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9年

公元689年

公元689年,己丑年,(武則天年61歲)永昌元年,於十一月改元載初元年,始用周正,太后享萬象神宮,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唐武則天載初元年,中國尚處在封建繁盛階段的唐朝盛世。

歷史事件

(圖)中國女皇帝武則天中國女皇帝武則天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反擊吐蕃的安息道行軍,敗績於弓月城西南的寅識迦河。武后大怒,將行軍大總管、文昌右相韋待價流放到嶺南的繡州,斬副大總管安西大都護閻溫古,安西副都護唐休璟貶為西州都督。

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分臨海縣東北部置寧海縣,治廣度里(今寧海城關鎮),時三門又分為臨海寧海兩縣地,屬台州。

正定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東側,華北平原中部。南鄰石家莊市,西接靈壽。武后載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定為中山縣;

李顯,顯慶元年(公元656年)11月5日生於長安,次年封為周王,李賢被廢后,立為太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後,12月11日以中宗即位,嗣聖元年二月被廢為廬陵王,聖曆元年(公元689年)又被立為太子。

(圖)封建盛世封建盛世

嗣聖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追封其父武士獲為太師魏王,母為魏王妃(順陵稱王妃墓)。永昌元年(公元689年)追尊其父為周忠孝太皇,母曰忠孝太后,把楊氏墓改稱明義陵。

武則天統治的聖歷初(公元689年),宰相武攸寧置勾使(《新唐書》卷二O六外戚傳),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頒下的《中宗即位赦》中概括審計現狀說“勾勘罕從比部”(《唐大詔令集》卷二),表明比部的審計職能大大削弱了。

正字陳子昂上疏,言為政“宜緩弄崇德,息兵革,省賦役,撫慰宗室,各使自安”。繼又上疏諫興大獄。太后繼續殺害宗室、王公多人。內史張光輔等被誣在越王貞反時“陰懷兩端”,被殺。秋官尚書張楚金、鳳閣侍郎元萬頃洛陽令魏元忠等被誣與徐敬業通謀。臨刑前免死流嶺南。周興誣宰相委玄同、大將黑齒常之謀反,二人都死。右相韋待價攻吐蕃,在弓月城西南的寅識迦河大敗。待價除名流放。偽懷義攻突厥,至紫河,不見敵而還既而又使統兵擊骨篤祿。改用周正,以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明年正月為一月。頒行宗秦客所造十二個新字,太后名照。

逝世

韋思謙,卒於公元689年,本名仁約,以字行,唐朝丞相,原陽縣陡門鄉韋城村人。

文化紀事

盧照鄰
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年十餘從曹憲王義方學《蒼》、《雅》。博學善文,尤擅七言歌行,為初唐四傑之一。曾任鄧王府典簽、新都尉。因病辭官,居太白山。食丹藥致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著《釋疾文》、《五悲文》等。武后封嵩山,聘為賢士,總章二年(六八八)廢。照鄰一生不得志。《釋疾文》自云:高宗崇尚吏治,而己學於孔墨,武后崇尚刑法,而己晚年獨鍾於老莊。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身軀又染惡疾,遂約於永昌元年(六八九)自沉於潁水,年四十。有文集二十卷,佚。明人輯其詩、賦、文章為七卷,附小卷及遺事,成《幽憂子集》(一名《盧升之集》)。集中詩《長安古意》篇尤佳,系初唐巨製。

雜譚逸事

改元永昌
垂拱五年(六八九)正月一日,大饗萬象神宮(明堂),改元永昌。

陳子昂言政要
永昌元年(六八九)二月,正字陳子昂上疏言當今為政之要,宜緩刑崇德,息兵革,省賦役,撫慰宗室,各使自安。十月,又上疏,言近來大獄增多,逆徒滋廣。請則天自問囚徒,有罪者顯示明刑,冤濫者嚴懲獄吏。

