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顯傑

沈顯傑

沈顯傑是上海人,畢業於百年名校光明中學,在今天的光明中學“校友風采”中有他的專頁。2007年8月71歲時去世。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沈顯傑,男,1936年4月出生。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第聶泊爾彼得洛夫斯克礦業學院地質系,主要從事青藏理論地熱學、地熱資源利用和實驗地熱學研究,發表地熱專著3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熱流委員會(IHFC)委員。

1954-1955年在北京外語專科學校進修俄語。1955-1960年就讀於前蘇聯第聶泊爾彼得洛夫斯克礦業學院(現烏克蘭境內)地質系。1960年以五年全優成績畢業後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至今。

貢獻突出

沈顯傑,六十年代從事北京捷運基坑排水計算,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評價等項研究;七十年代初起與同事們共創中國地熱研究新學科,研究內容涵蓋實驗地熱學、套用地熱學和理論地熱學等全方位領域;八十年代先後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三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部委級科技成果獎一項。現任北京地球物理學會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地質儀器分會顧問理事(原黨務理事),國際熱流委員會(IHFC)委員,曾任世界地熱協會(IGA)首屆主席團創始成員。

1978年入選首批50名訪問學者留美兩年(1978年12月至1980年12月),並有幸鑑證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及鄧小平首次訪美全程(機場迎送、白宮草坪歡迎儀式、白宮音樂招待會,並在中國駐美使館受鄧小平接見及合影留念等)。

留美兩年期間先後在華盛頓喬治城大學進修英語三個月,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修海洋地熱與地球物理學一年,在加州美國地質調查所研修實驗、套用、理論地熱學九個月。1983年因中法合作課題總結之需赴法國巴黎第六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半年。1991年受邀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瑞士蘇黎世開展合作研究半年。

1980年底訪美回國後的十餘年中,先後進藏12次,集中開展青藏地熱研究,包括青藏高原地熱資源評價和開發利用的熱儲工程學研究,以及進行系統的青藏殼幔熱結構及構造熱演化等理論地熱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參加國際合作項目兩項,研究成果在美、蘇、法、德、意、奧、捷、匈、新(西蘭)等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導(其間曾四次任分會場會議主持人),學術成果獲國內外同行廣泛讚譽。

迄今共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包括國外主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十餘篇),學術專著三部,其中一部有關青藏地熱研究的英文專著於1996年在國內發行,並有兩種國外刊物刊登了境外同行的推介文章,它相當於本人對學術研究成果和心得的系統歸納和總結。

人物評價

在妻子眼中,沈顯傑是個地道的科學家,不圖名利,工作和生活態度都極其認真,還很顧家。“不說別的,老沈連家裡的照片都分冊編好,在書脊上注有說明,不想今天倒方便了我們來回憶他。”楊淑貞翻著幾大本相冊,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有過留蘇經歷了,沈顯傑對於留學生活並不陌生。在美國,他自己做飯以節省費用,經常買最便宜的雞肉吃。與當年在蘇聯學習不同的是,沈顯傑這次有了家而且十分想家,和所有的父親一樣關心兒子的高考、關心妻子女兒的生活。

沈顯傑不願用美國研究所的電話給妻子打國際長途,他幾乎每個星期都寫家信。從最國中美不通郵到後來通郵,差不多要半個月才能收到一封信。他擔心信件遺失,就給每封信編上號,楊淑貞回信也編號。兩年下來,往返信件摞起來有一尺多高。“他在美國可能感到孤單吧,每封信都寫得很長,還會在信中和我討論業務,我又顧家又忙工作,給他的回信倒是很簡單。”楊淑貞笑著說。

沈顯傑給家裡寄來了國內罕見的彩色膠捲,讓妻子拍完後再寄到美國沖洗。第一次用當年在蘇聯買的老相機拍攝彩色膠捲,楊淑貞用上了黑白相機才用的“黃鏡頭”,結果沈顯傑在美國洗出了一堆發黃的照片,鬧出了小笑話。沈顯傑對青年人充滿熱情,回國後不久就用課題費給地熱實驗室新添了計算機,這在中科院當屬第一批,不管哪個導師的研究生都可以使用。他性格活躍,退休後當上了地質所合唱團的指揮。

在歸國後的歲月里,沈顯傑完成國家自然基金課題3個,國家“七五”攻關課題1個,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5篇,有專著3部。

婚姻生活

沈顯傑和楊淑貞的姻緣已逾半個世紀。1954年,新中國選拔公派赴蘇留學生,來自北京的楊淑貞和來自上海的沈顯傑雙雙入選,於1955年來到蘇聯第聶伯彼得洛夫斯克礦業學院(現烏克蘭境內)地質系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專業學習。沈顯傑和楊淑貞常在一起學習俄文和專業課,後來結為夫妻相伴到老。

1960年,沈顯傑和楊淑貞以5年全優成績畢業,兩人一起拿著代表優秀的紅皮證書被分配到中科院地質研究所,並在那裡工作了一生。

文革期間,科研停頓了,出於對學語言的愛好,憑著中學打下的底子,沈顯傑開始自學英語。因為收聽英文廣播練聽力,沈顯傑曾被別人舉報“偷聽敵台”。

1978年秋,國家選派訪美學者的考試開始。“起初一切都是保密的,大家只知道要考英文,而不知道為什麼考。”沈顯傑通過考試以後才知道要去美國,是中科院當批被錄取的10人之一。“但具體什麼時候走,走多久,我們一無所知。”楊淑貞說。

