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伊斯蘭教

伊朗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世界的國家遍布亞、非兩個大洲,總體算來也有大約五十個。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國家裡都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穆斯林)。這些國家包括一些西方國家諸如英、美、俄、法、德等國家。據統計,全世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總數約在十億人,僅次於基督教徒的人數。有跡象表明,伊斯蘭教徒人數有在幾年以後超過基督教徒人數的趨勢。其中有很多基督教徒在接觸、深入研究了真正的伊斯蘭教教義後自然會歸信伊斯蘭教。

宗教簡介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的伊朗高原上。面積164.5萬平方公里。人口5500萬(1989)。其中波斯人占66%,亞塞拜然人占25%,庫德人占5%,其餘為土庫曼人和阿拉伯人等。居民98%信奉伊斯蘭教,立伊斯蘭教什葉派國教。語言分為波斯語、突厥語和阿拉伯語3種,官方語言為波斯語。首都德黑蘭。

伊朗及其宗教歷史

伊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波斯古典文化。在阿拉伯人未征服前,由薩珊王朝統治,居民大多信奉瑣羅亞斯德教,少數信奉摩尼教、佛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等。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征服伊拉克後,繼續向波斯本土推進。642年,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派將領努爾曼·本·穆卡林統率軍隊向波斯薩珊軍隊進攻,在哈馬丹以南的尼哈萬德戰役中大敗波斯軍隊,相繼占領胡澤斯坦、阿瓦士、伊斯法罕,其他地區的官兵紛紛歸順伊斯蘭教並納貢稱臣。651年薩珊王朝滅亡,伊朗全境為阿拉伯人征服,成為阿拉伯帝國一個行省,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隨之傳播。起初,阿拉伯統治者允許當地居民在接受納稅並臣服的條件下,保留原有的宗教信仰。伍麥葉王朝(661~750)統治時,呼羅珊總督古太白·伊本·穆斯林鎮壓了波斯各地的動亂後,以波斯為基地,征服了中亞地區。伊斯蘭教僅在波斯封建上層和城市居民中傳播,農村居民大多仍信仰瑣羅亞斯德教。什葉派在波斯各地建立了傳教中心。8世紀中葉,呼羅珊爆發了艾布·穆斯林領導的反對伍麥葉王朝統治的起義。阿拉伯貴族艾布·阿拔斯利用這次起義,推翻了伍麥葉王朝,750年建立阿拔斯王朝(750~1258)。在阿拔斯王朝統治前期,伊朗成為其東方行省,派總督管理,大批阿拉伯人移居伊朗,與波斯人通婚;在主要城市興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派出教法官和傳教師主持各地的司法和教務,從而加速了伊朗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進程,到12世紀伊斯蘭教成為伊朗占統治地位的宗教。伊朗的科學文化成為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的源流之一,而伊朗文化又吸收和融合了伊斯蘭文化。伊朗的封建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對阿拔斯王朝國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深的影響。阿拔斯王朝的各級官員和宮廷學者多為波斯人,波斯的巴爾馬克家族3代先後擔任哈里發的大臣,掌握實權達半個多世紀。從9世紀中葉起,阿拔斯王朝中央權力日漸衰落,在波斯及鄰近地區,相繼出現了地方割據王朝,與巴格達哈里發分庭抗禮。820~872年,塔希爾王朝統治呼羅珊等地,9世紀後期,薩法爾王朝據有呼羅珊、赫拉特、克爾曼、法爾斯、伊斯法罕等地,874~999年,薩曼王朝統治呼羅珊、泰伯里斯坦、赫拉特和中亞河中地區,以布哈拉為中心。阿富汗突厥人建立的伽色尼王朝(962~1186)推翻薩曼王朝後,統治呼羅珊、泰伯里斯坦、河中地區和印度北部。控制伊朗西部的則是什葉派的布韋希王朝,什葉派的力量得到了發展。這些王朝在伊朗各地推行伊斯蘭化的政策,獎掖學術,形成伊朗伊斯蘭文化的多中心。