鄧玄挺
永昌元年(六八九)四月,殺天官侍郎鄧玄挺。玄挺,雍州藍田(今陝西藍田)人,善文章。官左史,與上官儀友善,儀得罪,玄挺出為頓丘令。後任澧州刺史、晉州刺史等地方官,皆有善政。然於則天臨朝時兩任吏部侍郎,選官之失,未有甚如玄挺者。玄挺與宗室汝南王煒、鄱陽公湮友善。煒、湮等謀迎中宗於廬陵,問計於玄挺,玄挺皆不應,然亦不告密。永昌元年四月,煒、湮等宗室十二人流徙,玄挺竟牽連下獄死。

韋待價征吐蕃
永昌元年(六八九)五月五日,唐以文昌右相韋待價為安息道行軍大總管,安西大都護閻溫古為副大總管,督三十六總管出征吐蕃。軍至寅識迦河(今新疆霍城以西)與吐蕃戰,初勝後敗。待價無將領之才,不善撫眾,時天寒地凍,糧饋匱乏,兵士多凍餒死,引軍還屯高昌。則天怒,流待價於繡州(今廣西桂平以南),溫古以逗留不進罪,論斬。

雲南)浪穹詔內附
七世紀初至中葉,烏蠻不斷移入洱海地區,征服白蠻,形成六個烏蠻政權,即“六詔”,浪穹詔為其一。浪穹詔傍時昔等二十五部先附吐蕃,永昌元年(六八九)五月,來附唐朝。唐以其酋長傍時昔為浪穹州(今雲南洱源縣)刺史,統其部眾。此即“南詔”形成之張本。

僧懷義伐東突厥
永昌元年(六八九)五月十八日,唐以僧懷義為新平軍大總管,率軍討伐東突厥,至紫河(今內蒙古渾河),不見突厥,於單于台刻石紀功而還。九月三日,又率兵二十萬討東突厥骨咄祿。

株連徐敬業
徐敬業兵敗,弟敬真配流繡州(今廣西桂平以南)。永昌元年(六八九)敬真北逃,欲投奔突厥。路過洛陽,洛州司馬弓嗣業、洛陽令張嗣明資助之。敬真至定州(今河北定縣)被捕,嗣業下獄自殺。敬真、嗣明在獄中誣朝野相識之士有異圖,冀減罪免死,大臣被指控牽連獲罪者甚多。嗣明言內史張光輔伐越王貞至豫州,私論圖讖天文,陰懷兩端。八月四日,光輔與敬真、嗣明同誅,家眷籍沒。嗣明言秋官尚書張楚金、陝州刺史郭正一、鳳閣侍郎元萬頃、洛陽令魏元忠與敬業通謀,十五日,四人處死,臨刑,馳傳赦免,配流嶺南。彭州長史劉易從亦為敬真所引,二十八日,就州誅之。閏九月,又殺夏官侍郎崔詧

魏玄同賜死
永昌元年(六八九)閏九月十五日,則天賜宰相魏玄同死於家。玄同字和初,定州鼓城(今河北晉縣)人。初舉進士,任長安令,累轉司列大夫。與上官儀文章屬和,麟德元年(664)儀得罪,玄同流嶺南。上元初(六七四)遇赦還。以時務之才拜岐州長史,遷吏部侍郎。上疏言選舉專屬吏部之弊,建議遵周、漢之規,未見納。永淳元年(六八二),詔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授文昌左丞、遷地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太中大夫、鸞台侍郎、知政事、檢校納言,封鉅鹿男,加階銀青光祿大夫。酷吏周興與玄同不和。高宗時,興以河陽令召見,高宗欲擢用,或奏興非清流,罷之。興不知,數於朝堂俟命,諸相皆無言,唯玄同令其回。興以為玄同沮己,深銜之。玄同與裴炎為友,始終不渝,人稱“耐久朋”。興誣奏之,言玄同言太后老矣,不如奉嗣君耐久。則天怒,遂賜死。監刑御史房濟勸玄同告密,以求召見,乘時申冤,玄同以告密卑劣,寧死不為。

