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8年

公元238年

公元238年,也就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吳國在陽春地界設立縣治,縣名就起自境內的河流,名叫莫陽。延熙(238年-257年)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君主漢後主劉禪的第二個年號,總計20年。這也是蜀漢政權的第三個年號。

大事跡

(圖)曹丕曹丕

1、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倭女王卑彌呼遣使來華,魏文帝曹丕很是高興,於是互贈禮物,並詔封其為“親魏倭王”,對兩位使者也都有封賞。日本其時頗依賴於中國,甚至國內有宗室紛爭,亦要來華找曹丕分辨曲直,求為仲裁:“倭女王卑彌呼與狗奴國男王卑彌弓呼素不和,遣倭載斯、烏越等詣郡說相攻擊狀。遣塞曹掾史張政等因齎詔書、黃幢,拜假難升米為檄告喻之”(《三國志》)。而日本近年更出土了曹丕所贈之五尺寶刀及銅鏡,器物上所銘年代與與《三國志》無異,由此可知記載不虛。

蒙古入主中原後,元世祖忽必烈聽信高麗人趙彝之言,於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至元十八年兩次遠征日本,結束了兩國自三國到唐、宋以來相對友好關係,開始了敵對狀態,進而東南沿海開始出現倭寇。

為了對付倭寇,元朝先於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取消了市舶機構,並“禁商下海”,在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又重新恢復,至大四年再度取消。而日本政府也因為恐懼元軍的再度入侵,因此加強海防,終元一朝不曾與中國來往。

到了元末明初,由於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所部多有水師,而他們在被朱元璋消滅後,部下頗有逃至海上在兩國間以走私和海外貿易為生的,甚至後來的明建文帝,也有說是去了南洋,而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就有人認為是去尋找建文帝,並試圖將其消滅以絕後患的。

於是朱元璋在消滅南方敵對勢力準備北上滅元前,很擔心南方敵對殘餘勢力勾結倭人入侵沿海,因此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年、三年、五年數次遣使去日本交好,但日本這時正好處於南北朝交戰時期,道路為南朝所斷,朱明交好的意圖未成,因此開始實施海禁政策。到後來日本南朝為北朝所併吞,有相當部分武士成為了為浪人,部分浪人則淪為了海盜,前來騷擾中國沿海。但因為此刻明軍戰鬥力強盛,水師也堪稱一流,外加日本也是戰後百廢待興,所以倭寇屬於零散現象,沒有形成氣候,為禍不算太大。

2、魏晉·南北朝

公元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馬懿滅公孫氏,遼東郡納入魏國版圖,設平州,下轄遼東五郡,在襄平設東夷校尉。其後,平州合併於幽州。公元274年(晉武帝秦始十年)復置平州,治襄平。轄遼東、玄菟、昌黎三郡。其中遼東郡轄八縣,襄平為首縣。不久司馬蕤為遼東王,遼東郡一度稱遼東國,仍治襄平。自此之後的前燕、前秦、後燕等幾個地方政權均屬遼東郡,治襄平。東晉末年,高句麗部族興起,公元404年(東晉元興三年),高句麗占據遼東,改襄平城為遼東城,襄平城一名由燕國始稱,至此廢除。

出世

(圖)荀子荀子

1、荀子(約公元彰313——前238年),名況,字卿,一稱孫卿,戰國未趙國人。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師。荀子在對春秋戰國各學派批判性總結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義思想體系。在自然觀上,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但又提出“人定勝天”思想。他反對“天命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論點。在認識論上,認為世界是“可以知”的,提出認識來源於對客觀事物的接觸。他還深刻認識人民的作用,指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在政治上,他主張“隆禮”和“重法”,提出“王者富民”思想,為中央集權統治的出現製造輿論。在經濟上,提出強本節用,開源節流和“省工賈、眾農夫”等主張。著作有《荀子》。他的散文精闢嚴謹,其中的《賦篇》對漢賦的興起有一定影響。