11世紀初,塞爾柱突厥人由中亞來到呼羅珊,於1055年入主巴格達,取代布韋希王朝統治,建立了包括伊朗在內的塞爾柱帝國,王朝波斯血統的首相尼扎姆·穆勒克改革行政、經濟,在巴格達和內沙布爾設立尼扎米亞大學,傳播遜尼派教義。12世紀末,花刺子模沙王朝奪取伊朗東北部,13世紀初占領伊朗全境。1219年成吉思汗西侵,滅花刺於模沙王朝和伊斯瑪儀派的木乃夷國。1258年蒙古旭烈兀攻占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以伊朗為中心建立伊兒汗國。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在合贊汗和完者都統治時,支持什葉派,在大不里士設立學校、醫院和天文台,促進了伊朗伊斯蘭文化的發展。14世紀30年代,伊兒汗國分裂。在法爾斯、克爾曼、庫爾德斯坦有穆扎法爾王朝(1313~1393),在呼羅珊有沙爾畢達爾王朝。1380~1393年,帖木兒帝國征服伊朗全境,推行遜尼派教義。后土庫曼的黑羊王朝(約1375~1469)占領伊朗西部和中部。1467~1468年,牡羊王朝先後戰敗黑羊王朝和帖木兒後裔艾布·賽義德,遂統治伊朗東部、庫爾德斯坦、亞塞拜然等。
1502年,亞塞拜然的阿達比爾地區薩法維教團首領伊斯瑪儀一世(?~1524)滅牡羊王朝,在大不里士創建薩法維王朝(1502~1736),其領土除伊朗外,還包括安納托利亞東部、亞塞拜然及伊拉克東部。王朝以什葉派為國教,奉行十二伊瑪目派教義,實行政教合一制,國王為最高政教領袖。王朝實行什葉派教法,各地法官由國王任命,賦予什葉派長老以宗教特權。各地大清真寺由什葉派毛拉主持,主麻日禮拜向阿里祝福。為抵制遜尼派的勢力,對各地的遜尼派及蘇菲派的學者加以歧視和迫害。王朝確立了什葉派的節日、聖地及宗教制度,最終完善了十二伊瑪目派教義和教法。王朝倡導波斯文化復興,以波斯語作為國語。首都伊斯法罕及大不里士、內沙布爾、設拉子、庫姆、圖斯等城成為什葉派的宗教及學術文化中心。1736年,呼羅珊阿夫沙爾部落首領納迪爾將入侵的阿富汗人逐出伊朗,並收復被奧斯曼帝國占領的失地,建阿夫沙爾王朝(1736~1796)。後伊朗的南部和西部則為桑德王朝(1750~1794)所統治。1796年,卡扎爾王朝先後滅阿夫沙爾王朝和桑德王朝,控制了伊朗全境。19世紀中葉,英、俄勢力入侵,20世紀初,伊朗淪為半殖民地。1848年,伊朗爆發了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領導的巴布教派起義。1925年,哥薩克軍官禮薩·巴列維廢黜卡扎爾王朝國王,建立巴列維王朝(1925~1979)。國王專權,效法西方實行世俗化和所謂“白色革命”的經濟改革政策,限制宗教活動和沒收宗教界財產。後因經濟失控惡化,民不聊生,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引起全國動亂。1979年1月巴列維國王被迫出逃。同年2月11日,伊朗什葉派領袖大阿亞圖拉·霍梅尼從法國返回國內接管政權,組建臨時政府。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後制定新憲法。憲法規定,以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派教義為立國準則,實行伊斯蘭教法,伊斯蘭教權高於一切,霍梅尼為終身最高宗教領袖,擁有最高權力:穆智台希德掌管政府權力,在行政、立法、司法、教育和文化等領域,實行“全盤伊斯蘭化”。
在伊朗穆斯林中,什葉派占總人數的95%以上,其中十二伊瑪目派占85%以上,其餘為伊斯瑪儀派、栽德派、巴哈派巴布派。十二伊瑪目派穆斯林在教法上分別遵奉烏蘇勒派(占80%)和艾赫巴里派(占20%)。遜尼派約占穆斯林總數的5%,主要是庫德人、阿拉伯人和土庫曼人等。在教法上,遜尼派穆斯林分屬於沙斐儀教法學派(占60%)和哈乃斐教法學派(占40%),國家在首都德黑蘭和各省設立宗教法庭,由教法官執掌,依教法裁決民事及有關宗教的案件。歐萊瑪(即宗教學者)階層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各級政府的主要官員大多由高級歐萊瑪擔任。全國有8萬多座清真寺。清真寺、聖墓均有大量瓦克夫土地及不動產,宗教課稅為宗教基金的主要來源。宗教教育分為三級:初級教育一般在清真寺中招收兒童,學習波斯文經典和普通知識,中等教育在所設的各種專科宗教學校中進行,培養中級宗教職業者,在庫姆、馬什哈德兩聖地和伊斯法罕設有高等伊斯蘭經學院,培養高級公職宗教職業者和政府官員。歐萊瑪的高級職稱(如阿亞圖拉)由庫姆伊斯蘭經學院的最高長老委員會授予。伊朗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出版有大量伊斯蘭經籍和期刊。伊朗為“伊斯蘭會議組織”、“伊斯蘭世界聯盟”、“世界伊斯蘭大會”的成員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