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氏骨折

克雷氏骨折

Pouteaul783年即論及此種骨折。1814年時Abraham Colles加以詳細描述,此後約定俗成即稱此種骨折為Colles骨折,而沿用至今。Colles骨折系指發生於橈骨遠端的松質骨骨折,且向背側移位者而言。Colles骨折為人體最常發生的骨折之一,約占所有骨折的6.7~1l%,多發生於中年及老年,女性多於男性。

基本信息

定義

colles骨折
Colles骨折系指發生於橈骨遠端的松質骨骨折,且向背側移位者而言。
Colles骨折為人體最常發生的骨折之一,約占所有骨折的6.7~1l %,多發生於中年及老年,女性多於男性。

一、受傷機轉

Colles骨折多為間接暴力所引起,常見於跌倒,肘部伸展,前臂鏇前,腕關節背伸,手掌著地致傷。應力作用於橈骨遠端,使得這一脆弱部分發生骨折。
Frykman為明確骨折的發生機轉,進行了新鮮屍體的靜力學和動力學試驗。於48個肢體標本中32例發生了試驗性橈骨遠端骨折。在靜力學試驗中證實了腕於背屈40~90°之間,可產生橈骨遠端的松質骨骨折;對男性而言,產生骨折的外載入荷大於女性。腕背伸角度的大小與所需之載荷力有關,背伸角度愈小,造成骨折時所需之載荷力愈小,反之亦然。腕背伸小於40°時,實驗產生的是前臂近端的骨折;而腕背伸大於90°時,多產生腕骨骨折。在動力學試驗中亦證實了橈骨遠端松質骨骨折的發生與力的方向密切相關。
由骨折的x線片特點看,可能是橈骨遠端掌面的骨皮質在張力的作用下發生骨折,而背側系受壓應力的作用,發生松質骨的嵌插和粉碎。
C0lles骨折由直接暴力造成者較少見。早年,當汽車尚須搖柄發動時,搖柄反彈,擊於橈骨遠端的背側,造成此種骨折者時有見之。

二、症狀和體徵

後腕部疼痛並迅速腫脹,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之下l/3,骨折移位嚴重者,可出現餐叉狀畸形。腕關節,前臂鏇轉運動,手指的活動均因疼痛而受限。
於橈骨遠端有壓痛,可觸及向橈背側移位的遠折端,如系粉碎骨折,可觸及骨擦音。仔細檢查可發現尺橈骨莖突關係異常,如橈骨莖突與尺骨莖突處於同一水平或尺骨莖突較橈骨莖突更向遠側突出。
X線片上,典型的錯位表現為以下幾點:
1.橈骨遠端骨折塊向背側移位;
2.橈骨遠端骨折塊向橈側移位;
3.骨折處向掌側成角;
4.橈骨短縮,骨折處背側骨質嵌入或粉碎骨折;
5.橈骨遠端骨折塊鏇後。
以上的錯位,組成一典型餐叉狀畸形,使得掌傾角及尺偏角減小或呈負角。
x線片上常見合併有尺骨莖突骨折,骨折的尺骨莖突不同程度的分離,嚴重者並向橈側移位。如無尺骨莖突骨折,而橈骨遠折端向橈側移位明顯時,說明有三角纖維軟骨盤的撕裂。

三、骨折的分類

骨折的分類多種多樣,被大家廣泛採用的有以下幾種:
1. Tayler和Persons按是否存在下尺橈關節及纖維軟骨盤損傷分為兩大組。有纖維軟骨盤損傷按是否粉碎骨折進一步細分。
2. Nissen-issen Lie(1939)根據骨折是否涉及關節面、關幣損傷的程度、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分為五組:裂紋骨折,無移位;關節外骨折,骨折向背側橈側移位;粉碎骨折,一或數個骨折線通達關節;骨折有錯位,橈骨莖突骨折;骨折向掌側移位。
3.以後的Gartland和Werley(1951)根據關節面損傷情況將其分為三類。Lidstrom(1959)根據移位的方向、程度,關節受累情況和粉碎程度也將其分為三類。
4.鑒於關節面的損傷、下尺橈關節的損傷,尺骨遠端有否骨折與預後緊密相關。所以值得推薦細緻合理的Frykman的分類。按照此種分類,橈骨遠端骨折可分為八類:
(1)關節外骨折,無尺骨遠端骨折;
(2)關節外骨折,合併尺骨遠端骨折;
(3)關節內骨折波及橈腕關節但無尺骨遠端骨折;
(4)關節內骨折波及橈腕關節,合併尺骨遠端骨折;
(5)關節內骨折波及下尺橈關節但無尺骨遠端骨折;
6關節內骨折波及下尺橈關節,合併尺骨遠端骨折;
7關節內骨折波及橈腕關節及下尺橈關節,但無尺骨遠端骨折;
(8)關節內骨折,波及橈腕關節及下尺橈關節,合併尺骨遠端骨折。

