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樞椎脫位

寰樞椎脫位

先天性寰樞椎脫位是指因寰椎橫韌帶不健全或樞椎齒狀突發育不良、齒狀突分離,致使寰椎向前、樞椎向後脫位,造成椎管狹窄。外傷、炎症、韌帶鈣化等因素亦可導致寰樞椎脫位,頭頸部過伸、過屈、外傷可加重脫位。

基本信息

病因病機

發病原因

寰樞椎脫位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性,外傷性及充血性三類,先天性寰樞椎脫位主要是由於樞椎齒狀突發育障礙和(或)寰椎橫韌帶的不健全,這是先天性寰樞椎脫位的病理基礎改變。

發病機制

樞椎齒狀突在寰椎前弓與橫韌帶之間為一樞軸,在胚胎髮育6個月時,齒狀突根部出現2個側位骨化中心,在出生時這2個骨化中心融合成1個骨柱,在嬰兒2歲時齒狀突尖的骨化中心出現,在齒狀突根與樞椎體間有軟骨盤,到12歲及青春期,齒狀突根與椎體,齒狀突根與尖即逐漸融合,若在胚胎時第4枕節第1頸節的中胚葉細胞停止移行,即可導致齒狀突的發育障礙或不融合,齒狀突的發育畸形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齒狀突骨 即齒狀突未與樞椎椎體融合。
2、終末骨 即齒狀突尖未與齒狀突根相融合。
3、齒狀突不發育 即齒狀突缺如。
4、齒狀突基底發育不全 即僅有齒狀突尖。
5、齒狀突尖不發育 即僅有一短的齒狀突根。
齒狀突未能與椎體融合或太短,這一病理改變使寰椎在樞椎上不夠穩定,即使頭部輕微外傷或頭頸部過度活動造成反覆損傷,也可逐漸發生寰樞椎脫位或半脫位,尤其是在寰枕融合畸形中,更易發生寰樞脫位,這是因為寰枕關節的伸屈活動喪失,此種活動轉移到寰樞關節,從而增加了寰椎橫韌帶的緊張度,逐漸使之拉長鬆弛,久而久之,造成寰樞關節不穩定,加之頭部重力的影響,發生寰樞脫位或半脫位,由於未融合的齒狀突多隨椎前弓而移動,因此前脫位較多見,後脫位較少。
充血性寰樞椎脫位又稱自發性寰樞椎脫位,常繼發於頸部炎症之後,如咽喉部炎症充血,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等,多見於13歲以前的小兒,成人亦可發生,這種脫位可以是單側,也可為雙側,充血性寰樞椎脫位為後天性的,在此不贅述。

診斷方法

寰樞椎脫位的臨床症狀可分為以下4類:
1、脫位本身的症狀 寰樞椎脫位的本身症狀有頸項部疼痛,有時放射到肩部,頸部肌肉痙攣,頭部活動障礙。
2、周圍組織器官受累症狀 在寰樞椎前脫位時,寰椎前弓向咽後壁突出,發生吞咽困難,樞椎棘突後突明顯並常有壓痛,若為單側前脫位則出現頭部姿勢異常,頭頸偏向脫位側,而下頜則轉向對側。
3、脊髓壓迫症狀 在寰樞椎脫位時,椎管前後徑狹窄到一定程度,即可壓迫脊髓,出現脊髓受壓表現,尤以齒狀突在原位而寰椎移位者壓迫脊髓更為嚴重,病人可在頭頸部輕微外傷後出現上頸髓受壓症狀,如一過性四肢疼痛或麻木,當脫位加重時,即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四肢硬癱,伴大小便功能障礙。
4、椎動脈壓迫症狀 單純寰樞椎脫位一般不產生腦部症狀,但是寰椎脫位可使椎動脈行程更加彎曲或頸椎伸屈活動受影響,甚至發生部分或完全椎動脈閉塞,而使椎-基動脈供血不足,出現延髓和脊髓供血障礙。
寰樞椎脫位根據其臨床表現及頸椎X線檢查並不困難,但應注意發現其他合併畸形。

疾病檢查

無特殊表現X線頸椎平片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寰樞椎脫位在頸椎X線平片上的表現為:
1、正位張口片 齒狀突與寰椎兩側塊之間的距離不對稱,兩側塊與樞椎體關節不對稱或一側關節間隙消失或重疊是脫位的徵象。
2、側位片 寰椎前弓與齒狀突前面的距離正常時不超過2.5mm,在兒童最大不超過4.5mm,若超過此範圍即為前脫位,齒狀突未融合或骨折時,游離的齒狀突尖常隨寰椎前弓向前移位,有時可在寰椎前弓上緣處,在側位斷層攝片更為清楚。
在頸髓受壓症狀不明顯,欲檢查寰樞椎關節有無不穩定時,可在病人坐位頭前屈及後仰時各攝一側位片,觀察有無半脫位,必要時可行頸椎CT掃描矢狀位重建,觀察更為清晰。

