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Ironman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聯合艦隊的序列之下加入了兩艘獨特的戰艦,它們有著日本戰列艦所特有的塔式桅樓,裝備著8門巨炮,而同時卻在艉部鋪著平坦的飛行甲板。這兩艦便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航空戰列艦:“伊勢”和“日向”號。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Ironman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聯合艦隊的序列之下加入了兩艘獨特的戰艦,它們有著日本戰列艦所特有的塔式桅樓,裝備著8門巨炮,而同時卻在艉部鋪著平坦的飛行甲板。這兩艦便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航空戰列艦:“伊勢”和“日向”號。

艦史

“伊勢”和“日向”號原來是作為日本最早的國產超無畏戰列艦扶桑級的第三、第四號艦而計畫建造的。“扶桑”是古來對日本的美稱,以此來冠其名,可見日本軍方對它們報以何等的期待,然而,當時日本的造船工業以及設計能力雖然已經日趨成熟,但若要設計生產世界最高水準的超無畏艦還顯得不足,該艦被要求裝備當時世界最強的雙聯14英寸主炮六座,排水量也達到了29300噸。這種不顧實際的“造艦大躍進”也無情地遭到了事實的嚴厲懲罰。當扶桑級的二號艦“山城”擺上船台沒有過多久,日本技師們就發現了“扶桑”號存在有重大的缺陷。所有的問題可以說都是由硬塞在艦體中央的第三、第四兩座炮塔所惹出來的,首先是夾在這兩座炮塔中的煙囪給射擊指揮會帶來麻煩,分別配置的彈藥庫的搭載量會有限制,射擊產生的氣浪會給上層建築帶來破壞,更麻煩的是,由於主機艙中間又插入了炮塔,這樣不光限制了輪機艙的空間,使大型鍋爐難以搭載,還要迫使其主防護帶延伸,加重了防護的負擔。這樣,設計人員必須在速度和防護上作出抉擇,結果,這艘日本所寄予厚望,耗費了巨資,傾注了全部技術力量的超無畏戰列艦航速只能勉強達到23節,最大裝甲也只得被施以12英寸,不管在機動性還是防護性方面都不能滿足要求。結果,不單是“扶桑”號,連船台上因工期已經展開而來不及加以多少修正的二號艦“山城”也一樣,尚未完成便被貼上了“次品戰列艦”的標籤!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由於“扶桑”號的問題,以及日德蘭海戰對以後軍艦設計所帶來的影響,再加上日本的海軍預算遲遲跟不上,難產的“伊勢”和“日向”號總算是得到了若干改良的機會,然而,由於預算方面的制約,還是不可能從根本上重新設計來根治缺陷,只好作為改扶桑級而打了幾個補丁而已。其主要的改良點不言而喻就是集中在最大的問題點:主炮的配置上,扶桑級那被煙囪分開的3、4號主炮被集中在第二煙囪以後。這樣就確保了足夠的輪機艙面積,同時提高了射擊指揮效率。其他改良之處在於將扶桑級的主炮只能在5°進行裝填改良為能夠在5度到20度的仰角內裝填,這樣也提高了射擊速度。主炮配置得以改良以後,防禦也有條件得到改善,水平裝甲由扶桑級的64毫米增至85毫米,防魚雷隔艙也有所增加。通過主機的更換,其航速略略提高,可以達到23.6節。經過上述努力,伊勢級和扶桑級相比,算得上一艘及格的戰列艦了,但是,也僅僅是及格而已,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來了。由於主炮配置的調整,其全部副炮不得不集中於前方,這不但使一部分副炮在惡劣天候時不能射擊,而且還大大地占據了居住面積。在本來就普遍存在居住條件不良現象的日本艦艇里,比扶桑級定員更增加了167名的伊勢級就更加擁擠了。另外因為甲板上的配置過於緊湊,小艇的配置空間只好放到了中央部煙囪的旁邊,但是,為了防止3、4號主炮射擊時可能產生的氣浪,不得不裝上本來不需要的小艇防壁。由此可見,雖說比起扶桑級算有所改進,兩艘伊勢級依然是問題一身。在1917年12月1日和1918年4月30日兩艦分別完工,而編入日本聯合艦隊第一艦隊第一戰隊,並於1920年8月29日加入了干涉西伯利亞的行列。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華盛頓條約打斷了新的一輪海軍軍備競賽,日本苦心經營的八八艦隊計畫被束之高閣,稱不上成熟的伊勢級艦忽然成了僅次於長門級的日本亞軍。雖然有條約限制不得再造,不過改裝卻不在限制的範圍內,日本對其擁有的主力艦艇進行了徹底的改裝。這些改裝可以說一直在進行,一直持續到戰爭爆發以後。經過這些改裝,日本的戰列艦群逐漸擺脫了過去濃厚的英國風格,形同古塔的主桅樓造就了日本戰列艦最顯著的特徵。

