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信

戴立信

戴立信,1924年11月13日出生,北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 1942年就讀於滬江大學化學系,194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1993年至今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早期從事金黴素和有機硼化學研究;之後較長期從事科研管理工作;80年代以後的研究興趣在有機合成、金屬有機化學,特別是通過金屬有機化學的不對稱合成。最近的工作集中在立體選擇性的合成官能團化的環氧化合物和氮雜環丙烷化合物方面。關注有機化學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在科研選題上力求高起點和創新性。在金屬有機化學促進的不對稱合成方面做了許多很有意義的工作。 2018年5月,在中國化學會第31屆學術年會開幕式上,戴立信被授予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

戴立信,祖籍江蘇省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市),1924年11月13日出生於北京。

1942年就讀於滬江大學化學系;

1943-1947年經過教育部門批准,借讀於浙江大學,浙江大學化學系學習;

1947-1953年 上海鋼鐵公司工作。

1947年戴立信大學畢業後留在上海。開始在中華職業學校做短暫的教學工作。

1948年經同學介紹進入位於浦東的第三鋼鐵廠化驗室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先後在上海鋼鐵公司、華東礦冶局工作。

1953年,根據國家關於技術幹部歸隊的部署,調至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53年至今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歷任科技處處長、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艱苦求學

戴立信 戴立信

1936年戴立信就讀於北平育英中學一年級時,正是抗日戰爭爆發之時,隨著北平局勢惡化,他隨父母經青島逃難至上海祖父家。到了上海不久,淞滬戰爭又起,進入了全面的抗日戰爭,他的祖父家雖在租界內,在戰爭的驚恐下,祖父母相繼去世。轉學上海後,他在國中換了兩個學校,整個高中學業才算安定在三育中學完成。這雖是個弄堂中學,但教師隊伍很齊整,高中化學課的老師很好,在當時的化學內容中竟然還有一些有機化學的內容。這也許是他一生從事有機化學的契機。還要提及的是這一班同學(不超過20人)中在畢業後竟有5位同學去了蘇北抗日根據地。也是這些同學在他心田中撒下了初步的新思想的種子 。

1942年高中畢業,考取了滬江大學化學系。珍珠港戰爭後,日軍進入租界,人民的凌辱與苦難與日俱增。

1943年春他輟學滬江大學隨表姊及親友多人結伴奔赴內地求學。途經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西、貴州諸省而至重慶,跨越了日軍封鎖線,有時步行,有時藉助輪船、木炭汽車、小火車。經過教育部門批准,他開始了借讀於浙江大學的生活。浙江大學當時位於貴州,新生部、工學院以及理學院、農學院又分處於永興、遵義和湄潭三個縣城。當時生活極為艱苦,上課、住宿多在廟宇之內,夜晚自修藉助於幾根燈草的油燈。但浙江大學有竺可楨擔任校長,竺校長廣延人才,各系的教授都極負盛名,重視研究,學術氣氛濃厚,因而曾被國外學者譽為東方的劍橋。化學系主任是王璡(季梁)先生,一位著名的分析化學家。教授有機化學則是王葆仁先生。王葆仁先生雖已去世,戴立信對王先生總是敬重、緬懷備至。他認為是王葆仁先生的講課,使有機化學的重要性、系統性,有機合成的創造性將他引入了有機化學無窮樂趣的殿堂。他曾多次談起在貴州就讀時的有機化學實驗課,在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又沒有煤氣的情況下,居然還千方百計地安排了許多有機化學實驗(不比現在的實驗內容少)。對於戴立信來說,他一直生長在北京、上海兩大城市中,而由上海至貴州的一路旅程,使他對中國的廣袤遼闊、貧窮落後有了實實在在的領會。浙江大學的4年學習生活又給他的思想帶來很大的變化。在進步同學帶領下,他們深入農村,貴州山區農民的赤貧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他還參加了當時的反內戰要和平的學生運動,並曾擔任了一屆湄潭劇團團長的工作。這些在他科學救國的思想中又加入了新的內容,在他的科學生涯中也更多地和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戴立信早期從事金黴素的化學研究,包括提取、部分合成等。60年代的研究興趣在有機硼化學,諸如α,β-不飽和醛酮的硼氫化反應,高級硼烷的衍生化反應,碳硼烷的合成及轉化等和一些國防科技項目。

