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新注聊齋志異

全本新注聊齋志異

一部古典文學作品的新注版本;系“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之一。原著清蒲松齡著,注釋主編朱其鎧;曾選入“世界文學名著文庫(精裝)”、“中國古代小說名著插圖典藏系列”,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簡介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全本新注聊齋志異》(上中下3冊):一部古典文學作品的新注版本;系“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之一。原著 [清] 蒲松齡 著 ,注釋主編 朱其鎧;曾選入“世界文學名著文庫 (精裝)”、“中國古代小說名著插圖典藏系列 ”,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叢書: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 [清] 蒲松齡 著
主編:朱其鎧
ISBN: 9787020007189
頁數: 1672
定價: 19.20元
世界文學名著文庫系列世界文學名著文庫系列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1989-9
世界文學名著文庫系列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 [清] 蒲松齡 著
主編:朱其鎧
第1版 精裝
ISBN: 7020022936
條形碼: 9787020022939
ASIN: B0011B7ZA0
開 本:32開
中國古代小說名著插圖典藏系列中國古代小說名著插圖典藏系列
中國古代小說名著插圖典藏系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清)蒲松齡
主編:朱其鎧|校注:朱其鎧//李茂肅//李伯齊//牟通
ISBN:9787020051991
2008-04-01 第1版
2008-04-01 第2次印刷
開 本:32開
頁 數:1739頁

