歷二年(六九九)正授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余皆如故。長安二年(七0二)五月卒,謚貞。中宗即位,以宮僚之舊,追贈吏部尚書。方慶博學好著述,尤精三禮,在朝言事,亦多據禮爭之。家多藏書,則天訪右軍書法,方慶獻其十一代祖導以下二十八人手跡十卷。諸子莫能守其業,故其著書多散亡,今獨存其《魏鄭公諫錄》一種。

陳子昂

子昂(六六一至七0二)字伯玉,梓州射洪人。開耀二年(六八二)進士。光宅元年(六八四)詣闕上書,授官麟台正字。後屢上書言事,遷右拾遺。以父年老請解官歸養,射洪令段簡謀奪其產,誣系中,憂憤死。子昂工詩文,力反六朝綺靡之風,歸之雅正,李、杜以下鹹推崇之。所作《感遇》詩尤著名,今傳有《陳拾遺集》。

杜並

杜甫出身於唐代的一個文學世家,他的祖父杜審言工書翰,善為五言詩,與李嶠、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深受武則天賞識,曾任洛陽縣丞、膳部員外郎等職。杜審言有兩兒兩女,長子杜並,性情剛正,忠勇孝烈,16歲時,為了替父洗雪不白之冤,以死抗爭,被人亂刀砍死,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被埋葬於洛陽城東門建春門外東5里的地方。杜甫的父親杜閒為杜審言次子,曾任兗州(今山東滋陽)司馬

顧琮卒

琮,蘇州吳縣人,長安二年(七0二)十月十日卒。琮以天官侍郎同平章事,既卒,太后曰:“琮不幸,令雖不舉哀,然朕以股肱,特廢視事一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