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繼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繼民,男。1947年生於遼寧省鐵嶺縣。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現為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社國內部編委、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

基本信息

簡介

張繼民,現為新華社高級記者、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率先發現和參與論證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成為世界第一大峽谷發現者之一。

祖上本姓複姓“呼延”的他,不安於北京恬適的生活,先後赴南極大陸、北極、雅魯藏布大峽谷、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南沙群島、柴達木盆地、崑崙山、橫斷山、秦嶺腹地、巴丹吉林大沙漠,頻繁地從事科學探險。

他先後出版了《探險家札記》、《險闖南極》、《走進世界第一大峽谷》、《歷險天涯》等15部專著。參與了中國人民大學新編教材《專業採訪報導學》一書的編寫,此書正行銷高等院校。

遠征經緯跨度

南緯69°22′(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北緯78°55′(北極斯瓦爾巴群島)

東經10°45′(挪威首都奧斯陸)~東經133°39′(中國黑龍江省虎林市)

遠征要點

1992年年張繼民在橫穿塔克拉瑪乾大沙漠途中。1992年年張繼民在橫穿塔克拉瑪乾大沙漠途中。

1987年5月·首次探險遠赴南沙群島

1989年1月·南極探險遭遇特大冰崩。

1992年8月·闖進塔克拉瑪乾大沙漠。

1998年4月·徒步雅魯藏布大峽谷。

1999年9月·穿越雲南怒江大峽谷。

2001年7月·環繞青海柴達木盆地。

2001年10月·極夜之初進入北極。

2002年12月·秦嶺腹地尋覓熊貓。

2003年9月·亞丁雪山下策馬而行。

2004年9月·陷車巴丹吉林大沙漠。

2004年10月·樂業天坑一瞥奇觀。

2005年4月·跨越陝甘追尋渭河源頭。

其遠征創意個性化定製地圖

中國首幅個性化定製地圖中國首幅個性化定製地圖

地圖上因為完全承載著個性化信息,有張繼民的遠征路線、行止時間、地理跨度、文字感受等,這樣一來,中國首幅個性化定製地圖――《張繼民遠征路線圖》,在中國出版的諸多地圖種類中,成為市場上見所未見的新品。

地圖是超越語言和文字的特殊載體,能把複雜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濃縮,然後簡潔地加以表達,人人看得懂。中國出於政治、研究和教學的需要,曾先後給孔子、徐霞客、孫中山和毛澤東四位偉人出版過反映他們業績的個性化地圖,具體為《孔子歷史地圖集》《徐霞客旅行路線考察圖集》《孫中山先生生平尋跡圖》《毛澤東光輝歷程地圖集》。但是,中國地圖出版部門從未應生者的請求,出版過經特殊定製的個性化地圖。生者呢,也從未提出過這樣的願望。

長期投身於科學探險採訪的張繼民,先後隨科學探險隊遠征南極大陸、北極島嶼、塔克拉瑪乾大沙漠、青藏高原、南沙海域等地。每次歸來,張繼民都用筆在地圖上勾勒出我所走過的路線、地點,看看自已究竟到了哪些地方,走了多遠。每個人都有自已的東、西、南、北跨度值,張繼民是多少呢?最南到達地處南緯69度22分的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最北到達位於北緯78度55分的北極斯瓦爾巴群島。最西到達位於東經10度45分的挪威首都奧斯陸,最東到達位於東經133度39分的黑龍江省虎林市。張繼民知道,他只是“崑崙山上一顆草”,按常規是不能出版個性化地圖的。

儘管如此,張繼民的心仍然很不安份,想超越常規:“可否也把自已多年來探險與採訪的行動路徑,做為正規地圖出版呢?”張繼民敢於這樣想,並非僅僅是為了我自已。張繼民覺得,改革開放,使得國人在中國在世界間,實施大幅度頻繁跨越的探險者、考察者、旅遊者陡然增加,面對這一趨勢,在中國出版個性化定製地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只不過需要有人勇敢地跨出第一步。

