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氏

來氏,中國姓氏之一,自商朝開始便有歷史記載。

姓氏源流

來(Lái 來)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是湯王后後裔。據《路史》載:“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孫。”又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史記·殷本紀贊》等籍所載,來氏源出商王族支孫食采於(今山東黃縣東南,一說在河南滎陽東),其後遂以封地名郲為姓,後因避難去邑為來姓。
2、出自子性,為大禹的裔孫契之後代,以國名為氏。據《尚書》和《詩經》等載,大禹之後契為子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到各國,就以國名為姓了,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
3、出自萊姓,為商朝萊侯的後代,以祖上爵號為氏。商朝時,萊侯曾與太公爭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北),後萊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東省魚台東),遂有萊氏,後去草頭作來姓,稱為來氏。

遷徙分布

(部分)來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殘暴無道,眾叛親離。商湯帶領一些諸侯,發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壽縣東南),被商湯軍隊追趕後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於南巢的亭山。後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萊州分封於各諸侯。到了春秋魯襄公六年,萊國(今山東黃縣東)被齊侯所滅。從此即以國為氏,去草為“來”。這是來氏受姓的一說,《來氏家譜》持此說,後二十二世孫來鴻瑨撰《來萊辨》以駁正前說,並稱“來氏子姓,系出於郲。”來氏受姓,早於我國宋代的《百家姓》,它雖然被摒於《百家姓》之外,但是來氏後裔遍布世界,許多著名姓氏書都備載來氏淵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來氏系出於殷人玄鳥之裔,他以王侯將相世系蟬聯。同虞帝後裔的姚姓、黃帝後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樣,是我國的華夏族的“子姓”。來氏歷經戰國、秦朝。齊國時有來章,楚國有來英。西漢時的來歙,因征隴蜀有功,封為征羌侯。三國時的來敏,官典學校尉。來軍為羌維參軍。隋朝的來護兒官至泉州刺史。唐朝來恆為中黃門侍郎,來濟為唐高宗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宋代有來之邵,字德高,哲宗朝為殿中侍御史。來子時,字以中,紹興初授袁州通判兼勸農營田事,他的孫子來廷紹,為蕭山來氏始祖。來氏南遷蕭山定居長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促使南宋社會經濟的較快發展。嘉泰二年(1202年),蕭山始祖來廷紹,出任紹興府事。渡西陵時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於蕭山祗園寺僧舍,葬在蕭山湘湖方家塢……(余略,另見下第2樓詳細介紹)。來姓望居江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改吳州為揚州;大業初改為江都郡)、平陽郡(三國魏置,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歷史名人

