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邦

何建邦

何建邦,男,1937年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地理信息系統(GIS),計算機自動製圖(CAC)專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學術指導。中國科學院遙感聯合中心總工程師,地理信息系統部主任。

基本信息

簡介

專家姓名:何建邦

技術職稱:研究員

職位: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信息科學委員會委員(GISc,IGU,1996—2004)。國際標準化組織地理信息技術委員會委員(ISO/TC211,1995—2004)。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副秘書長(CAGIS,1994— ),全國地理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30)副主任、顧問(1997- )。曾任LREIS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1—1996)、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常務副主任(1987—1996)。

長期在中國科學院從事地理信息系統(GIS,1980—)、自動製圖(CAC,1973—1979)和資源製圖(RC,1962—1972)研究。自1996年後,領導一個研究組(RGISS)專門從事地理信息共享和標準研究。

學歷:

1957—1962 就讀和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

1973—1975 就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自動製圖碩士研究生。

工作經歷:

1962—1971 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資源製圖科學研究與技術工作

1971—1973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地圖科學研究

1975—1977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自動製圖與遙感套用研究

1977—1980 中國科學院地理所二部,部學術秘書,自動製圖研究

1980—1985 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地理信息系統研究

1985—1996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其學術委員會, 地理信息系統研究, 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副主任, 常務副主任、主任等。

1996—今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不再擔任行政職務,專門從事地理信息共享與標準研究

何建邦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3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工作成績

1980年以來,先後參與開拓中國GIS領域和組建國內第一個GIS研究室(1980—1985)。參與開拓中國GIS標準化研究(1983),隨後長期共同主持地理信息標準化研究工作。參與組建國內第一個GIS國家重點實驗室( LREIS )和領導工作(1985-1996)。參與主持國家GIS科技攻關計畫制訂、組織實施和課題研究(1986—1996)。1996年以後參與開展和主持地理信息共享環境研究和建設工作。

1978年以來個人與合作撰科學論文約150篇,專著、編著、圖集、學術會議論文集40部(冊),近期如《地理信息共享的原理和方法》(科學出版社,2003年),《地理信息共享法研究》(科學出版社,2001年),《地理信息國際標準手冊》(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年),

《地理信息國家標準手冊》(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年)

1978年以來曾17次獲得過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國家科技進步2、3等獎、中國科學院及各部委的1,2,3等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3,國務院) ,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1990,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財政部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80年以來,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20多名,主要從事地理信息系統(GIS),地理信息共享與標準化,自動製圖研究。1976年起,先後在南京大學、武漢測繪學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講授地理信息系統大學生和研究生課程。

主要獲獎成果

·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示範研究(1996—2000年,解決信息共享環境營造問題)

· 中國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評估系統研究(1991—1996年,解決系統集成和國家級自然災害實際監測與評估)

· 黃土高原信息系統的建立與套用(1986—1990年,解決軟體系統開發、水土流失模型建造和典型GIS系統建立與套用)

· 二灘大型水電工程區域信息系統模型研究(1982—1985年,解決大型水庫建設引起環境變遷的區域分析,系我國第一個區域GIS系統模型)

· 騰衝遙感地理信息研究(1978—1980年,解決我國從不同數據源建立GIS資料庫的開創性研究)

· 城市地理信息標準研究(1996—1998年,在國家級,省(區)級和城市級三個層次上解決城市GIS標準化問題)

· 地下水封石洞油庫精確計量研究(1976—1980年,利用攝景測量和數位化方法,解決海底不規則水封石洞油庫的精確計量問題)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成立於1989年1月21日;是由從事和熱愛科學探險事業的科技工作者、科學探險愛好者及關心、支持科學探險事業的有關人士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姚檀棟
夏訓誠
王會軍
劉少創
趙亞輝
龍翼飛
李致新
袁揚
毛一雷
劉嘉麒
張百平
張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守亭
張文敬
李世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方辰
楊逸疇
嚴江征
何平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余志川
劉麗[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郭寶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維[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江援
張進江
王渝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樹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繼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鄒捍
陳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陳挺恩
陸詠鴻
武素功
金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恰加
馮雪華
旦增倫洙
郭柯
李玉拄
溫景春
群增
戴明華
於憲光
馬健龍
王富葆
劉洪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呂茅利
詹明蘇
任雨劍
劉小漢
劉長秀[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玉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武立磊
劉時銀
劉燕[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孫廣友
高登義[探險家]
杜玉奇
胡東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國慶[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大元[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月娟
李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滌徽
郭建崴
楊永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候福強
凌風[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楊建
吳玉虎
陶麗娜
沈顯傑
董仁威[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蔣齊康
陳麗莉
陸龍驊
武振華
武淑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程占群
魏光飈
周衛軍
陳榮華[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呂剛
王新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存牛
項飛
項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趙永濤
姚健[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宮淑鳳
葉建青
關志華[中國科學探險協好會員]
劉文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進[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萬波
趙延平
劉耕年
孫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儲國強
李昌發
顏其德
李映洙
李院生
李斌[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許期京
何建邦
邱衍慶
陳偉海
陳拓
耿宗成
張璞[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周長進
周愛明
舒磊
霍翠萍
林日凡
田長彥
孟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孝澤
屈建軍
余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鄧軍文
黃明芬
徐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燕春
鄭貴龍
齊德利
顧耀棟
俞國強
劉剛[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廖震宇
楊勇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秀軍
楊鏡明
杜澤泉
谷全喜
吳冠昌
宋建軍[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亞升
劉默[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梓敬
游威
杜學文
黃天幫
荊文發
胡喜鵬
諶良仲
舒津德
宋小超
方麗達
許勇[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柏春
趙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