張繼民把自己的創意及其所蘊含的深遠意義說給中國地圖出版社的負責同志,他們認為是有遠見的,贏得了積極支持。於是,張繼民潛下心來,整理出匯聚著我個人大量地理信息的《昨日征塵――張繼民遠征大事記》,約15000字,交給地圖責任編輯邸香平,請她據此繪圖。《張繼民遠征路線圖》在中國地圖出版社繪製完成後,又報經國家測繪局有關部門嚴格審定。這就是地圖出版的不尋常之處,因為涉及到一系列國家地理要素,它做為面向市場的正規出版物,必須規範。2005年9月,表達我行程20多萬公里,涉足350多個特殊地域、典型地貌和人文地理景觀的中國首幅個性化定製地圖終於問世。

至此,張繼民已有兩大創意變為現實:先是1994年初率先發現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經專家論證後果然如此。再就是中國首幅個性化定製地圖出版。“行成於思,毀於隨。”想想看,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孟子說的這話多么有道理。

遠征支招

張繼民張繼民

第一、在探險以前,必須有充分的物質準備和精神準備。這兩個準備都是不可少的。因為探險確實要花很多錢,比如物質裝備或者服裝裝備、車輛的裝備,還有後勤補給。同時思想方面也要準備充足。

第二、對探險地區的地理、地貌或者它周圍的森林植被河流,對整個地區,有大致的了解。還有當地的哪些動植物是有害的,不了解這點也不行。對這個地方要有一個先期了解。

第三、在結隊出行的時候,一定要做到這裡面有懂得探險的人,就是過去曾探險過的人一起出行,這樣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就不會驚慌失措。如果組隊時大家都不會探險,一旦遇到意外就會很麻煩。

第四、在後勤補給和其他方面考慮要充分,特別是考慮到探險中可能遇險的救助問題,除了自救以外,怎么樣取得別人的幫助。在一些遠離人員的地方,必須有比較好的通訊器材,普通手機只是一般的器材,最好是有衛星電話,所以在器材方面要考慮。另外和有關部門聯繫好,如果遇到什麼情況時,希望可以得到及時的救助。像這些東西必須考慮在內,如果把這四點考慮在內了,這樣我們探險就相對來講比較安全一些。我想探險其實是一種很有刺激性的、很有魅力的活動,希望大家儘量不要做無謂的犧牲。特別是年輕人,不要一激動就就忽略了探險的危險性,等到出現危險的時候就措手不及,甚至造成意外的死亡,這樣確實非常可惜。

相關評論

酷愛攝影的他,常把鏡頭對準曠野洪荒,已積累底片萬餘張,相繼在北京、遼寧等地舉辦了他的“三極探險攝影展”。酷愛攝影的他,常把鏡頭對準曠野洪荒,已積累底片萬餘張,相繼在北京、遼寧等地舉辦了他的“三極探險攝影展”。

因為意識到這也是一種事業上的危機,1982年當張繼民作為新華社記者開始乾起新聞這一行起,就把自己置於奮進狀態,試圖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

對於他來說,這時的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就讀時,學的是中國史專業。要當一個合格的科學記者,必須跨過兩道門檻,首先是熟悉新聞寫作,掌握基本的新聞規律;其次是了解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學習以前涉足不多的自然科學。五、六年後,經過不懈的努力,張繼民終於在科學新聞採訪與寫作上找到比較自如的感覺,其標誌是“我國發現迄今世界轉變溫度最高的超導體”、“黑白膠片作彩色攝影破天荒獲得成功”、“珠穆朗瑪峰邊走邊長”等一系列重大獨家新聞的捕捉。這些科學新聞因為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屢屢獲得新華社好稿獎以至中國新聞獎。

