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國[中科院院士]

侯建國[中科院院士]

侯建國(Hou Jianguo),男,漢族,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現任科學技術部副部長。1959年生於福建。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年8月起兼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常務副主任。2004年11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8年9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基本信息

侯建國[中科院院士]侯建國
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理化科學中心主任、教授;中國科學院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主任。198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習。1989年獲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

經歷

1988年-1995年 先後在前蘇聯科學院結晶學研究所電鏡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B erkeley分校、美國Oregon州立大學化學系從事科學研究工作。1995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先後任中國科學院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化科學中心主任。
2000年 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2001年9月 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會長。
2003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4年11月 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5年9月 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
2008年9月25日 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接替朱清時)。

2015年1月任科技部副部長。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物理化學領域特別是富勒烯分子與相關材料的研究工作,已在Nature、Science、J.ofAmer.Chem.Soc.、Phys.Rev.lett.等期刊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是該領域有國際影響的學者。曾多次在國際會議上做邀請報告,擔任三個國際刊物的編委和一系列國際會議的程式委員會委員。

學術成績

1.首次利用低溫STM獲得能夠分辨碳-碳單鍵和雙鍵的C60單分子圖象,並論證了利用探針顯微術直接觀察分子內部結構的可能性和限制因素。
2.分子在固體表面的吸附取向和局域電子態是催化、化學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重要基礎問題。利用STM和STS相結合,發展了確定單分子在固體表面特定位置吸附取向的方法,並首次確定了C60分子在Si表面的吸附取向與局域電子態。
3.90年代在美國工作期間,發展了溫度梯度CVD方法,首次生長出M3C60單晶材料,提供了一系列理想的C60超導體材料的參數,論文發表在ScienceNature上(第二作者)。與著名固態化學家A.Sleight合作,成功製備了摻雜的無限多層CuO面氧化物體系。
4.80年代,他將分形理論引入非晶半導體晶化結構形態的表征,使非晶化動力學的研究有一個量化的表征手段,並提出新的擴散控制的分形晶化機制。

學術兼職

國際真空聯盟執委,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盟名譽委員,第七屆中國科協委員,中國真空學會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中國表面物理學會副主任委員;《納米科學與技術》(AmericanScientificPub.)《國際納米技術》(IndersciencePub.)《國際納米科學》(WorldScientificPub.)以及《中國科學》、《中國化學物理》等雜誌的編委和責任編輯;英國工程與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評審,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成員,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及納米技術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以及一系列國際會議的程式委員會委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驗室(籌)常務副主任。

獲獎情況

侯建國[中科院院士]侯建國
2008年度陳嘉庚化學科學獎
200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4年被增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3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3年獲得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2年獲得由海外華人物理協會授予的“華人物理協會亞洲成就獎”
2002年獲得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授予的“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
2002年獲得由科技部授予的“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2001年獲得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授予的“CAIA特等獎”
2000年獲得由科技部授予的“1999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1999年獲得由香港“求是”科學基金會授予的“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
1997年獲得由中國科學院授予的“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95年獲得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授予的“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人才培養

侯建國[中科院院士]侯建國

侯建國教授學風嚴謹,立足國內,在其所從事的科學研究中做出了創造性成果,並已培養出多名優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多人獲得包括香港求是基金會研究生獎、中科院院長獎等在內的學術獎勵。1998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

在中科大辦學50年時表示:“中科大以畢業生的傑出表現而自豪,‘千生一院士’現象是中科大50年辦學的最大成就。我相信,也期待著中科大畢業生會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作出更大的貢獻。”

“育人是大學的第一要務。各類學校定位不同,培養目標也不一樣。中科大從建校開始,培養人的目標就很清楚,那就是為我國現代科技事業培養高精尖的拔尖人才。”侯建國說:“50年來,中科大一直遵循這一目標定位,堅持培養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科技英才。”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中科大堅持“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原則,探索了一條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談到打基礎,侯建國說,這是錢學森華羅庚嚴濟慈等老一輩科學大師給中科大留下的傳統,也是中科大畢業生在國內外獲得廣泛讚譽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現在,新生入學後,無一例外都要修學“微積分”、“線性代數”、“普通物理”、“大學物理實驗”、“綜合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C語言程式設計”等課程。課程內容與要求不帶專業色彩,從而構建一個全校基本一致的基礎知識平台。2000年,中科大的本科教育從五年制改為四年制,壓縮了很多專業的課程,但基礎課程的教育仍然保持。“我們希望能夠給學生們一個非常堅實的數理化基礎,使他們畢業以後,不管從事哪方面的工作,後勁都會比較強。這也有利於學生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

