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教派起義

本國民族工商業遭到打擊,封建統治集團趁機兼併土地,大批農民流離失所,積怨日深。設拉子商人出身的伊斯蘭教謝赫學派領袖米爾扎·阿里·穆罕默德企圖通過宗教改革來改造社會,反對封建統治。1844年他自稱是通向隱遁伊瑪目的“巴布”(即門),宣稱穆斯林唯有通過伊瑪目引領之“門”才能認識真主。

巴布教派起義

19世紀中葉伊朗巴布教派穆斯林謀求宗教社會改革、反對封建統治的起義。19世紀初,在卡扎爾王朝統治時,歐洲資本通過對伊朗的商品輸出大量湧入,本國民族工商業遭到打擊,封建統治集團趁機兼併土地,大批農民流離失所,積怨日深。設拉子商人出身的伊斯蘭教謝赫學派領袖米爾扎·阿里·穆罕默德企圖通過宗教改革來改造社會,反對封建統治。1844年他自稱是通向隱遁伊瑪目的“巴布”(即門),宣稱穆斯林唯有通過伊瑪目引領之“門”才能認識真主。1845年,他自稱“馬赫迪”(即救世主),創立巴布教派。宜稱要以他寫的《默示錄》代替《古蘭經》,改革宗教和社會制度,主張新時代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人身自由和人民財產,保障貿易和商業利益,反對封建壓迫;新社會中男女平權,人人平等而幸福。巴布最初企圖在伊朗統治集團中傳教,通過勸誡使他們接受他提出的宗教社會改革的主張,但未獲成功,反遭壓制。伊朗國王懾於巴布威望的提高和信徒的大增,1847將巴布捕押。巴布教派的著名毛拉穆罕默德·阿里·巴爾福魯什和海珊·布希魯耶到伊朗馬贊德蘭省等地深入民眾,宣傳巴布教義,並提出廢除私有制、財產公有、人人平等的口號,信徒頗眾。由於統治階級派兵鎮壓,,從1848年9月起,各地的巴布教派信徒紛紛舉行起義,後全國起義隊伍發展到10餘萬人。起義的主力為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領導者為巴布派的毛拉、學者和商人。最大的3次起義為:1848~1849年在伊朗北部的馬贊德蘭起義、1850年在裏海西南的贊詹尼起義和同年在伊朗西南的尼里士起義。國王驚恐,於1850年7月9日將巴布處死,並調集重兵對各地起義進行鎮壓。因力量懸殊,到1852年各地起義據點先後被擊破,起義領袖陣亡,無數巴布派信徒慘遭殺害,起義失敗。1852年該派謀殺國王未遂,又遭大規模鎮壓,倖免的信徒轉入隱蔽活動,有的亡命異國。巴布教派起義所提出的社會改革的主張,也具有反抗外國殖民者、爭取民族獨立的性質。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