內容簡介

內容提要
蒲松齡蒲松齡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故事情節奇幻詭譎,人物形象生動豐滿。其中《勞山道士》、《畫皮》、《促織》、《聶小倩》等篇章在民間流傳很廣,深受人們喜愛。這些故事借鬼狐之形寄寓了深刻的社會意義:或熱情謳歌善良美好的人性;或弘揚正義、鞭撻醜惡;或揭露封建社會黑暗政治;或反對封建禮教……讀之發人深省,進而讓人體悟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聊齋志異》是成書於清朝初年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寫花妖狐魅,畸人異行著稱於世。奇特詭序的故事情節,異彩獨放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學理想,構成《聊齋志意》的獨特風格,它不僅是中國文學的瑰寶,而且也是世界文學的明珠。它的作者蒲松齡,盡畢生精力,完成這部巨著,無愧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巨人。
《全本新注聊齋志異》出版後,發現某些訛誤需要訂正,第二次印刷未及進行,頗為遺憾。茲值該書收入《世界文庫》,乃藉機加以修訂。主要訂正排印錯誤和個別注條;為了保持原來版面,只作局部改動。補苴罅漏,恐難周盡,尚祈讀者多提意見。
又,該書出版時,曾稽考諸本,增補四條“異史氏曰”和四條“附則”。《連城》、《折獄·附則》、《樂仲》、《龍戲珠》四篇增補了“異史氏曰”;《三朝元老》、《盜戶》、《阿寶》、《黃將軍》四篇增補了“附則”。《夢狼》篇“又邑宰楊公”一段附則,當時因無版本依據,未列正文之後,而列入“附錄”。今參考新近影印抄本《異史》,證明已補者均非妄補,未補的《夢狼》篇附則應作為附則第二,移於正文之後的相應位置。編注前言
聊齋志異圖集聊齋志異圖集
《聊齋志異》是中國清朝初年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寫花妖狐魅、畸人異行著稱於世。奇特詭譎的故事情節,異彩紛呈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學理想,構成《聊齋志異》的獨特風格。它既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學的明珠。作者蒲松齡無愧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巨人。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字留仙,號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人。他的家族,明萬曆以來也曾“科甲相繼”;但至蒲松齡時代,“為寡食眾,家以日落。”(《述劉氏行實》)分居後,蒲松齡“數椽風雨之廬,十畝荊榛之產;賣文為活,廢學從兒;納稅傾囊,愁貧任婦。”(《呈石年張縣公俚謠序》)十九歲,“初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此後則屢挫於鄉試,以歲貢終老。他一生,除了去揚州府寶應縣充當幕賓一年,均設帳於縉紳之家;而在同邑西鋪畢際有家時間最長,設館三十年,七十歲才歸老家居。七十六歲辭世。
蒲松齡出生前一年,即崇禎十二年正月,第五次人關的清兵攻破濟南,積屍盈城;血腥洗劫殃及齊魯。崇禎十七年,清兵再次人關擊潰李自成,建立清王朝,鎮壓各地抗清力量;壓城黑雲瀰漫全國。然而在兵連禍結之中,明中葉以後萌發的民主啟蒙思想依然向前發展。清初,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唐甄等人繼續批判宋明理學,思想上閃現出更多的民主性光芒。歷史的災難、時代的思潮以及個人的遭遇,這一切對蒲松齡的思想和創作,必然有所影響。蒲氏狂痴招尤,孤憤著書,正是時代使然。其思想積極用世,憧憬仁政;他希望賦役徵收應當“念民膏”,刑名出入應當“得民情”,工役興作應當“惜民力”。(代孫蕙作《放生池碑記》)黑暗的現實雖然“罔念夫民命”,然而蒲松齡則終生堅持“利民濟物”的理想。他睥睨邪惡,擺脫世俗的羈絆,追求心靈的自由,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寫入《聊齋志異》。
清初人民飽經兵燹戰亂,其心靈創傷尚未平復。《聊齋志異》有不少篇目,隱約曲折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劫難。舉凡明末北兵入寇的“齊地大亂”、“濟南大劫”,清初的“姜壤之變”、“三藩之亂”、“謝遷之變”、“於七之難”,《聊齋志異》都曾觸及,雖然含蓄迷離,但都傾向鮮明:詛咒兵連禍結,悼念受害人民。懷著對人民的深切同情,《聊齋志異》更把批判的鋒芒指向整個社會,斥之為“強梁世界”(《成仙》)。在這個社會裡,“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促織》);封建官府像陰司一樣暗昧(《席方平》);高級官僚惡德滿盈(《續黃粱》),下級官吏鄙瑣貪婪(《梅女》),衙門公役則“無有不可殺者”(《伍秋月》);至於地方豪紳,更是依財仗勢,橫行鄉里。《聊齋志異》刺貪刺虐,全無畏忌。