韋思謙
思謙乃字,本名仁約,以音類則天父諱,故以字行。鄭州陽武(今河南原陽)人。舉進士,累補應城令。後調選。因公事不顯,未敘進,吏部尚書高季輔言:“自居選部,今始得此一人,豈可以小疵而棄大德”,擢授監察御史,由是知名。思謙常言:“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嶽,震懾州縣,誠曠職耳。”時中書令(宰相)褚遂良以賤價市中書譯語人之地,思謙奏劾其事,遂良貶官。及復用,出思謙為清水令。思謙言己性狷直,觸機輒發,易導身禍。然大丈夫當明目張胆為國效力,終不能為碌碌之臣以保妻子。沛王府長史皇甫公義引之為倉曹參軍,曰:“公非池中物,屈公為數旬客,以重吾府”。永淳初(六八二),歷尚書左丞、御史大夫。高宗甚重之,疑獄劇事,多令參裁。思謙在憲司,每見王公,不行拜禮,或勸之,言:“耳目之官,固當獨立。”振舉綱目,朝廷肅然。則天臨朝,轉宗正卿。後為右肅政大夫。舊制,大夫與御史鈞禮,思謙獨坐受其拜,言:“國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姑息為事耶!”垂拱初(六八五),賜爵博昌縣男,遷風閣鸞台三品。二年(六八六)為納言。後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六八九)九月,卒。

黑齒常之縊死
永昌元年(六八九)十月九日,酷吏周興等誣黑齒常之謀反,常之下獄,被縊死。常之百濟西部人。驍勇有謀略,原百濟達率兼風達郡將。顯慶年(六六零),唐將蘇定方平百濟,常之率部降。定方囚百濟王及太子,縱兵劫掠,常之懼,與酋長十餘人遁歸本部,招集餘眾三萬,固守任存山。定方不能克而歸,常之收複本國二百餘城。龍朔三年(六六三),唐將劉仁軌再平百濟,唐高宗遣使詔諭,常之率眾降,為仁軌攻城略鎮,建立功勳。入唐,累官為左領軍員外將軍。儀鳳三年(六七八),從洮河道大總管李敬玄擊吐蕃,時吐蕃兵壓唐軍,常之率敢死兵五百襲吐蕃營,解敬玄之圍,以功授左武衛將軍,檢校左羽林軍,充河源軍使。常之在河源置烽戍七十餘所,開營田5千餘頃,歲收粟斛百餘萬,兵精糧足,戰守有備,吐蕃不敢犯邊。開耀元年(六八一),又率兵一萬,擊吐蕃論贊婆於良非川,燒吐蕃糧貯而歸。後遷左武衛大將軍。垂拱二年(六八六),東突厥犯邊,常之率兵追至兩井,得勝而歸,封燕國公。三年(六八七),任燕然道大總管,再敗突厥於黃花堆,逐之於磧北。常之待下寬厚,及死,時哀其冤。

劉齊賢
永昌元年(六八九),劉齊賢為酷吏構陷,自縊於獄中。齊賢又名景先,因避章懷太子賢諱改名。魏州觀城(今河南清豐以南)人,祥道之子。襲父爵為廣平郡公。歷侍御史,晉州司馬,以方正聞名。時晉州出好鷂,或請高宗使齊賢捕之,高宗曰:“齊賢豈是覓鷂人耶!”水淳中(六八二至六八三)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遷侍中。中書令裴炎為酷吏陷害下獄,齊賢辯炎不反,則天怒,左遷普州刺史,途中改貶吉州長史。及死,家籍沒。齊賢祖父三代皆為兩省侍郎及典選,八人前後為吏部郎中、員外,有唐以來罕聞。

改元載初
永昌元年(六八九)十一月一日,改元載初,改用周正。以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明年正月為一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