來歙:字君叔,東漢初將領。南陽新野(今屬河南省)人。建武二年(26年),以勸漢中王劉嘉歸劉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數次出使隴西,說服隗囂附漢,因功拜中郎將。八年春,率2000餘人伐山開道,從番須(今陝西省隴縣西北)、回中(今甘肅省華亭西南)至略陽(今莊浪西南),斬守將金梁。復堅守數月,抵禦隗囂大軍的攻擊,在隴西之戰中戰功卓著。十年秋,統率馮異等五將掃蕩隗囂餘黨,攻破落門(今武山洛門),滅隗氏割據集團。又率蓋延等將擊羌人於五溪(今隴西縣西),斬首數千,獲牛羊萬餘頭。開倉賑饑,安定隴右。十一年六月,與蓋延、馬成等率軍大敗公孫述部將王元、環安於河池(今徽縣西北)、下辨(今成縣西北),正擬乘勝入蜀,被環安遣人刺殺于軍中。
來周:約明萬曆、崇禎間人。擅畫山水,構圖簡潔,蕭疏閒逸,意境清遠,墨色秀雅,畫風遠學宋、元,近學杜瓊,受“吳門派”影響。傳世作品有萬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圖》軸,金箋,墨筆,縱51.3厘米,橫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為公篪二兄畫。來周。”現藏常熟市博物館。
來護兒:字崇善,隋人大將軍。本為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為東漢中郎將來歙的十八世孫。曾祖來成為北魏新野縣侯,後降於梁,遷居廣陵,遂以此為家。祖父來嶷,歷任步兵校尉、秦郡太守、長寧縣侯。父親來法敏,為陳朝海陵令。來護兒年幼而孤,這世母吳氏收養。吳氏對來護兒撫養教育,待其甚好。來護兒“幼而卓詭,好立奇節”,初讀《詩經》中“擊鼓其鏜,踴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時。舍書而嘆道:“大丈夫在世當如是,會為國滅賊以取功名,安能區區專事筆硯也!”同輩人驚其言而壯其志。長大後,來護兒更是“雄略秀出志氣英進。涉獵書史,不為章句學。”
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河南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於江西袁州。”那時,南宋王朝苟安於江南,當權者終日沉湎於聲色,半壁江山淪於敵手,中原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廷紹……“幼負奇才,忠憤激烈”,常念祖宗之恥未雪,時時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號思洛子,但壯志未酬而身先死。 來廷紹曾結識比自己年長8歲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陳亮,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多次促陳詣闕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經濟、軍事的方案,均未被採納,而“朝廷惡其切直”。自此以後,廷紹晦跡讀書,志益奮激。紹熙四年(1193年)和陳亮同中進士,當時的士大夫都說:“來、陳俱登第,恢復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陳亮未及上任而卒,使廷紹失去了親密戰友。欣慰的是,兩年後,廷紹又結識了大詞人辛棄疾
來知德:明代蜀人(1525-1604),專研《易經》,自中舉後即隱居萬縣求溪山中,達30年,生活於“不廬不扇,忘食忘憂”的狀態中,著有《省覺錄》《省事錄》《理學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為著名,來知德著此書先後經29年,成為易學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來氏易”之說。
來集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名容,號集之,字元成,浙江蕭山人。明崇禎十二年(1939年)南京國子監貢生。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曾任安慶府推官、兵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職。左良玉擄掠燒殺無辜時,正值任安慶府推官,曾前往勸阻。弘光朝、馬士英欲招為門下,固辭不就。入清後隱居不仕。康熙七年(1668年),被推薦應博學鴻儒科,仍隱居不出。隱居時潛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稱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較多,有《讀易隅通》、《易圖親見》、《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詩全》、《南行偶筆》、《南行載筆》等。戲劇作品有雜劇《兩紗》和《秋風三疊》等。

郡望堂號

1、郡望
江都郡:西周初期,今江蘇省揚州一帶稱邗國,後屬吳、越、楚。秦統一中國後,改設廣陵縣。漢時先後屬荊國、吳國、江都國、廣陵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先後為廣陵郡、廣陵縣、南兗州、東廣州、吳州。隋開皇九年(589年)始稱揚州。大業元年(605年),改揚州為江都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稱邗州。武德九年(626年)復稱揚州。後升為大都督府、淮南道節度使駐地。天寶元年(742年)又改揚州為廣陵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稱揚州。天復二年(902年)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改揚州為江都府。南唐元元年(937年)改江都府為揚州府。宋時,揚州先後隸屬於淮南道、淮南路、淮南東路。高宗南渡駐蹕揚州,作過一年多的“行在”(臨時首都)。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稱淮海府,4年後更名維揚府,5年後復名揚州府,均為江都縣治。明、清沿襲至中華民國。1949年1月,始稱揚州市(縣級),另置江都縣。1983年3月,揚州市改為省轄市,轄泰州、儀征、興化、高郵、泰興、靖江、江都、泰縣、寶應、邗江10個縣(市)和廣陵區、郊區2個區。1996年8月,行政區劃調整,泰州、姜堰、興化、泰興、靖江等5個縣級市從揚州市劃出。
平陽郡:三國時屬魏,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10縣;西晉時仍為平陽郡,轄12縣。309 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7郡20縣;北魏神鹿元年(428年)始築白馬城(即今山西省臨汾城),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
2、堂號
來姓的主要堂號有:“會宗堂”等。