明清兩代用八股取士,以強化其政治統治。蒲松齡五十一歲才放棄應舉,雖然他還不能自覺地否定這個制度,然而他卻能從舊壘中反戈一擊,揭露科舉的弊端與醜惡。《聊齋志異》有相當數量的篇目,以嬉笑怒罵之筆譏刺科場衡文不公以及賄賂公行。司衡無目,蓋因簾內諸官只熟悉八股濫調,不諳德業文章,無能識別真才(《司文郎》、《賈奉雉》)。學官貪冒,則不僅“學使之門如市”(《神女》),而且“考弊司”競定例割髀肉為贄(《考弊司》)。讀書人對此卻帖耳忍受,心無愧恥;俸進者則高官厚祿,作威作福(《續黃粱》),失意者則嗒然若死,如餌毒之蠅(《王子安》)。蒲松齡晚年詩作《歷下吟》寫省城試士的醜態,不禁慨嘆:“此中求伊周,亦復可惻愴。”《聊齋志異》抨擊科舉的作品,也都流露出此種惻愴的心情。
《聊齋志異》各類題材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審美追求,其中描寫婚姻愛情的作品表現得尤為鮮明。在蒲松齡那個時代,封建的因襲觀念大都開始動搖,“甚至骨肉之間,亦用機械,家庭之內,亦蓄戈矛”(《為人要則》)。《聊齋志異》描寫家庭糾葛的作品,往往把青年一代視作衝決封建禮教的主要力量。封建社會鄙視婦女,《聊齋志異》卻以大量篇目,塑造了許許多多天生麗質,從不同角度展示她們的美好情操和過人才能。例如:顏氏之才,喬女之德;翩翩之仙,葛巾之神;嬰寧的天真,蕙芳的純樸;素秋的淡泊,黃英的通達;嬌娜的灑脫,青鳳的痴情;等等。她們人各一面,全非世俗男子所能比擬。封建社會嚴男女之大防,《聊齋志異》則藉助浪漫主義的奇想,賦予青年男女以極大的互愛自由。作品認為:“禮緣情制;情之所在,異族何殊焉”(《素秋》);“天下惟真才人為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瑞雲》)。作品呼喚真情,反對“以禮節情”,因而對知己相愛或鍾情不移者備加讚揚,而對虛偽矯情或欺騙愛情者則予以譴責。作者意識到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因而確認男女婚姻,“此自百年事,父母止主其半”(《青蛙神》)。作品所讚揚的大多是自媒自主的婚姻;這在當時不是已經存在的現實,而是應該實現的理想。蒲松齡的審美情操,的確高人一等;縱然雜有些微糟粕,畢竟瑕不掩瑜。
聊齋志異圖集聊齋志異圖集
《聊齋志異》近五百篇,舉凡天上人間、域內海外的諸般異聞,鳥獸蟲魚、草木竹石的荒怪變幻,民俗風習、自然災害的趣聞瑣談,都在包羅之列。以上所述,僅其犖犖大者
《聊齋志異》把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創作藝術推向頂峰,前人稱它為“空前絕後之作”。其主題境界既高出晉之志怪、唐之傳奇,而筆墨命意更非後世續書所能比擬。它的藝術成就,既是蒲松齡借幻異故事寄託自我情志的創新,又是中國文學優秀傳統的發揚。
作為“孤憤之書”,濃烈的感情色彩和超俗的審美追求,為《聊齋志異》創作藝術的主要特徵。作者在創作時,往往馳想天外,神與物游:“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托曠懷,痴且不諱。”(《聊齋自志》)這種感興飛動的激情,恰足以表現幻異小說的奇詭。在各類作品中,既有金剛怒目的憤激,也有童心展現的溫情;既有口誅筆伐,也有幽默諷嘲。諸般幻異故事,都具有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聊齋志異》的問世,使得一度沉寂的中國文言小說重現光輝,在藝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實質是在發揚中國文學優秀傳統基礎上的藝術創新。蒲松齡有豐厚的文學修養,他不僅“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而且自覺地發揚楚騷的創作精神。其《聊齋自志》謂:“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吟而成癖。自鳴天籟,不擇好音,有由然矣。”《聊齋》為文,狂狷傲世,不遵矩度,蓋亦步武楚騷,直抒胸臆,不擇好音。《聊齋志異》每於篇後仿《史記》的“太史公日”,添加“異史氏日”論贊一段,把藝術具象的意蘊徑直地表達出來。全書有“異史氏日”近二百則,為數之多,用意之深,均不同於唐傳奇偶爾加入的議論體例。這一形式的採用,是對《史記》美學思想的自覺發揚。蓋蒲松齡“長命不猶”、“僅成孤憤之書”與司馬遷“意有所鬱結”、“發憤之所為作”,兩者之間有其相通會意之處。魯迅先生稱《史記》為“無韻之《離騷》”。《聊齋》則把楚騷的藝術傳統用之於小說,遂使中國文言小說藝術再生奇葩。蒲松齡的這種創作精神,在今天仍有可資借鑑之處。 朱其鎧 一九九二年二月