“伊勢”在服役期間進行了幾次大改裝,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塔樓也越來越粗壯。尤其是1934到1937年所進行的一次以更換主機為中心的改造工事,其排水量猛增到了36000噸,新安裝的80000馬力汽輪機使這艘腿腳不利索的巨艦也達到了25.3節的航速。當然為了使航速提高,光改良主機是不夠的,“伊勢”的艦艉被延長了8米,顯得幾分苗條了的體形更利於航速的提高,同時被延長的部分也被安裝了一部彈射機,用於3架水上偵察機的運用。原來問題嚴重的部分副炮也被拆除,留下的也進行了提高仰角的改裝。除此以外,還全面提高了原來單薄的防空火力。“伊勢”就在這個狀態下步入了太平洋戰爭的戰場。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海戰中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伊勢”、“日向”兩姐妹及其兩個堂姐妹“扶桑”、“山城”號同屬第一艦隊的第二戰隊,該戰隊擁有48門14英寸主炮,在聯合艦隊中,第一艦隊是艦隊決戰的核心,其中第一戰隊由聯合艦隊旗艦“長門”及其姊妹艦“陸奧”所組成,第二戰隊便成了當時的主攻手。由這樣的編制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對這48門巨炮抱有何等的期待。

中途島海戰後,為了彌補航空母艦的不足,伊勢號於1942年12月被改裝為航空戰艦。在艦尾部增設了航空甲板和飛機庫。為了保留其作為戰列艦的機能,至少需要6門主炮,因此最初計畫保留其1-3號炮塔,但是以後在設計過程中發現,即使保留3號炮塔,其空間也不會有什麼使用價值,相反還會給設計工作帶來麻煩。因此,最後決定僅僅拆除最後兩座炮塔而設定飛行甲板。起飛用彈射器設定於後部桅樓前部的兩舷,其上部與飛行甲板同高。由於這要比一般軍艦的彈射器高出許多,因此4號炮塔如果要進行低仰角射擊將會受到限制,炮戰時,必須將彈射器轉向斜後方。

飛行甲板長70米,前部寬29米,後部寬13米,甲板上設有移動飛機用的3條軌道和12個轉向盤,為了不至於影響甲板上的作業和交通,所有軌道和轉向盤保持與甲板同高。艦載機計畫使用高速遠航程的十三式艦上轟炸機,也就是彗星式俯衝轟炸機,為了適應本艦的搭載以及能運用於彈射器,專門將原型的起落架作了改進,定型為彗星22型(D4Y1改)。而實際採用過的是改裝金星62型(1560hp)空冷引擎的慧星33型(D4Y3)。當然一旦起飛,飛機不可能在伊勢這樣窄小的甲板上降落,只得利用其他航空母艦或者陸上基地。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被摧毀的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平時在彈射機上有兩架飛機待命,飛行甲板上再通過系留裝置停駐11架飛機,這13架全部起飛以後,再從機庫里用搬運車將飛機運到升降機提上甲板,被提上甲板的飛機首先被送到艉部,再由後方的轉向盤運到兩舷的軌道,通過中央軌道的飛機可以通過前部的轉向盤移動到Y字型的分歧軌道,最後分運到兩舷的彈射器。這種彈射器每隔30秒就能射出一架飛機。為了將飛機運上軍艦,在左舷後部設定了一台4噸起重機。