張繼民深知,從事中央科學新聞採訪固然有很多難得之處,如可以發出官方權威的科學新聞,可以報導震動全國的科學成果,可以了解一些重大的科學過程,可以坐著小車悠然穿行於繁華的都市……儘管這是有意義的,但他另有志向,他不願在這個圈子裡周而復始、輕車熟路地幹下去,決心另闢蹊徑,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新聞記者之路。

於是,他選定了具有開拓性的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學探險採訪,主動地告別北京恬適的生活,把自己置於別離、遠征、艱苦和危險的境地,以企鵝為伴,與北極熊為鄰,采寫那些鮮為人知、驚心動魄的科學探險新聞。有人說過,新聞是時間的易碎品。對此,張繼民認為,反映重大歷史進程的新聞從來都是對歷史的記錄,並構成歷史的年輪。成功的“咔嚓”來自深厚的美學修養

張繼民熱愛新聞攝影是受益於實踐。自1987年以來,他連續從事科學探險採訪,由於多次作為新華社單獨派出的記者從事採訪,要完成報導任務,必須兼顧攝影。否則,待文字報導播發時,沒有照片稿與文字稿相匹配,那會大大削弱報導效果。

因此,他每次出行都要帶上兩部相機,長短鏡頭,以及很多膠捲,再穿上一件攝影背心,儼然一個攝影記者的形象。鏡頭對準的是人跡罕至的自然景觀,由於對構圖和光線的選擇動了不少心思,成功地表現了對大自然的感悟。《中國記者》雜誌在封面、封底及中心彩頁均用過他的攝影作品;有的作品獲得過全國攝影比賽獎;攝影集《雅魯藏布——神奇峽谷》也已出版。

文字記者出身的張繼民深深地體會到,新聞攝影這行當實在學問很大,學無止境。攝影記者不僅要熟悉手中“武器”的技能,自身還要有較強的體力,必須身臨其境,奮力奔跑。更重要的是要開動腦筋,然後集主題、角度、用光、構圖於一體,抓住精彩瞬間,完成拍攝任務。可見,經常有佳作推出的優秀的攝影記者,在他的成功“咔嚓”後面,支撐著作品的是作者深厚的美學修養、思維的敏銳和對事物精闢的理解,以及廣博的知識。讓科技新聞走進讀圖時代

作為新華社國內部長期從事科技報導的記者,張繼民在搞好主業——大量的文字新聞報導的同時,還出版了《南極歷險記》、《探險家札記》等10部專著。以前,由於文字創作的壓力太大,忙得他經常把在野外拍攝的大量圖片資源束之高閣。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以及照片本身所具有的對於視覺的強烈衝擊力,他決定走圖文並茂之路。

先是徹底地清理了自己多年來拍攝的萬餘張底片。將底片分裝進紙袋,一一附在照片的後面,然後分類。通過這一努力,結束了以前存在的資源不清、提取照片困難的局面。接著又投資放大照片搞個人攝影展。適應展出的需要,已放大24寸彩色照片120多幅。為了長期的藝術效果,所有照片採用目前最先進的覆膜熱壓處理技術。

自1988年底登上南極大陸之後,張繼民又於1998年4月,赴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探險。這兩次探險完成後,2001年10月又遠征北極斯瓦爾巴德島。不言而喻,由於這些地區遙遠,難以涉足,在國內能夠踏訪三極者微乎其微。此外,他還隨著探險隊先後遠征南沙群島、橫穿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積累下來的圖片從南極高矗的冰山、憨態可掬的企鵝,到北極溫馴的馴鹿、不盡的冰原,以及雄奇的雅魯藏布大峽谷、震撼人心的雪崩、無垠的大沙漠等等,可謂風光無限。

張繼民覺得,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攝影方面,所得所獲是來自於對大自然的挑戰,來自於付出太多太多艱險的多年積累,更有那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和崇拜。可喜的是,穆青等當代新聞攝影名家看了張繼民拍攝的科學探險照片後,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認為在很多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評價

曾赴南極採訪的新華社高級記者張繼民曾赴南極採訪的新華社高級記者張繼民

南極探險曾因表現突出榮立二等功。1995年初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獲得香港“地球之友”頒發的“地球獎”。