對聯

【來姓宗祠通用對聯】
〖來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商代;
望出平陽。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來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來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隋榮公光前耀後
漢節侯憂國忘家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江都人來護兒,字崇善,隨楊素轉戰東南沿海,歷官大將軍、泉州刺史。大業年間,率師渡海攻打高麗卑奢城,因功進左翊衛大將軍,封榮國公。下聯典指東漢新野人來歙,字君叔,隨光武帝劉秀破隗囂,擊公孫述,屢立戰功,憂國忘家,忠孝彰著,由中郎將贈征羌侯,死後謚節。
敵畏榮公六郎將;
人喜陽仲十卷詩。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光祿大夫虎賁郎將來整,江都人,是榮國公來護兒之子。驍勇善戰,所向無敵。敵歌道:“不怕官軍千萬乘,只怕榮公第六郎。”下聯典指明代進士、詩人、江西右布政使來復,字陽仲,三原人。詩文援筆立就。著述存詩集十餘卷。
〖來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劾勢被讒,太祖私幸其第;
陳立業,開府特表其功。
——佚名撰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僉都御史來恭,正色立朝,彈劾不避權勢。有讒恭者,太祖私幸第。見夫人紡棉,恭鋤萊,遂誅讒而益重恭。下聯典指隋代大將軍來護兒,字崇善,江都人。以平陳功,進位上開府,後積功封榮國公

典故趣事

〖孝子來五魁〗

來五魁,字德祥,蕭山長河人氏,明朝太醫院醫士,人稱“孝子”。
一天,五魁母親染病,想吃梨。當時沒有梨買,他就過江到杭州採辦。傍晚,他買到梨,飛奔出城,直到江邊。那知白浪滔天,船工均不敢擺渡。五魁心急如焚,仰天長嘆,淚流滿面。
這時,岸邊一位白眉毛、白鬍子的老船工,解下船纜說:“來來來,有這樣的孝子,渡江也許沒問題,我幫你渡過江。”老船工駕駛小船,迎風劈浪而去。
船到江心,江風呼嘯,白浪排山倒海般向小船壓來。小船在浪谷里顛簸穿行,時有傾覆的危險。
這時,來五魁端正衣帽,向天哀求道:“我進城買梨是給重病的母親當藥吃的,如果我這次梨送不到,將耽誤母親的病情;另外,這樣大的逆風惡浪,看來我的性命難保,我死倒也無妨,但我重病的母親得到我死的訊息,也會哀痛歸天,兩條性命就此結束。老天你無故摧殘兩條人命,這豈不是罪上加罪?”說完,失聲痛哭,幾次昏死過去。這時,忽然天上飛來一朵白雲,像吸鐵石一般,將來五魁送出江面,頓時江上風平浪靜,而老船工和小船也不知去向。來五魁安全到達東岸西陵渡口。
來五魁回到家裡,把自己渡江買梨、神仙相救的經過向鄉親們述說。大家都說五魁有道,船工有義,才得以潮神保佑。長河人民為紀念來五魁,每逢農曆二月初二,以梨作祭品來祭神,並把這天定為佛會——“孝子會”。還重建了長河的潮神廟,即“下新廟”。