機庫長40米,前部寬20米,後部寬11米,高6米。為了使機庫工程簡易化,機庫側壁不施裝甲而使用普通造船鋼板,採用全焊接來建成。機庫內設有軌道,前部兩舷可以各容納飛機4架,後部的中央再1架,總計可以容納9架飛機。作為防火對策,庫內採用了和航空母艦相同的泡沫和二氧化碳滅火裝置,所有的通風管被集中於一處,被導向兩舷排放,管道被設計成即使在機庫內中彈,氣化的燃料也不至於流向機庫下部的生活區、發電區等其他部門而造成損害蔓延的結構。管道的排放部設有閥門,必要時可以關閉。同時,還吸取了中途島的教訓,規定不得在庫內為艦載機裝載炸彈和加油,燃料彈藥必須在甲板進行補給。航空武器庫設在原來的五號主炮塔用的彈藥庫,一般搭載全機3次出擊所必要的500公斤普通炸彈44個,250公斤普通炸彈22個等武裝,這些武器通過揚彈筒穿過機庫運到飛行甲板,揚彈筒使用高張力鋼,具有一定的防火防彈片功效。這個揚彈筒還通到航空武器庫以下的25毫米機關炮彈庫、彈射器用火藥庫等,兼用於這些物品的搬運。原來六號主炮塔用的彈藥庫被改為航空燃料庫,可以裝載供全機三次出擊所必要的輕油76噸,容量是111立方米。油庫的周圍設有防禦用的夾層,還擁有燃料補給的泵室和管制室。由於空間有限,本艦無法使用一般航空母艦採用的電動升降機,而只能使用比較小型的水壓升降機,升降機長12.1米,前部寬12.1米,後部寬6.6米,呈倒凸字型,在機庫里搭載上飛機運到甲板僅需要20秒鐘。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除了航空設備,這次改裝的又一個目標是防空火力的增強。改裝時首先拆除了所有的副炮,並將127毫米高射炮倍增至8座16門,在原來的後部副炮彈藥庫的位置上設定高炮彈藥庫及其揚彈筒,以前的副炮指揮所也被改為高炮指揮所。25毫米雙在線上炮也被改為新型的同口徑三聯炮,而且數量也猛增至19座57門,原來的前、中部副炮彈藥庫以及5號主炮彈藥庫的一部分被用來作為25毫米機炮的炮彈庫。原來的5、6號主炮塔開口部,被覆蓋上了150毫米以及25毫米的兩重防護鋼板,副炮的炮廓裝甲板被撤去,換之以18毫米的鋼板。

其他主要改裝點是,以水泥強化了舵室的防禦,並新設了位於後部中甲板,配置有柴油機驅動的油壓泵和人力油壓泵的預備舵機室,以及位於原來五號炮塔位置後部*舵室。還利用原定裝備在大和級四號艦的150000千卡渦輪冷卻機一台,作為後部居住區的冷氣供應。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在上一次大改裝時,由於增加了填滿水密鋼管防魚雷隔艙而吃水變深,為了讓乾舷部的裝甲帶浮出更多,當時採用了減少燃油的方法。由於減少了兩座炮塔,這個問題也相對緩和。為了增加燃料以及調整吃水,在原來第五、第六號炮塔彈藥庫下面增加了新的燃料艙,使其航程延長至9449海里(16節航速下)。在機庫前部包括後桅樓底層,安裝了機械室通風筒、居住艙、飛行科和整備科的倉庫,最後在主桅樓頂端,正式裝備了戰列艦最初的對空警戒雷達。

改裝後的伊勢號作為誘餌艦參加了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並僥倖生還,隨後還參加了日軍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小型作戰活動。1945年2月19日,伊勢回到日本吳港,此後因缺乏燃油一直停泊在港內作為防空平台。1945年7月28日被美國飛機炸沉在吳港內。戰後於1947年7月打撈出水,隨後在播磨造船廠被拆除完畢。

性能數據: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簡略圖
排水量36,650噸(設計)/39,680噸(改裝後)

長度712.3英尺

動力81,000馬力

載機3架浮筒式水上飛機(改裝後可搭載架固定翼飛機)

航速25.6節

主炮六座雙聯裝14英寸(356mm)(改裝後後部的四座被拆除)

