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

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於北京,它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後,學校依託中國科學院,按照“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方針,緊緊圍繞國家急需的新興科技領域設定系科專業,創造性地把理科與工科即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課教學,高起點、寬口徑,培養了大批尖端科技人才及各行業領軍人物。建校五十餘年來,全體科大人弘揚“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校風,以求真務實的作風、追求卓越的品格、勇於創新的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努力推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改革創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原創性科技成果,為推動我國科教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lumni Association)在建校三十周年前夕正式成立。成立大會上,通過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章程》,選舉產生了校友總會第一屆理事會。校友總會成立後,為進一步聯絡校友、增進友誼、加強合作、弘揚科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全校師生和廣大校友的廣泛支持與讚賞。 進入新世紀,隨著學校事業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更加高度重視和支持校友工作開展,為校友總會發展提供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指導,為校友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學校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 旨在聯絡校友、增進友誼、加強合作、弘揚科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為學校的發展做貢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設定了獨立行政建制的職能部門——校友工作辦公室,進一步加強了校友工作。校友總會辦公室堅持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不斷拓展校友工作的新領域,探索校友工作的新途徑、研究校友工作的新方法,建立健全校友聯絡的有效網路,不斷提升校友工作的質量和效益。

總會組織

校友總會會長:包信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

校友總會副會長:陳曉劍(常務)

校友總會副會長:朱東傑

校友總會秘書長:朱東傑(兼)

通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230026

知名校友

教科界[ ]

數學系
華羅庚、關肇直、吳文俊、張宗燧、馮康、萬哲先、丁夏畦、林群、宋健、王元、石鐘慈、張景中、 谷超豪、胡世華、陳景潤、陳希孺
物理系
施汝為、王守武、李蔭遠、霍裕平、黃昆、章綜、林蘭英、潘孝碩、徐敘瑢、王守覺、洪朝生、 郝柏林、蒲富格、范海福、湯定元、王之江、李方華、吳杭生、管惟炎、楊國楨、郭光燦、侯建國
化學物理系
郭永懷、張大煜、柳大綱、盧嘉錫、黃耀曾、何國鍾、盧佩章、周維善、趙玉芬、袁權、朱起鶴、朱清時
近代物理系
趙忠堯、張文裕、朱洪元、彭桓武、何祚庥、戴元本、冼鼎昌、何澤慧、彭士祿、李整武、黃祖洽、 于敏、李家明、唐孝威、賀賢士、蔡詩東、阮可強、程開甲
力學系
錢學森、嚴濟慈、蔣麗金、林同驥、俞鴻儒、李敏華、胡海昌、鄭哲敏、鍾萬勰、許國志、談鎬生、 劉人懷、伍小平、童秉綱、崔爾傑
無線電系
吳有訓、馬大猷、呂保維、王越、陳芳允、汪德昭、保錚、應崇福、黃宏嘉、林為乾、張直中
地空系
趙九章、侯德封、傅承義、塗光熾、巢紀平、秦馨菱、劉振興、胡文瑞、葉篤正、陶詩言、曾慶存、 周秀驥、葉連俊、張文佑、郭承基、尹贊勛、黃榮輝、徐世浙、陳顒、常印佛、王水、石耀霖、李曙光
生物系
貝時璋、莊孝惠、鄒承魯、童弟周、梁棟材、許智宏、楊雄里、馮德培、許根俊、楊福愉、林其誰、 施蘊渝、陳霖、徐洵
自動化系
陸元九、屠善澄、楊嘉墀、戴汝為、胡啟恆、蔣新松、龔惠興
計算機系
夏培肅、唐稚松、董韞美、李國傑、陳國良、高文
套用化學系
梁樹權、王方定、王夔、徐曉白、肖倫、汪爾康、俞汝勤、劉有成、錢逸泰、洪茂椿
熱能系
吳仲華、吳承康、閔桂榮、范維澄
材料系
王葆仁、錢人元、嚴東生、黃維垣、黃志鏜、蔣錫夔、郭景坤、王佛松、黃葆同、徐端夫、盧柯
天體物理
錢臨照、方勵之、周又元
內耗實驗室
葛庭燧
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
謝家麟、方守賢、何多慧
微尺度國家實驗室
唐叔賢、吳奇
研究生院
李政道、馬瑾、錢志道
全校
郭沫若、竺可禎、錢三強、周光昭、于光遠、高文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朱清時 中國科學院院士、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前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侯建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饒子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前南開大學校長
趙忠賢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顒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志明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作言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蘊渝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志珍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
石耀霖中國科學院院士
莊文穎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亞湘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國傑中國工程院院士
白志東美國數理統計研究院院士,國際統計協會會員

中國科學院院士[ ]

白以龍
徐建中
嚴加安
佟振合
李邦河
李崇銀
劉嘉麒
李曙光
吳奇 APS Fellow
陳霖
林尊琪
郭光燦
李洪鐘
王大成
魏奉思
黃民強
俞昌鏇
陳潤生
王自強
李亞棟
沈保根
張肇西
鄂維南 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獲得者
鄭建華
中國科技大學校友 中國科技大學校友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吳有生
王震西
楊秀敏
何多慧
龔惠興
魏復盛
杜善義
宋湛謙
許祖彥
陳立泉
范維澄
周壽桓
吳以成
董春鵬
鄧中翰
劉連元