2、楊艷、楊芷(晉武帝司馬炎皇后):楊艷(238年~274年),字瓊之,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人,楊文宗的女兒,晉武帝司馬炎的元後,姿容美麗,性陝隘。楊文宗是魏國的貴族,封(mǎo)亭假,魏國晉王司馬昭為了篡魏,立司馬炎為晉王太子,娶了楊艷為王太子妃,公元二六五年(三國魏元帝鹹熙二年),司馬炎建立晉朝,,稱晉武帝,冊立楊艷為皇后,楊艷生了三男三女,長子早夭逝,次子司馬衷性痴呆,晉武帝早欲廢去,,楊皇后認為從來立嗣,都是立嫡立長,不能破壞這個原則,終使這個痴呆的獨生子保持太子之位。公元二七二年(晉武帝泰始八年),晉武帝擬立衛瓘的女兒為太子妃,賈充的妻子郭槐,以重金賄賂楊皇后,結果立了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太子妃。晉武帝統一中國後,最初頗勤於政事,獎勵家桑,恢復生產,史稱“太康繁榮”,後來沉湎於女色,後宮佳麗多至萬人,由於妃嬪繁多,晚間臨幸哪個宮室,都拿不下主意,他索性順其自然,乘坐在羊車,羊車拉到哪裡,就在那裡留宿,羊喜歡吃綠草,妃嬪為了求寵,用嫩綠竹葉插在門口,“以鹽汁灑地,而引帝王”(《晉書·胡貴嬪傳》)公元二七四年(晉武帝泰始十年),楊皇后病危,害怕晉武帝立寵愛的貴嬪胡芳為皇后,便把堂妹楊芷推薦給琥帝,希望在自己死後立楊芷繼承後位,楊芷年輕俊美,聰慧賢淑,溫柔風流,果然博得晉武帝的歡心,楊艷死後不久,楊芷被立為皇后。

文物

(圖)大聖寺塔大聖寺塔

大聖寺塔位於江西信豐縣城,因塔上發現木雕像銘文“大聖寺”而得名,相傳大聖寺塔建於三國赤烏年(公元238年)。《贛州府志》稱:寶塔寺在縣城北教坊,中為大雄寶殿,殿內寶塔為吳大帝赤烏年號建。唐貞觀年(公元627年)重修,晚唐時期被毀,宋治平六年(公元1064年)縣民在原址上重建寶塔。

大聖寺塔為九級六面樓閣式磚塔,穿壁平座,塔內樓共17層,有明暗層之分。每級設有平座、檐、廊、欄桿、磚疊澀出檐,檐下為磚砌額坊,各層辟有真假門各3。塔身各角為八稜柱。塔內有藻井並繪有彩繪,塔頂為坊,塔剎由覆盆、相輪、寶珠等組成。塔座占地90平方米,1953年和1954年國家文物局曾2次來縣考察,第一次取下木雕像一尊,銅錢數枚,一為“開元”一為“大觀”。第二次發現木雕像一尊,像上有銘文,雲“朱葉氏及妻來大聖寺,在塔上供養,乙丑年十一月X日題”,字跡蒼勁,似人手跡。

在紅安縣七里坪柳林河畔的雙城舊址之上,故又名雙城塔。據縣誌記載,元末紅巾軍天完政權太師鄒普勝等曾駐此,塔亦為此時所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塔為磚砌,仿木結構,東西向,平面六角十三層,高近40米,由下而上逐層遞減,各層斗拱、檐角、勾欄、門窗、神龕均以特製磚件拼裝,榫卯相扣,嚴密合縫,其上所有蓮瓣、牡丹、雙錢等裝飾花紋,精巧玲瓏,布局有致。通體比例均衡,收分圓和,形態健美,氣勢凝重,具有宋代建築風格。內有階梯,盤鏇至頂,遠眺四周,令人心縱神馳。