進入中科大的學生還有一種體會:“真正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生進校後有3次轉系轉專業的機會。中科大每年都有20%左右的本科生成功調換專業,老師則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侯建國說:“在中科大,只要學生願意轉系,基本上都可以轉成功,這就給學生一個選擇自己愛好的機會。很多剛進入大學的學生選擇專業比較盲目,有些學生選擇了根本不是他所擅長和喜歡的專業。但經過一至兩年的學習,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有更多的了解,轉系就給了他們一個機會。不喜歡肯定不會有創新,只有學其願意學的東西和做願意做的事才可能有所創新。實際上,這也和學生們的基礎‘寬、厚、實’有關,只有基礎紮實了,轉系才不會吃力。”

創新能力,是中科大人才培養的另一個重點。據介紹,近年來,該校重組、新建了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工程科學實驗教學中心、信息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地球和空間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六大教學實驗平台,下設40多個教學實驗室。另外建設了專門的創新基地、金工實習基地,投入大量專項建設經費,充分滿足實驗室在時間、範圍、內容等方面的開放要求,做到了教學時段內全天候開放。目前全校共開設近2650個實驗項目,其中必修實驗項目近1900個,開出率達100%,另有近650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供學生選做。據統計,公共實驗中心每年提供測試服務約8萬機時,約3萬人次。“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樣是老一輩科學家給中科大留下的傳統。”侯建國說:“中科大初建時,中科院實行‘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學生在高年級時要到研究所進行畢業實踐和做論文。現在,每年有1000多名中科大本科生到研究院所開展實踐教學,占年招收本科生數的60%。”

科大演講

侯建國[中科院院士]科大演講

大學的“變”與“不變”
中國科大辦學50年,也經歷了不斷變化的過程。從以理為主到理工結合,從主要培養科學家到全面培養各領域的創新人才,從以教學為主到教學科研並重,不斷的變化和調整,使得中國科大變得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符合時代的要求。創新,由此成為科大人最突出的品格之一。
侯建國認為作為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的特殊機構,大學在堅持創新之外,還應該堅守一些核心理念和價值,使之成為中國現代大學所普遍尊崇的“不變”的原則。

這樣的理念和價值是什麼呢?應該說仁智各見。在他看來,在科大人看來,主要有三點:
一是以學生為本。這是科大的責任,也是科大的傳統。在科大,無論是青年教授還是資深院士,都自覺堅持為本科生上課,並視其為一種快樂。老師和學生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更是五十年不變的傳統。從當初郭沫若校長給寒假不回家的學生髮壓歲錢,到80年代時學校自籌經費為學生宿舍安裝暖氣,再到近年來學校通過“隱形”方式關愛睏難學生,等等,在科大都被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常態。他認為,育人是大學的第一要務,這一點永遠都不能忘記。

二是以學術為本。科大的地理位置、辦學資源都不是最優越的,可近年來原創性成果卻不斷湧現,令人矚目。這與科大人以學術為本的傳統是密切相關的。平等交流、坦率質疑、自由探索,是科大人的特點。因為學術氛圍比較濃厚,學科之間的交叉、合作也十分順暢,這使得科大可以凝聚力量進行團隊創新,不斷逼近國際前沿。同時,在學科布局、資源配置、學術價值判定等方面,科大都充分地體現了“教授治學”的傳統。他認為,大學是崇尚真理、講求科學的學術殿堂,大學管理本質上是學術管理,以及與學術相關的管理,因此,必須滲透學術文化,而不能以行政和權力文化為基調。

三是以報國為本。科大的創建者是聶榮臻等開國元勛和錢學森等科學大師,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報國之志,使得他們不僅在業務上,也在精神上為科大定下了標準,做出了表率。在大師的言傳身教下成長起來的早期科大畢業生,以及很好地傳承了拼搏奮進、愛國奉獻精神的科大後來者,無論在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新中國國防科技,還是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時代,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創新報國,已經是科大人融入血液里的一種情懷。

榮譽記錄

2014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FellowoftheRoyalSocietyofChemistry,FRSC);

侯建國侯建國

侯建國2013年獲得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
2010年被英國伯明罕大學授予名譽科學博士學位;
2008年獲得陳嘉庚化學科學獎;
2007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5年獲得國家人事部“全國優秀博士後研究人員”稱號;
200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4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3年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2年獲得由海外華人物理學會授予的“亞洲成就獎”;
200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
2001年獲得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授予的“CAIA特等獎”;
1999年獲得由香港求是科學基金會授予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
199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9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