美國科學院院士[ ]

莊小威 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HHMI研究員
駱利群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HHMI研究員
楊培東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教授
文小剛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格林講席教授

美國工程院院士[ ]

李凱 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ACM Fellow、IEEE Fellow
周郁 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

楊培東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

卓敏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

歐洲科學院院士[ ]

王東明歐洲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陶大程悉尼大學教授、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其他[45]

舒其望美國布朗大學套用數學系主任,SIAM Fellow
文小剛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韓家煒伊利諾伊大學教授、ACM Fellow、IEEE Fellow
姜濤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ACM Fellow
童瑋耶魯大學教授
管俊林密西根大學教授
周冰密西根大學教授、APS Fellow
Weixing Ding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APS Fellow
許長補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物理學家、APS Fellow、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獲得者
Fuqiang Wang普渡大學教授、APS Fellow
段路明密西根大學教授、APS Fellow
Jianming Qian密西根大學教授、APS Fellow
Xu Nu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APS Fellow
Shiwei ZhangCollege Of William & Mary教授、APS Fellow
謝旻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IEEE Fellow
徐善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IEEE Fellow
塗予海IBM T. J. Watson 研究院、APS Fellow
王力軍 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教授、 Fellow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王海林俄勒岡大學教授、APS Fellow
張家傑 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醫療中心健康信息學院多麗絲-羅斯講席教授、副院長 ,美國醫療信息科學院院士(Fellow)
姚新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教授、中國科大大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IEEE Fellow
錢永忠明尼蘇達大學教授、APS Fellow
范汕洄史丹福大學教授、APS Fellow
盧征天阿貢國家實驗室科學家、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和費米研究所教授、APS Fellow
陳長汶佛羅里達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系Allen Henry講座教授、IEEE Fellow
羅傑波Kodak Research Laboratories、IEEE Fellow、SPIE Fellow
龔維博麻薩諸塞大學Amherst分校教授、IEEE Fellow
Li DengUniversity of Waterloo教授、IEEE Fellow、ASA Fellow
曹希仁IEEE Fellow
陳以龍IEEE Fellow
周郁IEEE Fellow
李衛平IEEE Fellow
付敏躍IEEE Fellow
孫靜IEEE Fellow
陶鋼IEEE Fellow
余星火IEEE Fellow
韓家煒IEEE Fellow
湯曉鷗IEEE Fellow
胡小平IEEE Fellow
王善祥IEEE Fellow
李學龍IEEE Fellow、IAPR Fellow、SPIE Fellow、IET/IEE Fellow、British Computer Society Fellow
邵啟滿香港科技大學教授、Oregon大學教授、國際數理統計學會Fellow
孫啟彬IEEE Fellow
陶榮甲Temple University教授、APS Fellow
胡偉武通用CPU龍芯的主要設計者
相里斌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陝西省科學院院長

工商界[ ]

王永民 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的發明人,全國勞動模範,中國王碼集團董事長
楊元慶 聯想集團董事長
陳必亭 原神華集團董事長
張亞勤 微軟全球副總裁、IEEE院士
鄧中翰 中星微電子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慶峰 科大訊飛總裁
郭元林 清華紫光集團副總裁
張瑞敏 海爾集團總裁
郭為 神州數碼總裁
閻三忠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張新志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陳天石寒武紀科技創始人、CEO

黨政界[ ]

汪洋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
孟學農 中央直屬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
強衛 十三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
駱惠寧 青海省省長
王曉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全國青聯主席
趙啟正 前國務院新聞辦主任
石剛 李克強總理辦公室主任
閻立 江蘇省常州市委書記
盧鍾鶴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科協主席
羅世謙 原上海市委副書記
於迅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
劉燕華 科技部副部長
張家坤 福建省人大常務副主任
張廷翰 前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曲維枝 1994年獲中國科大管理科學碩士。現任信息產業部副部長
林元和 廣州市政協主席
宣昌能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黨委委員

其他[ ]

姬十三 果殼網CEO,科學松鼠會創辦者,著名科普作家
方舟子 著名科普作家,打假鬥士
高登義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中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和珠峰)科學考察第一人
史豐收 速算專家
黎鳴 中國當代哲學家,著有《西方哲學死了》、《恢復哲學的尊嚴》等暢銷書

校友成就

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1996年,宋曉東(地球和空間科學系畢業生)的科研成果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年度世界十大科學發現之一,被美國Discovery雜誌評為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1998年,潘建偉(近代物理系畢業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態隱形傳送以及糾纏態交換,被Science評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之一。該成果還入選歐洲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評出的年度世界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

2000年,秦祿昌(少年班畢業生)研製出世界上直徑最小的碳納米管,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被選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

2001年,黃昱(化學系畢業生)關於納米電路的科研成果被Science評為年度世界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1.

1996年,宋曉東(地球和空間科學系畢業生)的科研成果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年度世界十大科學發現之一,被美國Discovery雜誌評為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2.

1998年,潘建偉(近代物理系畢業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態隱形傳送以及糾纏態交換,被Science評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之一。該成果還入選歐洲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評出的年度世界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

3.

2000年,秦祿昌(少年班畢業生)研製出世界上直徑最小的碳納米管,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被選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

4.

2001年,黃昱(化學系畢業生)關於納米電路的科研成果被Science評為年度世界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