編者簡介

朱其鎧,1925年生於江蘇省 贛榆縣,195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 中文系,現任山東師範大學中文 系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 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學古 代小說分析》,主編《中國文學史 二百四十題》,主持山東哲學社會 科學“七五”重點研究項目“明代 前後七子山東三作家研究”。其主 要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文學。六十 年代初開始整理、研究《聊齋志 異》,曾參加當時山東省所承擔的 研究項目“聊齋志異選注”的校勘 和注釋工作;後來,完成的書稿毀 於“文革”。十年動亂後,重新對《聊齋志異》作選編評註和全書整理 工作,先後整理出版《聊齋志異選》(合作)和《全本新注聊齋志異》 (主編)兩部書稿。1984年出版的選注本,選錄長文百篇,每篇作祥 注、簡評。1989年出版的全注本,注文約八十萬字,其底本和校本 均用抄本,個別文字參校刻本,較之“三會本”,計增補“異史氏曰” 八條,增補“附則”三條(最近修訂版又新增一條),全書共收494 篇,附錄佚文四篇(修訂版改為三篇)。《全本新注聊齋志異》是建國 後,《聊齋志異》第一個全新注本,被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中國 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精彩片段

王成
王成,平原故家子,性最懶。生涯日落,惟剩破屋數間,與妻臥牛衣中,交謫不堪。時盛夏燠熱,村外故有周氏園,牆宇盡傾,惟存一亭。村人多寄宿其中,王亦在焉。既曉,睡者盡去;紅日三竿,王始起,逡巡欲歸。見草際金釵一股,拾視之,鐫有細字云:“儀賓府造。”王祖為衡府儀賓,家中故物,多此款式,因把釵躊躇。焱一嫗來尋釵。王雖故貧,然性介,遽出授之。嫗喜,極贊盛德,日:“釵值幾何,先夫之遺澤也。”問:“夫君伊誰?”答云:“故儀賓王柬之也。”王驚日:“吾祖也。何以相遇?”嫗亦驚日:“汝即王柬之之孫耶?我乃狐仙。百年前,與君祖繾綣。君祖歿,老身遂隱,過此遺釵,適人子手,非天數耶!”王亦曾聞祖有狐妻,信其言,便邀臨顧。嫗從之。王呼妻出見,負敗絮,菜色黯焉。嫗嘆日:“嘻!王柬之孫子,乃一貧至此哉!”又顧敗灶無煙,日:“家計若此,何以聊生?”妻因細述貧狀,嗚咽飲泣。嫗以釵授婦,使姑質錢市米,三日外請復相見。王挽留之。嫗日:“汝一妻不能自存活;我在,仰屋而居,復何裨益?”遂徑去。王為妻言其故,妻大怖。王誦其義,使姑事之,妻諾。逾三日,果至。出數金,糴粟麥各一石。夜與婦共短榻。婦初懼之,然察其意殊拳拳,遂不之疑。
翌日,謂王日:“孫勿惰,宜操小生業,坐食烏可長也!”王告以無資。日:“汝祖在時,金帛憑所取,我以世外人,無需是物,故未嘗多取,積花粉之金四十兩,至今猶存。久貯亦無所用,可將去,悉以市葛,刻日赴都,可得微息。”王從之,購五十餘端以歸。嫗命趣裝,計六七日可達燕都。囑日:“宜勤勿懶,宜急勿緩;遲之一日,悔之已晚!”王敬諾,囊貨就路。中途遇雨,衣履浸濡。王生平未歷風霜,委頓不堪,因暫休旅舍。不意淙淙徹暮,檐雨如繩。過宿,濘益甚。見往來行人,踐淖沒脛,心畏苦之。待至亭午,始漸燥,而陰雲複合,雨又大作。信宿乃行。將近京,傳聞葛價翔貴,心竊喜。人都,解裝客店,主人深惜其晚。先是,南道初通,葛至絕少。貝勒府購致甚急,價頓昂,較常可三倍。前一日方購足,後來者並皆失望。主人以故告王,王鬱鬱不樂。越日,葛至愈多,價益下。王以無利不肯售,遲十餘日,計食耗煩多,倍益憂悶。主人勸令賤鬻,改而他圖。從之。虧資十餘兩,悉脫去。早起,將作歸計,遍視囊中,則金亡矣。驚告主人。主人無所為計。或勸鳴官,責主人償。王嘆日:“此我數也,於主人何尤?”主人聞而德之,贈金五兩,慰之使歸。自念無以見祖母,蹀踱內外,進退維谷。
適見斗鶉者,一賭輒數千;每市一鶉,恆百錢不止。意忽動,計囊中資,僅足販鶉,以商主人。主人亟慫懸之,且約假寓飲食,不取其直。王喜,遂行。購鶉盈儋,復人都。主人喜,賀其速售。至夜,大雨徹曙。天明,衢水如河,淋零猶未休也。居以待晴。連綿數日,更無休止。起視籠中,鶉漸死。王大懼,不知計之所出。越日,死愈多;僅餘數頭,並一籠飼之;經宿往窺,則一鶉僅存。因告主人,不覺涕墮。主人亦為扼腕。王自度金盡罔歸,但欲覓死。主人勸慰之。共往視鶉。審諦之,日:“此似英物。諸鶉之死,未必非此之斗殺之也。君暇,亦無所事,請把之;如其良也,賭亦可以謀生。”王如其教。既馴,主人令持向街頭,賭酒食。鶉健甚,輒贏。主人喜,以金授王,使復與子弟決賭,三戰三勝。半年許,積二十金。心益慰,視鶉如命。先是,大親王好鶉,每值上元,輒放民間把鶉者入邸相角。主人謂王日:“今大富宜可立致;所不可知者,在子之命矣。”因告以故,導與俱往。囑日:“脫敗,則喪氣出耳。倘有萬分一,鶉鬥勝,王必欲市之,君勿應;如固強之,惟予首是瞻,待首肯而後應之。”王日:“諾。”至邸,則鶉人摩肩於墀下。頃之,王出御殿。左右宣言:“有願斗者上。”即有一,人把鶉,趨而進。王命放鶉,客亦放;略一騰踔,客鶉已敗。王大笑。王命把鶉者再進。俄頃,登而敗者數人。主人日:“可矣。”相將俱登。王相之,日:“睛有怒脈,此健羽也,不可輕敵。”命取鐵喙者當之。一再騰躍,而王鶉鎩羽。更選其良,再易再敗。王急命取宮中玉鶉。片時把出,素羽如鷺,神駿不凡。王成意餒,跪而求罷,日:“大王之鶉,神物也,恐傷吾禽,喪吾業矣。”王笑日:“縱之。脫斗而死,當厚爾償。”成乃縱之。玉鶉直奔之。而玉鶉方來,則伏如怒雞以待之;玉鶉健啄,則起如翔鶴以擊之;進退頡頏,相持約一伏時。玉鶉漸懈,而其怒益烈,其斗益急。未幾,雪毛摧落,垂翅而逃。觀者千人,罔不嘆羨。王乃索取而親把之,自喙至爪,審周一過,問成日:“鶉可貨否?”答云:“小人無恆產,與相依為命,不願售也。”王日:“賜爾重值,中人之產可致。頗願之乎?”成俯思良久,日:“本不樂置;顧大王既愛好之,苟使小人得衣食業,又何求?”王問直,答以千金。王笑日:“痴男子!此何珍寶,而千金直也?”成日:“大王不以為寶,臣以為連城之璧不過也。”王日:“如何?”日:“小人把向市廛,日得數會,易升斗粟,一家十餘食指,無凍餒憂,是何寶如之?”王言:“予不相虧,便與二百金。”成搖首,又增百數。成目視主人,主人色不動。乃日:“承大王命,請減百價。”王日:“休矣!誰肯以九百金易一鶉者!”成囊鶉欲行。王呼日:“鶉人來,鶉人來!實給六百。肯則售,否則已耳。”成又目主人,主人仍自若。成心愿盈溢,惟恐失時,日:“以此數售,心實怏怏;但交而不成,則獲戾滋大。無已,即如王命。”王喜,即秤付之。成囊金,拜賜而出。主人懟日:“我言如何,子乃急自鬻也?再少靳之,八百金在掌中矣。”成歸,擲金案上,請主人自取之,主人不受。又固讓之,乃盤計飯直而受之。
王治裝歸,至家,歷述所為,出金相慶。嫗命置良田三百畝,起屋作器,居然世家。嫗早起,使成督耕,婦督織;稍惰,輒訶之。夫婦相安,不敢有怨詞,過三年,家益富。嫗辭欲去。夫妻共挽之,至泣下。嫗亦遂止。旭旦候之,已杳矣。
異史氏曰:“富皆得於勤;此獨得於惰,亦創聞也。不知一貧徹骨,而至性不移,此天所以始棄之而終憐之也。懶中豈果有富貴乎哉!”