80年代以後的工作多在有機合成、金屬有機化學,特別側重於通過金屬有機化學的不對稱合成等。這方面的工作有:環氧醇的開環反應研究及用於氯黴素的不對稱合成,用於三脫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員的不對稱合成等;銠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對稱硼氫化反應;具有C2對稱性的氮配體,手性雙齒配體的合成;鈀催化的手性嗎啉衍生物的合成;雜原子導向的、鈀催化的、新選擇性的溫和羥氯化反應以及高碘化合物的多相新合成方法學研究。此後的研究興趣為立體選擇性的合成官能團化的環氧化合物和氮雜環丙烷化合物等。

科研管理工作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
戴立信 院士 戴立信 院士

1953年在國家的技術歸隊的部署下,戴立信由行政崗位被調至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至今。當時有機化學所開展了高分子工作,莊長恭所長急需了解這些工作的科學背景和國際動向,他曾協助莊先生做一些文獻工作。以後他參加了黃耀曾先生領導的金黴素化學的研究,包括提取、分離性能研究以及金黴素的全合成研究。這時戴立信考慮到金黴素的絕對構型尚未確定,他提出了用不對稱合成方法來確定絕對構型的方案。這段時間前後,構象分析剛剛問世,他和同事們一起翻譯了兩本構象分析文集和Newman的著名的《有機化學中的立體效應》一書。這些工作也是他後期工作的有利基礎。初學研究工作不到5年

1958年後當時的國家發展“二彈一箭”的工作中向有機化學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有機化學所結合國防任務開展了有機氟化學和有機硼化學的工作,這時他擔當了繁重的科技組織工作。直到1962年以後他才有機會重返科研第一線,獨立地開展了當時問世不久的硼氫化反應的拓展工作和碳硼烷的化學。這一段科研工作不久也只能停頓了。“文革”以後的撥亂反正,小平同志的“科研是第一生產力”等教導給科學事業帶來了新生。在百廢待興之際,1978年在汪猷所長的安排下,他再次從事科研管理工作,直到1984年相隔18年後他才又一次重返科技第一線。他自己曾戲稱是“60歲學吹打”。儘管不在科研第一線,除了“文革”時期之外,他還是始終關心著有機化學文獻,注視著國際上的最新發展,當他有了機會從事研究之時,他更是十分珍惜可貴的機會,力圖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較好的工作。

成就榮譽

戴立信帶著多年科研管理和實踐的工作積累而日趨明晰的對化學學科的巨觀理解,以及對自始至終熟悉的國際化學發展的遠瞻,1984年他選擇了“不對稱合成”這個課題來進行開拓。到80年代末,以不對稱合成為基礎的手性技術成為世界上一個競爭激烈的重要研究熱點。他懷著爭分奪秒的激情,忘我而高效地工作,在有機化學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果。其間開展了環氧醇的開環反應研究及氯黴素的不對稱合成;三脫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員的不對稱合成;銠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對稱硼氫化反應;具有C2對稱性的氮配體,手性雙齒配體的合成;鈀催化的手性嗎啉衍生物的合成;雜原子導向的、鈀催化的、新選擇性的溫和羥氯化反應;高碘化合物的多相新合成方法學研究;立體選擇性的合成官能團化的環氧化合物和氮雜環丙烷化合物等研究。陸續發表論文80多篇,並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報告和主題報告。由於戴立信的經歷,有科研管理的豐富經驗和1984年以後在第一線長期的工作實踐,因而熟知有機化學的全局發展,受國家基金委的委託,他主持編著了《有機化學戰略研究調查報告》一書,另與錢延龍合作主編了《有機合成化學進展》。1997年起他和黃量先生共同組織領導“手性藥的化學和生物學研究”國家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

2018年5月,在中國化學會第31屆學術年會開幕式上,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首次頒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所戴立信院士成為首位獲獎者。

學術著作

曾有譯著如《有機化學中的立體化學》等多部,編著《有機化學戰略研究調查報告》及《有機合成化學進展》兩書,並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80多篇。

人才培養

已培養了11名博士,12名碩士。

社會任職

現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副主任,生命有機化學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元素有機化學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

戴立信先後當選為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現為該會顧問委員會主任。擔任世界華人有機化學家會議國際組委會委員。曾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擔任大會特邀報告、主題報告,如亞歐化學會議、世界青年化學家會議、IUPAC第五屆雜原子化學會議等。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