歷史紀事

蜀改元延熙
蜀延熙元年(238)正月,改元延熙,大赦。立劉璿(禪子)為太子。

吳鑄當千大錢
吳嘉禾七年(238)三月,鑄以一當千大錢,徑一寸四分,重十六銖。

魏第三次伐遼東
魏景初二年(238)正月,明帝曹睿詔太尉司馬懿領兵四萬,第三次伐遼東公孫淵。淵聞之,復遣使向吳稱臣求救。吳遂大發兵,以救援為名,實欲待機而動。六月,司馬懿至遼東,公孫淵令大將軍卑衍,楊祚領兵數萬屯於遼隧(今遼寧遼陽西南),圍塹二十餘里,堅壁不戰。司馬懿乃多張旗幟,偽攻其南,衍盡將精銳迎之。魏軍暗中渡水出其北,直指淵都襄平(今遼寧遼陽)。卑衍等恐,引兵夜走。復與魏軍戰,大敗。魏軍遂圍襄平。七月,大雨月余不止,遼水暴漲,平地水深數尺,魏三軍驚恐,欲撤圍移營。司馬懿乃令軍中,敢有言徙營者斬,軍心乃定。雨停,魏軍乃合圍,作土山地道,晝夜攻之。襄平糧盡,致要相食,死者甚多。淵將楊祚降魏。八月,公孫淵請解圍降,司馬懿不允。襄平守潰,淵與子修將數百騎突圍向東南逃走,魏軍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餘人,積屍封土於其上,築為京觀。釋公孫淵叔父原遼東太守公孫恭之囚。魏遂據遼東、帶方(今朝鮮黃海南道、黃海北道一帶)、樂浪(今朝鮮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及黃海北道各部分)、玄菟(今遼寧東部至朝鮮鹹鏡北道一帶)四郡。次年四月,吳督軍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率兵至遼東,時遼東已平,遂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俘掠人口而歸。

吳改元赤烏
吳嘉禾七年(238)九月,孫權以赤烏集於殿前,遂改是年為赤烏元年。

雜譚逸事

韓暨卒
魏景初二年(238)四月初九,魏司徒韓暨卒,約八十歲。韓暨(約159——238),字公至,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人。青年時結死士,追殺仇人首祭父墓,由是顯名。劉表征其為宜城(今屬湖北)長。曹操平荊州,辟暨為丞相掾屬,選樂陵(今山東樂陵西南)太守,徙監冶謁者。在職七年因政績卓著加司金都尉。曹丕稱帝,封暨宜城亭侯。魏黃初七年(226)遷太常。魏青龍二年(234)因病遜位。魏景初二年(238)二月十一日,詔封韓暨為司徒。卒溢恭侯。韓暨為我國古代著名機械發明家之一。在他任監冶謁者期間, 鑒於當時冶金鼓風所用排橐均用馬力、人力推動,費功費力,便利用水力作水排,使率益提高三倍。一說水排為東漢初南陽太守杜詩所發明,韓暨將其推廣。水力鼓風在冶金史上有重要意義,比歐洲大約早十一個世紀。

倭女王使至魏
魏景初二年(238)六月,倭女王卑彌呼遣大夫難升米、都市牛種等訪魏,獻男女生口十人及斑布。十二月,魏詔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封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都市牛利為率善校慰,並賜贈大量錦、罽、絳、絹等各色絲綢及刀、銅鏡等物。

燒當羌起事
魏景初二年(238)八月,燒當羌王芒中、注詣起事,魏涼州刺史率兵攻討,斬殺注詣,遂平。

呂壹伏誅
吳帝孫權使中書郎呂壹典校文書,壹因而得寵,漸作威福,陷害無辜,毀短大臣。呂壹誣謅故江夏太守刁嘉謗訕國政,權怒而收嘉,時同坐人畏壹,並言聞之,獨侍中是儀雲無聞,據實答問,嘉方得免。呂壹欲使太常潘灘代顧雍為丞相,乃於孫權前白雍過失。權怒,責詰雍。後壹聞浚切齒於己,懼,此事方罷。太子登數諫,權不聽,群臣不敢復言。潘浚乃大請百官,欲於宴間殺壹,為國除害。呂壹聞知,稱病不行。吳赤烏元年(238)呂壹誣左將軍呂據,數日後事明,孫權方悟,乃收壹治罪。 九月,壹伏誅,權乃告謝諸大將,因問時事所當損益。

朱桓卒
朱桓(177——238),字休穆,吳郡吳人。從孫權,因平山越拜裨將軍,封新城亭侯。代周泰斬擒魏將常雕、王雙;封嘉興侯、遷備武將軍。吳黃武七年為右都督拒曹休。吳黃龍元年(229)拜前將軍,領青州牧。因刺殺佐軍,托發狂疾回建業治病。權惜其功,不問。桓恥為人下,每臨戰,節度不得自由,即憤激恚怒;然仗義輕財,愛護吏士,俸祿產業,皆與共分,故得軍心。卒後吏士男女,無不號慕。又家無餘財,孫權賜鹽五千斛以周喪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