1978年12月下旬,所里安排楊淑貞赴廣州從化溫泉考察地熱。“剛到廣州,所里的電報就追了過來,說老沈馬上就要出發,讓我速歸。我拿著電報找廣州機場,臨時擠上了去北京參加陶鑄追悼會的專機才趕回來。”楊淑貞回憶說,兩天后,沈顯傑出發赴美,家裡留下一個16歲馬上要參加高考的兒子和10歲的女兒。“不過這也正常,我們搞地質的,說走就走,出差是常事,只是沒想到他一走兩年這么漫長。”

在美學習期間

楊淑貞準備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了丈夫生前寫的一份個人小結。在這份20頁的珍貴手稿中,除了記載他個人著述和研究成果,還提到了一些當年在美國的學習經歷。

從字跡工整的手稿中,我們得知,沈顯傑1979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amont研究所研修海洋地球物理,跟隨M.Langeeth教授主攻海洋熱流測量的儀器、裝備和研究方法以及對西南太平洋地區的熱流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第二年,他轉到加州美國地質調查所研修,加強了實驗和套用地熱學研究。

沈顯傑隨Lamont研究所的地球物理考察船到瓜地馬拉海盆進行海洋熱流測量,對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地熱區、蓋瑟斯地熱發電站和加州南部帝國谷高溫地熱區進行了專題調研。因為研修成就突出,1980年,他參加了美國地熱能委員會在鹽湖城舉行的年會。

楊淑貞說,當時國內在地熱套用上已有一些基礎,但在大地熱流測量領域尚是空白,沈顯傑赴美主要是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沈顯傑曾告訴她,國內外差距最大的當數計算機在模擬製圖等領域內的套用。出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的沈顯傑,到了主要靠計算機進行數據分析的環境裡工作,困難可想而知。沈顯傑以加緊學習來彌補不足。在寫給妻子的信中,沈顯傑曾提到這一點。

個人感悟

留學美國。對沈顯傑個人及中國地熱事業的發展都頗具意義。回國後,沈顯傑組織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項目齊全、設備先進的地熱實驗室,引進了實驗地熱學的相關知識體系。上世紀80年代初,沈顯傑接手第一個橫向合作項目——西藏羊八井高溫地熱田發電熱水資源的初步評價項目,完成了該地區地熱資源潛力的科學評估,這一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二等獎。沈顯傑自己評價說,當年在美國的實驗室里以及野外綜合學習研修,“對國內地熱開發利用以及西藏羊八井高溫地熱田的項目進展大有裨益。”

沈顯傑的人生格言是:“學無止境,貴在創新。”從1980年底歸國後的10餘年中,沈顯傑先後赴西藏12次,集中開展青藏地熱研究,學術成果獲國內外同行廣泛讚譽。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成立於1989年1月21日;是由從事和熱愛科學探險事業的科技工作者、科學探險愛好者及關心、支持科學探險事業的有關人士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姚檀棟
夏訓誠
王會軍
劉少創
趙亞輝
龍翼飛
李致新
袁揚
毛一雷
劉嘉麒
張百平
張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守亭
張文敬
李世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方辰
楊逸疇
嚴江征
何平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余志川
劉麗[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郭寶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維[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江援
張進江
王渝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樹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繼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鄒捍
陳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陳挺恩
陸詠鴻
武素功
金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恰加
馮雪華
旦增倫洙
郭柯
李玉拄
溫景春
群增
戴明華
於憲光
馬健龍
王富葆
劉洪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呂茅利
詹明蘇
任雨劍
劉小漢
劉長秀[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玉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武立磊
劉時銀
劉燕[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孫廣友
高登義[探險家]
杜玉奇
胡東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國慶[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大元[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月娟
李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滌徽
郭建崴
楊永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候福強
凌風[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楊建
吳玉虎
陶麗娜
沈顯傑
董仁威[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蔣齊康
陳麗莉
陸龍驊
武振華
武淑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程占群
魏光飈
周衛軍
陳榮華[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呂剛
王新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存牛
項飛
項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趙永濤
姚健[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宮淑鳳
葉建青
關志華[中國科學探險協好會員]
劉文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進[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萬波
趙延平
劉耕年
孫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儲國強
李昌發
顏其德
李映洙
李院生
李斌[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許期京
何建邦
邱衍慶
陳偉海
陳拓
耿宗成
張璞[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周長進
周愛明
舒磊
霍翠萍
林日凡
田長彥
孟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孝澤
屈建軍
余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鄧軍文
黃明芬
徐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燕春
鄭貴龍
齊德利
顧耀棟
俞國強
劉剛[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廖震宇
楊勇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秀軍
楊鏡明
杜澤泉
谷全喜
吳冠昌
宋建軍[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亞升
劉默[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梓敬
游威
杜學文
黃天幫
荊文發
胡喜鵬
諶良仲
舒津德
宋小超
方麗達
許勇[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柏春
趙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