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澤

李孝澤

男,漢族,1964年生,甘肅靖遠人,博士,研究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歷

1985年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學專業學士畢業。後在甘肅地礦局區調隊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兩年。

1990年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自然地理專業碩士畢業。

1992年任助理研究員。1998年任副研究員。

2000年任創新副研究員。

2002年任創新研究員。

2003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理學博士畢業。先後參加過國家“八·五”攻關、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院重大、院重點等項目課題工作,並承擔過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科研項目

主要從事沙漠沉積與環境變化研究,致力於地質歷史時期中國沙漠沉積記錄及其乾旱環境形成演化過程特別是古氣候、古環流重建及相關問題研究。

對科爾沁、渾善達克、毛烏素、 騰格里、巴丹吉林、 敦煌、 塔克拉瑪乾、柴達木、 共和、普若崗日等地的沙漠或沙地的風沙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問題,以及中國北方和南方若干地點前第四紀風成岩及其乾旱環境形成演化問題進行過考察與研究。

主要著作

1、李孝澤,董光榮,靳鶴齡,蘇志珠,王遠平,額爾多斯白堊系沙岩的發現,科學通報,1999,44(8):874~877
2、 LI Xiaoze,DONG Guangrong,CHEN Huizhong, et al., Uplift processes fo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omparative study of Yecheng section and Sivalik Group,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6,Supp.December 2001,108~113
3、Li Xiaoze, Dong Guangrong, and Wang Tao, 1998,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Otindag Desert, Chines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 Vol.11, No.4, 285~291
4、李孝澤,姚檀棟,屈建軍,張偉民. 2002. 從冰前風沙地貌初看普若崗日冰原的演變,冰川凍土,24(1):63~67。
5、李孝澤,姚檀棟,屈建軍,張偉民,董光榮,2003,普若崗日冰原西側冰前風沙地貌的形成與中國冰川型沙漠的發現,中國沙漠,23(6):703~708

研究進展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西北乾旱環境的起源可上溯到1.6億年前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員對乾旱環境沉積記錄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國西北乾旱環境的起源可上溯到晚侏羅世初期,1.6億年前。

西北乾旱環境的形成是中國古環境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探討中國西北部乾旱環境的形成時代與成因,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孝澤等人在最近10多年裡,對塔里木、準噶爾、柴達木、河西走廊、陝甘寧等盆地近2億年來的中、新生界乾旱沉積的時空分布和特徵進行了分析研究。

此前,地質學界對中國西北乾旱環境形成的時代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大多認為是在約0.24億年以來的新近紀形成的。但李孝澤等人的最近研究表明,我國西北乾旱環境的形成可上溯到晚侏羅世初期。

李孝澤介紹,在2.1億年-1.9億年前的早侏羅世,西北各盆地相應地層中,乾旱沉積很少見到,主要是灰色煤系地層,說明當時西北氣候普遍相當濕潤。但在之後的1.9億年-1.6億年前的中侏羅世,各盆地在其早期含煤地層還分布廣泛,但到晚期已開始出現乾旱沉積,並呈現逐漸增多趨勢,這表明當時西北氣候正由濕潤向乾旱轉變。到了1.6億年-1.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各盆地相應地層中,以內陸紅層為代表的乾旱沉積大量出現,並占據主要地位,表明該期西北地區已普遍處於亞熱帶乾旱環境中。

李孝澤的研究還表明,在晚侏羅世以來的近1.6億年里,西北內陸各大盆地基本處於乾旱環境中,只是乾旱程度和類型有所變化。其中,在1.6億年-0.2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至古近紀時期,主要為發育紅色沙漠沉積的亞熱帶乾旱環境;在約0.24億年來的新近紀期間,西北乾旱環境從亞熱帶乾旱環境逐漸過渡到溫帶內陸乾旱環境,乾旱沉積的顏色也從以紅色為主逐漸過渡到了以灰、黃色為主,現代黃色沙漠景觀也在此時期逐漸發育形成。

李孝澤還介紹,晚侏羅世亞熱帶乾旱環境開始在我國西北大範圍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全球氣溫逐漸回升,亞熱帶北界向北擴展。約1億年前開始的白堊紀中期以來,隨著全球氣溫波動式遞減,亞熱帶北界又擺動式向南撤退。特別是新近紀以來,中國西北本應向溫帶較濕潤環境轉化,但主要由於青藏高原及西北各盆地周圍山脈的強烈隆升,致使盆地的乾旱效應加強,因而一反常態地轉化為溫帶乾旱環境。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成立於1989年1月21日;是由從事和熱愛科學探險事業的科技工作者、科學探險愛好者及關心、支持科學探險事業的有關人士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姚檀棟
夏訓誠
王會軍
劉少創
趙亞輝
龍翼飛
李致新
袁揚
毛一雷
劉嘉麒
張百平
張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守亭
張文敬
李世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方辰
楊逸疇
嚴江征
何平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余志川
劉麗[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郭寶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維[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江援
張進江
王渝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樹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繼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鄒捍
陳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陳挺恩
陸詠鴻
武素功
金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恰加
馮雪華
旦增倫洙
郭柯
李玉拄
溫景春
群增
戴明華
於憲光
馬健龍
王富葆
劉洪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呂茅利
詹明蘇
任雨劍
劉小漢
劉長秀[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玉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武立磊
劉時銀
劉燕[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孫廣友
高登義[探險家]
杜玉奇
胡東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國慶[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大元[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月娟
李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滌徽
郭建崴
楊永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候福強
凌風[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楊建
吳玉虎
陶麗娜
沈顯傑
董仁威[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蔣齊康
陳麗莉
陸龍驊
武振華
武淑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程占群
魏光飈
周衛軍
陳榮華[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呂剛
王新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存牛
項飛
項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趙永濤
姚健[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宮淑鳳
葉建青
關志華[中國科學探險協好會員]
劉文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進[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萬波
趙延平
劉耕年
孫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儲國強
李昌發
顏其德
李映洙
李院生
李斌[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許期京
何建邦
邱衍慶
陳偉海
陳拓
耿宗成
張璞[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周長進
周愛明
舒磊
霍翠萍
林日凡  
田長彥
孟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孝澤
屈建軍
余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鄧軍文
黃明芬
徐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燕春
鄭貴龍
齊德利
顧耀棟
俞國強
劉剛[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廖震宇
楊勇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秀軍
楊鏡明
杜澤泉
谷全喜
吳冠昌
宋建軍[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亞升
劉默[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梓敬
游威
杜學文
黃天幫
荊文發 
胡喜鵬
諶良仲
舒津德
宋小超
方麗達
許勇[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柏春
趙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