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翁

祝翁

”媼笑不去,翁又促之。 ”老太笑著不去,老翁又催她。 老太不去,老翁催得更急。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祝翁
作者:蒲松齡
出自:聊齋志異

作品原文

濟陽祝村有祝翁者,年五十餘,病卒。家人入室理榱經,忽聞嗡呼甚急。群奔集靈寢,則見翁已復活。群喜慰問。翁但謂媼曰:“我適去,拚不復返。行數里,轉思拋汝一副老皮骨在兒輩手,寒熱仰人,亦無復生趣,不如從我去。故復歸,欲偕爾同行也。”鹹以其新蘇妻語,殊未深信。翁又言之。媼云:“如此亦復佳。但方生,如何便得死?”翁揮之曰:“是不難。家中俗務,可速作料理。”媼笑不去,翁又促之。乃出戶外,延數刻而入,紿之曰:“處置安妥矣。”翁命速妝。媼不去,翁催益急。媼不忍拂其意,遂裙妝以出。媳女皆匿笑。翁移首於枕,手拍令臥。媼曰:“子女皆在,雙雙挺臥,是何景象?”翁捶床曰:“並死有何可笑廠子女見翁躁急,共勸媼姑從其意。媼如言,並枕僵臥。家人又共笑之。俄視,媼笑容忽斂,又漸而兩眸俱合,久之無聲,儼如睡去。眾始近視,則膚已冰而鼻無息矣。試翁亦然,始共驚怛。康熙二十一年,翁弟婦傭於畢刺史之家,言之甚悉。異史氏曰:“翁其夙有畸行與?泉路茫茫,去來由爾,奇矣!且白頭者,欲其去則呼令去,抑何其暇也!人當屬纊之時,所最不忍訣者,床頭之昵人耳。苟廣其術,則賣履分香,可以不事矣。”

作品賞析

本文寥寥三百字,寫出了一個很完整的故事,而且波瀾起伏:死而復生,生而復死——老夫妻雙雙並枕而死;子女匿笑,共笑,而終於驚怛。令人驚服的是,這裡寫出了兩個相當生動的形象:祝翁對老伴一片深情,怕自己死了以後她在子女手下日子不好過,殷勤地約她同行,態度則不免有點急躁。祝老太性格溫厚,甚至還有些靦腆,她對老漢很體貼很遷就,雖然行動似乎並不得力,但她的思想與老漢是相通的。她認為一道死去“亦善”,只是覺得不大容易忽然就死,更不贊成公然“雙雙挺臥”罷了。這老兩口實在都很動人。
作為陪襯的是他家的子女,雖然作者對他們無一貶詞,但看樣子不大像孝敬父母的人物,至少祝家兩代人之間有著很深的“代溝”。祝翁復活以後跟他們一句話也不說,卻對老伴說“拋汝一副老皮骨在兒輩手,寒熱仰人,亦無復生趣”,這是何等沉痛的話!他們聽了不去深刻反省,還有心思來笑!這樣的兩代人之間必有問題。他們一笑再笑,正說明老翁約老太太同死其實有他不得已的苦衷,而非忽發奇想。封建社會奉若神明的孝道被撕得精光,作品的發人深省之處正在這裡;就是在今天,祝翁那幾句話聽上去也還驚心動魄,值得引起深思和反省。
明明是一個內涵甚深的悲劇,小說在表面上卻洋溢著很濃的喜劇氣氛,笑聲不斷。這是大手筆的風度;唯其如此,作品雖短小,容量卻不小。
小說里祝媼也在笑,那是吃驚和不好意思;和子女們的近乎毫無心肝大不相同。作品最後寫老太太“笑容忽斂”,真所謂神來之筆,既合於生活的邏輯,也使得作品的主題歸結於嚴肅;讀者至此也不得不“笑容忽斂”,轉入回味和思考。
像這樣精彩的超短篇,《聊齋志異》一書中還有不少,不可不讀。近人論《聊齋》往往比較重視那些篇幅較長的作品,似有所偏。清朝人馮遠村《讀<聊齋>雜說》云:“《聊齋》短篇(微型小說),文字不似長篇(短篇小說)出色,然其敘事簡淨,用筆明雅……雖不大為著意,然正不致遂敗人意”,頗有見地。有一點創作經驗的人都明白,成批推出的微型小說要寫得“不敗人意”殊非易事;還能讓讀者思考玩味,那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作品譯文

濟陽縣祝村有祝翁其人,五十多歲,因病而死。家人進裡屋去料理喪服,忽然聽見老翁呼叫急迫。眾人跑到停靈的屋子,就看見老翁已經復活。大家歡喜慰問。老翁只是對老太說:“我剛才離開,決心不再回來。走了幾里路,轉念想到扔下一副老皮老骨在孩子們手下,冷熱得仰仗別人,活著也沒有趣味,不如隨我離開。因而我又回來,要和你一起走啊。”都以為老翁剛活過來說胡話,還不太相信。老翁又說一遍。老太說:“這樣的話當然更好。不過我正活著,怎么能說死就死?”老翁對她揮手說:“這不難。家裡俗事,可以趕快處理。”老太笑著不去,老翁又催她。老太就走到門外,拖延一些時間進了屋,哄騙他說:“外理妥當了。”老翁叫她快去梳妝。老太不去,老翁催得更急。老太不忍違反他的心意,就穿著打扮而出。兒媳女兒都暗笑。老翁把自己的頭從枕頭上挪開些,動手拍著枕頭叫老太躺下。老太說:“子女都在場,雙雙挺身躺著,是什麼景象?”老翁捶打靈床說:“一起死有什麼可笑廠子女們見老翁著急,一同勸老太暫且依從他的意思。老太依他的話,和老翁共枕仰臥。家人又一同笑話他們。一會兒看,老太笑容收斂了,又漸漸閉上了雙眼,很久沒有聲音,好像睡著了。眾人才走近看,原來皮膚已經冰冷而且鼻中已沒有氣息了。試一試老翁也是這樣,才一同驚訝悲痛起來。康熙二十一年,祝翁的弟媳婦在畢知州家作傭人,述說得很詳細。異史氏說:“老翁莫不是以往就有異乎常人的德行吧?陰間道途迷茫難辨,來去由你,奇怪呀!況且對白頭老伴兒,要她走時就招呼她走,多么悠閒啊!人在病危臨終的時候,最不忍決別的,就是床頭的親昵之人。如果能推廣祝翁的方法,那么死前還顧念妻妾的種種事,就可以不做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作者蒲松齡作者蒲松齡
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