副炮5英寸(127mm)8座

高炮3英寸(76mm)4座,25mm104座(改裝後)

魚雷2座533mm水下發射筒

艦員標準1360人(戰時1476人)

日向號Hyuga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日向號
日向號是伊勢級的第二艘,於1918年4月30日完工,隨後和姐妹艦伊勢號一同被編入日本海軍第一艦隊。1934年至1937年,日向號進行了一次大改裝,更換了動力裝置並加強了對空防禦。

1942年5月5日,在伊予灘附近海面進行炮擊訓練時,“日向”號的第五號炮塔右炮管內發生了大爆炸!說起“日向”,炮塔爆炸可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19年10月24日,竣工剛滿一年多,其三號炮塔就發生了爆炸;接下來在1924年9月23日輪到了四號炮塔,但是哪一次也沒法和這次的五號炮塔事故相比,這次爆炸將五號炮塔的頂蓋炸飛,釀成了51人死亡,11人受傷的慘禍。據以後的調查結果,事故原因在於發射步驟出錯而引發了彈頭爆炸。但是如果重新安裝炮塔勢必趕不上中途島戰役,結果只能匆匆拆下炮塔,在開口處蓋上鋼板,上面加裝新型25毫米三在線上關炮而草草上陣。在這次應急改裝中,“日向”號還試驗安裝了22號對海警戒雷達,這是繼“伊勢”號在試驗安裝21號對空警戒雷達以後,安裝雷達的第二艘日本艦艇。當時有這份幸運的日本艦艇只有這姐妹倆。

1943年5月到11月,“日向”號在佐世保工廠進行了最大一次改裝,拆除了後兩座炮塔,增設飛行甲板和飛機庫。改裝完的試航中還是發現了不少的問題。一般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時候,軍艦將會以30節左右的速度頂風疾駛,然而,日向作為航空戰列艦,多少還有著幾分戰列艦的容貌,前有巍峨的桅樓和巨大的炮塔,平時看起來威風凜凜,但是一旦要起飛飛機,這些都會成為擋風的累贅。更何況煙囪的排煙會擋住視線,如果主炮發射,結果更是災難性的,隆隆的巨聲會帶來劇烈的震顫,伴之以濃烈的炮煙和強勁的氣浪,不用說會影響起飛,即使對於停放的飛機以及各種航空設備都會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更嚴重的問題是,由於飛機不能在伊勢級窄小的甲板上降落,雖然可以使用水上飛機,用起重機回收,雖然可以降落於其他航空母艦或機場,但是使用效能顯然會大大地降低,活動行動上的限制也會大大地增加。同樣的,即便是作為戰列艦,其炮火的運用還是要受到各種限制,據有關資料統計,改裝以後的炮戰能力,下降到了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後部的機庫沒有裝甲,雖然有一定的防禦對策,但是根本不堪重炮炮彈的打擊。可見,不管是作為戰列艦還是航空母艦,都發揮不出令人滿意的性能。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日向號
1945年2月,日向號參加了“北號作戰”,滿載燃油突破美國潛艇的封鎖返回日本。此後日向就停泊在吳港做防空平台使用。7月24日,大批美國飛機空襲吳港,“日向”遭受了集中的空襲,有60架飛機對其投下了大約200枚炸彈,其中10發命中,20多顆炸彈在艦舷附近爆炸,軍艦艦艏被炸掉,飛行甲板被破壞,艦身受到了嚴重損害,由於不能搶救,艦員被迫棄艦。隨後軍艦坐沉在港內。戰後於1947年被打撈,並與伊勢一起被解體。

艦名由來:“日向”在日本古代建國神話中傳說為日本的發祥地,位於九州東南岸的日向國。

排水量36,650噸(設計)/39,680噸(改裝後)

長度712.3英尺

動力81,000馬力

載機3架浮筒式水上飛機(改裝後可搭載架固定翼飛機)

航速25.6節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日向號編隊
主炮六座雙聯裝14英寸(356mm)(改裝後後部的四座被拆除)

副炮5英寸(127mm)8座

高炮3英寸(76mm)4座,25mm104座(改裝後)

魚雷2座533mm水下發射筒

艦員標準1360人(戰時1476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