〖御桃分家〗

宋朝的時候,河南鄢陵縣鹹平鄉淮安里,出了一戶祖孫七代不分家的大戶,家中有多少人已經說不清楚,僅青壯年就有二百多人,人丁興旺,名振四方。
一天,西宮娘娘在皇上面前讒言說:“河南有一大戶,正在屯積糧食,積蓄力量,怕日後是個禍害。”皇帝一聽,將信將疑,就派了兩名大臣,帶上兩顆御桃,到河南探聽虛實。那兩名大臣以贈送“御桃”為名,見了這大戶人家的當家太公。那太公不知來意,見了皇上贈送的“御桃”十分感動,立即吩咐家人把桃子碾碎,放入缸內,用開水溶化。中午全家人吃飯時,太公請大家分享“御桃”,每人一碗桃汁。
事後,兩名大臣將見到的情景詳詳細細地向皇帝匯報。皇帝十分震驚,深感這位太公治家有方,發家有術,便傳旨會見太公。太公來到金鑾殿上,皇帝問道:“你家七代合聚,必有一套治家方法,何不說給寡人聽聽,為朕治國借鑑!”太公回答:“要治家庭,小民以為必須勤儉持家,闔家團結。再就是不輕信婦人之言也十分要緊。”皇帝聽到這裡,臉紅了起來,心想:我就是聽了貴妃之言,差一點害了這無辜之家,便讚賞了太公一番,讓他回家去了。
太公回到家裡,回想贈御桃和上殿詢問的情景,感到不妙,覺得一定有人在皇帝面前說他們的壞話,否則,那來這些是非呢?便召集長子、長孫一道商議,會上決定分家各居,讓各房大小遠走高飛,各奔四方,建立家園。
其中有位名叫康順的子孫,帶著家眷來到冠山腳下的長河安家, 由於他治家有方,教子有法,家業興旺,左鄰右舍都喜歡和他打交道,但不知道他家的實姓,互相之間問起,只說是“新來的那戶人家”。年深月久,“新來的”便成了“姓來的”了。

〖蕭山長河的來姓傳說〗

蕭山長河的來姓,原來姓壽。宋朝年間,金兀朮侵犯中原,安徽壽昌縣姓壽的難民,逃到蕭山。在蕭山祗園寺里暫住,每天吃祗園寺的齋粥。祗園寺的當家和尚見他們沒有地方落腳,便介紹到長河冠山寺來。當時長河冠山寺香火正旺,他們搬來後在冠山腳下安居樂業,別人問那和尚:“他們姓什麼?”和尚說“新來的”,人們誤聽為“姓來的”,這樣長河就有了姓“來”的人家了。

〖來端蒙抗倭〗

在長河的老百姓中相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來氏親兵十萬,倭寇東逃西竄。”
說的是明朝嘉靖甲寅年間,有一股倭寇侵擾浙東,他們沿著錢塘江而上,一路搶掠燒殺,無惡不作,所到之處,雞犬不寧。一天來到西陵(西興)渡口登入,妄圖經襄七房再騷擾長河,鄉親們聞知後,人心惶惶,大家匯集在長河街頭,研討如何對付入侵之敵。當時來端蒙、來節仲兄弟倆站起來對大家說:“我們長河地靈人傑,祖先留給我們的家園,豈能讓倭寇流匪蹂躪?”大家被兄弟倆一鼓動,群情激動,都紛紛表示願聽從他們的指揮。來端蒙便把大家組織起來,一百多名青年手執紅纓槍,肩背鋼刀,威風凜凜地在交通要道巡邏放哨,並築起土壘土堡,由弓箭手把守。書有“來氏親兵”四個大字的旗幟高高掛起,迎風招展,十里江堤之上,旌旗遍插,刀槍森嚴,晚上大小燈籠齊明,映紅半邊江面,守衛人員更是精神抖擻。
那股倭寇,雖幾次試圖登入,一見這番情景,個個膽戰心驚,不敢上岸。來端蒙、來節仲認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於是派出機靈之士作為偵察人員, 出外刺探敵人虛實。後來得知,倭寇僅有63人。大家信心百倍,決心徹底戰勝他們,端蒙兄弟親臨江堤指揮作戰。
這天傍晚,倭寇剛剛踏上長河堤岸,四下里突然鼓聲咚咚,金鑼嗚咭,長河人在來端蒙兄弟的率領下潮水般從四面八方向堤岸衝去,千百盞燈籠在冠山上下移動,倭寇聞風喪膽,落江逃竄,從此不敢再犯。
從此,來端蒙率眾抗倭的故事傳為美談。“來氏親兵十萬,倭寇東逃西竄”成為長河人的口頭禪。