編者簡介

朱其鎧,1925年生於江蘇省 贛榆縣,195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 中文系,現任山東師範大學中文 系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 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學古 代小說分析》,主編《中國文學史 二百四十題》,主持山東哲學社會 科學“七五”重點研究項目“明代 前後七子山東三作家研究”。其主 要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文學。六十 年代初開始整理、研究《聊齋志 異》,曾參加當時山東省所承擔的 研究項目“聊齋志異選注”的校勘 和注釋工作;後來,完成的書稿毀 於“文革”。十年動亂後,重新對《聊齋志異》作選編評註和全書整理 工作,先後整理出版《聊齋志異選》(合作)和《全本新注聊齋志異》 (主編)兩部書稿。1984年出版的選注本,選錄長文百篇,每篇作祥 注、簡評。1989年出版的全注本,注文約八十萬字,其底本和校本 均用抄本,個別文字參校刻本,較之“三會本”,計增補“異史氏曰” 八條,增補“附則”三條(最近修訂版又新增一條),全書共收494 篇,附錄佚文四篇(修訂版改為三篇)。《全本新注聊齋志異》是建國 後,《聊齋志異》第一個全新注本,被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中國 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圖書目錄

高序
唐序
聊齋自志
卷一
考城隍
耳中人
屍變
噴水
瞳人語
畫壁
山魈
咬鬼
捉狐
荍中怪
宅妖
王六郎
偷桃
種梨
勞山道士
長清僧
蛇人
斫蟒
犬奸
雹神
狐嫁女
嬌娜
僧孽
妖術
野狗
三生
狐入瓶
鬼哭
真定女
焦螟
葉生
四十千
成仙
新郎
靈官
王蘭
鷹虎神
王成
青鳳
畫皮
賈兒
蛇癖
卷二
金世成
董生
齕石
廟鬼
陸判
嬰寧
聶小倩
義鼠
地震
海公子
丁前溪
海大魚
張老相公
水莽草
造畜
鳳陽士人
耿十八
珠兒
小官人
胡四姐
祝翁
豬婆龍
某公
快刀
俠女
酒友
蓮香
阿寶
九山王
遵化署
張誠
汾州狐
巧娘
吳令
口技
狐聯
濰水狐
紅玉

林四娘
卷三
江中
魯公女
道士
胡氏
戲術
丐僧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