這位探險者著述豐厚,先後出版了《探險家札記》、《險闖南極》、《走進世界第一大峽谷》、《歷險天涯》等14部專著。參與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編教材的編寫,並已出版。為中央電視台拍攝的《新的使命》5集南極探險新聞專題片撰寫解說詞。

酷愛攝影,他一直把鏡頭對準曠野洪荒,已積累了與自然地理和人地理相關的珍貴底片一萬多張。百多幅“張繼民三極探險攝影展”已在北京、遼寧等地展出。

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遼寧電視台、安徽電視台、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等相關欄目先後對他做了專訪。《光明日報》《中華英才》、《半月談》、《華夏英才》、《遼寧日報》、《北京經濟報》、《中國記者》、《中國測繪》、《新聞三昧》等報刊,專門辟出重要版面,對他不畏艱險、勇闖洪荒的經歷做了報導。

善於演講的他,受中國人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四川師範大學、江蘇省委宣傳部、國家測繪局、江漢石油學院、原中國新聞學院、《中國教育報》、《信報》、《中國測繪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連雲港市委宣傳部、《赤峰日報》、《溫州日報》等單位的邀請,進行了志在探險、激情人生的講座。

他獨有的南極、北極、雅魯藏布大峽谷、柴達木盆地、南沙群島等系列探險日記,最近整理完成,共約27萬字。

酷愛科學探險採訪的他,曾遠征南極大陸、踏訪北極、徒步雅魯藏布大峽谷、橫穿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登上南沙群島、環行柴達木盆地、闖入崑崙山區、涉足橫斷山脈、置身秦嶺腹地、探索巴丹吉林大沙漠、全程考察渭河等。南極探險因表現突出榮立二等功。從1994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獲得香港“地球之友”等單位合聯頒發的“地球獎”。2006年5月,獲“中國十大當代徐霞客”稱號。

他先後出版了《探險家札記》、《雅魯藏布大峽谷――最後的秘境》(英文版)、《歷險天涯》、《張繼民遠征路線圖》等16部書(圖)。此外,他還在北京、遼寧等地舉辦了個人“三極探險攝影展”。應邀相繼在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北京農業大學、湖北長江大學、北京聯合大學、鐵嶺農學院、北京四中等學校開展過科學探險與科普講座。

相關新聞

2010年6月2日,張繼民教授蒞臨園區一中,作了題為“南北兩極十大差異”的科普演講,他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園區一中師生分享了關於南北極的第一手科普圖片、資料以及自己在南北極考察時的所看、所感。2010年6月2日,張繼民教授蒞臨園區一中,作了題為“南北兩極十大差異”的科普演講,他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園區一中師生分享了關於南北極的第一手科普圖片、資料以及自己在南北極考察時的所看、所感。

“科普萬花筒”——記新華社高級記者張繼民教授的科普專題演講

張繼民:新華社高級記者、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率先發現和參與論證“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發現者之一;曾進行過南北兩極的考察工作。

2010年6月2日,張繼民教授蒞臨園區一中,作了題為“南北兩極十大差異”的科普演講,他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園區一中師生分享了關於南北極的第一手科普圖片、資料以及自己在南北極考察時的所看、所感。

此次講學主要內容包括南北極的探險差異、南北極溫差、高度差、南北極礦產差異、植物生長差異、南北極居民差異、動物差異、考察差異等十大方面的差異。張教授在報告中給大家展示了許多自己親歷南北極的照片,可愛的企鵝、馴鹿、白熊,流動的紅旗,壯觀的“雪龍號”,考察隊員們在南極“赤膊陽光浴”,暴風雪肆虐的恐怖場景等等,無不令我們聽眾好奇興奮,仿佛身臨其境一般。在介紹這些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張教授還談到了自己的親歷感受,更令人覺得真實可信、生動有趣。