〖來集之對聯解圍〗

舟楫巔危,魚龍出沒,賈客但放膽以須,素患難,行乎患難;(徐文長)
平生忠義,今日風波,神明真舉頭如在,叫一聲,立應一聲。(來集之)
——清·來集之屬對明·徐文長題浙江省慈谿縣長河鎮下新廟張老相公殿懸聯
明·萬曆三年(1575年)農曆八月十八日,山陰徐文長,漫遊到長河,參加下新廟的佛會“神杖會”。徐文長來到這裡參加廟會,訊息不脛而走,轟動長河。
這天,主持“神杖會”的來氏族長組織大家到“西陵渡口”觀潮,再在長河街上提燈遊行,晚上大擺筵席。席間弦歌迭起,歡聲雷動,好不熱鬧。寧波、紹興、蕭山、杭州等地的大小官員,飲酒作樂;文人墨客,吟詩揮毫。席間,人人高興,個個喝采,惟有徐文長先生默不作聲,自喝悶酒。
來氏族長一見此景此情,對大家說:“各位,潮神菩薩顯靈,下新廟香火旺盛,可惜廟柱上沒有一副對聯。無文無銘,這是人文不興的表現。今天佛會高手雲集,我想借大家一點寶墨,請賜楹聯一副,為下新廟增光添輝。”
徐文長在座,誰都怕他三分,不敢上去作對。徐文長待酒足飯飽後,根據長河“孝子會”“神杖會”上聯由來和自己的艱難處境,吸墨命筆,寫道:“舟楫巔危,魚龍出沒,賈客但放膽以須(等待),素患難,行乎患難。”作罷,便拂袖而去。大家一看聯語,前三句概括了“孝子會”“神廟會”故事的發生情由,後兩句告誡人們要知難而進,逆境敢為。聯語既含典故,又有激勵,文質頗佳。當時席間大小官員,文人墨客,人人冥思苦想,都無言以對,大家面面相視,瞠目結舌,十分為難。
為激發後輩勤奮讀書,來氏族長便命令工匠把此獨腳對聯雕刻在銀杏板上,懸掛在“張老相公”殿的柱子上,掛了八十餘年,竟無人以對。到清朝康熙年間,長河出了一個來集之。他進士出身,官為太常寺少卿、兵科給事中。一日,他回鄉探親,去“下新廟”遊覽,發現徐文長的上聯,仰天長嘆:“長河真無人耶?”便叫人取過筆墨,欣然命筆,寫道:“平生忠義,今日風波,神明真舉頭如在,叫一聲,立應一聲。”
至此“張老相公”殿旁的楹聯才正式完成。來集之的下聯寫了“孝子會”“神仗會”的故事情由,與徐文長的上聯呼應;又對徐文長仕途坎坷、平生不得志的同情和“平生忠義”的高度評價。從此,來集之文才出眾,妙聯解圍的故事,在長河人中到處流傳。

