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心法要

傳心法要

《黃檗禪師傳心法要》,又作《斷際禪師傳心法要》、或《斷際心要》,其與《黃檗山斷際禪師宛陵錄》,皆為黃檗希運斷際禪師所闡示的禪門要諦,二者皆由唐相國裴休居士集錄,其內容簡捷明了、直指人心,乃禪宗不可多得的經典名著。其中《黃檗傳心法要》成書於唐大中年間(公元857年),卷首有裴休居士之序。

書籍簡介

據《六祖壇經·付囑品》記載,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滅度之前,曾經留下預言說:“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交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經後人考證,六祖所說的這兩大菩薩,也即《傳心法要》的講述及記錄者——黃檗希運禪師與相國裴休居士。為此,《傳心法要》一書,乃是兩大菩薩的智慧凝聚,其智慧功德加持不可思議。
見獨老人任哲在《達摩大師血脈論序》中說:“又緣種種法語泛濫不一,轉使學人惑亂本性,無悟入處。惟有《達摩血脈論》並《黃檗傳心法要》二說,最為至論。可以即證自己佛性,使人易曉。比之求師訪道、鑽尋故紙、坐禪行腳狂費工夫,相去萬倍,此非小補。”
圓智二十年前,有幸得寶通禪寺一位義工推薦此書,那時,每次閱讀《傳心法要》,便看見字裡行間宛若有金光綻現,讀經之際,心身往往迅速浸入光明之中。1996年,圓智初涉電腦不久,便發心將《傳心法要》逐字鍵入電腦。2000年後,因在網際網路上覓《傳心法要》不見,於是圓智決定將其電子版貼於網路。
圓智鑒於原版文欄位落條例不清,不利閱讀把握,為此在發表時,特別對其段落作了細分,並根據文章內容的關聯性,將其分解為28章,並一一提煉出標題作為綱目,以此而形成《傳心法要》之綱目版。綱目製作完畢之後,圓智便在2000年4月16日將其在網路上發表。

由來

《傳心法要》乃黃檗希運禪師語錄。禪師幼年出家,後四處雲遊參禪,終於大開圓解,為百丈懷海所印證,然後在黃檗山大弘禪法,其弟子臨濟義玄創立臨濟宗,臨濟禪法後傳到日本、高麗、越南,今天乃至遍及世界各地,使佛門心法名揚天下、歷久不衰,實為黃檗大師之傑出貢獻。唐朝名相裴休對禪師極為敬重,並親炙教席聆聽妙語,經耳濡目染受到無窮教益,後虔敬輯錄禪師深邃言教,即今之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作者簡介

黃檗希運禪師(?~850),唐代僧。福州閩縣人,姓氏不詳。幼於洪州黃檗山出家,聰慧利達,學通內外,人稱黃檗希運。禪師生就相貌殊異,額間隆起如珠,音辭朗潤,倜儻不羈,真大乘之器。後游京師,遇一姥指示,去江西去參馬祖道一,因去馬祖已經圓寂,於是轉而拜見百丈山海禪師,見面後立即大開心眼,得百丈所傳心印。
一日,懷海禪師對大眾說:“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黃檗聞後說:“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懷海禪師讚嘆說:“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
黃檗後游天台山,偶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相識,熟視之,目光射人,乃一起同行。因遇澗水暴漲,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師同渡,黃檗說:“兄要渡自渡。”彼僧隨即褰衣躡波若屐平地而過,隨後回顧說:“渡來!渡來!”黃檗說:“咄!這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脛。”其僧嘆說:“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訖不見。
希運後來在洪州高安縣鷲峰山建寺弘法,高唱直指單傳之心要,一時聲譽彌高,四方學子云集,門風盛於江南。時河東節度使裴休鎮宛陵,建大禪苑,請師說法,師酷愛舊山,故凡所住山,因以黃檗名之,後人因之稱師雲黃檗。因其禪風乾淨利落,啟發學人時常以打、喝、棒等為方便,後來的臨濟宗風即淵源於此。
會昌二年(842),裴休在鍾陵(今江西省進賢縣)為廉鎮(即觀察使),迎請希運上山安置在鍾陵龍興寺,旦夕問道。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鎮宛陵(安徽省宣城縣),又迎請希運至開元寺,常去參問,並記錄所說,即為現行的《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有《語錄》、《傳心法要》、《宛陵錄》各一卷,廣行於世。
黃檗禪師後於大中四年示寂,年壽不詳。皇帝加封諡號‘斷際禪師’。門下有臨濟義玄、睦州道縱、頃楚南等十二人,而以義玄最為特出。

