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齒狀突骨折的寰樞椎前脫位

伴齒狀突骨折的寰樞椎前脫位

創傷性寰樞椎不穩定是指暴力損傷該部位骨和韌帶結構,使其喪失正常功能及穩定作用,導致寰樞椎脫位或半脫位,引起神經壓迫症狀。如果頭頸向前屈曲,或向後仰伸,或向左右鏇轉時,導致韌帶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可引起齒突骨折,並隨暴力的慣性作用,繼發寰樞關節脫位。以頭頸向前屈曲所致的前脫位多見,後脫位相對少見。隨著高速公路的提高和車輛的劇增,這種損傷日益增多。

基本信息

發病原因

多為使頭頸突然前屈的暴力或來自頸後方的打擊所致。

發病機制

從齒突的解剖來看,其上方有附著至枕骨大孔前緣的齒突尖韌帶,兩側有附向枕骨髁內側緣的翼狀韌帶,這組韌帶與寰椎橫韌帶相協調維持了頸枕及寰樞關節間的穩定與活動。但如果頭頸向前極度屈曲,或向後極度仰伸,或向左右劇烈鏇轉時,由於這組韌帶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因而可引起齒突 骨折,並可隨著暴力的慣性作用,繼發寰樞 關節脫位。其中,以頭頸向前屈曲所致的前脫位為多見;後脫位則相對少見,但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車速的提高和行駛車輛的日益劇增,這種損傷將日益增多。
齒突骨折後,由於其與寰椎同時向前移位,使齒突上端後緣至寰椎後弓前緣的距離仍保持原狀,但下端則減少,因此與後脫位相比,其對頸髓致壓的機會相對為少,加之寰椎內徑較寬大,使脊髓有退讓餘地之故。
如齒突發育不全,包括齒突缺損、癒合不良及假關節形成等,則更易發生損傷。齒突骨骺閉合時間一般是在7~8歲,在此之前易引起齒突骨骺分離。
合併脫位的齒突骨折大多見於齒突基底部,少有在上方發生骨折者。

症狀

與單純性寰樞關節脫位基本相似,但其脊髓神經受壓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且程度較輕。但如暴力過猛,仍可造成頸髓完全性損傷而出現後果嚴重的四肢 癱瘓,甚至引起呼吸肌麻痹而招致死亡。
伴齒狀突骨折的寰樞椎前脫位伴齒狀突骨折的寰樞椎前脫位

診斷標準

1.外傷史 多為促使頭頸突然前屈的暴力,包括來自頭頸後方的打擊、屈頸位自高處跌下及撞車時頭頸部的突然前屈等。
2.臨床表現 如前所述,以頸椎局部及神經 症狀為主,應注意 檢查
3.影像學檢查 主要依據X線平片所見,包括正位、側位及開口位,但在急診骨折情況下攝片難以獲得理想的開口位片。 CTMRI等亦可選用,主要用來對骨折類型、齒突先天發育狀態及脊髓受壓情況的判定。

檢查項目

主要依據X線平片所見,包括正位、側位及開口位,但在急診骨折情況下攝片難以獲得理想的開口位片。CT及MRI等亦可選用,主要用來對骨折類型、齒突先天發育狀態及脊髓受壓情況的判定。

疾病治療

中醫治療

方1 赤小豆適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許溫服之,本方適用於活血化瘀期。
方2 豬骨頭1000克,黃豆250克,加水小火燒爛,加鹽姜調味分飲食之。
方3 豬脊骨一具,洗淨,紅棗120克,蓮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燒爛,加姜鹽調味分多次飲之。
方4 鮮湖蟹2隻,取肉(帶黃),待粳米粥熟時,入蟹肉,再加以適量生薑、醋和醬油服食,常服。
方5 烏雄雞1隻(約500克),去皮毛內臟,洗淨,“三七”5克切片,納入雞肚中,加少量黃酒,隔水清燉,熟後用醬油蘸服,常服。
方6 生黃芪30~60克,濃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方7 當歸20克,黃芪100克,嫩母雞1隻,加水同煮湯食用。
方8 紫丹參50克,洗淨,加水煮,取汁,其汁與豬長骨1000克、黃豆250克同煮,待爛熟,加入少量桂皮、鹽即成。
方9 生螃蟹500克,搗爛,熱黃酒沖服250克,余渣敷患處,約半日“各各”有聲即好。用於骨折接骨。