四、合併症

Colles骨折雖是一簡單而常見的損傷,但可發生多種合併症。較為常見的是:
1.腕部神經損傷
系由於骨折畸形而引起的腕管壓迫,出現正中神經受壓症狀。當尺管受壓時亦可出現尺神經症狀。此種神經損傷。多為感覺障礙,當畸形糾正後,往往能逐漸恢復。
2.伸拇長肌腱斷裂
此肌腱的斷裂通常發生在傷後四周,有時出現更晚。造成伸拇長肌腱斷裂的原因可能有兩種:一為原始損傷,傷及肌腱血運,造成肌腱缺血壞死而斷裂;一為骨折波及Lister結節,該肌腱在不平滑的骨溝上經常摩擦而受損斷裂。
3.Sudeck,s骨萎縮
或稱反射性交感性骨萎縮、創傷後骨萎縮。其特點是疼痛,腕及手指腫脹僵硬,皮膚紅而變薄,骨的普遍脫鈣,疏鬆。本病的發生有時是突然的,但常常是骨折後未能積極主動活動所致。
4.肩手綜合徵
與上述情況相似,但波及範圍甚廣,以致肩關節亦僵硬。一旦發生,治療極為困難。
5.骨折畸形癒合
各種原因造成的整復固定失敗,均可導致骨折畸形癒合。發生率較高。
一般而言,畸形較輕,腕部功能障礙不甚顯著,病人多能安於此種狀態而不求進一步治療。如畸形較重,下尺橈關節脫位時即會引起前臂鏇轉障礙和腕部的活動痛,此種情況可通過尺骨小頭切除而獲得改善。

檢查診斷

X線拍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背側移位,近端向掌側移位

手術治療

多數以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為主,很少需要手術切開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手術指征:1.嚴重粉碎骨折,移位明顯,橈骨下端關節面破壞 。2.手法復位失敗,或者外固定不能維持復位。

其它療法

手法復位外固定的方法:局部麻醉後,兩名術者充分牽引骨折兩端,糾正成角和對位關係後緩慢放鬆牽引。用超腕關節小夾板固定或石膏夾板固定2周,水腫消退後在腕關節中立位繼續用小夾板或改用前臂管型石膏固定。

疾病預後

多數經手法復位,及早鍛鍊手指屈伸功能,預後良好。

並發

1.腕部神經損傷系由於骨折畸形,出現正中神經或尺神經壓迫症狀。此種神經損傷多為感覺障礙,當畸形糾正後,往往能逐漸恢復。2.伸拇長肌腱斷裂此肌腱的斷裂通常發生在傷後四周,有時出現更晚。傷後骨折癒合,由於骨痂生長等原因,肌腱在不平滑的骨溝上經常摩擦而受損斷裂。3.反射性交感性骨萎縮或稱創傷後骨萎縮。其特點是疼痛,腕及手指腫脹僵硬,皮膚紅而變薄,骨的普遍脫鈣,疏鬆。本病的發生有時是突然的,但常常是骨折後未能積極主動活動所致。4.肩手綜合徵 與上述情況相似,但波及範圍甚廣,以致肩關節亦僵硬。一旦發生,治療極為困難。5.骨折畸形癒合 各種原因造成的整復固定失敗,均可導致骨折畸形癒合,發生率較高。一般而言,畸形較輕,腕部功能障礙不甚顯著,病人多能安於此種狀態而不求進一步治療。如畸形較重,會引起前臂鏇轉障礙和腕部的活動痛,此種情況需要進一步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