目 錄

《傳心法要》簡介
黃檗禪師簡介
裴休居士簡介
序+目錄+編注
黃檗山《傳心法要》
1、悟心與成佛
2、惡法與正道
3、即心是法
4、正道修行要訣
5、修行的是與非
6、方便與根本的區別
7、覺悟不在知解
8、情識心是妄心
9、修行只在無心
10、解經不是修持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11、一心與六度萬行
12、取相皆是虛妄
13、有見即是障礙
14、即心是佛
15、無心是牢強精進
16、如何覺悟自心
17、平常心是真修
18、死活與賓主
19、分別見是障
20、忘己絕跡是涅槃
21、羊角與慧劍
22、如何是見性
23、法不在言思
24、取捨心是障
25、授記與除妄
26、是法不可得
27、無明是道場
28、無心成大智

《傳心法要》全文

師謂休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已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眾生心亦如此。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能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趨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例皆廣求知見。所以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文殊當理。普賢當行。理者真空無礙之理。行者離相無盡之行。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維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異。故號淨名。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恆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乃住。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只是歷劫枉受辛勤耳。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默契而已。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只為妄想分別造種種業。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縱使三祇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只證元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卻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故如來雲。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若有所得。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又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者上起見解。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額內珠。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智者指之。當時自見本珠如故。故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為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歷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當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及證道時。只證本心。佛歷劫功用。並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只得本額珠。不關向外求覓之力。故佛言。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見。五語所言。真實不虛。是第一義諦。 學道人莫疑四大為身。四大無我。我亦無主。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五陰為心。五陰無我亦無主。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滅亦復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蕩然清淨。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為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惟求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聞。但不了自心。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語運動。聞有菩提涅盤。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謂之聲聞。佛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學道人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只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但離一切煩惱。是無法可得。 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此是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虛空。虛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虛空。但莫作虛空解。虛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虛空。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盤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像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盤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不可以法更求於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擬心即差。以心傳心。此為正見。慎勿向外逐境。認境為心。是認賊為子。為有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提。故祖師雲。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淨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能住。但迷本性。轉不見耳。所謂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即無。不可於淨性上轉作境解。所言定慧。鑒用歷歷。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暫為中下根人說即得。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此見解。儘是境法有沒處沒於有地。但於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九月一日。師謂休曰。自達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余佛。以法傳法。不說余法。法即不可說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淨心也。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般若為慧。此慧即無相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即落緣覺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不起二見。不厭不欣。一切諸法。唯是一心。然後乃為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十月八日。師謂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並為化城。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若問此即是化城。何處為寶所。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寶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言闡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眾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菩薩者。深信有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學道人多於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若不於心悟。乃至於教法上悟。即輕心重教。遂成逐塊忘於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舍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舍。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舍。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鏇舍。無希望心。是為中舍。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舍。大舍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舍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燭在後。不見坑阱。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舍。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舍。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舍。所謂三世俱舍。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佛有三身。法身說自性虛通法。報身說一切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說法。不可以言語音聲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虛通而已。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眾生溥舍妙道。遂設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淺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餘二則非真。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法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此一枝法令別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問: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師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問:諸方宗師相承。參禪學道如何。師云:引接鈍根人語。未可依憑。云:此即是引接鈍根人語。未審接上根人復說何法。師云:若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人覓他。