鑑別診斷

寰樞椎脫位應注意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頸椎病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是頸椎椎間盤變性,骨質增生和韌帶肥厚等原因所致,出現頸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頸交感神經受壓等一系列症狀體徵,頸椎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頸椎病在X線上表現為明顯的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和骨質增生,頸脊髓造影可顯示椎管狹窄。
2、頸椎間盤突出 多發生在青壯年,病人多有明顯的頭頸部外傷史,傷後即出現症狀,X線檢查無明顯骨質變化或寰樞椎關節紊亂,頸髓造影顯示椎間隙變窄,椎管完全或不完全梗死,CT掃描更有助於鑑別,並能判斷其程度。
3、頸椎管內腫瘤 以青壯年多見,病人的症狀多呈進行性加重,並進展較快,表現為脊髓及神經根同時受累,頸椎X線檢查表現為椎弓根變形變扁,根間距增寬,椎體後緣凹陷,有時可見椎間孔擴大或椎體破壞,脊髓造影或CT掃描可明確診斷。
4、頸髓脊髓炎 可見於任何年齡,病人常有發熱史或感染史,在此基礎上逐漸發病,病程較長,病情時好時壞,由於病變彌散不規律,因此病人的症狀體徵也多變,感覺平面不清,零亂分布,腰穿可見腦脊液蛋白定量高,白細胞增多,以淋巴為主,常出現不完全蛛網膜下腔梗阻,脊髓碘油造影顯示特徵的點狀分散,有時可見類腫瘤樣杯狀缺損或造影劑進入囊腔,其梗阻水平與症狀平面不相符。
5、頸椎結核病人多有結核病史,常主訴頸部疼痛,頭頸部活動受限,並使疼痛加重,嚴重時可出現頸神經及頸髓受壓症狀,血沉快,在咽後壁有時可見腫塊,影響吞咽,穿刺可吸出膿液,頸椎X線檢查可顯示1~2個或多椎體破壞,並有脫位,畸形等。
6、脊髓空洞症病人常合併顱底凹陷症等枕骨大孔區畸形,病情發展緩慢,有特徵性的感覺分離表現,腰穿檢查多正常,X線檢查無寰樞椎關節紊亂現象,CT掃描或MRI檢查有助於診斷及鑑別診斷。
7、後縱韌帶鈣化 本病好發於頸椎,病人後縱韌帶增厚和鈣化,使椎管前後徑變小,壓迫頸椎,出現不同程度的四肢癱瘓,頸椎X線側位片可見椎體後面有長條形鈣化影,寰樞關節正常。

並發疾病

寰樞椎脫位並發顱底陷入,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等先天性疾病。

治療方法

治療概述

寰樞椎脫位治療可解除脊髓壓迫,恢復頸椎穩定,防止再脫位。症狀較輕者可採取保守治療,即行頜枕牽引3~4周后,改頭頸胸石膏固定6~8周。對先天性前脫位患者,可先行顱骨牽引至復位、症狀改善,再行頸椎融合或固定術。症狀嚴重、病程長的病人,牽引不能復位,症狀改善不明顯時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包括枕骨、上頸椎合金棒固定,寰椎後弓、枕骨大孔後緣切除減壓;枕骨及上頸椎融合術等。

疾病治療

寰樞椎脫位的治療目的是解除脊髓壓迫,穩定頸椎關節,防止再脫位。
1、保守治療對於自發性寰樞椎脫位,可行頜枕牽引,一般需牽引3周,到復位穩定後,做一包括頭頸胸的石膏,固定6~8周。如單側脫位可手術復位,石膏固定。對於先天性齒狀突分離、齒狀突發育不全及寰椎橫韌帶發育不全等所致的寰椎前脫位,可行顱骨牽引,直到復位和症狀改善時,在局麻下行自體髂骨片枕骨和第1~3頸椎融合術,或鋼絲枕骨和第1~3頸椎固定,不必行椎板切除術。
2、手術治療對於脫位時間久,齒狀突在移位處癒合固定,經牽引不能復位,脊髓腹側和背側均受壓者可採取手術治療。若因寰椎後弓和枕骨大孔後緣壓迫,可採取後方入路,切除寰椎後弓及枕大孔後緣。然後行自體骨片枕骨和頸椎融合術或鋼絲固定術。亦有人採取化學材料固定枕骨及頸椎。若脊髓受壓以前方為主,可經頸前或經口腔入路行減壓術。切除齒狀突同時行枕骨與頸椎融合術,此類入路,應做氣管切開術。

疾病預後

寰樞椎脫位可能因頭頸部輕微傷或頸椎過度屈伸而壓迫上頸髓,病人可突然出現硬癱,甚至呼吸肌癱瘓而死亡,需及時診斷治療。

相關資料

症狀

寰樞椎脫位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寰樞椎脫位的臨床症狀可分為
以下4類:1.脫位本身的症狀寰樞椎脫位的本身症狀有頸項部疼痛,有時放射到肩部,頸部肌肉痙攣,頭部活動障礙。2.周圍組織器官受累症狀
在寰樞椎前脫位時,寰椎前弓向咽後壁突出,發生吞咽困難,樞椎棘突後突明顯並常有壓痛,若為單側前脫位則出現頭部姿勢異常,頭頸偏向脫位側,而下頜則轉向
對側。3.脊髓壓迫症狀
在寰樞椎脫位時,椎管前後徑狹窄到一定程度,即可壓迫脊髓,出現脊髓受壓表現,尤以齒狀突在原位而寰椎移位者壓迫脊髓更為嚴重,病人可在頭頸部輕微外傷後
出現上頸髓受壓症狀,如一過性四肢疼痛或麻木,當脫位加重時,即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四肢硬癱,伴大小便功能障礙。4.椎動脈壓迫症狀
單純寰樞椎脫位一般不產生腦部症狀,但是寰椎脫位可使椎動脈行程更加彎曲或頸椎伸屈活動受影響,甚至發生部分或完全椎動脈閉塞,而使椎-基動脈供血不足,
出現延髓和脊髓供血障礙。寰樞椎脫位根據其臨床表現及頸椎X線檢查並不困難,但應注意發現其他合併畸形。

預防

寰樞椎脫位應該如何預防?無特殊。

併發症

寰樞椎脫位可以並發哪些疾病?可能並發顱底陷入,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等先天性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