〖台灣“謎聖”來楚庚〗

為讓燈謎愛好者認識、了解台灣謎家的燈謎藝術風格,我們在這裡隆重介紹台灣“謎聖”來楚庚的燈謎作品。同時,我們覺得,大陸、台灣同根同源,同好一道,於謎即可顯見。此文選自邵濱軍趙首成即將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謎品》一書。
來楚庚(1907-1988),名廣銓,字楚庚,以字行,號柴若。浙江蕭山人。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赴台,寓居於台北。其一生所好唯謎,自五十年代初,即繼姚石如先生值課《中央日報》副刊“每日一謎”專欄,吸引了無計其數的讀者。爾後各機關、社團、報刊、電台、公司、商號,每逢元宵、端午、中秋及重大節日舉辦燈謎晚會,必禮聘其主稿出題。尤值一提的是,他與台北市立圖書館密切合作,每年舉辦一屆新春猜謎大會,年年推陳出新,吸引猜眾,達三十年不輟。此既為中國謎史所僅見,也體現其對燈謎文化傳續宏揚之功厥偉莫替。1973年起,來氏繼袁定華而為“台北集思謎社”社長,除創辦並長期發行風行海內外的月刊《謎匯》外,還利用張燈主台及社內月會活動之機,向一般民眾宣傳普及燈謎知識,並與青年謎友講解切磋謎藝,冀求光大瑰寶,薪傳火種。是故當代台灣許多中堅謎家,諸如黃永文、張雲龍、葉明冬、康維人、李次高等,至今提及來氏之薰沐,皆有春風化雨之感。
來氏是一位高產謎家。其畢生創製,據他故世後由台北市立圖書館編輯出版的《燈謎菁華》所收錄,已達萬則之夥;恐尚有謎刊間登載、謎友中傳閱的未能闌入。其作思路寬廣,技法豐富,以追求趣味、發人深省為宗旨,以扣合貼切、意象生動為特色。有人說,其謎好比國色天香,只薄施粉黛,就能散發自然之美;因應不同謎材,以各種不同手法,而使環肥燕瘦,各盡其妍。其學識淵博,典故嫻熟,卻不為用典而用典,需要用時,則能如初寫黃庭,恰到好處。他的作品,多為民眾謎會上猜射所用,故又能把握得住俗與雅的分寸,做到典而不僻、雅而不酸,俗而不庸,白而不鄙。他的謎,以俊秀高朗、挺健爽利者居多。如以:
“足以記姓名而已”射三字經“讀書籍”(面為項羽少時讀書之語)。
“萬國衣冠拜冕旒”射外國地名“夏威夷”。
“崛起於壟畝之中”射詩品“脫然畦封”。
“天子自有死法”射聊齋目三“王者、保住、頭滾”(面為隋煬帝臨終語)等皆是。
但他也不乏纖巧之思與纏綿之作,如以:
“老頭子”射成語“俯首貼耳”(頭扣“首”,老子乃李“耳”;俯下“頭”貼於“老子”中)。
“夏布衫”射中藥名三(“茯苓萊菔”四字中的“艹”)。
“寒盡夜偏長”射字“冬”(“寒”字盡根部是兩點;“夜”為“夕”,“夕”中之點筆放長;合之成“冬”),均深寓巧思,妙不可言。又如以:
“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射成語“求田問舍”(“田”字解指孟嘗君田文)。
“敗赤壁曹操怨天時”射病症“破傷風”。
“魏家乾,又是客家乾”射詩韻目四“阮、合、有、養”(面為《桃花扇》曲詞,謂阮大鋮是魏忠賢、客氏的乾兒子),則皆委曲纏綿、含蘊不盡。在來氏常用的幾十種謎目中,他又偏愛於京劇謎。如他以:
“刀下留人”射“斬莫成”,“堂堂乎張也”射“探母見娘”。
“妾為君王拒賊多”射“打寇承御”。
“人珠俱暮欲求方”射“老黃請醫”。
“不使專房興雲雨”射“奪小沛”。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射“查頭關”。
“竹夫人”射“全節歸漢”……無一不錦心繡口,卓然可傳也。這些作品,似隨意寫來,不事經營,故揮灑自如,神氣揚揚,筆躍句舞,突唐跳蕩,心到而手到,手到而筆到,筆到而意到。其文字多有氣力,能提能摔,咄咄逼人,切中肯綮;每每句法靈活,又以俗語、口語入謎,白說邪說,皆成妙音。其又善作奇警之思,獨出腔調,啟人心竇,一掃障翳,滌盪腐腸,開後人無限之眼界與無限之文心。
來楚庚以其道德文章深受台灣謎人之推戴崇仰,因而享有“台島謎聖”之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