自己尚不可得。何況更別有法當情。不見教中雲。法法何狀。云:若如此。則都不要求覓也。師云:若與么則省心力。云:如是則渾成斷絕。不可是無也。師云:阿誰教他無。他是阿誰。爾擬覓他。云:既不許覓。何故又言莫斷他。師云:若不覓便休。即誰教爾斷。爾見目前虛空。作么生斷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師云:虛空早晚向爾道有。同有異我。暫如此說。爾便向這裡生解。云:應是不與人生解耶。師云:我不曾障爾。要且解屬於情。情生則智隔。云:向這裡莫生情是否。師云:若不生情。阿誰道是。 問:才向和尚處發言。為什麼便言話墮。師云:汝自是不解語人。有什麼墮負。 問:向來如許多言說。皆是抵敵語。都未曾有實法指示於人。師云:實法無顛倒。汝今問處自生顛倒。覓什麼實法。云:既是問處自生顛倒。和尚答處如何。師云:爾且將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只如個痴狗相似。見物動處便吠。風吹草木也不別。又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雲學道。早是接引之詞。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卻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處。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只為世人不識。迷在情中。所以諸佛出來。說破此事。恐汝諸人不了。權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魚忘筌。身心自然達道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沙門果者。息慮而成。不從學得。汝如今將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擬學取。有什麼得時。古人心利。才聞一言。便乃絕學。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閒道人。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盡名食不消者。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故云。我王庫內無如是刀。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摒卻。令空更無分別。即是空如來藏。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亦云。我於然燈佛所。無少法可得。此語只為空。爾情量知解但銷鎔。表里情盡都無依執。是無事人。三乘教網。只是應機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設。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於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我此宗門不論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慮後。 問:從上來皆雲。即心是佛。未審即那個心是佛。師云:爾有幾個心。云:為復即凡心是佛。即聖心是佛。師云:爾何處有凡聖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說有凡聖。和尚何得言無。師云:三乘中分明向爾道。凡聖心是妄。爾今不解。返執為有。將空作實。豈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卻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別佛。祖師西來。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汝今不識。執凡執聖向外馳騁。還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墮異趣。無始已來不異今日。無有異法故名成等正覺。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師云:覓什麼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異。云:前言無始已來。不異今日。此理如何。師云:只為覓故。汝自異他。汝若不覓。何處有異。云:既是不異。何更用說即。師云:汝若不信凡聖。阿誰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爾便擬向何處覓去。 問:妄能障自心。未審而今以何遣妄。師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根。只因分別而有。爾但於凡聖兩處情盡。自然無妄更擬。若為遣他。都不得有纖毫依執。名為我舍兩臂。必當得佛。云:既無依執。當何相承。師云:以心傳心。云:若心相傳。云何言心亦無。師云: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云:若無心無法。云何名傳。師云:汝聞道傳心。將謂有可得也。所以祖師雲。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此事若教汝會。何堪也。 問:只如目前虛空。可不是境。豈無指境見心乎。師云:什麼心教汝向境上見。設汝見得。只是個照境的心。如人以鏡照面。縱然得見眉目分明。原來只是影像。何關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時得見。師云:若也涉因。常須假物。有什麼了時。汝不見他向汝道。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謾說數千般。云:他若識了。照亦無物耶。師云:若是無物。更何用照。爾莫開眼寱語去。 上堂云: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道人是無事人。實無許多般心。亦無道理可說。無事散去。 問:如何是世諦。師云:說葛藤作什麼。本來清淨。何假言說問答。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同無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塞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老子拷爾在。爾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爾清淨法身。名為阿耨菩提。若不會此意。縱爾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如此修行。當復何益。志公雲。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饒爾學得三賢四果十地滿心。也只是在凡聖內坐。不見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為爾不是與么人。須要向古人建化門廣學知解。志公雲。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爾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久久須實得。為爾力量小。不能頓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須得個入頭處。自然會去。為爾不能如是。須要將心學禪學道。佛法有什麼交涉。故云。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將黃葉為金止小兒啼。決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客。且與爾本體有甚交涉。故經雲。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若也會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錯。本來清淨皎皎地。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法身從古至今。與佛祖一般。何處欠少一毫毛。既會如是意。大須努力。盡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問:六祖不會經書。何得傳衣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為教授師。講得三十二本經論。云何不傳衣。師云:為他有心。是有為法。所修所證。將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當時只是默契。得密授如來甚深意。所以付法與他。汝不見道: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若會此意。方名出家兒。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為求衣。為求法。明上座云:不為衣來。但為法來。六祖云:汝且暫時斂念。善惡都莫思量。明乃稟語。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么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明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時。方知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豈不見。阿難問迦葉雲。世尊傳金襴外別傳何物。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雲。倒卻門前剎竿著。此便是祖師之標榜也。甚深阿難三十年為侍者。只為多聞智慧。被佛訶云:汝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若不學道。滴水難消。 問:如何得不落階級。師云: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摩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時時念念。不見一切相。莫認前後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努力努力。此門中千人萬人。只得三個五個。若不將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 《傳心法要》終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鷲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孫,西堂百丈之法侄。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升虛空中,光明照曜淨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動念即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睹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予會昌二年廉於鍾陵,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大中二年廉於宛陵,復去禮迎至所部,安居開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紀之,十得一二,佩為心印,不敢發揚。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來,遂出之授門下僧大舟法建,歸舊山之廣唐寺,問長老法眾,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如何也。
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十一月初八日序。

裴休相國傳心偈

予於宛陵鍾陵皆得親黃蘗希運禪師
盡傳心要。乃作傳心偈爾。
心不可傳。以契為傳。心不可見。以無為見。
契亦無契。無亦無無。化城不住。迷額有珠。
珠是強名。城豈有形。即心即佛。佛即無生。
直下便是。勿求勿營。使佛覓佛。倍費功程。
隨法生解。即落魔界。凡聖不分。乃離見聞。
無心似鏡。與物無競。無念似空。無物不容。
三乘外法。歷劫希逢。若能如是。是出世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