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希運

”黃檗再問道:“你看到有羚羊的足跡嗎?”學僧一愣,說道:“那就是跟蹤在羚羊後面來的。 黃檗禪師問道:“昨日公案未了,你怎么解說呢?”學僧一時無語,不知所對。 黃檗禪師喝道:“本想說你是個到家的禪僧,原來只是個一知半解的傢伙。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黃檗希運宜豐人,幼年在洪州黃檗山出家。他曾游天台山和長安,經南陽慧忠指點,回到江西參拜百丈懷海禪師,開悟後,住持江西黃檗山,故稱黃檗希運,其禪風盛行於江南一帶。當時,相國裴休對他十分尊崇,並親自集《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傳世。

他曾經到江西去參馬祖道一。那時道一已經圓寂,於是往見百丈懷海,問道一平日的機緣,懷海向他說起關於「豎拂」被喝、三日耳聾的一段話。希運自稱得見道一的大機大用,懷海印可他,說他有超師之見。希運後來在洪州宜豐縣鷲峰山建寺弘法,並改其山名為黃檗山,往來的學眾很多。會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裴休在 鍾陵(今江西省進賢縣)為廉鎮(即觀察使),迎請希運上山安置在鍾陵龍興寺,日夕問道。大中二年(公元八四八年),裴休移鎮宛陵(安徽省宜城縣),又迎請希運至開元寺,常去參問,並記錄所說,即為現行的「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當時黃檗的門風盛於江南,圓寂後謚斷際禪師。有「語錄」、「傳心法要」、「宛 陵錄」各一卷行世。他的法嗣有臨濟義玄、睦州陳、千頃楚南等十二人,而以義玄最為特出。

主要經歷

黃檗希運繼承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而力倡「心即是佛」之說。他說∶「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他認為這個所謂心,不是見聞覺知之心,他說∶「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以知識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本體。然本心雖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假如「當下無心,決定了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又說∶「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眾生同大涅盤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而發揮其心佛一如的思想。希運的禪風即是沿這一思想基礎出發,主張「心即是法、法即是心」,為反對以「見聞覺知為心」,有時也以打、棒、喝等為接機的方便。後來臨濟的宗風,即淵源於此。

有六位學僧來到黃檗禪師處參學,初見面時,其中五人皆虔誠懇切地作禮,只有一人為了表明自己是禪者,提著坐具,不言語地站在一旁。黃檗禪師見此情形,對這位學僧說道:“我聽說有一隻獵犬非常兇惡!”

學僧以禪語答道:“一定是尋著羚羊聲而來的。”

黃檗追問道:“你聽到有羚羊聲嗎?”

學僧趕緊話鋒一轉:“那一定是尋著羚羊的足跡來的。”

黃檗再問道:“你看到有羚羊的足跡嗎?”

學僧一愣,說道:“那就是跟蹤在羚羊後面來的。”

黃檗步步緊逼道:“你看到有羚羊的蹤影嗎?”

學僧毫不示弱,說道:“那一定是只死羚羊。”

黃檗禪師聽後,沒再說什麼。

第二天在法堂里,黃檗禪師再問道:“昨天找羚羊的那位學僧出來!”

那學僧聞言快步走出。

黃檗禪師問道:“昨日公案未了,你怎么解說呢?”

學僧一時無語,不知所對。

黃檗禪師喝道:“本想說你是個到家的禪僧,原來只是個一知半解的傢伙。”

聽黃檗禪師這么說,大家將這個學僧驅出了山門。

黃檗希運游天台山時,路上遇到一位僧人,那僧人和他一見如故,談笑風生。黃檗希運感到很奇怪,仔細觀察,只見那僧目光射人,非同凡響,便一道同行。行至不遠,來到一山澗邊。當時澗水暴漲,二人放下斗笠、拄杖,黃檗希運猶豫不決,止步不前,那僧即刻拉著黃檗希運準備共同渡澗,黃檗希運膽怯地說道:“師兄要渡,請自渡。”

說時遲,那時快,那僧人提起衲衣,走在波浪上,如同走在平地一般,並回頭招呼黃檗希運道:“過來,快過來!”

黃檗希運感慨道:“咄!你這個自了漢,我早知道的話,就該槌斷你的腿。”

那僧讚嘆道:“真是救度眾生的大乘法器,我不如你。”

說罷,那僧就不見了。

大乘佛教宣傳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國淨土作為最高目標。而小乘佛教以追求個人自我解脫,把“灰身滅智”,證得阿羅漢為最高目標。所以,那位神僧稱讚黃檗希運是“大乘法器”,而他卻是只知自渡的“自了漢”,當然不如黃檗希運。這則公案是假託路遇神僧,而標榜黃檗希運悟得大乘精神。

唐宣宗在位時,推崇佛教,擁護三寶,修復舊寺,廣興佛法,是一位有名的好佛皇帝。宣宗未做皇帝之前,曾在香嚴禪師門下做過小沙彌。

有一天,師徒二人游廬山瀑布。香嚴禪師吟道:“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小沙彌隨口續上兩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禪師笑道:“你這個小沙彌將來是要作皇帝的呀。”

小沙彌後來到齊安禪師那裡參禪,當時黃檗希運禪師在那裡任首座。沙彌看到黃檗禪師拜佛,便問道:“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長老禮拜,有何所求?”

禪師說道:“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只是這樣禮拜而已。”

沙彌又問道:“為什麼禮拜?”

希運禪師見沙彌如此執著,便打了他一掌。這一掌仍沒讓沙彌開悟,嗔心一起,怨道:“太粗暴了!”

“這裡是什麼所在?你在這裡說粗說細!”希運禪師說完,又打了他兩掌。

沙彌作了皇帝後,沒有忘記被挨三掌。黃檗禪師圓寂後,宣宗竟謚他“粗行禪師”。裴休知道這三掌的典故,便上奏皇帝:“禪師三掌為陛下斷了三際呀!”

於是,宣宗將黃檗禪師改謚為“斷際禪師”。

有一天,黃檗希運禪師登上法堂,這時從四面八方來了許多聽講禪教大法的人,雲集法堂。黃檗希運禪師見如此眾多的學人,便問道:“你們到此來尋求什麼?”並站起來以拄杖趕之,眾人仍不散去。

黃檗希運禪師坐回原處,對眾人說道:“你們全都是瞳酒糟漢,怎么能稱得上離鄉遠行,尋師訪友,求法證悟呢? 真讓人取笑。不要見人多的地方就去,只圖熱鬧。老衲遠行參禪時,即便是遇草根下有一個人,便從頂門上一錐,看他知不知道痛癢,如果知道,我可以把布袋裡的米拿來供養他。但不像你們這樣容易,哪有今天這樣的事呢? 你們既自稱遠行參禪的雲遊僧,也須要有自己的精神。你們可知大唐國里無禪師嗎?”

這時有一僧人問道:“現在各方的禪門高僧都聚眾講說禪教大法,為什麼你卻說無禪師呢?”

黃檗希運答道:“我的意思不是說無禪,只是說無師。你可知馬祖道一大師門下有八十四位弟子,真正得馬大師正法的也不過兩三人。

中國禪宗發展到黃檗希運禪師所處的中晚唐時代,正是很興盛的時候,因為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青原行思、石頭希遷等大師們的繼承人遍布中華。但為什麼黃檗希運卻說:“無師”呢?這關鍵就在於他所說的“宗派乃是人為的,各有各的體會”,禪卻到處都有,佛在每一人心中,主要靠自己去領悟、參透,光靠“師”是沒有用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