西醫治療

基本原則、要求及具體實施與單純性寰樞椎脫位相似,也應注意早期的 急救措施,包括維持呼吸道通暢等。此外,尚應注意以下幾點:
1.復位要求 以使齒突骨折及早解剖復位為原則,如此方可獲得良好的功能及脊髓症狀的緩解與恢復。盡 選用顱骨牽引(小兒用Glisson帶)復位,除非有把握,一般不宜選用徒手復位,以防意外。
2.固定方式 對輕度移位、復位後對位穩定或無移位的齒突骨折者可採用顱骨牽引的方式,待局部纖維癒合後(4~6周),再以頭-頸-胸石膏固定6~8周。對移位明顯、復位後仍不穩定及陳舊性者,多需採用開放復位及內固定術。除傳統的後路融合術外,當前多主張自頸前路暴露頸1~2椎節,行齒突骨折復位加螺釘1~2枚內固定術(圖2),或行雙側寰樞椎間關節植骨融合術(圖3),但齒突螺釘內固定時,由於齒突較細小,如操作不當,或是術後遇有頭頂部外傷或平地跌倒等,易引起齒突粉碎性骨折或螺釘斷裂,以致導致手術失敗,應注意避免。
3.癒合時間 由於齒突的血供特殊,其癒合時間較長,除小兒骨骺分離可在6~8周內癒合外,一般病例多需3~4個月左右。因此,對其制動時間不宜過短,以防不癒合。如一旦出現這種後果,可行前路或後路植骨融合術。

預後

除伴有頸髓損傷及齒突癒合延遲或不癒合者外,一般預後較前者好。

飲食注意

(1)忌盲目補充鈣質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癒合。但科學研究發現,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癒合,而對於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於長期臥床,一方面抑制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所以,對於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只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鍊和儘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 斷骨的癒合。尤其對於骨折後臥床期間的病 人,盲目地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
(2)忌多吃肉骨頭 有些人認為,骨折後多吃肉骨頭,可使骨折早期癒合。其實不然,現代醫學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癒合,反而會使骨折癒合時間推遲。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所以,就會對骨折的早期癒合產生阻礙作用。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慾作用,少吃無妨。
(3)忌偏食 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腫、充血、出血、肌肉組織損傷等情況,機體本身對這些有抵抗修復能力,而機體修復組織,長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腫的原料就是靠各種營養素,由此可知保證骨折順利癒合的關鍵就是營養。
(4)忌不消化之物 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夾板而活動限制,加上傷處腫痛,精神憂慮,因此食慾往往不振,時有便秘。所以,食物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及通便,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脹氣或不消化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5)忌少喝水 臥床骨折病人,尤其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行動十分不便,因此就儘量少喝水,以減少小便次數,如此雖小便次數減少,但更大的麻煩也產生了。如臥床病人活動少,腸蠕動減弱,再加上飲水減少,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結。長期臥床,小便瀦留,也容易誘發尿路結石和泌尿系感染。所以,臥床骨折病人想喝水就喝,不必顧慮重重。
(6)忌過食白糖 大量攝取白糖後,將引起葡萄糖的急劇代謝,從而產生代謝的中間物質,如丙酮酸、乳酸等,使機體呈酸性中毒狀態。這時,鹼性的鈣、鎂、鈉等離子,便會立即被調動參加中和作用,以防止血液出現酸性。如此鈣的大量消耗,將不利於骨折病人的康復。同時,過多的白糖亦會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這是因維生素B1是糖在體內轉化為能量時必需的物質。維生素B1不足,大大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亦影響功能的恢復。所以,骨折病人忌攝食過多的白糖。
(7)忌長期服三七片 骨折初期,局部發生內出血,積血瘀滯,出現腫脹、疼痛,此時服用三七片能收縮局部血管,縮短凝血時間,增加凝血酶,非常恰當。但骨折整復一周以後,出血已停,被損組織開始修復,而修復必須有大量的血液供應,若繼續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處於收縮狀態,血液運行就不暢,對骨折癒合不利。
(8)骨折禁飲果子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