通過聆聽演講,使園區一中師生對南北兩極科普知識的認識,激發了園區一中學生對科普考察的濃厚興趣,擴展了知識面,增強了園區一中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

張繼民:遠征在中國地圖上的"無冕之王"

張繼民,現為新華社國內部編委、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科技新聞協會理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遠征南極大陸,踏訪北極,徒步雅魯藏布大峽谷,橫穿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登上南沙群島,進行探險活動。1994年,他與中國科學院兩位科學家合作,發現並參與論證確認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成為世界第一大峽谷發現者之一,並出版了《走進世界第一大峽谷》、《險闖南極》等多部專著。

當記者問起是什麼樣的因素能激發起他作為一名文字記者多次深入險境去探索時,張繼民說道,自1987年從廣州前往南沙群島進行焦岩科學考察的報導時,這份工作注定就是探險的旅程。每一次的新發現心裡總會有一種莫明的激動,久而久之,探險不僅僅是因為工作需要,更成了自己的興趣。現在除了跟隨科學家到處考察外,他還經常自己跑到外面去探索一些自然現象、地表地貌,並發表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報導。回眸走過的路途和那些刻骨銘心的際遇,他一直苦苦思索,希望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科學探險採訪的酸甜苦辣。去年,終達成心愿,喜歡創新的張繼民想到了製作“個性化定製地圖”———《張繼民遠征路線》,為地理學家、探險家開闢出可以展示自己行蹤的新天地。

能夠成為首屆“中國十大當代徐霞客”之一,張繼民感慨道,這個榮譽是大家對自己的一種肯定。舉行這項活動,也激勵了更多在路上遠征的人不斷走下去,去傳承徐霞客那種不斷探索、勇於發現的精神。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成立於1989年1月21日;是由從事和熱愛科學探險事業的科技工作者、科學探險愛好者及關心、支持科學探險事業的有關人士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姚檀棟
夏訓誠
王會軍
劉少創
趙亞輝
龍翼飛
李致新
袁揚
毛一雷
劉嘉麒
張百平
張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守亭
張文敬
李世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方辰
楊逸疇
嚴江征
何平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余志川
劉麗[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郭寶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維[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江援
張進江
王渝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樹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張繼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鄒捍
陳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陳挺恩
陸詠鴻
武素功
金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恰加
馮雪華
旦增倫洙
郭柯
李玉拄
溫景春
群增
戴明華
於憲光
馬健龍
王富葆
劉洪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呂茅利
詹明蘇
任雨劍
劉小漢
劉長秀[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玉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武立磊
劉時銀
劉燕[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孫廣友
高登義[探險家]
杜玉奇
胡東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國慶[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大元[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高月娟
李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滌徽
郭建崴
楊永平[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候福強
凌風[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楊建
吳玉虎
陶麗娜
沈顯傑
董仁威[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蔣齊康
陳麗莉
陸龍驊
武振華
武淑環[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程占群
魏光飈
周衛軍
陳榮華[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呂剛
王新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王存牛
項飛
項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趙永濤
姚健[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宮淑鳳
葉建青
關志華[中國科學探險協好會員]
劉文江[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徐進[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萬波
趙延平
劉耕年
孫波[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明[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儲國強
李昌發
顏其德
李映洙
李院生
李斌[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許期京
何建邦
邱衍慶
陳偉海
陳拓
耿宗成
張璞[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周長進
周愛明
舒磊
霍翠萍
林日凡
田長彥
孟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孝澤
屈建軍
余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鄧軍文
黃明芬
徐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燕春
鄭貴龍
齊德利
顧耀棟
俞國強
劉剛[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廖震宇
楊勇傑[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黃秀軍
楊鏡明
杜澤泉
谷全喜
吳冠昌
宋建軍[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劉亞升
劉默[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李梓敬
游威
杜學文
黃天幫
荊文發
胡喜鵬
諶良仲
舒津德
宋小超
方麗達
許勇[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柏春
趙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